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基本結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大分子物質與核輸入受體結合后,通過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進入細胞核內,過程如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核孔實現了細胞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B.核孔控制物質進出具有一定的選擇性C.核膜是雙層膜,由四層磷脂分子組成D.核輸入受體可通過核孔返回細胞質中2.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出某動物細胞的3種細胞器,經測定其中3種有機物的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器甲是有氧呼吸的場所B.細胞器乙肯定與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關C.細胞器丙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D.細菌與該動物細胞共有的細胞器有甲和丙3.如圖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和部分功能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2所示細胞膜的功能的實現與圖1中結構③密切相關B.細胞膜中物質①②的流動性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C.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細胞膜上的受體協助D.細胞膜的功能可說明細胞膜是動植物細胞的邊界4.傘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構成,細胞核在基部。科學家用傘形帽和菊花形帽兩種傘藻做了嫁接實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兩種傘藻形態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們的遺傳信息不同B.該實驗證明了傘藻的形態結構由假根部分控制C.為了減少隨機因素干擾,本實驗應只取兩個傘藻進行實驗D.若要證明傘藻的形態結構取決于細胞核,還應設置傘藻核移植實驗5.下列對細胞膜成分探究歷程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空氣﹣水界面實驗推斷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B.由于細胞膜附有蛋白質導致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C.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層結構,亮層是蛋白質分子D.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可作為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證據6.對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索涉及科學史上許多經典的實驗,下列實驗和結論的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實驗 結論A 溶于脂質的物質,容易穿過細胞膜;不溶于脂質的物質,不容易穿過細胞膜 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B 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為單分子層,測得單層分子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細胞膜中的脂質排列為連續的兩層C 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 細胞膜除含脂質分子外,可能還附有蛋白質D 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 細胞膜是由脂質—蛋白質—脂質三層結構構成A.A B.B C.C D.D7.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起源于被一種祖先真核細胞吞噬的細菌(如圖)。下列事實不支持該觀點的是( )A.線粒體內膜的蛋白質/脂質比更接近于細菌質膜B.線粒體與細菌的基因組均為環狀DNA分子C.線粒體中核糖體的成分與細菌的更相似D.線粒體中的蛋白質絕大多數由核DNA指導合成8.已知細胞結構a、b、c、d具有下列特征:a、b、c均由雙層膜構成,且都含有DNA,其中a的膜上有小孔,而b、c沒有小孔,d是由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某興趣小組觀察試樣A、B、C的細胞結構,結果發現試樣A無此四種結構,試樣B四種結構均有,試樣C僅無c結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d是單層膜結構,在動植物細胞中的功能不同B.試樣A、B、C可能分別來自顫藍細菌、菠菜葉、口腔上皮C.被稱為“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的是結構b或cD.試樣B的結構中含遺傳物質最多的是a,該結構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中心9.研究發現,酵母細胞中有些分泌蛋白不能邊合成邊跨膜轉運,而是由結合ATP的分子伴侶Bip蛋白與膜整合蛋白Sec63復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ATP驅動翻譯后的轉運途徑。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離核糖體,在內質網中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B.上述分泌蛋白邊合成邊跨膜轉運的過程依賴于生物膜的流動性C.細胞內蛋白運輸與細胞骨架密切相關,細胞骨架主要由核糖體合成D.分子伴侶Bip蛋白分布于細胞膜上,水解ATP為跨膜運輸供能10.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蛋白質外殼外存在一層病毒包膜,該包膜主要來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細胞膜。