資源簡介 (共43張PPT)板塊二 中國近代史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第17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標準 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1)國民黨專制統治確立:1927年秋,______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國民政府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__________________。(3)統一全國①“皇姑屯事件”:1928年日本在皇姑屯將張作霖炸死。②“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武漢“濟南慘案”[特別提示]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是各革命階級聯合起來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而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是新軍閥同舊軍閥爭奪地盤和統治權的戰爭。〔選必鏈接〕(1)選官制度:1929年,制定了《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1929年,公布了《考試法》(選必1第7課)(2)法幣改革: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元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選必1第15課)(3)“改訂新約”運動: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但未能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選必1第16課)2.經濟——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官僚資本的崛起(1)民族工業的發展A.原因①國民政府建立以后,______________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②中國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③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④全國形式上實現統一。民族資產階級反帝愛國運動B.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______、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官僚資本的崛起:__________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阻礙了民族資本的發展。化學官僚資本〔概念闡釋〕(1)“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935年4月,國民政府為克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經濟危機而發起的經濟活動。這場經濟建設運動的作用不僅是發展了國民經濟,增加了國民收入,它又是一場戰前的經濟動員運動。這場經濟建設運動,是一場由政府號召并組織的、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運動。(2)“官僚資本”:是指統治者憑借國家權力獲得的資本,這種資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中國,主要指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資本,它使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壓迫和摧殘。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一)武裝反抗之路1.南昌起義(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2)經過①爆發:________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②結果:起義軍占領南昌城。隨后,南下廣東。(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_________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召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______召開緊急會議。(2)內容:會議總結了__________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1927國民黨漢口國民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概念闡釋〕(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等。(2)右傾:是保守主義、機會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3.秋收起義(1)背景: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____________。(2)過程:1927年9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______途中受挫。(3)結果: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秋收起義長沙〔概念闡釋〕“城市中心論”:是指以大城市為中心,通過攻打大城市以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國十月革命所走的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就是這一革命道路的實踐,結果證明,“城市中心論”與中國國情不符。(二)開辟革命新道路——工農武裝割據之路1.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嘗試——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________,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發展: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3)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__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______________,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概念闡釋〕井岡山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名。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24個字。與井岡山道路連在一起的井岡山精神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2.“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和實踐(1)內容: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2)實踐根據地 建設 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________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 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______ ____________的寶貴探索與嘗試193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革命政權土地革命 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使廣大農民積極發展生產,擁護中國共產黨,支持革命武裝斗爭 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 使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圖解歷史〕工農武裝割據(三)獨立自主之路——紅軍長征1.原因(1)客觀原因:蔣介石向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2)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3)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經過(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2)轉折:遵義會議①背景:中央紅軍在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鎖線后力量銳減;毛澤東建議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紅軍攻克遵義。②時間、議題: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___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遵義③內容:會議改組中央____________,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④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_________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______,挽救了中國革命。(3)走向勝利:聲東擊西,四渡赤水,調動國民黨軍隊→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領導機構毛澤東紅軍(4)會師①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5)意義①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②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③鑄就了長征精神。④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概念闡釋〕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這種精神成為中國革命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角度認識農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史料一]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難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時間里并沒有被黨中央認可和重視,反而遭到中央的點名批評。1930年6月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主張城市中心論的李立三點名批評了毛澤東。他說:“在全國軍事會議中發現了妨礙紅軍發展的兩種障礙:一是蘇維埃區域的保守觀念,一是紅軍狹隘的游擊戰略。最明顯的是四軍毛澤東同志,他有整個的路線,他的路線完全與中央不同。”——劉寶東《從城市到鄉村——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辟及意義》[史料二]毛澤東發現農民們可以動員起來,甚至能夠奪取城市,但是不能夠同國民黨軍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認為中共是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只要在一個地區內有人力和糧食支持戰斗,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1931年以毛為主席的“江西蘇維埃共和國”就成了這一努力的榜樣。——[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問題]根據史料一、二,指出大革命失敗后關于中國革命的道路黨內出現的不同觀點。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毛澤東為實現“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舉措,簡評其對中國近代革命的深遠影響。[提示]觀點: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李立三:“城市中心論”。舉措:開展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影響:指引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拓展]深入理解“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1)含義:“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的道路。(2)原因①當時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②國民革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深刻的影響,全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易于組織發動。③農村中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敵人的力量相對強大。④只有堅持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與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的道路,發展革命勢力,才能最終取得革命勝利。(3)三者之間的關系: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是發動群眾支持革命戰爭、鞏固根據地的法寶;根據地建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陣地,是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的依托。(4)意義①“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②從指導理論上闡明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3·新課標卷·30)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答案] A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解析] 根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表格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資本不斷發展”會減輕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2.(2024·遼寧高考·8)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廢止舊歷,以陽歷為“國歷”,將舊歷節日“改用國歷月日計算”。然而,陽歷節日只有機關學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舊歷節日期間,街市仍分外熱鬧,鄉下百姓更表示“頭可殺,舊年非過不可”。這體現出( )A.科學知識與迷信觀念的博弈B.城市新風與鄉村舊俗的對立C.工業文明與農耕社會的碰撞D.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的沖突[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要求全部廢用舊歷,改用陽歷,而民間卻沿襲傳統仍然過舊歷節日,這說明政府政策與民間傳統有沖突之處,D項正確;陽歷不代表科學,舊歷不代表就是迷信,排除A項;材料中“街市仍分為熱鬧”表明不僅鄉村沿襲舊歷,城市中街市也在沿襲過舊歷節日,排除B項;陽歷或舊歷并不能代表工業文明或農業文明,排除C項。3.(2024·湖南高考·9)下表為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該調查( )職業 人口數 百分比農民 1620 60手工業者 297 11游民 270 10商人 135 5政府機關 100 4地主 78 3其他 184 7共計 2684 100A.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 B.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C.明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中,農民占據總人口的60%,結合所學此時處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入農村,實踐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擊退國民黨的打擊,D項正確;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排除A項;共產黨從1930年10月至1933年9月曾經歷了四次國民黨的“圍剿”,且擊退國民黨的“圍剿”屬于制定正確斗爭策略的結果,排除B項;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并非農民,排除C項。4.(2023·河北高考·8)下圖為留存至今的一封實寄信件封面,上面貼有1930年3月“贛西南赤色郵政”的郵票。由上述材料可知( )A.革命根據地注重基層組織建設B.蘇維埃政府初具國家政權形態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權走向聯合D.革命統一戰線影響力不斷提升[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郵政是由國家管理或直接經營寄遞各類郵件(信件或物品)的通信部門。據材料“1930年3月‘贛西南赤色郵政’”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蘇維埃政府已經發行了郵票,郵政已經開始運行,體現出蘇維埃政府初步具備國家政權形態,B項正確;據信封上的寄收信息,無法得出根據地注重基層組織建設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出信件是從江西寄至湖南的,無法得出兩地革命政權走向聯合的結論,排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存在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而此時,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