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細胞的能量”貨幣“ATP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某研究小組進行了溫度、酶解時間對纖維素酶解液中還原糖含量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酶的最適溫度在45—55℃之間B.酶解時間大于5h時,還原糖增速減緩主要是由于纖維素酶量的限制C.溫度對還原糖含量的影響實驗,先將底物和酶分裝控制溫度,再混合D.根據圖中實驗結果,不能說明酶具有高效性2.下列關于酶的特性及其影響因素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實驗中,若以煮熟的肝臟研磨液代替新鮮肝臟研磨液,實驗結果相同B.“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實驗中,加入底物和酶后再分別加入不同pH的緩沖液C.將胃蛋白酶分別置于pH為5、7、9的緩沖液中再加入蛋清驗證不同pH對酶活性影響D.“探究酶的專一性”實驗中,可用斐林試劑鑒定淀粉和蔗糖能否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產生還原糖3.研究人員進行了pH對淀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將淀粉與淀粉酶溶液混合后立即調節各組混合液的pHB.pH為1時淀粉酶的活性高于pH為3時淀粉酶的活性C.pH為3時淀粉酶的活性與pH為9時淀粉酶的活性相同D.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判斷淀粉酶的最適pH為7左右4.兩種常用農藥久效磷、敵百蟲都是通過抑制害蟲體內酶的活性來殺滅害蟲。農藥抑制酶活性的機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農藥與底物結構相似,競爭性與酶結合,使酶不能催化反應;另一種是農藥與底物結構不同,但與酶結合后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為確定兩種農藥抑制酶活性的機制,某小組將等量的酶、兩種農藥分別添加到盛有不同濃度底物的試管中,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測量指標可以是單位時間內底物的消耗量B.在一定范圍內,底物濃度越大,久效磷與底物結合的概率越低,酶促反應速率越大C.敵百蟲的作用機理是與酶結合后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D.這兩種農藥對酶活性的抑制都不能通過增加底物濃度來緩解5.小麥的穗發芽會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某地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為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芽率的關系,取穗發芽時間相同、質量相等的紅、白粒小麥種子,分別加等量的蒸餾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實驗。實驗分組、步驟及結果如表(“+”數目越多表示藍色越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步驟 紅粒管 白粒管 對照管加樣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A加緩沖液(mL) 1 1 1加淀粉溶液(mL) 1 1 B37℃保溫適當時間后終止酶促反應,冷卻至常溫,加適量碘液顯色觀察顯色結果 +++ + +++++A.表中A和B分別是0.5mL淀粉酶和1mL淀粉溶液B.研究表明白粒小麥中的淀粉酶活性比紅粒小麥低C.根據實驗推測,一定范圍內淀粉酶活性越低,小麥穗的發芽率越低D.若減小淀粉溶液濃度,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則保溫時間應延長6.某興趣小組對“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注射器同時向試管內注入等量液體,可對比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B.由于酶降低活化能更顯著,所以一開始時1號試管產生的氣泡多C.過氧化氫的濃度及所加劑量均為該實驗的無關變量D.反應結束后,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為甲側低于乙側7.某小組同學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酶的特性,利用過氧化氫酶進行了定量分析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該組同學進一步探究了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pH 氧氣生成速率(mL s﹣1)1 3 02 5 0.1183 7 1.084 9 0.475 11 0.18A.不同種類的催化劑是圖中實驗的自變量,產生的氧氣總體積是其因變量B.圖中實驗產生的氧氣總體積最終相等的原因是兩組實驗的底物量相同C.探究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時,可將酶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后再控制pHD.根據表格實驗結果推測,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在5~9之間8.從某微生物中提取出的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麥芽糖。取適量該淀粉酶分別在不同溫度下水解等量淀粉,并在1小時末和2小時末測定產物麥芽糖的含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B.15℃條件下,6h末麥芽糖含量有可能達到1.8g/mLC.35℃條件下,1~2h麥芽糖生成量比0~1h少最可能是因為淀粉酶變性了D.若第2h末將45℃實驗組的溫度降至25℃,3h末麥芽糖含量還是0.1g/mL9.ADP/ATP轉運蛋白(AAC)位于線粒體內膜上,能與ATP和ADP結合,從而把線粒體基質中的ATP逆濃度梯度運出,同時把線粒體外的ADP運入。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轉運ATP和ADP時,AAC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B.把ATP從線粒體基質運出的方式屬于主動運輸C.接受能量后,ADP可與Pi在線粒體內膜上結合D.AAC功能受到抑制,細胞能量供應不會嚴重下降10.ATP是細胞的直接能源物質,ATP分子失去兩個磷酸基團后的產物是核糖核苷酸,如圖為ATP的結構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注:C1表示碳原子的位置是1號碳,其他同理)A.ATP與ADP是同一種物質的兩種不同存在形式B.ATP末端磷酸基團(Pγ)轉移,可為某些吸能反應供能C.ATP的能量主要儲存在腺苷與磷酸基團(Pα)之間的化學鍵中D.