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4張PPT)板塊三 中國現代史第八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奮斗史時空坐標一、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1949—1956年)1.1949—1952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穩定物價、統一財經、抗美援朝等鞏固政權的措施,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2.1953—1956年:頒布過渡時期總路線,并由此制定“一五”計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形成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毛澤東思想得到豐富和發展。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階段特征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956—1976年)1.政治上: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規定了發展生產力的總任務;“左”傾錯誤的泛濫給我國各項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2.經濟上:1958年,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出現了三年經濟嚴重困難的局面。1960年冬,黨開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文革”時期,由于廣大干群的努力,經濟建設還是取得了一定成就。3.對外關系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蘇關系走向惡化;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4.思想文化上: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社會主義科教文化得到發展。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來)1.政治上:民主和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一國兩制”推動了祖國的統一大業。2.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城市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我國經濟實力。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對外開放不斷深化。3.思想文化上: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誕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萍?、文化、教育事業也蓬勃發展。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4.外交上: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積極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20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標準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背景(1)人民解放戰爭已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覆滅。(2)1949年6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發表,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論人民民主專政》2.籌備(1)召開新政協會議: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______開幕。大會通過了具有__________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2)成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施政方針,領導人就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成立標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新中國正式成立。北平臨時憲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4.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結束了____________、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2)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3)為實現由_______________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4)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帝國主義新民主主義〔概念闡釋〕(1)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它有以下特征: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2)社會主義是一種社會學思想,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即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眾利益。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剿匪鎮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繼續肅清國民黨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的殘余軍隊和一切反革命武裝。2.土地改革(1)背景: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2)過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一部分____________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少數民族(3)意義:農民從__________________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_________掃除了障礙。3.穩定物價,統一財政經濟(1)背景: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乘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2)目的: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封建土地關系工業化(3)措施①黨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機資本進行“____________”和“米棉之戰”。②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意義①到________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銀元之戰19504.抗美援朝(1)背景①_______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侵略朝鮮,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②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③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2)經過: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________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19501953(3)意義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____________。②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_______________,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③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國際地位民族凝聚力〔概念闡釋〕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與成就(1)方針:“_________”“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2)成就:先后與蘇聯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3)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一次建交高潮。同時,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一邊倒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①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舉行談判。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方面的贊同。②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參加日內瓦會議(1)時間、特點:________年4月,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2)成就:____________問題由于中國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1954印度支那4.參加萬隆會議(1)時間、特點: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__________________參加的國際會議。(2)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____________”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3)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與更多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西方殖民國家求同存異〔概念闡釋〕(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國長期堅持的外交方針。獨立自主是相對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屈辱外交”“跪拜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對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權主義外交而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新中國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現。(2)“求同存異”:“同”,一是指與會亞非國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爱悺笔侵概c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都存在差異?!扒笸娈悺本褪且缴鐣贫?、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3)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二戰前為法國的殖民地。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二戰結束后,印度支那半島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人民開展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1)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2)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年)①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②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形成了相對合理的工業布局,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制〔圖解歷史〕“過渡時期”2.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1)頒布憲法: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____________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確立三大制度: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_______ ___________、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革命〔圖解歷史〕三大改造〔概念闡釋〕1.國體(國家的性質):就是國家的階級本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我國封建社會的國體是封建地主階級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2.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指統治階級采取何種形式去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政體是由國體和國情決定的。我國封建社會的政體是君主專制,近代西方的政體有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3.人民民主原則:由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有權監督并依法撤換不稱職的人大代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本級的政府,政府必須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一切國家機關都要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接受群眾的監督,為人民服務。4.