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2張PPT)板塊五 世界近代史第十一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時空坐標工業革命時期的世界(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世界工業文明的確立與拓展1.政治: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法美等國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勝者執政的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俄德日等國的專制色彩較為濃厚。階段特征2.經濟: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轉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確立起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組織為組織形式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壟斷的程度不同,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3.思想文化: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多種思想并存。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思想逐漸衰微,反映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時期資產階級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據上風;社會主義思潮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分歧,帝國主義時代產生了列寧主義。近代科學理論取得巨大突破;文學藝術空前繁榮。4.世界體系: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列強把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建立,亞非拉國家掀起了謀求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列強對外經濟侵略由工業革命后的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資本輸出為主階段。第30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主干梳理 · 理思路考點探究 · 釋難點真題研習 · 立標桿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標定位 · 明考向課程 標準 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主干梳理 · 理思路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含義:是由一系列的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_________的重大飛躍。2.背景(1)國內外_____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要求技術變革。(原因、必要性)(2)“光榮革命”后,英國國內政局穩定,______積極鼓勵經濟發展。(前提)機器生產市場政府(3)圈地運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_____________和國內市場。(4)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__________。(5)工場手工業時期的技術進步和____________的發展奠定技術基礎;17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歐洲的科技中心之一,科學家熱心于技術改進,奠定了人才條件。自由勞動力海外市場自然科學3.進程(1)18世紀60年代,“____________”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開始,又通過水力紡紗機、______、水力織布機等發明,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_________生產。(2)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__________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__________。(3)1785年,經瓦特改進的_______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并推動了交通工具的革命。珍妮紡紗機騾機機械化近代工廠手工工場蒸汽機(4)19世紀初,汽船(美國富爾頓發明)、火車(英國史蒂芬孫發明)先后問世,人類進入“____________”,擴大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5)19世紀中期,英國的__________業也實現了機械化,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6)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______,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蒸汽時代機器制造北美〔概念闡釋〕手工作坊、手工工場與工廠手工作坊是封建城市中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分散經營,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主,一般不存在雇傭關系。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本質區別在于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含義: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過程。2.條件: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制度普遍建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____________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自然科學3.成就及意義(1)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____________”。(2)_________的創制,帶來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誕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3)電話、電報等新通信手段的發明,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信息的交流與傳播。(4)______工業興起,________工業獲得發展,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舊產業部門通過新技術改造,煥發出新的活力。電氣時代內燃機化學石油化[拓展]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比較角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 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科技與生產的關系 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真正結合(技術發明者主要是工匠和技師)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最突出特點)(技術發明者主要是掌握專門知識的科學家、工程師)比較角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范圍和規模 (1)局限于個別國家(以英國為主) (2)規模小 (1)幾乎同時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展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都有重要發明創造),美國和德國最為突出(2)規模大主要領域 局限于輕工業領域 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比較角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標志 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以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組織 工廠 壟斷組織發展階段 自由資本主義 壟斷資本主義侵略方式 商品輸出為主 資本輸出為主世界市場 基本形成 最終形成〔概念闡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1)自由資本主義:是指以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為特征的市場結構,處在19世紀70年代以前。(2)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自由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代替自由競爭并占據統治地位,壟斷資本主義形成。這一時期,壟斷資本主義主要以私人壟斷資本為基礎,所以又叫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它是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積極影響(1)生產力:使_________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推動了工業化和經濟繁榮;商業和交通運輸業重要性進一步提高,__________也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2)生產組織:建立了資本主義_________制度;出現了適應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______組織。生產力農業變革大工廠壟斷(3)階級結構:______________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__________的力量開始發展;工人運動興起,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4)社會生活: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價值觀念發生轉變;______獲得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城市化進程加快;______增加明顯。(5)思潮:自由主義、________主義、民族主義成為三大社會思潮。(6)世界: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終形成。工業資產階級中間階層女性人口馬克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2.消極影響: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___________加劇、______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列強擴張加劇等一系列問題。貧富分化工人[拓展]壟斷組織產生的條件和影響1.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工廠制的發展,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技術的復雜、投資的擴大、競爭的激烈,推動了生產的進一步集中。2.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3.影響(1)積極:適應和推動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有利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消極: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獲取巨額利潤,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朽;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國家政治;瘋狂對外擴張,加劇了國際競爭,導致戰爭危險。