劇烈運動時ATP被大量消耗,導致細胞中ATP/ADP的比值失衡11.ATP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其結構式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TP中的“A”由圖中①②構成B.ATP是通過“~”的水解提供能量C.大腦思考、電鰩發電都需要消耗ATPD.ATP與ADP之間的相互轉化機制體現了生物界的統一性12.在某細胞培養液中加入32P標記的磷酸分子,短時間內分離出細胞的ATP,發現其含量變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團已帶上放射性標記。該現象能說明( )①ATP是細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質②部分32P標記的ATP是重新合成的③該過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④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化合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牙菌斑是由細菌與唾液中的黏蛋白、食物殘屑等混合后牢固地黏附在牙齒表面和溝窩中形成的。在牙膏中加入蛋白酶、淀粉酶、溶菌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多種不同類型的酶制劑可制成含酶牙膏,這些酶制劑可分解牙菌斑中的相應物質,使用含酶牙膏可有效清除牙菌斑。回答下列問題:(1)選擇含有蛋白酶的牙膏可清除牙菌斑中的黏蛋白,這利用了酶的 ,該特性是指 。(2)刷牙時,在普通不加酶牙膏上加入一點呈堿性的小蘇打可以起到美白牙齒的作用。如果在含酶牙膏上加入一定量的小蘇打,用其進行分解食物殘渣和口腔細菌的實驗,發現其與普通不加酶牙膏的效果相同,原因很可能是 。(3)研究人員從某品牌的含酶牙膏中分離得到一種酶A,為判斷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還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現提供以下實驗材料和器具,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假設實驗中酶A可使底物分解完全無殘余)。實驗材料和器具: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酶A,斐林試劑,酒精燈,燒杯,熱水,試管等。實驗思路: 。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若① ,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若② ,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14.生物學是一門重視實驗的科學。圖1和圖2是某興趣小組根據實驗繪制的“影響H2O2解速率”的曲線圖,圖3是該興趣小組繪制的“溫度對麥芽糖酶活性影響”的曲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 。圖1和圖2所代表的實驗中,實驗的自變量依次為 、 。(2)圖2酶促反應中限制bc段O2產生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由圖3可得出酶具有的特性是 。酶活性可用 表示。(3)該興趣小組還根據圖3做了關于溫度影響麥芽糖酶活性的實驗,探究經過溫度糖t4處理的酶,當溫度降低到t3時,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復到較高水平。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取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各加入適宜濃度的該酶溶液1ml;關于自變量的設置:A和B作為對照組應分別在溫度為 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C作為實驗組的處理為 。(4)麥芽糖酶可以催化麥芽糖水解為葡萄糖,但實驗結果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原因是 。(5)另外班上有其他興趣小組做了以下實驗:本實驗的研究鈣對小鼠的影響①選擇生理狀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②甲組小鼠飼喂適量無鈣的飼料,并提供不含鈣離子的飲用水;乙組小鼠 。③將甲乙小鼠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飼養一段時間,并隨時觀察其生理狀況;④實驗現象:甲組小鼠出現肌肉抽搐現象,乙組小鼠正常生長。15.細菌紫膜質是一種從鹽生鹽桿菌的質膜中發現的特殊膜轉運蛋白,該物質可吸收光能轉運H+,使膜兩側產生H+濃度梯度。科學家利用細菌紫膜質,線粒體ATP合成酶、解偶聯劑(能破壞H+濃度梯度)等材料構建人工脂質體(一種由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人工膜),進行了相關實驗,探究ATP的產生機制,觀察到如圖所示的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3分析,H+以 方式從脂質體內部轉移到外部,圖示過程體現了ATP合成酶具有 的功能。真核細胞中可能存在ATP合成酶的膜結構有 。(2)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這是因為ATP末端的磷酸基團 。(3)圖4無ATP產生,可能的原因是 。2,4﹣二硝基苯酚是一種能隨意進出脂雙層的弱電解質,在H+濃度高的溶液中以分子態形式存在,在H+濃度低的溶液中可電離產生H+。若將圖3所示人工膜轉移至含2,4﹣二硝基苯酚的溶液中,ATP的合成速率將 。新課預習銜接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細胞的能量”貨幣“ATP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某研究小組進行了溫度、酶解時間對纖維素酶解液中還原糖含量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酶的最適溫度在45—55℃之間B.酶解時間大于5h時,還原糖增速減緩主要是由于纖維素酶量的限制C.溫度對還原糖含量的影響實驗,先將底物和酶分裝控制溫度,再混合D.根據圖中實驗結果,不能說明酶具有高效性【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酶的特性及應用.【專題】圖形圖表題;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B【分析】纖維素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將被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為還原糖。