病毒包膜上存在很多糖蛋白,其中糖蛋白S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結合,從而使病毒識別并侵入該細胞,如圖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鼠細胞融合實驗中,利用熒光標記了人細胞表面的③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B.糖蛋白S與受體蛋白ACE2結合的過程體現了細胞膜可以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細胞膜的功能特性與④有關,膜的功能越復雜,④的種類和含量越多D.病毒能夠入侵人細胞說明該細胞膜已經喪失了控制物質進出的能力11.高爾基體是有“極性”的,構成高爾基體的膜囊有順面、中間和反面三部分。順面接受由內質網合成的物質并轉入中間膜囊進一步修飾加工,反面參與溶酶體酶(具有M6P標記)等蛋白質的分類和包裝。如圖是發生在高爾基體反面的3條分選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組成型分泌可能有利于物質的跨膜運輸B.可調節性分泌離不開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M6P受體數量減少會抑制衰老細胞器的分解D.高爾基體膜上的蛋白質全部處于流動狀態中12.葉綠體外膜上的CHUP1蛋白參與葉綠體在細胞內位置和分布的調控。研究者選取野生型和CHUP1基因突變型擬南芥進行實驗,結果如圖。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A.葉綠體位置的變化可減小強光對其造成損傷B.CHUP1蛋白可能參與葉綠體沿細胞骨架移動C.CHUP1基因突變型能夠適應光照強度的變化D.突變型無法借助葉綠體觀察胞質環流現象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細胞核是細胞中非常重要的結構,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一個精密的儀器。細胞核核膜上分布著核糖體,核膜與內質網膜相連接,其模式圖如圖1所示。核膜有兩層,核膜上有核孔復合體,核孔復合體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核,如圖2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細胞核的功能是 。(2)核纖層是位于細胞核核內膜下的纖維蛋白片層或纖維網絡。觀察發現,在有絲分裂前期,核纖層解聚,在有絲分裂末期,核纖層重新裝配。由此可以推測,核纖層與有絲分裂過程中 有關。(3)中央運輸蛋白位于核孔復合體中心,Nup62蛋白是一種單鏈中央運輸蛋白質,由522個氨基酸組成。Nup62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體和內質網的參與,其中核糖體上主要完成 以形成肽鏈,形成的肽鏈含有 個肽鍵。然后肽鏈轉移到內質網上進一步完成加工形成Nup62蛋白。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均是由相同的20種氨基酸構成的核孔蛋白,但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從兩者的結構上分析,原因是 。(4)核孔是核質雙向性的親水性核質交換通道,一般10nm的分子可以被動轉運的方式自由出入核孔復合體。有的分子含有信號序列或者與其他分子結合成大分子,再由核孔復合體來介導該類物質的核輸入及核輸出,例如可以介導RNA聚合酶的 以及介導mRNA的 。核孔復合體的存在可以說明核膜具有 性。14.血漿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疾病的一種重要原因。膽固醇主要在肝細胞中合成,在血液中是通過與磷脂和蛋白質結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顆粒形式運輸到其他組織細胞(靶細胞)中,以滿足這些細胞對膽固醇的需要,同時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含量。如圖是LDL通過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途徑。(1)細胞合成膽固醇的細胞器是 ,膽固醇是構成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 的運輸。(2)LDL受體的合成最先是在 上進行的,該細胞器 (填“參與”或“不參與”)生物膜系統的構成。(3)據圖分析,LDL通過血液能將包裹的膽固醇準確轉運至靶細胞,是因為LDL結構中的載脂蛋白與靶細胞膜上的LDL受體 。(4)溶酶體內水解酶的最適pH在5左右,而細胞質基質pH在7左右。若溶酶體膜受損導致其中的水解酶少量外泄,并不會引起細胞損傷,其原因是 。(5)當LDL受體出現缺陷時,會導致血漿中的膽固醇含量升高,引發高膽固醇血癥(FH)。藥物M能夠治療FH,為評估藥物M(注射劑)的藥效及最佳劑量,請寫出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15.如圖表示動物細胞和高等植物細胞二合一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在[]內填數字,上填文字)(1)與原核細胞相比,圖中細胞結構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2)和圖中的動物細胞比較,圖中的高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是 、 、 。(3)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物質的合成、加工場所和運輸通道是[ ] 。(4)12還可能分布在 細胞中。該細胞器與細胞的 有關。(5)圖中能生成ATP的細胞跑器有[ ] 、[ ] 。(6)細胞中的分泌蛋白最初在 中合成,隨后轉移到結構8中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5和8之間可通過 在結構和功能上建立聯系。(7)圖中結構6的主要功能是 。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基本結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大分子物質與核輸入受體結合后,通過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進入細胞核內,過程如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核孔實現了細胞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B.核孔控制物質進出具有一定的選擇性C.核膜是雙層膜,由四層磷脂分子組成D.核輸入受體可通過核孔返回細胞質中【考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模式圖;細胞核.