考點探究 · 釋難點主題 1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史料一]關于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觀點一 強迫工人、兒童每天工作16小時,將工人擠入貧民窟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摧毀了傳統的手工行業,剝奪了工人們的尊嚴,將他們扔進沒有靈魂的工廠和城市觀點二 創造了許多充滿機會的城市,給千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并給予他們較大的自由,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編自[美]克萊頓·羅伯茨等《英國史》[史料二]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問題](1)結合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2)結合史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提示](1)局限:觀點一放大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忽視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觀點二忽視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看法:工業革命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促進城市化,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動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體現在加劇了貧富分化。(2)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工業革命破壞了生態環境。[拓展]工業革命與社會轉型(1)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工業革命下的機器化生產方式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術革命則使生產方式面臨從單純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2)工業現代化轉型:工業革命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也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3)城市化轉型: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狀況和人口結構,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動。(4)經濟理論轉型:自由主義成為工業革命時期主要的經濟思想。(5)生產組織形式轉型:兩次工業革命后,工廠制和壟斷組織先后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6)社會形態轉型:經濟上,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政治上,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社會改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文化思想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真題研習 · 立標桿1.(2022·廣東高考·13)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答案] B[解析] 材料體現了“機器的使用”和“工廠的規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內容變得單一(相比工場手工業時代),從而推動了社會分化(社會分化特指原來承擔著多種功能的某一社會單位發展為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不同的社會單位),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工業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工人的工作變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物價上漲,排除D項。2.(2024·新課標卷·32)17世紀,法國某細布工場雇傭近1700人,分屬于制作輪子與刀具、清洗、上色、整經等部門。織布分為多道工序,其中壓印、繡花等通常由婦女承擔。這可用于說明( )A.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漸趨成熟B.機器大生產強化對工人管理C.現代工廠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D.工業革命促進女性地位提升[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細布工場中分工明確,各有不同部門和工序,這種細致的分工體現了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這為生產方式的變革(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大生產轉變)逐漸創造了成熟的條件,A項正確;17世紀主要還是手工工場,并非機器大生產,排除B項;現代工廠制度是在工業革命后才確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工業革命在18世紀中后期開始,此時還未開始,排除D項。3.(2024·天津高考·13)1830—1896年美國生產1蒲小麥由3小時變為10分鐘;1869年美國運輸1蒲小麥到英國需37美分,1905年縮短到5美分。上述變化的主要物質支持是( )A.農業技術的進步B.電力應用的普及C.生產工具的更新D.勞動技術的提升[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小麥的生產效率、運輸效率均提高,究其共同原因,是生產工具與勞動力的有機結合,才提高了勞動效率和運輸效率,這是促進社會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的根本原因,C項正確。“農業技術的進步”只能解釋情境中小麥生產勞動效率的提高,無法解釋運輸效率的提高,A項錯誤;雖然從時間上看,“電力應用的普及”和情境并不矛盾,但電力并不是遠洋貨輪運輸的重要動力,因而B項錯誤;“勞動技術的提升”是抽象概念,與“物質支持”的設問相違背,D項錯誤。4.(2022·重慶高考·14)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談及帝國東部地主中占據領導地位的普魯士容克階層時說:“他們自己負擔勞動,如今陷入經濟上的殊死搏斗,沒有任何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并將其帶回到舊日的社會角色當中。”據此可知,當時德國( )A.工業化引起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B.普魯士貴族階層喪失了政治權力C.區域間的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D.社會福利改革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談及普魯士容克階層時認為,“沒有任何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并將其帶回到舊日的社會角色當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推動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沖擊了作為封建勢力的普魯士容克貴族的地位,反映了工業化引發了德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A項正確;普魯士貴族階層地位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喪失政治權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德國內部整體工業化產生的影響,并非區域間的經濟結構變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工業化沖擊普魯士容克貴族的地位,并沒有體現社會福利改革的內容,排除D項。5.(2024·安徽高考·15)20世紀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該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出德國制造的獨特工藝技巧,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德國工業品質量的目標,增強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擴張實力。這說明,當時( )A.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B.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C.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D.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使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1907年,德國的企業家、藝術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了全國性的組織──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在于提高工業制品質量以達到國際水平。德意志制造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創新工藝文化,提升了德國工業品質量,說明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B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歐洲工業制造都采用德國工藝,排除A項;材料未討論德國國際地位與其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文化競爭只是歐洲強權博弈的一種手段,由材料無法得出以文化為主,且該表述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6.(2024·甘肅高考·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的英國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故倫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全球的各種物質,D項正確;英國倫敦居民享用的物質并非都是倫敦本土制造生產的,故無法得出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對社會的救濟,無法得出其福利制度非常完善,排除B項;享受到全球各地的物質并不等同于其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排除C項。7.(2024·湖南高考·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盡管用木頭制造的縫紉機較為笨重,但已具有現代縫紉機的大部分特征,且在軍用制服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軍用制服的統一,故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制服生產的管理,且“實現了”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機器生產下仍然存在手工勞動,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實現了緊密結合,排除D項。8.(2023·河北高考·14)有學者研究指出,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里,英國輸往法國商品的60%~70%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鋼鐵等。法國出口英國商品的半數以上集中在傳統工業部門生產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當時( )A.英國對法貿易處于逆差地位B.英國國際貿易壟斷地位動搖C.英法工業化的進程各具特色D.歐洲商業格局逐漸發生變化[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19世紀的英法貿易過程中,英國輸往法國商品的60%~70%為“原材料和半成品”,法國出口英國商品的半數以上集中在“傳統工業部門生產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這表明了英法工業化的進程各具特色,C項正確;材料缺乏英法貿易額對比,不能得出英國對法貿易處于逆差地位,排除A項;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后,英國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且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間的貿易,不涉及全球貿易,不能得出英國國際貿易地位如何,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英法之間的貿易,不涉及整個歐洲商業貿易,不能得出歐洲商業格局如何,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