在相同時間內酶促反應體系中產生的還原糖含量越高,則說明酶活性越高。【解答】解:A、由左圖可知還原糖含量峰值將出現在45﹣55℃之間,故該酶的最適溫度在45﹣55℃之間,A正確;B、隨著時間推移,纖維素逐漸被分解完全,還原糖含量增速減緩主要是由于底物量的限制,B錯誤;C、溫度對還原糖含量的影響實驗中,需先將底物和酶分裝控制溫度再混合,從而保證酶促反應在相應的溫度下進行,C正確;D、要證明酶的高效性,需與無機催化劑進行實驗對比,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下列關于酶的特性及其影響因素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酶的催化效率“實驗中,若以煮熟的肝臟研磨液代替新鮮肝臟研磨液,實驗結果相同B.“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實驗中,加入底物和酶后再分別加入不同pH的緩沖液C.將胃蛋白酶分別置于pH為5、7、9的緩沖液中再加入蛋清驗證不同pH對酶活性影響D.“探究酶的專一性”實驗中,可用斐林試劑鑒定淀粉和蔗糖能否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產生還原糖【考點】酶的特性及應用;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D【分析】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酶的特性:專一性、高效性、作用條件較溫和,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溫度、pH等。【解答】解:A、用煮熟的肝臟研磨液為實驗材料不能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是因為高溫破壞了酶的空間結構,使酶喪失了活性,A錯誤;B、“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實驗中,應在加入酶之后先分別加入不同pH的緩沖液,調節酶所處的pH為預設pH,然后再加入底物,否則由于酶的高效性,加入底物和酶后就會被分解,影響實驗效果,B錯誤;C、胃蛋白酶的最適宜pH是1.5~2之間,pH為5、7、9會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因此不能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別為5、7、9的緩沖液驗證pH對酶活性的影響,C錯誤;D、淀粉和蔗糖都不能與斐林試劑反應呈現磚紅色沉淀,淀粉和蔗糖都能分解產生還原糖,還原糖能與斐林試劑反應呈現還原糖,因此“探究酶的專一性”實驗中,可用斐林試劑鑒定淀粉和蔗糖能否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產生還原糖,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研究人員進行了pH對淀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將淀粉與淀粉酶溶液混合后立即調節各組混合液的pHB.pH為1時淀粉酶的活性高于pH為3時淀粉酶的活性C.pH為3時淀粉酶的活性與pH為9時淀粉酶的活性相同D.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判斷淀粉酶的最適pH為7左右【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坐標曲線圖;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D【分析】分析曲線圖:圖示表示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圖中虛線對應的溫度是淀粉初始量,底物剩余量越多,表示酶的活性越低。pH從1﹣7時,酶的活性逐漸增強;pH從7﹣13時,酶的活性逐漸降低。【解答】解:A、應先將淀粉與淀粉酶溶液分別調節pH,再進行混合,A錯誤;B、酸性條件下淀粉水解,所以不能僅根據曲線圖得出pH為1時淀粉酶的活性高于pH為3時淀粉酶的活性,B錯誤;C、分析曲線圖可知,pH為3條件下和pH為9條件下淀粉剩余量基本相等,而由于淀粉在酸性條件下易分解,因此pH為3條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為9條件,C錯誤;D、分析曲線圖可知,淀粉酶的最適pH在7左右,最適pH并不一定是7,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以曲線圖為載體,考查了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能夠根據曲線圖確定淀粉酶的最適pH的范圍,難度適中。4.兩種常用農藥久效磷、敵百蟲都是通過抑制害蟲體內酶的活性來殺滅害蟲。農藥抑制酶活性的機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農藥與底物結構相似,競爭性與酶結合,使酶不能催化反應;另一種是農藥與底物結構不同,但與酶結合后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為確定兩種農藥抑制酶活性的機制,某小組將等量的酶、兩種農藥分別添加到盛有不同濃度底物的試管中,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測量指標可以是單位時間內底物的消耗量B.在一定范圍內,底物濃度越大,久效磷與底物結合的概率越低,酶促反應速率越大C.敵百蟲的作用機理是與酶結合后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D.這兩種農藥對酶活性的抑制都不能通過增加底物濃度來緩解【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坐標曲線圖;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與對照組相比,施加久效磷后,反應速率隨著底物濃度的增加而提高,說明久效磷與底物結構相似,競爭性與酶結合;施加敵百蟲后,隨著底物濃度增加,酶促反應速率在較低的水平保持穩定,說明敵百蟲與底物結構不同,與酶結合后會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解答】解:A、測定酶促反應速率,可以測定單位時間內底物的消耗量或產物的生成量,A正確;B、施加久效磷后,隨著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提高,說明久效磷與底物結構相似,競爭性與酶結合,在一定范圍內,底物濃度越大,底物與酶的活性部位結合的機會就越大,久效磷與底物結合的概率就越低,酶促反應速率越大,B正確;C、施加敵百蟲后,隨著底物濃度增加,酶促反應速率在較低的水平保持穩定,說明敵百蟲與底物結構不同,但與酶結合后會改變酶的結構,使酶失活,C正確;D、根據對B、C選項的分析可知,施加久效磷后,可以通過增加底物濃度緩解,而施加敵百蟲后不能,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小麥的穗發芽會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某地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為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芽率的關系,取穗發芽時間相同、質量相等的紅、白粒小麥種子,分別加等量的蒸餾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實驗。