【答案】A【分析】1、細胞核的結構:(1)核膜(雙層膜),可將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2)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4)染色質(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遺傳物質DNA的主要載體。2、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解答】解:A、核孔是位于細胞內核膜上的孔道,能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信息交流,而不是實現細胞與細胞間的信息交流,A錯誤;B、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時,可與相應受體結合,說明核孔控制物質進出具有一定的選擇性,B正確;C、核膜是雙層膜,每層膜有兩層磷脂分子,共由四層磷脂分子組成,C正確;D、由圖分析可知,核輸入受體可通過核孔返回細胞質中,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結合細胞核結構模式圖,考查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2.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出某動物細胞的3種細胞器,經測定其中3種有機物的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器甲是有氧呼吸的場所B.細胞器乙肯定與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關C.細胞器丙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D.細菌與該動物細胞共有的細胞器有甲和丙【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專題】坐標曲線圖;細胞器.【答案】C【分析】分析題圖可知:該細胞為動物細胞,甲有膜結構和核酸,可推斷甲細胞器為線粒體;乙的脂質含量不為0,說明乙細胞器有膜結構,但無核酸,可推斷乙細胞器為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丙的脂質含量為0,說明沒有膜結構,但含有核酸,可推測丙細胞器為核糖體。【解答】解:A、該細胞為動物細胞,甲有膜結構和核酸,可推斷甲細胞器為線粒體,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故線粒體是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A錯誤;B、細胞器乙含有蛋白質和脂質,可能為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但溶酶體與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無關,B錯誤;C、細胞器丙中只包含蛋白質和核酸,符合條件的只有核糖體,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場所,C正確;D、細菌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故細菌與此細胞共有的細胞器只有丙,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如圖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和部分功能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2所示細胞膜的功能的實現與圖1中結構③密切相關B.細胞膜中物質①②的流動性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C.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細胞膜上的受體協助D.細胞膜的功能可說明細胞膜是動植物細胞的邊界【考點】細胞膜的功能;細胞膜的成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專題】模式圖;生物膜系統.【答案】C【分析】題圖分析,圖1中的①為脂雙層,②為膜中蛋白質,③為糖蛋白;圖2為內分泌細胞分泌激素的作用方式。【解答】解:A、結構③是糖蛋白,有識別作用,圖2中激素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受體即是糖蛋白,因此圖2所示細胞膜的功能的實現與圖1中結構③密切相關,A正確;B、細胞膜中物質①可以側向自由移動,且其中的②蛋白質也是大多是運動的,因而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即細胞膜中物質①②的流動性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動性,B正確;C、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不都需要細胞膜上的受體協助,如高等植物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通過專門的通道胞間連絲實現,C錯誤;D、細胞膜的功能可說明細胞膜是動植物細胞的邊界,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4.傘藻是一種單細胞生物,由“帽”、柄和假根三部分構成,細胞核在基部。科學家用傘形帽和菊花形帽兩種傘藻做了嫁接實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兩種傘藻形態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們的遺傳信息不同B.該實驗證明了傘藻的形態結構由假根部分控制C.為了減少隨機因素干擾,本實驗應只取兩個傘藻進行實驗D.若要證明傘藻的形態結構取決于細胞核,還應設置傘藻核移植實驗【考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模式圖;細胞核.【答案】C【分析】1、分析題圖:將傘形帽傘藻的傘柄嫁接到菊花形帽傘藻的假根上,長出菊花形帽傘藻;將菊花形帽傘藻的傘柄嫁接到傘形帽傘藻的假根上,長出傘形帽的傘藻。2、細胞核的功能:細胞核是遺傳的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解答】解:A、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兩種傘藻形態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們的遺傳信息不同,A正確;B、傘藻的嫁接實驗能得出的結論是傘帽的形態受假根控制,B正確;C、為了減少隨機因素干擾,本實驗應多取幾個傘藻進行實驗,C錯誤;D、由于假根中除了有細胞核外,還有其他結構,因此若要證明傘藻的形態結構取決于細胞核,還應設置傘藻核移植實驗,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細胞核的功能,解讀題圖獲取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分析實驗變量和現象,獲取結論是解題的重點。