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試題卷答案選擇題部分(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C D B C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C D A C D D B C非選擇題部分(60分)21.(12分) 答案要點(1)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2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政治措施:加強中央集權。(1分)(2)思想:以民為本(或愛護百姓)(1分)。經濟措施: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1分)盛世局面:“貞觀之治”。(1分)(3)皇帝:唐玄宗。(1分)被稱為:“開元盛世”。(1分)(4)“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帶回佛經。 “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2分)借鑒:要維護國家統一;要采取對人民有利的政策(或者以民為本);大力促進經濟繁榮;要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等。(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12分) 答案要點(1)原因:門閥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階級的興起;唐朝治國方針的推動;南北朝已有考試取士的相關措施。(4分,每點1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特點:考課系統嚴密和完善;考課標準廣泛,以德為先;考課結果與官員獎懲相結合。(2分,每點1分,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目的:加強對官員的管理,維護封建統治。(1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積極:有利于打破士族壟斷,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消極:到后期走向僵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1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12分) 答案要點(1)新氣象:新作物得到推廣;耕作制度進步;經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3分,每點1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影響: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發展;緩和人地矛盾;推動商品經濟發展。(2分,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表現:農產品商品化;市場類型多樣,商品流通范圍擴大;紙幣的出現與使用;海外貿易發達。(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社會背景:宋元時期,國家實現了統一(或局部統一);南北交通有了較大改善;北方人口南遷;政府重視紡織手工業的發展。(2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影響:推動了南方地區的開發;助推了南方地區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擴大了漕運和海運的規模。(2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12分) 答案要點(1)職能: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1分)措施:宋以參知政事等官職分割相權(或二府三司制);明朝廢丞相、提升六部職權,設內閣。(2分)(2)名稱:中書省;宣政院。(2分)意義: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也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2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新問題:沙俄等西方列強的入侵。(1分)主要措施:如:①統一臺灣并設臺灣府;②反擊沙俄侵略,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③平定蒙古準噶爾部,穩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或者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④通過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鞏固對西藏的管轄。(或者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或者特創“金瓶掣簽”制度;或者中央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務)(2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認識:以維護國家主權為核心;立于國情,因地制宜;要注重邊疆開發和建設;要妥善處理民族關系,促進共同發展。(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5.(12分) 答案要點(1)特點:多條線路,水陸并進;對外交往頻繁(雙向交流);交往國家數量多、范圍廣;形式多樣;注重文化交流;和平友好交往。(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地區: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2分)機構:市舶司。(2分)原因: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興盛提供了基礎;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發展,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陸上絲綢之路中斷。(1分,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變化: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2分)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保衛了國家安全,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2024一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閉卷考試。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器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選擇題(共20小題,4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隋文帝楊堅在奪取政權以后大殺北周諸王,又以“眾心未附,利建同姓,維城宗社”為由大封自己的宗室,把自己的兒子分別封為晉王、秦王、蜀王、漢王等,讓他們兼任地方總管,總領地方軍事。隋文帝此舉旨在A.平息內部權力斗爭B.延續傳統分封制度C.控制地方加強集權D.提高地方治理效率賀2.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這一問題所進行的制度設計是A.實行行省制B.確立三省六部制C.完善科舉制D.設立中外朝制度3.安史之亂后到唐滅亡,先后有12個皇帝,其中7個被宦官所立,3個被宦官所殺。正所謂:“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這反映了安史之亂后A.藩鎮割據的形成B.皇權遭受嚴重挑戰C.朋黨之爭的加劇D.三省六部制被破壞4.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贊干布一改游牧裝束,“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天寶十三年(754年),中亞古國拔汗那的首領阿悉爛達干迎娶唐朝和義公主,之后遭子弟人唐以習華禮。據此可知,唐朝的和親政策蓉A.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B.形成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C.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力D.成為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5.“唐決”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方式。日本天臺宗僧人將佛教教理上存在爭議、懸而未決的問題稱為“未決”,由入唐日僧將“未決”之文書帶至中國“請決”,而中國僧人對相關問題的回答被稱為“唐決”。這反映出A.日本佛教以中國為正宗B.中國的佛教文化領先世界糊C.中日經濟文化互動頻繁D.唐朝對日本影響巨大6.隋朝宮廷燕樂《天竺樂》中有《天曲》,《天曲》就是佛曲。唐代曾一度盛行由波斯傳來的“潑寒胡戲”,在嚴冬季節,表演者持油囊裝水,互相潑灑,載歌載舞,以為戲樂。嶄這說明,隋唐時期A.佛教和儒家思想逐漸融合B.文化發展呈現了開放性特征C.民族交融促進藝術的繁榮D.中外交往豐富雙方文藝構成7.從秦漢之獨相、漢武帝頻繁更相,到隋唐將相權一分為三,再到宋代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的設置及罷設政事堂。這一過程反映出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描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期期末歷史答案.docx 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