實驗分組、步驟及結果如表(“+”數目越多表示藍色越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步驟 紅粒管 白粒管 對照管加樣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A加緩沖液(mL) 1 1 1加淀粉溶液(mL) 1 1 B37℃保溫適當時間后終止酶促反應,冷卻至常溫,加適量碘液顯色觀察顯色結果 +++ + +++++A.表中A和B分別是0.5mL淀粉酶和1mL淀粉溶液B.研究表明白粒小麥中的淀粉酶活性比紅粒小麥低C.根據實驗推測,一定范圍內淀粉酶活性越低,小麥穗的發芽率越低D.若減小淀粉溶液濃度,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則保溫時間應延長【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數據表格;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C【分析】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芽率的關系,本實驗的自變量為紅、白粒小麥種子中的淀粉酶,因變量是淀粉酶活性,觀測指標是:淀粉剩余量(用碘液鑒定),實驗結果顯示:紅粒小麥的淀粉酶活性較低,由“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可以推測淀粉酶活性越低,穗發芽率越低,據此答題。【解答】解:A、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芽率的關系,實驗自變量為紅、白粒小麥種子中的淀粉酶,作為對照組,表中A和B分別是0.5mL蒸餾水和1mL淀粉溶液,A錯誤;B、紅粒管顯色結果比白粒管深,這說明白粒小麥中的淀粉酶活性比紅粒小麥高,B錯誤;C、紅粒小麥的淀粉酶活性較低,由“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可以推測一定范圍內淀粉酶活性越低,小麥穗的發芽率越低,C正確;D、若減小淀粉溶液濃度,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剩余淀粉量不變),則保溫時間應縮短,使分解量減少,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6.某興趣小組對“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注射器同時向試管內注入等量液體,可對比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B.由于酶降低活化能更顯著,所以一開始時1號試管產生的氣泡多C.過氧化氫的濃度及所加劑量均為該實驗的無關變量D.反應結束后,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為甲側低于乙側【考點】酶的特性及應用.【專題】模式圖;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D【分析】酶作用的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進而對相應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效果更顯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解答】解:A、據圖可知,肝臟研磨液中含有H2O2酶,注射器同時向試管內注入等量液體(H2O2酶和FeCl3溶液),可對比不同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加入的液體量相等是為了排除劑量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A正確;B、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就是降低反應活化能,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更顯著且效果更好,能更快的使過氧化氫分解,快速產生大量氣泡,所以一開始時1號試管產生的氣泡多,B正確;C、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催化劑的種類,過氧化氫的濃度及所加劑量均為該實驗的無關變量,C正確;D、反應加入的過氧化氫的濃度和劑量都一致,反應結束后,產生的氣體總量是一樣多的,所以U形管左右兩側的壓強相同,液面高度應該一致,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及探究實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7.某小組同學為了更加直觀地呈現酶的特性,利用過氧化氫酶進行了定量分析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該組同學進一步探究了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pH 氧氣生成速率(mL s﹣1)1 3 02 5 0.1183 7 1.084 9 0.475 11 0.18A.不同種類的催化劑是圖中實驗的自變量,產生的氧氣總體積是其因變量B.圖中實驗產生的氧氣總體積最終相等的原因是兩組實驗的底物量相同C.探究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時,可將酶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后再控制pHD.根據表格實驗結果推測,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在5~9之間【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坐標曲線圖;數據表格;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C【分析】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酶的作用機理是能夠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較溫和等特性;實驗需要有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一般無關變量需要保持相同且適宜。