5.下列對細胞膜成分探究歷程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空氣﹣水界面實驗推斷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B.由于細胞膜附有蛋白質導致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C.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層結構,亮層是蛋白質分子D.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可作為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證據【考點】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索歷程.【專題】正推法;生物膜系統.【答案】C【分析】有關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①19世紀末,歐文頓發現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②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通過對脂 質進行提取和測定得出結論: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③1935年,英國學者丹尼利和戴維森研究了細胞膜的張力。分析細胞膜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因此丹尼利和戴維森推測細胞膜除含脂質外,可能還附有蛋白質。④1959年,羅伯特森根據電鏡下看到的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模型。流動鑲嵌模型指出,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⑤1970年,科學家通過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⑥1972年,桑格和尼科爾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解答】解:A、戈特和格倫德爾通過對脂質進行提取和測定,通過空氣﹣水界面實驗推斷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A正確;B、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質成分則表面張力會降低,故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可能是細胞膜附有蛋白質,B正確;C、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暗層是蛋白質分子,亮層是脂質分子,C錯誤;D、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是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有力證據,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索歷程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識記及熟練應用的能力。6.對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索涉及科學史上許多經典的實驗,下列實驗和結論的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實驗 結論A 溶于脂質的物質,容易穿過細胞膜;不溶于脂質的物質,不容易穿過細胞膜 細胞膜是由脂質組成的B 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為單分子層,測得單層分子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細胞膜中的脂質排列為連續的兩層C 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 細胞膜除含脂質分子外,可能還附有蛋白質D 電子顯微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 細胞膜是由脂質—蛋白質—脂質三層結構構成A.A B.B C.C D.D【考點】細胞膜成分和結構的探索歷程.【專題】正推法;生物膜系統.【答案】D【分析】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1、19世紀末,歐文頓發現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2、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由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4、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層結構,并大膽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電鏡下看到的中間的亮層是脂質分子,兩邊的暗層是蛋白質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統一結構。5、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的實驗,以及相關的其他實驗證據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爾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解答】解:A、歐文頓發現脂溶性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不溶于脂質的物質,不容易穿過細胞膜,推測細胞膜由脂質組成,A正確;B、人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B正確;C、1935年,英國學者丹尼利和戴維森研究了細胞膜的張力,發現細胞的表面張力明顯小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張力,推測細胞膜除含脂質分子外,可能還附有蛋白質,C正確;D、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層結構,推測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細胞膜成分的探索歷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學生能基于事實和證據進行推理并提出假說,從而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7.