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和林民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考試高二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命題人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第I卷(選擇題)一、本卷共 16個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陶寺遺址發現的城址規模宏大,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區,各區域有明確的職能分工,功能齊備。墓葬有大、中、小型,隨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禮器,也有的墓一無所有。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社會分工十分鮮明 B.早期國家不斷發展C.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D.階級階層分化明顯2.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有406496戶、1668906口。據《宋書》記載,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年),豫章郡戶數僅為16139戶,人口數量為122573口。能夠解釋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災害頻發 B.戰亂和人口隱匿C.戶籍統計散亂 D.疫病大規模流行3.下表為唐宋時期我國部分省份興修水利情況的統計表(單位:個)據此可知( )陜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肅 四川 江蘇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廣東 湖北 湖南 云南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五代 4 1 1 1 4 2 北宋 12 7 25 20 1 43 7 86 18 45 16 4 5 南宋 4 4 74 9 185 36 63 24 14 A.唐宋時期水利技術不斷提高 B.宋代經濟重心已轉移南方C.唐朝政府重農政策十分突出 D.宋代南方的農業發展迅速4.元代,中國商人李用“航海歷交趾諸國(今中南半島地區),貨入優裕”。真臘(今柬埔寨)和中國來往甚多,常有中國商船前去,當地居民“欲得唐貨”“盛飯用中國瓦盤或銅盤”“地下所鋪者,明州之草席”“近又用矮床者,往往皆唐人制作也”。這些現象反映出元代( )A.民族向心力的增強 B.朝貢貿易制度完善C.海外貿易得到發展 D.華人控制東南亞經濟5.據文獻記載,馬鈴薯自清后期傳入內蒙古地區后迅速且廣泛傳播引種,成為當地農牧民的主要食材之一,該地流傳著“高產作物山藥蛋,又是菜來又是飯,炒絲絲,蒸片片,莜面餃餃做餡餡”的俗語。據此可知,馬鈴薯的傳入( )A.促進了內蒙古地區的社會發展 B.有利于內蒙古地區的民族交融C.致使農業成為內蒙古地區的主導產業 D.見證了內蒙古地區與美洲的直接聯系6.1868年,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成立,徐壽進求其堅船炮利工藝精良之原,大量翻譯兵工制造方面的內容。到19世紀末,翻譯政治、史志和交涉等內容逐漸增多。據統計,到1909年翻譯館共譯西方書類160余種。翻譯館的創辦( )A.促進西學東漸不斷發展 B.推動實業救國熱潮到來C.鞏固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D.適用民用工業發展需要7.1905年,由張之洞領銜上奏的《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中倡議,辦新式教育仍應“尊經學”,且“崇品行”,并進行量化考核,同時培養師范人才,對科舉制下傳統讀書人妥善安排出路,這表明當時( )A.清廷科舉制改革措施較完善 B.改良理論仍然占據輿論主流C.教育轉型局勢復雜矛盾重重 D.受中體西用思想的持續影響8.1932—1933年,蘇區政府相繼頒發了合作社暫行組織條例等,如在全體經濟的基礎上,為調劑勞動力和耕牛以促進生產而自愿組建勞動互助社、耕田隊和犁牛合作社會等。1934年2月,蘇區的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成倍增加。這些做法( )A.有利于粉碎國民黨的封鎖 B.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建立起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9.1986年,新聞報紙上“聯營”“星期日工程師”等詞頻現。不少“泥腿子”低價買走了國營工廠里閑置的機器設備,搬進粗粗建成的廠房里,這些機器日以繼夜地隆隆作響,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接受農民廠長們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著圖紙到鄉下工廠上班。這體現了( )A.現代企業制度正逐步建立 B.體制改革激發經營活力C.公私合營已成為時代潮流 D.知識經濟得到企業重視10.下圖反映了1950—1990年中國與部分國家的關系變化。圖中甲、乙、丙三國分別是( )A.美、日、蘇 B.蘇、日、美 C.日、蘇、美 D.美、蘇、日11.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羅河三角洲氣候炎熱,服飾以亞麻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氣候較冷,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臘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也較為普遍。這說明( )A.地中海阻隔導致南北兩岸文化差異 B.碰撞促進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埃及文明的進步 D.亞歷山大推行希臘化成效突出12.11世紀以后,西歐產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其內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關心的社會問題,歌頌市民或農民的個人機智與聰敏,大膽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丑惡和愚蠢。這反映出( )A.商品經濟獲得發展 B.英雄傳奇備受頌揚C.騎士文學走向衰落 D.教權王權矛盾激化13.在1812年反對拿破侖侵略戰爭順利結束后,沙俄作家別斯圖熱夫發出了一連串詰問:“我們解救了歐洲,難道是為了給自己戴上鎖鏈?我們給了法國一個憲法,難道是為了使我們無權談論憲法?我們用鮮血換來了各民族間的平等,難道是為了在自己的家中備受屈辱嗎?”這些詰問表明當時俄國( )A.民族意識日益覺醒 B.農奴制改革收效甚微C.資產階級革命興起 D.封建統治遭到了質疑14.1933年與1928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4%,德國下降45%,法國下降25%,英國下降20%。而同時期的蘇聯從1929年的5%迅速躍升為18%。更令人驚奇的是,蘇聯境內毫無失業現象。導致蘇聯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促進蘇聯騰飛 B.新經濟政策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C.反法西斯戰爭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D.充分發揮了戰時共產主義的優越性15.二戰后獨立的非洲國家“通常包含了講不同語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劃分在兩個、甚至更多的國家內。