【解答】解:A、根據圖示可知,不同種類的催化劑(過氧化氫酶和FeCl3)是自變量,而產生的氧氣總體積是實驗的因變量,A正確;B、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產物總量,化學反應產物總量由反應底物量決定,根據題意,由于參與反應的底物過氧化氫量相同,分解產生的產物氧氣總體積相同,B正確;C、酶具有高效性,為避免反應條件(pH)設置好之前酶與底物發生反應,應按每個分組預設的pH先控制底物溶液和酶溶液的pH,再將酶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C錯誤;D、根據表格實驗結果可知,在圖示pH范圍內,氧氣生成速率最快的組為pH為7的組,則過氧化氫酶的最適pH在7左右,即表格中的5到9之間,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從某微生物中提取出的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麥芽糖。取適量該淀粉酶分別在不同溫度下水解等量淀粉,并在1小時末和2小時末測定產物麥芽糖的含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B.15℃條件下,6h末麥芽糖含量有可能達到1.8g/mLC.35℃條件下,1~2h麥芽糖生成量比0~1h少最可能是因為淀粉酶變性了D.若第2h末將45℃實驗組的溫度降至25℃,3h末麥芽糖含量還是0.1g/mL【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專題】坐標曲線圖;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C【分析】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酶的作用機理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分析題圖可知:在0~1h,35℃下麥芽糖含量最高(1.5g/mL),說明在已測的4個溫度中,35℃時酶的催化效率最高,但不能確定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為35℃。在1~2h,25℃和35℃條件下,麥芽糖含量均為1.8g/mL,說明此時淀粉已完全水解。【解答】解:A、取適量該淀粉酶分別在不同溫度下水解等量淀粉,并在1小時末和2小時末測定產物麥芽糖的含量,所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反應溫度和反應時間,A正確;B、據圖可知,15℃條件下,該淀粉酶每小時使麥芽糖含量增加0.3g/mL,而淀粉完全水解產生的麥芽糖總含量為1.8mg/L,所以15℃下淀粉被全部水解共需要6h,B正確;C、35℃第2h只增加了0.3g/mL,是因為在第1h內生成了麥芽糖1.5mg/L,留給第2h反應的淀粉少,不是酶已變性,C錯誤;D、若第2h末將45℃實驗組的溫度降至25℃,45℃時,酶已經變性,不能發揮作用,所以3h末麥芽糖含量還是0.1g/mL,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ADP/ATP轉運蛋白(AAC)位于線粒體內膜上,能與ATP和ADP結合,從而把線粒體基質中的ATP逆濃度梯度運出,同時把線粒體外的ADP運入。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轉運ATP和ADP時,AAC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B.把ATP從線粒體基質運出的方式屬于主動運輸C.接受能量后,ADP可與Pi在線粒體內膜上結合D.AAC功能受到抑制,細胞能量供應不會嚴重下降【考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過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專題】正推法;物質跨膜運輸;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包括: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自由擴散是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不需要轉運蛋白,不需要能量;協助擴散是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轉運蛋白;主動運輸是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需要載體蛋白,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載體,消耗能量。【解答】解:A、分析題意可知,AAC能與ATP和ADP結合,從而把線粒體基質中的ATP逆濃度梯度運出,該過程中AAC與轉運物質結合,故AAC的空間結構發生改變,A正確;B、把ATP從線粒體基質運出是逆濃度梯度進行的,方式是主動運輸,B正確;C、接受能量后,ADP可與Pi在線粒體內膜上結合,從而生成ATP,C正確;D、AAC功能受到抑制,會導致ATP和ADP的轉運受阻,細胞能量供應會嚴重下降,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ATP和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0.ATP是細胞的直接能源物質,ATP分子失去兩個磷酸基團后的產物是核糖核苷酸,如圖為ATP的結構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注:C1表示碳原子的位置是1號碳,其他同理)A.ATP與ADP是同一種物質的兩種不同存在形式B.ATP末端磷酸基團(Pγ)轉移,可為某些吸能反應供能C.ATP的能量主要儲存在腺苷與磷酸基團(Pα)之間的化學鍵中D.劇烈運動時ATP被大量消耗,導致細胞中ATP/ADP的比值失衡【考點】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過程.【專題】模式圖;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答案】B【分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稱縮寫,ATP分子的結構式可以簡寫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一種特殊的化學鍵。【解答】解:A、ATP中末端磷酸基團(Pγ)被水解后,生成ADP。因此,ATP與ADP是兩種物質,A錯誤;B、γ位的磷酸基團通過特殊化學鍵與ADP的磷酸基團(Pβ)連接形成ATP,該特殊化學鍵含很高能量。因此,當ATP末端磷酸基團(Pγ)轉移時,特殊化學鍵斷裂,釋放的能量可為某些吸能反應供能,B正確;C、ATP的能量主要儲存在磷酸基團(Pα)與磷酸基團(Pβ)、磷酸基團(Pβ)與磷酸基團(Pγ)之間的特殊化學鍵中,C錯誤;D、細胞中ATP與ADP的含量都保持相對穩定,當大量消耗ATP時,細胞也會大量產生ADP。