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起源于被一種祖先真核細胞吞噬的細菌(如圖)。下列事實不支持該觀點的是( )A.線粒體內膜的蛋白質/脂質比更接近于細菌質膜B.線粒體與細菌的基因組均為環狀DNA分子C.線粒體中核糖體的成分與細菌的更相似D.線粒體中的蛋白質絕大多數由核DNA指導合成【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模式圖;細胞器.【答案】D【分析】內共生學說認為,線粒體起源于一種原始的好氧細菌,它們被原始的真核細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與宿主進行長期共生而逐漸演化為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的內膜應該是細菌的細胞膜,外膜應該是真核細胞的細胞膜。【解答】解:A、根據試題分析,線粒體內膜的蛋白質/脂質比更接近于細菌質膜,這支持內共生學說,A錯誤;B、線粒體與細菌的基因組均為環狀DNA分子,這支持內共生學說,B錯誤;C、線粒體中核糖體的成分與細菌的更相似,這支持內共生學說,C錯誤;D、線粒體中的蛋白質絕大多數由核DNA指導合成,這不支持內共生學說,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內共生起源學說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題干,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屬于基礎題。8.已知細胞結構a、b、c、d具有下列特征:a、b、c均由雙層膜構成,且都含有DNA,其中a的膜上有小孔,而b、c沒有小孔,d是由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某興趣小組觀察試樣A、B、C的細胞結構,結果發現試樣A無此四種結構,試樣B四種結構均有,試樣C僅無c結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d是單層膜結構,在動植物細胞中的功能不同B.試樣A、B、C可能分別來自顫藍細菌、菠菜葉、口腔上皮C.被稱為“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的是結構b或cD.試樣B的結構中含遺傳物質最多的是a,該結構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中心【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正推法;細胞器;細胞核.【答案】B【分析】分析題文: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有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核,其中核膜上含有核孔,由于線粒體普遍分布在真核細胞中,因此結合信息可知,試樣B和試樣C都有細胞核,都是真核生物,試樣B和試樣C都含有b,試樣B含有c,而試樣C不含有c,則b為線粒體,c為葉綠體;d是由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因此d為內質網;試樣A沒有這四種結構,所以A是原核細胞。【解答】解:A、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有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核,其中a上含有核孔,試樣B和試樣C都含有b,試樣B含有c,而試樣C不含有c,則b為線粒體,c為葉綠體;B和C均為真核細胞,d是由膜連接而成的網狀結構,為內質網,內質網是單層膜結構,內質網是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的合成、加工場所和運輸通道,在動植物細胞中的功能相同,A錯誤;B、試樣A無此四種結構,為原核細胞,B和C均為真核細胞,B含葉綠體,C不含葉綠體,因此試樣A、B、C可能分別來自顫藍細菌、菠菜葉、口腔上皮,B正確;C、被稱為“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的是c葉綠體,C錯誤;D、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有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核,其中a上含有核孔,則a是細胞核,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為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故試樣B的結構中含遺傳物質最多的是a,該結構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謝的中心,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細胞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9.研究發現,酵母細胞中有些分泌蛋白不能邊合成邊跨膜轉運,而是由結合ATP的分子伴侶Bip蛋白與膜整合蛋白Sec63復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ATP驅動翻譯后的轉運途徑。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離核糖體,在內質網中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B.上述分泌蛋白邊合成邊跨膜轉運的過程依賴于生物膜的流動性C.細胞內蛋白運輸與細胞骨架密切相關,細胞骨架主要由核糖體合成D.分子伴侶Bip蛋白分布于細胞膜上,水解ATP為跨膜運輸供能【考點】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專題】正推法;細胞器.【答案】D【分析】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內質網“出芽”形成囊泡→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高爾基體“出芽”形成囊泡→細胞膜,整個過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線粒體提供。