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一.選擇題(共12小題)1.酵母菌在密閉容器內以葡萄糖為底物的呼吸速率變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0~6h內,隨著容器中O2不斷減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漸降低B.6~8h內,酵母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小于CO2的產生量C.8~10h內,酵母菌細胞呼吸釋放的能量主要儲存在ATP中D.6~10h內,用溴麝香草酚藍溶液可檢測到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2.為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有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則需要打開閥門a通入O2B.在探究厭氧呼吸時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層植物油隔絕O2C.為檢驗細胞呼吸產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劑瓶D.用酸性重鉻酸鉀檢測管口3取出的溶液變橙色,說明酵母菌發生了厭氧呼吸3.如圖所示,裝置1和裝置2用于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裝置1中H2O2溶液和豬肝研磨液混合,可以為酵母菌提供氧氣B.裝置1中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變色,說明酵母菌未發生無氧呼吸C.裝置2應靜置一段時間后,再將軟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藍溶液中D.裝置1和裝置2之間形成相互對照,因變量是CO2的產生速率4.下列有關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說法錯誤的是( ?。?br/>A.人體肌肉細胞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時,CO2產生量等于O2消耗量B.“露田,曬田”能為根系提供更多O2,促進細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無機鹽C.“正其行,通其風”能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用乳酸菌制酸奶時,先通氣后密封,密閉后瓶蓋鼓起是乳酸菌產生氣體所致5.將一批剛采摘的大小及生理狀況均相近的新鮮藍莓均分為兩份,一份用高濃度的CO2處理48h后,貯藏在溫度為1℃的冷庫內,另一份則直接貯藏在1℃的冷庫內.從采后算起每10天定時定量取樣一次,測定其單位時間內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計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圖所示曲線。下列敘述與實驗結果不一致的是( )A.曲線中比值大于1時,表明藍莓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B.第20天對照組藍莓產生的乙醇量高于CO2處理組C.第40天對照組藍莓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D.貯藏藍莓前用高濃度的CO2處理適宜時間,能抑制其在貯藏時的無氧呼吸6.一些食物儲存的方式與細胞呼吸原理密切相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曬干的種子含水量低,在貯存時不能進行細胞呼吸B.無氧條件下蔬菜的有機物消耗最少C.酸奶出現“漲袋”是因為乳酸發酵產生了氣體D.真空包裝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7.如圖是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敘述錯誤的是( ?。?br/>A.本實驗設計了有氧和無氧兩個實驗組,屬于對比實驗B.可通過C、E瓶溶液是否變渾濁判斷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可以將A瓶換成裝有適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來制取氧氣D.若改用呼氣式酒精檢測儀檢測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盡的葡萄糖對顏色變化的干擾8.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質,圖表示葡萄糖在細胞內分解代謝過程,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圖中A表示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均會產生物質AB.無氧條件下酵母菌發生①③過程,可利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是否有酒精生成C.在低溫、低氧、干燥條件下保存水果蔬菜,從而減弱過程①②,延長保存時間D.劇烈運動時,人體骨骼肌細胞發生①④過程,可導致肌肉酸脹乏力9.將酵母菌培養液進行離心處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離心處理為只含有酵母菌細胞質基質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細胞器的沉淀物兩部分,與未離心處理過的酵母菌培養液分別放入甲、乙、丙3支試管中,并向這3支試管內同時滴入等量、等濃度的丙酮酸溶液。在有氧條件下,最終能產生CO2和H2O的試管是( ?。?br/>A.甲和丙 B.乙和丙 C.甲 D.丙10.如圖示細胞呼吸中的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圖示過程的場所為線粒體外膜,是細胞呼吸中產能最多的階段B.無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生的NADH所攜帶的電子最終傳遞給氧氣C.