同時,這些國家經濟上欠發達,依賴世界市場、幾乎沒有自我管理的經驗。迅速走向獨立增加了這些非洲國家的困難”。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因素是( )A.殖民主義的遺留問題 B.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C.美蘇冷戰帶來的惡果 D.多極化趨勢造成挑戰16.“用AI技術延伸人腦,用電子郵件延伸人腿,用微信語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離,海的容量,瞬間傳導全世界。”這表明現代科技( )A.可以代替人類各種智力活動 B.能夠消除人類社會交往隔閡C.延展了人類社會的交流方式 D.引發了信息時代的倫理危機第II卷(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歷代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都重視邊疆的治理。兩漢時期,在邊疆設立了眾多郡縣和屬國,在遼闊的西北邊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民政、軍政等事務。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大的軍鎮兵力多則數萬,少則數千。唐朝政府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漢族文化,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邊疆民族。元代,在邊疆設立了宣慰司,“有招討、安撫、宣慰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的驛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漢人,同屬臣民。”清政府對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上層采用封爵、給俸,實施年班朝覲和聯姻政策。——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二內容 出處“遼之先,出自炎……奇首(遼先祖名)生都蒼山,徙潢河之濱。” 《遼史·太祖本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州、府、縣。” 《金史·百官志》(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所蘊含的政治智慧。(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征服希臘半島之后,羅馬的學校教育在傳統文化與希臘文化的沖突過程中發展起來。羅馬最早的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幾乎都是希臘語學校,教材也是希臘人的作品。羅馬人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規定拉丁語是官方語言,并成立了與希臘語學校并行的拉丁語學校。在這些學校中,羅馬的文法學校延續了許多希臘文法學校中開設的課程,修辭學校繼承了希臘培養雄辯人才所需要的課程。羅馬所有的學校紀律嚴格,實行體罰。——摘編自周采主編《外國教育史(第二版)》材料二漢朝的學校有官學和私學。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為博士置弟子,標志著太學的正式設立。太學成為集中培養統治人才的教育機構,所授知識主要是儒家經典。漢朝私學可分為書館和經館兩類。書館主要是從事識字、書法教育和儒學基礎內容。經館是一些著名學者聚徒講學的場所,所學內容與太學類似。漢朝的經館出現較早,并在東漢時期持續發展。——摘編自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第四版)》(1)根據材料,概括古羅馬與漢代學校教育各自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羅馬和漢朝學校教育發展的相同因素。(4分)19.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從11世紀開始,英國農業技術持續進步,但耕地數量有限,而人口卻持續增長。……為了繳納高昂的稅收,大部分的農民開始出售更多的農產品以換得現金。這就打開了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貿易模式新局面,一些當時視之為奢侈品的貨物,如香料、絲綢、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開始了長途貿易。同時,大量農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農奴進城后獲取人身自由的時間標識,而“自由人”(freeman)則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稱呼。經濟的發展需要工商業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城市是現代大學教育的發源地。工商業活動也加深了對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英國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革命進行的。從1750年到1850年間,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國就已經有16個城市人口超過了10萬。到了1911年,人口過10萬的城市增加到了42個。英國的近代城市化運動并無先例可循,此時的英國又是處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對經濟并不干預,對城市建設也沒有規劃。這樣的城市化發展就產生了區域的非均衡性。英國的城市化開始之前,英國經濟的重心集中在倫敦和倫敦的周圍區域內,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原有的經濟發展很好的城市卻逐漸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區,而英國的人口和經濟投資也向北移動。——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齊爽《英國城市化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英國城市復興的原因,并分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近代城市化進程的特點。(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注:圓點實線為中國人口數字,菱形點虛線為西歐人口數字。從圖表材料中找出一個現象,結合所學對該現象進行闡釋并得出結論。(要求:觀點明確,表述清晰,結論與史實相互吻合)和林民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質量監測考試測試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C A A C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A A D二、非選擇題17.【答案】(1)措施:設立專門機構加強行政管轄;派駐軍隊,完善邊疆防御體系;傳播漢族文化,加強文化滲透;采用與內地相似的行政區劃;任用當地首領,籠絡和安撫少數民族上層;加強首都行政中樞對地方的有效管轄。(5分,任答三點即可)政治智慧:對前代的繼承創新;政策的靈活多變(因時因地因俗而變);尊重各民族歷史傳統;堅持“大一統”的原則,加強中央集權;構建邊疆防御體系,形成治理模式。(3分,任答兩點即可)(2)表現: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3分,答三點得三分)作用:為其政權的合法地位提供歷史依據,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分,任答兩點得三分)18.