【解答】解:A、真核細胞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離核糖體,形成多肽鏈,隨后多肽鏈在內質網中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A正確;B、分泌蛋白邊合成邊跨膜轉運的過程依賴于生物膜的流動性這一生物膜的結構特性,B正確;C、細胞骨架參與物質運輸,上述特殊分泌蛋白合成后的運輸與細胞骨架密切相關,細胞骨架只要成分是蛋白纖維(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主要由核糖體合成,C正確;D、結合題干“由結合ATP的分子伴侶Bip蛋白與膜整合蛋白Sec63復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ATP驅動翻譯后的轉運途徑”可知,Bip蛋白能與ATP結合但不能直接將其水解,而是需要與膜整合蛋白Sec63復合物相互作用后才能水解ATP,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蛋白質外殼外存在一層病毒包膜,該包膜主要來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細胞膜。病毒包膜上存在很多糖蛋白,其中糖蛋白S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結合,從而使病毒識別并侵入該細胞,如圖為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鼠細胞融合實驗中,利用熒光標記了人細胞表面的③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B.糖蛋白S與受體蛋白ACE2結合的過程體現了細胞膜可以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細胞膜的功能特性與④有關,膜的功能越復雜,④的種類和含量越多D.病毒能夠入侵人細胞說明該細胞膜已經喪失了控制物質進出的能力【考點】細胞膜的功能;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病毒.【專題】正推法;生物膜系統.【答案】C【分析】1、由圖可知,①為多糖,②④為蛋白質,①②組成糖蛋白,③為磷脂雙分子層。2、細胞膜的功能是: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出入細胞的作用是相對的,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3、生物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并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解答】解:A、人一鼠細胞融合實驗中,利用熒光標記了人細胞表面的②蛋白質,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A錯誤;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所以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S可與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結合,無法體現細胞間的信息交流,B錯誤;C、蛋白質在細胞膜行駛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復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就越多,所以C正確;D、病毒能夠入侵人細胞說明細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對的,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細胞膜的功能和病毒的結構特點等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難度不大。11.高爾基體是有“極性”的,構成高爾基體的膜囊有順面、中間和反面三部分。順面接受由內質網合成的物質并轉入中間膜囊進一步修飾加工,反面參與溶酶體酶(具有M6P標記)等蛋白質的分類和包裝。如圖是發生在高爾基體反面的3條分選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組成型分泌可能有利于物質的跨膜運輸B.可調節性分泌離不開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M6P受體數量減少會抑制衰老細胞器的分解D.高爾基體膜上的蛋白質全部處于流動狀態中【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模式圖;細胞器.【答案】D【分析】分析圖示,表示發生在高爾基體TGN區的3條分選途徑。分泌蛋白先在內質網的核糖體上形成肽鏈,肽鏈依次進入內質網、高爾基體進行加工、分類、包裝和發送,由細胞膜通過胞吐過程分泌到細胞外。【解答】解:A、組成型分泌過程存在囊泡的形成,是細胞內的大分子物質通過胞吐釋放到細胞外,有利于物質的跨膜運輸,A正確;B、從圖示可知,可調節性分泌往往受細胞外信號分子的影響,說明可調節性分泌離不開細胞間的信息交流,B正確;C、由圖示可知,M6P受體數量減少會影響溶酶體酶的包裝和分選,進而影響衰老細胞器的分解,C正確;D、高爾基體膜上的蛋白質大部分處于流動狀態中,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組成型分泌和調節性分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題圖獲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并利用題圖信息綜合解答問題的能力。12.葉綠體外膜上的CHUP1蛋白參與葉綠體在細胞內位置和分布的調控。研究者選取野生型和CHUP1基因突變型擬南芥進行實驗,結果如圖。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A.葉綠體位置的變化可減小強光對其造成損傷B.CHUP1蛋白可能參與葉綠體沿細胞骨架移動C.CHUP1基因突變型能夠適應光照強度的變化D.突變型無法借助葉綠體觀察胞質環流現象【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與細胞質的流動.【專題】模式圖;細胞器.【答案】C【分析】1、葉綠體是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葉綠體基質中類囊體薄膜堆疊成基粒,類囊體薄膜上分布著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與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有關。2、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的場所為類囊體薄膜,包括水的光解生成還原氫和氧氣以及ATP的合成;暗反應的場所為葉綠體基質,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還原兩個過程。