電子在傳遞過程中逐級釋放能量推動H+跨膜運輸至線粒體基質D.電子傳遞所產生的膜兩側H濃度差為ATP的合成提供了驅動力11.將酵母菌置于濃度適宜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培養,在不同O2濃度下測得的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物的相對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O2濃度為a時,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B.O2濃度為b時,細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消耗的少C.O2濃度為c時,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D.O2濃度增加會抑制無氧呼吸,從而使酒精含量不斷下降12.糖酵解時產生大量還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條件下,電子由電子載體所組成的電子傳遞鏈傳遞,最終被O2氧化。如圖為細胞呼吸過程中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圖中的NADH來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B.圖示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該階段釋放的能量大部分儲存在ATP中C.有氧呼吸過程在線粒體的內膜產生H2OD.ATP合酶具有運輸和催化功能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1表示櫻桃的細胞呼吸過程,A~F 表示物質,①~④表示過程。圖2是一種利用櫻桃測定呼吸速率的密閉裝置。結合圖示回答問題:(1)圖 1 中 A 和 C 代表的物質分別是 、 。圖中有氧呼吸的完整過程包括 (填序號),過程④在 上進行。圖中除過程 ?。ㄌ钚蛱枺┩猓伎梢詾?ATP 的合成提供能量。(2)關閉活塞,在適宜溫度下 30 min 后,測得液滴向左移動了一定距離,則該移動通常由 (填生理過程)引起。(3)為了 ,必須對實驗結果進行校正。校正裝置的容器和試管中應分別放入 、 。(4)生活中發現,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易爛。有人推測易爛與機械損傷與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改變有關。請結合測定呼吸速率的實驗裝置,設計實驗驗證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①實驗步驟:第一步:按照圖中裝置進行操作,30 min 后,記錄有色液滴移動距離為 a。第二步:另設一套裝置,向容器內加入 ,其他條件 。記錄相同時間內有色液滴移動距離為 b。第三步:比較 a、b 數值的大小。②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14.呼吸電子傳遞鏈是指在線粒體內膜上由一系列復合物(Ⅰ、Ⅱ、Ⅲ、Ⅳ)組成的將電子(e﹣)傳遞到分子氧的“軌道”,如圖所示。(1)圖示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 階段,在此過程中沿“軌道”傳遞的e﹣來自 (填物質)。(2)據圖可知,復合物 在傳遞e﹣的同時還能轉運H+,使膜兩側存在濃度差。H+繼而借助F0和F1 (填“順”或“逆”)濃度梯度回流驅動 合成。(3)參與上述過程的還有Cytc,它是一種部分嵌入在膜結構上的蛋白質。某同學認為Cytc外露部分所處的位置是細胞質基質。該同學觀點 ?。ㄌ睢罢_”或“錯誤”),你的理由是 。(4)研究表明,電子設備中的藍光會對線粒體造成損傷,影響有氧呼吸過程。科研人員用LED燈模擬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發出的藍光照射果蠅,檢測其ATP和呼吸鏈復合物的相對含量,結果如表。檢測指標 ATP含量 呼吸鏈復合物Ⅰ 呼吸鏈復合物Ⅱ 呼吸鏈復合物Ⅲ 呼吸鏈復合物Ⅳ相對含量變化 減少 減少 明顯減少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請結合題目信息,分析藍光導致果蠅有氧呼吸產生ATP減少的機制是 。15.種子萌發時的呼吸速率是衡量種子活力的重要指標。研究人員對小麥播種后到長出真葉(第10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期間的部分數據統計如表。回答下列問題:時間/d 0 2 4 6 8種子干重/g 10.0 11.2 9.8 8.4 1.1O2吸收量/mmol 3.2 18.6 54.0 96.5 126.0CO2釋放量/mmol 4.1 172.7 154.0 112.8 126.0(1)小麥種子萌發時需要吸收大量的水,水分子進入細胞后的作用有 ?。ù鸪?點即可)。小麥種子萌發長出根系后可以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該過程 ?。ㄌ睢靶枰被颉安恍枰保┘毎粑峁┠芰?。(2)入圖表示萌發的小麥種子內發生的相關生理過程,A~E表示物質,①~④表示生理過程。物質C是 ,物質E可用 溶液檢測。與種子萌發第6天相比,第8天進行的生理過程不包括 ?。ㄌ钚蛱枺?,此過程 ?。ㄌ睢坝小被颉盁o”)ATP產生。(3)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糖類含量的變化如圖所示。種子干重主要是指種子中 的含量,分析小麥種子播種后第2天,種子干重略有增加的原因是 。