因此,劇烈運動時ATP被大量消耗,不會導致細胞中ATP/ADP的比值失衡,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ATP的結構與功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11.ATP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其結構式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TP中的“A”由圖中①②構成B.ATP是通過“~”的水解提供能量C.大腦思考、電鰩發電都需要消耗ATPD.ATP與ADP之間的相互轉化機制體現了生物界的統一性【考點】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過程.【專題】模式圖;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答案】B【分析】ATP的結構式可簡寫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個,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特殊化學鍵.通常斷裂和合成的是第二個特殊化學鍵;一個ATP分子中含有一個腺苷、3個磷酸基團、2個特殊化學鍵。【解答】解:A、ATP中的“A”是指腺苷,由圖中①②構成,A正確;B、ATP是細胞內的直接能源物質,ATP分子內遠離A的特殊化學鍵水解斷裂為細胞提供能量,B錯誤;C、ATP釋放的能量的去向包括大腦思考,電鰩發電等,C正確;D、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都是通過細胞內ATP與ADP相互轉化的能量供應機制滿足對能量需求的,故該過程體現了生物界的統一性,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ATP的組成、ATP和ADP相互轉化,要求考生識記ATP的組成;識記ATP和ADP相互轉化的過程,掌握ATP的水解速率和合成速率處于動態平衡,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12.在某細胞培養液中加入32P標記的磷酸分子,短時間內分離出細胞的ATP,發現其含量變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團已帶上放射性標記。該現象能說明( )①ATP是細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質②部分32P標記的ATP是重新合成的③該過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④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化合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考點】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專題】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答案】B【分析】由題意可知,在加入32P標記的磷酸分子的細胞培養液中培養細胞,短時間內分離出細胞的ATP,發現其含量變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團已帶上放射性標記,說明這段時間內,既有ATP的水解,也有ATP的合成,ATP水解與合成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解答】解:①由于題干中沒有說明ATP供能的過程,所以不能說明ATP是細胞內的直接能源物質,①錯誤;②部分ATP的末端P已帶上放射性標記,說明部分32P標記的ATP是重新合成的,②正確;③ATP含量變化不大,而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團已帶上放射性標記,說明該過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③正確。④由于題干中沒有說明ATP供能的過程,因此上述過程不能說明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化合物,④錯誤。綜上分析,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ATP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特殊性,考查學生從文字中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運用的能力。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牙菌斑是由細菌與唾液中的黏蛋白、食物殘屑等混合后牢固地黏附在牙齒表面和溝窩中形成的。在牙膏中加入蛋白酶、淀粉酶、溶菌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多種不同類型的酶制劑可制成含酶牙膏,這些酶制劑可分解牙菌斑中的相應物質,使用含酶牙膏可有效清除牙菌斑。回答下列問題:(1)選擇含有蛋白酶的牙膏可清除牙菌斑中的黏蛋白,這利用了酶的 專一性 ,該特性是指 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2)刷牙時,在普通不加酶牙膏上加入一點呈堿性的小蘇打可以起到美白牙齒的作用。如果在含酶牙膏上加入一定量的小蘇打,用其進行分解食物殘渣和口腔細菌的實驗,發現其與普通不加酶牙膏的效果相同,原因很可能是 堿性條件使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從而失去活性 。(3)研究人員從某品牌的含酶牙膏中分離得到一種酶A,為判斷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還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現提供以下實驗材料和器具,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假設實驗中酶A可使底物分解完全無殘余)。實驗材料和器具: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酶A,斐林試劑,酒精燈,燒杯,熱水,試管等。實驗思路: 將等量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等量的酶A,將兩支試管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下保溫相同時間后,分別加入等量的斐林試劑并進行水浴加熱,觀察是否有磚紅色沉淀產生 。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若① 兩支試管均出現磚紅色沉淀 ,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若② 兩支試管均不出現磚紅色沉淀 ,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考點】酶的特性及應用;糖類的檢測.