3、由圖可知,正常葉肉細胞中葉綠體能隨光照強度移動,而CHUP1蛋白缺失型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不能隨光照強度移動。【解答】解:A、據野生型圖示可知,弱光條件下,葉綠體會匯集到細胞頂面,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光能,保證高效率的光合作用,而強光條件下,葉綠體移動到細胞兩側,以避免強光的傷害,A正確;B、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分類、分化以及物質的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處理破壞細胞內的微絲蛋白(細胞骨架成分)后,葉綠體定位異常,可知葉綠體的定位于微絲蛋白有關,因此可推測葉綠體的移動是沿著微絲蛋白(細胞骨架)進行,B正確;C、由突變型圖示可知,CHUP1基因突變型擬南芥的葉綠體不能隨光照強度變化移動位置,即不能適應光照強度的變化,C錯誤;D、由于突變型擬南芥葉綠體不能在細胞質中流動,因此無法借助葉綠體觀察胞質環流現象,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要結合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理解分析。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細胞核是細胞中非常重要的結構,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一個精密的儀器。細胞核核膜上分布著核糖體,核膜與內質網膜相連接,其模式圖如圖1所示。核膜有兩層,核膜上有核孔復合體,核孔復合體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核,如圖2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細胞核的功能是 作為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2)核纖層是位于細胞核核內膜下的纖維蛋白片層或纖維網絡。觀察發現,在有絲分裂前期,核纖層解聚,在有絲分裂末期,核纖層重新裝配。由此可以推測,核纖層與有絲分裂過程中 核膜的裂解與重建 有關。(3)中央運輸蛋白位于核孔復合體中心,Nup62蛋白是一種單鏈中央運輸蛋白質,由522個氨基酸組成。Nup62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體和內質網的參與,其中核糖體上主要完成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 以形成肽鏈,形成的肽鏈含有 521 個肽鍵。然后肽鏈轉移到內質網上進一步完成加工形成Nup62蛋白。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均是由相同的20種氨基酸構成的核孔蛋白,但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從兩者的結構上分析,原因是 構成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的氨基酸數目、排列順序不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4)核孔是核質雙向性的親水性核質交換通道,一般10nm的分子可以被動轉運的方式自由出入核孔復合體。有的分子含有信號序列或者與其他分子結合成大分子,再由核孔復合體來介導該類物質的核輸入及核輸出,例如可以介導RNA聚合酶的 核輸入 以及介導mRNA的 核輸出 。核孔復合體的存在可以說明核膜具有 選擇透過 性。【考點】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數據表格;細胞核.【答案】(1)作為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2)核膜的裂解與重建(3)氨基酸的脫水縮合;521;構成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的氨基酸數目、排列順序不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4)核輸入;核輸出;選擇透過【分析】細胞核包括核膜(將細胞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解答】解:(1)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2)由題意可知,核纖層與有絲分裂過程中核膜的裂解和重建有關。(3)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場所,在核糖體上主要完成搭配脫水縮合以形成肽鏈,形成的肽鏈含有的肽鍵數為522﹣1=521個;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均是由相同的20種氨基酸構成的核孔蛋白,但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從兩者的結構上分析,原因是構成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的氨基酸數目、排列順序不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4)RNA聚合酶在細胞核中催化RNA的合成,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而mRNA在細胞核中合成后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與核糖體結合,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此核孔可以介導RNA聚合酶的核輸入以及介導mRNA的核輸出,核孔復合體的存在可以說明核膜具有選擇透過性。故答案為:(1)作為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2)核膜的裂解與重建(3)氨基酸的脫水縮合;521;構成Nup62蛋白與Nup58蛋白的氨基酸數目、排列順序不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4)核輸入;核輸出;選擇透過【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膜的結構即功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14.血漿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疾病的一種重要原因。膽固醇主要在肝細胞中合成,在血液中是通過與磷脂和蛋白質結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顆粒形式運輸到其他組織細胞(靶細胞)中,以滿足這些細胞對膽固醇的需要,同時降低血漿中膽固醇含量。