【答案】(1)特點:古羅馬:在征服過程中建立;廣泛吸收希臘文化的同時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嚴格。漢朝:政府重視;學習內容是儒家經典;辦學層次豐富。(每答一點得2分,羅馬、漢朝各答兩點得8分)(2)相同因素:政治環境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的積累。(每答一點得2分,共4分)19.【答案】(18分)(1)原因: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的發展進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經濟發展;農奴逃往城市。(4分。每點2分,任意兩點4分)影響: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促進市民階層興起;形成自由平等觀念;推動文化教育發展;推動人文精神發展,為文藝復興創造了有利條件。(4分。每點2分,任意兩點4分)(2)特點: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規模大;有著自發性,政府較少干預;城市化分布區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參與者。(6分。每點2分,任意三點6分)20.【答案】(12分)參考例文1現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數時期,中國人口數量多于西歐。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數時期,中國人口曲線位于西歐上方,表明中國人口數量多于西歐,主要原因包括:中國古代農業生產領先于同時期的西歐,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水利工程的興建,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走向成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實行重農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可以養活更多人口,郡縣制下政治秩序較為穩定,中國大一統時期社會也比較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長,此外,中國還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一系列因素推動中國古代人口較快增長。西歐中世紀農業生產技術不及中國,實行莊園和農奴制度,農奴的積極性低于中國的自耕農,中世紀的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分裂,社會動蕩,給民眾造成沉重的負擔和痛苦。因此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數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通常多于同時期的西歐。結論: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數時期,由于中國生產方式先進和社會安定等因素;中國人口數量多于同時期的西歐,中國古代先進的生產方式為人口增加和輝煌的中華古代文明的奠定物質基礎。參考例文2現象:16世紀后,中國和西歐人口增長速度都在加快。中國與西歐的人口曲線在16世紀后都明顯上揚,反映了中國和西歐人口增長速度都在加快。一方面,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歐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有所進步;另一方面,由于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西歐,后來傳播到亞洲。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可以養活更多人口。馬鈴薯提高了西歐人的抗饑荒能力。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流傳播,提高了西歐和中國糧食產量,推動西歐和中國人口激增。結論:新航路開辟以來高產農作物的推廣等因素,加快了16世紀以來中西人口增長速度。參考例文3現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中國人口數量波動較大,西歐人口數量波動比較平緩。公元元年至1700年,中國人口曲線的波動大于西歐,主要由于在中國多數大一統王朝前期,隨著經濟發展出現盛世局面,人口數量達到高峰,而在王朝末期,由于嚴重土地兼并和“官逼民反”,總是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戰亂,戰亂導致了人口數量驟降。而同時期,西歐人口變化曲線比較平滑,西歐中世紀的農民起義規模比同時期的中國要小的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西歐并非—-統,戰爭通常局限于局部地區,不會造成全面的破壞,西歐的人口下降主要原因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結論:公元元年至1700年,由于政治體制等原因,導致中國人口數量波動大于西歐。【解析】本題是歷史事物闡釋題,根據對比圖可找出公元元年到1700年來對比中國和西歐人口的變動。現象可概括為: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數時期,中國人口數量多于西歐。關于原因的闡釋,中國方面可從生產技術發展、社會環境、傳統“多子多福”觀念等角度進行分析;中世紀的歐洲方面,可從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政治體制、經濟形態等角度分析。本題可做如下解答: 現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數時期,中國人口數量多于西歐。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數時期,中國人口曲線位于西歐上方,表明中國人口數量多于西歐,主要原因包括:中國古代農業生產領先于同時期的西歐,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水利工程的興建,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走向成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實行重農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可以養活更多人口,郡縣制下政治秩序較為穩定,中國大一統時期社會也比較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長,此外,中國還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一系列因素推動中國古代人口較快增長。西歐中世紀農業生產技術不及中國,實行莊園和農奴制度,農奴的積極性低于中國的自耕農,中世紀的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分裂,社會動蕩,給民眾造成沉重的負擔和痛苦。因此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數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通常多于同時期的西歐。結論: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數時期,由于中國生產方式先進和社會安定等因素;中國人口數量多于同時期的西歐,中國古代先進的生產方式為人口增加和輝煌的中華古代文明的奠定物質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