【專題】正推法;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1)專一性 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2)堿性條件使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從而失去活性(3)將等量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等量的酶A,將兩支試管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下保溫相同時間后,分別加入等量的斐林試劑并進行水浴加熱,觀察是否有磚紅色沉淀產生 兩支試管均出現磚紅色沉淀 兩支試管均不出現磚紅色沉淀【分析】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②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者一類化學反應。③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解答】解:(1)選擇含有蛋白酶的牙膏可清除牙菌斑中的黏蛋白,這利用了酶的專一性,該特性是指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2)小蘇打呈堿性,加入含酶牙膏上,可能使酶的空間結構破壞,從而使酶失去活性,因此與普通不加酶牙膏的效果相同。(3)為判斷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還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可以將等量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等量的酶A,將兩支試管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下保溫相同時間后,分別加入等量的斐林試劑并進行水浴加熱,觀察是否有磚紅色沉淀產生,若兩支試管均出現磚紅色沉淀,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若兩支試管均不出現磚紅色沉淀,則說明酶A的作用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故答案為:(1)專一性 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2)堿性條件使酶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從而失去活性(3)將等量的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等量的酶A,將兩支試管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下保溫相同時間后,分別加入等量的斐林試劑并進行水浴加熱,觀察是否有磚紅色沉淀產生 兩支試管均出現磚紅色沉淀 兩支試管均不出現磚紅色沉淀【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酶的特性及應用,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14.生物學是一門重視實驗的科學。圖1和圖2是某興趣小組根據實驗繪制的“影響H2O2解速率”的曲線圖,圖3是該興趣小組繪制的“溫度對麥芽糖酶活性影響”的曲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 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 。圖1和圖2所代表的實驗中,實驗的自變量依次為 催化劑種類和反應時間 、 H2O2濃度 。(2)圖2酶促反應中限制bc段O2產生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過氧化氫酶量(濃度) 。由圖3可得出酶具有的特性是 作用條件溫和 。酶活性可用 在一定條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學反應的速率 表示。(3)該興趣小組還根據圖3做了關于溫度影響麥芽糖酶活性的實驗,探究經過溫度糖t4處理的酶,當溫度降低到t3時,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復到較高水平。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取3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各加入適宜濃度的該酶溶液1ml;關于自變量的設置:A和B作為對照組應分別在溫度為 t3、t4 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C作為實驗組的處理為 先在溫度為t4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后在溫度為t3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 。(4)麥芽糖酶可以催化麥芽糖水解為葡萄糖,但實驗結果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原因是 麥芽糖和葡萄糖均為還原糖,它們均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 。(5)另外班上有其他興趣小組做了以下實驗:本實驗的研究鈣對小鼠的影響①選擇生理狀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②甲組小鼠飼喂適量無鈣的飼料,并提供不含鈣離子的飲用水;乙組小鼠 飼喂等量相同的飼料,并提供等量富含鈣離子的飲用水 。③將甲乙小鼠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中飼養一段時間,并隨時觀察其生理狀況;④實驗現象:甲組小鼠出現肌肉抽搐現象,乙組小鼠正常生長。【考點】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酶的特性及應用.【專題】實驗基本操作;材料分析題;酶在代謝中的作用.【答案】(1)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 催化劑種類和反應時間 H2O2濃度(2)過氧化氫酶量(濃度) 作用條件溫和 在一定條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學反應的速率(3)t3、t4 先在溫度為t4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后在溫度為t3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4)麥芽糖和葡萄糖均為還原糖,它們均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5)飼喂等量相同的飼料,并提供等量富含鈣離子的飲用水【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1所做的實驗中,實驗自變量為催化劑種類,即過氧化氫酶和Fe3+;圖2所做的實驗中,實驗自變量為H2O2濃度。