如圖是LDL通過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途徑。(1)細胞合成膽固醇的細胞器是 內質網 ,膽固醇是構成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 脂質 的運輸。(2)LDL受體的合成最先是在 核糖體 上進行的,該細胞器 不參與 (填“參與”或“不參與”)生物膜系統的構成。(3)據圖分析,LDL通過血液能將包裹的膽固醇準確轉運至靶細胞,是因為LDL結構中的載脂蛋白與靶細胞膜上的LDL受體 特異性識別并結合 。(4)溶酶體內水解酶的最適pH在5左右,而細胞質基質pH在7左右。若溶酶體膜受損導致其中的水解酶少量外泄,并不會引起細胞損傷,其原因是 細胞質基質pH高于溶酶體水解酶的最適pH,水解酶進入細胞質基質后,導致酶的空間結構改變后酶的活性降低 。(5)當LDL受體出現缺陷時,會導致血漿中的膽固醇含量升高,引發高膽固醇血癥(FH)。藥物M能夠治療FH,為評估藥物M(注射劑)的藥效及最佳劑量,請寫出研究者的研究思路。 選取FH患者若干,隨機均分為若干組,分別注射適量生理鹽水及不同劑量的藥物M,連續用藥一段時間后,檢測每組患者體內的膽固醇平均含量 。【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細胞器.【答案】(1)內質網 脂質(2)核糖體 不參與(3)特異性識別并結合(4)細胞質基質pH高于溶酶體水解酶的最適pH,水解酶進入細胞質基質后,導致酶的空間結構改變后酶的活性降低(5)選取FH患者若干,隨機均分為若干組,分別注射適量生理鹽水及不同劑量的藥物M,連續用藥一段時間后,檢測每組患者體內的膽固醇平均含量【分析】題圖分析,LDL可以與細胞膜上的LDL受體識別結合,并通過胞吞進入細胞內,然后與溶酶體結合形成自噬體,LDL被分解后LDL受體返回細胞膜。【解答】解:(1)細胞合成膽固醇的細胞器是內質網,膽固醇是構成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2)LDL受體的本質是蛋白質,其合成最先是在核糖體上進行的,該細胞器無膜結構,不參與生物膜系統的構成。(3)據圖分析,LDL通過血液能將包裹的膽固醇準確轉運至靶細胞,是因為 LDL 結構中的載脂蛋白與靶細胞膜上的LDL受體特異性識別并結合。(4)溶酶體內水解酶的最適pH在5左右,而細胞質基質pH在7左右。若溶酶體膜受損導致其中的水解酶少量外泄,并不會引起細胞損傷,其原因是細胞質基質的pH高于溶酶體水解酶的最適pH,水解酶進入細胞質基質后,導致酶的空間結構改變后酶的活性降低。(5)研究思路:選取FH患者若干,隨機均分為若干組,分別注射適量生理鹽水及不同劑量的藥物M,連續用藥一段時間后,檢測每組患者體內的膽固醇平均含量。故答案為:(1)內質網 脂質(2)核糖體 不參與(3)特異性識別并結合(4)細胞質基質pH高于溶酶體水解酶的最適pH,水解酶進入細胞質基質后,導致酶的空間結構改變后酶的活性降低(5)選取FH患者若干,隨機均分為若干組,分別注射適量生理鹽水及不同劑量的藥物M,連續用藥一段時間后,檢測每組患者體內的膽固醇平均含量【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5.如圖表示動物細胞和高等植物細胞二合一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在[]內填數字,上填文字)(1)與原核細胞相比,圖中細胞結構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2)和圖中的動物細胞比較,圖中的高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是 細胞壁 、 液泡 、 葉綠體 。(3)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物質的合成、加工場所和運輸通道是[ 8 ] 內質網 。(4)12還可能分布在 低等植物細胞 細胞中。該細胞器與細胞的 有絲分裂 有關。(5)圖中能生成ATP的細胞跑器有[ 4 ] 葉綠體 、[ 9 ] 線粒體 。(6)細胞中的分泌蛋白最初在 核糖體 中合成,隨后轉移到結構8中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5和8之間可通過 囊泡 在結構和功能上建立聯系。(7)圖中結構6的主要功能是 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考點】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細胞器.【答案】(1)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2)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3)8 內質網(4)低等植物細胞 有絲分裂(5)4 葉綠體 9 線粒體(6)核糖體 囊泡(7)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分析】分析題圖:A表示動物細胞結構、B表示植物細胞結構,其中1~12依次是細胞膜、液泡、細胞質基質、葉綠體、高爾基體、核仁、染色質、內質網、線粒體、核孔、核糖體、中心體。【解答】解:(1)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劃分依據是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即真核細胞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而原核細胞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2)與動物細胞比較,高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是葉綠體、液泡和細胞壁。(3)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物質的合成、加工場所和運輸通道是8內質網。(4)12是中心體,除分布在圖中動物細胞外,還可分布在低等植物細胞內,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5)圖中能生成ATP的細胞跑器有4葉綠體、9線粒體。(6)細胞中的分泌蛋白最初在核糖體中合成,隨后轉移到結構8內質網中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8內質網與5高爾基體之間可以通過囊泡在結構和功能上相聯系。(7)結構6是核仁,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故答案為:(1)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2)細胞壁 液泡 葉綠體(3)8 內質網(4)低等植物細胞 有絲分裂(5)4 葉綠體 9 線粒體(6)核糖體 囊泡(7)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