社會主義原則: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同時又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維護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認識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史料一]下面是1950—1956年我國工業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史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耙驗槲覈^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負我們……”“資本主義國家從發展輕工業開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采用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重工業開始,在十多年中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93年版[史料三]朝鮮戰爭的爆發和蘇聯援助的到來,幫助中共高層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識。一方面,朝鮮戰爭改變了斯大林對中共的態度,更愿意慷慨地幫助中國實現自己的工業化計劃。另一方面,朝鮮戰爭使中共領導人對于加強國防力量產生了緊迫感。……工業化從何處起步,是一個“苦苦思索”的問題。各有關部門提出過不同的設想,經過“反復權衡和深入討論”,最后“大家認為必須從發展原材料、能源、機械制造等重工業入手”??梢?,最終確定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在黨內高層是經過認真討論的。——摘自蕭冬連《國步艱難: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改編[問題](1)根據史料一,解讀1950—1956年我國經濟成分發生的變化。(2)根據史料二與當時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時,采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3)閱讀史料三,概括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并簡析“一五”計劃完成的重要意義。[提示](1)變化:1950—1952年,我國采取沒收官僚資本、接管帝國主義在華企業等措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把民族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使社會主義工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工業恢復發展;1953—1956年,又通過和平贖買等方式,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工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所占比重逐漸縮小直到最后消失。標志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2)原因:重工業基礎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鞏固國防的需要;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3)特點:在反復權衡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制定;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蘇聯給予極大的援助。意義:加強了國防力量;標志著新中國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開始;初步建立了工業化體系;開始改變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拓展]“一五”計劃的特點(1)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2)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3)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4)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4·湖南高考·10)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并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下,農村宗族、血緣為主的結構被打破,國家借用土改的力量,徹底重組了農村基層社會,對中國農村社會基礎再造,A項正確;“消亡”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新中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后的土改,從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質還是小農經濟,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D項。2.(2023·湖南高考·9) 1949年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中國工業總產值比重表據上表推知,當時( )A.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實施效果明顯B.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有益補充C.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資本主義具有必要性產品 原煤 燒堿 電動機 棉紗 棉布 紙 火柴 卷煙 面粉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業在中國當時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缺乏經濟建設經驗,尤其是缺乏工業建設的經驗,民族工業占比高說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為此新中國需要利用民族工業建設的經驗;同時新中國成立了,意味著中國將要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我們又需要限制民族工業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業在1949年中國工業中的占比情況,無法推知是因為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產生的效果,排除A項;材料時間涉及1949年,當時還未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排除B項;材料無法推知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是從1953年開始的,與材料時間1949年不相符,排除C項。3.(2023·廣東高考·10)下圖為1950年澄?;鸩駨S的火花(即火柴盒貼畫)。圖中劃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廣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據此可推知,該火花設計的主要意圖是( )A.描繪貧苦大眾解放后的新生活B.記述工業化建設帶來的新變化C.展現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顯男女平等的新氣象[答案] A[解析] 根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澄?;鸩駨S的火柴盒貼畫將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作為主人公,說明新中國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會的關注,畫中女孩輕快地劃著船,描繪了貧苦大眾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項正確;1953年我國才開始工業化建設和三大改造,排除B、C兩項;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沒有男性,不能體現男女平等,排除D項。4.(2023·遼寧高考·9)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對此,陳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边@主要強調了( )A.調整城鄉關系的艱巨性B.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D.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陳云認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說明陳云認識到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鄉關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產業結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沒有涉及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排除D項。5.(2024·重慶高考·8)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 )A.土地所有制性質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D.農村的經濟格局[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辈⒔Y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初步確立,讓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重組了鄉村基層政治結構,引起了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鄉村社會現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長,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質并未改變,排除A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也為農村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但D項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6.(2023·北京高考·8) 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工作時間做工間操;國家體委也推行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無論工間操和廣播體操都有利于加強鍛煉,增強民眾體質,D項正確;在工作和學習之余加強鍛煉,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學習,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政府機關和學校,“社會各行業”的說法絕對,且材料中的工間操和廣播體操不屬于競技體育,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政務院和國家體委對鍛煉的重視,沒有體現民眾的態度,排除C項。7.(2024·廣東高考·10)下表是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表,由此可知( )A.公私合營企業已占據較大份額B.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C.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D.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已經形成[答案] C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漢 西安 沈陽比值 59.5% 70% 65.5% 70% 59.9%[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企業統購、統銷、訂貨等類產品的產值比重較高,可見國家在私營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較大,且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開展了三大改造,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為公有制,材料所述也適應了即將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營工業逐漸納入國家經濟軌道,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私營企業中統購、統銷、訂貨的份額,未涉及公私合營企業,排除A項;私營企業經濟發展中,國家占據主導,無法看出其經濟顯著增強,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排除D項。8.(2023·河北高考·9)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39種工具,創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勞動模范盛利的事跡作為‘一五’計劃期間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的典型”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一五”計劃、工業化建設時期,廣大國營企業通過勞動競賽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A項正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于1958年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逐漸展開,而材料時間是1953年至1957年,排除B、C兩項;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計劃,不是三大改造,排除D項。9.(2024·安徽高考·8)下圖所示為1956年4月上海市壽成區人民政府簽發的恢復結婚證,印有“互愛互敬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字樣。這可用以說明( )A.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B.傳統婚姻制度亟待改變C.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D.經濟互助穩定婚姻關系[答案] A[解析] 從信息“區人民政府簽發恢復結婚證”以及“互愛互敬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等標語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的舉措,A項正確;傳統婚姻制度已經改變,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生產方式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并非在討論經濟互助與婚姻關系的穩定之間的聯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