圖1所示實驗中,加過氧化氫酶,氧氣的產生量比加入FeCl3增加快,說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圖2中ab段的限制因素為H2O2的濃度,bc段H2O2濃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可能是過氧化氫酶數量。圖3是研究溫度影響麥芽糖酶活性的實驗,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酶活性隨溫度升高而上升,到某一溫度時,酶活性達到最大,超過此溫度,酶活性開始下降,甚至失活。【解答】解:(1)酶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體現出酶具有高效性。分析圖1可知,兩條曲線的形成是加入的催化劑的種類及反應時間的不同,圖2是酶促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曲線,所以圖1、圖2所代表的實驗中,實驗自變量依次為催化劑的種類和反應時間、H2O2濃度。(2)圖2中ab段,隨著過氧化氫濃度的增大,O2產生速率也不斷增大,說明過氧化氫濃度是限制ab段O2產生速率的主要因素;圖3是研究溫度影響麥芽糖酶活性的實驗,溫度過高或過低酶活性均較低,且高溫下可能會失活,故由圖3可得出酶具有作用條件溫和的特性。酶活性可用在一定條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學反應的速率表示。(3)由于實驗目的是研究經過經過溫度t4處理的酶,當溫度降低到t3時,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復到較高水平,故根據實驗目的,實驗需分為三組,一組溫度設定在t3,一組溫度設定在t4,一組溫度應從t4降到t3,故A和B作為對照組應分別在溫度為t3、t4 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C作為實驗組的處理為先在溫度為t4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后在溫度為t3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4)由于麥芽糖和葡萄糖均為還原糖,它們均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故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麥芽糖酶是否催化麥芽糖水解為葡萄糖這一實驗結果。(5)本實驗的研究鈣對小鼠的影響,實驗過程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甲組小鼠飼喂適量無鈣的飼料,并提供不含鈣離子的飲用水;則對乙組小鼠的處理為飼喂等量相同的飼料,并提供富含鈣離子的飲用水。故答案為:(1)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 催化劑種類和反應時間 H2O2濃度(2)過氧化氫酶量(濃度) 作用條件溫和 在一定條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學反應的速率(3)t3、t4 先在溫度為t4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后在溫度為t3的水浴裝置中保溫適宜時間(4)麥芽糖和葡萄糖均為還原糖,它們均能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5)飼喂等量相同的飼料,并提供等量富含鈣離子的飲用水【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與酶相關的探究實驗,準確分析曲線圖是解決此類試題的關鍵、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的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準確判斷同一條曲線中不同區段的影響因素,或條件改變后曲線的走向。15.細菌紫膜質是一種從鹽生鹽桿菌的質膜中發現的特殊膜轉運蛋白,該物質可吸收光能轉運H+,使膜兩側產生H+濃度梯度。科學家利用細菌紫膜質,線粒體ATP合成酶、解偶聯劑(能破壞H+濃度梯度)等材料構建人工脂質體(一種由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人工膜),進行了相關實驗,探究ATP的產生機制,觀察到如圖所示的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3分析,H+以 協助擴散 方式從脂質體內部轉移到外部,圖示過程體現了ATP合成酶具有 催化和運輸 的功能。真核細胞中可能存在ATP合成酶的膜結構有 葉綠體類囊體薄膜和線粒體內膜 。(2)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這是因為ATP末端的磷酸基團 具有較高的轉移勢能(或有一種離開ATP而與其他分子結合的趨勢) 。(3)圖4無ATP產生,可能的原因是 解偶聯劑破壞了膜內外的H+濃度差 。2,4﹣二硝基苯酚是一種能隨意進出脂雙層的弱電解質,在H+濃度高的溶液中以分子態形式存在,在H+濃度低的溶液中可電離產生H+。若將圖3所示人工膜轉移至含2,4﹣二硝基苯酚的溶液中,ATP的合成速率將 下降 。【考點】ATP與ADP相互轉化的過程;ATP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專題】模式圖;物質跨膜運輸.【答案】(1)協助擴散 催化和運輸 葉綠體類囊體薄膜和線粒體內膜(2)具有較高的轉移勢能(或有一種離開ATP而與其他分子結合的趨勢)(3)解偶聯劑破壞了膜內外的H+濃度差 下降【分析】據圖示可知,圖1中在光照條件下,H+能逆濃度跨膜運輸,則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主動運輸,由圖3可知,ATP合成酶能將H+勢能轉化為ATP中的化學能,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運輸作用,若破壞跨膜H+濃度梯度會抑制ATP的合成。【解答】解:(1)據圖3分析,H+順濃度梯度從脂質體內部轉移到外部,并為ATP合成提供了能量,該方式是協助擴散,圖示過程體現了ATP合成酶具有催化(ATP合成)和運輸(H+載體)的功能。能合成ATP的膜結構上具有ATP合成酶真核細胞中可能存在ATP合成酶的膜結構有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和線粒體內膜。(2)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這是因為ATP末端的磷酸基團具有較高的轉移勢能。(3)圖4無ATP產生,可能的原因是解偶聯劑破壞了膜內外的H+濃度差。2,4﹣二硝基苯酚能降低膜內外的H+濃度差,若將圖3所示人工膜轉移至含2,4﹣二硝基苯酚的溶液中,膜兩側的H+濃度差會減小,ATP的合成速率將下降。故答案為:(1)協助擴散 催化和運輸 葉綠體類囊體薄膜和線粒體內膜(2)具有較高的轉移勢能(或有一種離開ATP而與其他分子結合的趨勢)(3)解偶聯劑破壞了膜內外的H+濃度差 下降【點評】本題考查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