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酵母菌在密閉容器內以葡萄糖為底物的呼吸速率變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0~6h內,隨著容器中O2不斷減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漸降低B.6~8h內,酵母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小于CO2的產生量C.8~10h內,酵母菌細胞呼吸釋放的能量主要儲存在ATP中D.6~10h內,用溴麝香草酚藍溶液可檢測到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專題】坐標曲線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A【分析】酵母菌屬于兼性厭氧菌,在有氧條件可以進行有氧呼吸(又稱需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條件下可以無氧呼吸(又稱厭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解答】解:A、由圖可知,0~6h內,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因有氧呼吸消耗氧氣,密閉容器內氧氣剩余量不斷減少,有氧呼吸速率逐漸降低,A正確;B、6~8h內,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相同,同時進行不消耗氧氣,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的無氧呼吸,因此在此期間,容器中的氧氣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產生量,B錯誤;C、8~10h內,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物為酒精和二氧化碳,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轉移至酒精中,少部分釋放出來,其中大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錯誤;D、溴麝香草酚藍溶液用于檢測二氧化碳,不能用于檢測酒精,用酸性重鉻酸鉀檢測酒精,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以酵母菌在密閉容器內以葡萄糖為底物的呼吸速率變化圖為情景,考查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屬于對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熟悉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及兩者的異同是正確解答該題的前提。2.為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有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則需要打開閥門a通入O2B.在探究厭氧呼吸時可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層植物油隔絕O2C.為檢驗細胞呼吸產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劑瓶D.用酸性重鉻酸鉀檢測管口3取出的溶液變橙色,說明酵母菌發生了厭氧呼吸【考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專題】模式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D【分析】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便于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CO2的產生情況。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在酸性條件下,變成灰綠色。【解答】解:A、若要探究需氧呼吸,則需要打開閥門a通入O2,A正確;B、在探究厭氧呼吸時可關閉閥門a,也可以在溶液表面加入一層植物油隔絕O2,B正確;C、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為檢驗細胞呼吸產物是否含有CO2,可在管口2接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劑瓶,C正確;D、用酸性重鉻酸鉀檢測管口3取出的溶液變灰綠色,說明酵母菌發生了厭氧呼吸,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如圖所示,裝置1和裝置2用于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裝置1中H2O2溶液和豬肝研磨液混合,可以為酵母菌提供氧氣B.裝置1中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變色,說明酵母菌未發生無氧呼吸C.裝置2應靜置一段時間后,再將軟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藍溶液中D.裝置1和裝置2之間形成相互對照,因變量是CO2的產生速率【考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專題】模式圖;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B【分析】分析裝置1:新鮮土豆片中含有過氧化氫酶,可以將促進過氧化氫的分解,產生氧氣,從而為酵母菌營造有氧呼吸的條件,溴麝香草酚藍溶液用于檢測二氧化碳的有無;分析裝置2:營造無氧環境,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解答】解:A、H2O2溶液分解可產生氧氣,豬肝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故裝置1中H2O2溶液和豬肝研磨液混合,可以為酵母菌提供氧氣,A正確;B、溴麝香草酚藍溶液用于檢測二氧化碳的有無,酵母菌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產生二氧化碳,裝置1中溴麝香草酚藍溶液變色,不能說明酵母菌末發生無氧呼吸,B錯誤;C、分析裝置2:營造無氧環境,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由于裝置內存在一部分空間,含有氧氣,故裝置2應靜置一段時間后(耗盡裝置中的氧氣,確保檢測產物來自無氧呼吸),再將軟管插入溴麝香草酚藍溶液中,避免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的產物對無氧呼吸的產物的檢測造成干擾,C正確;D、裝置1和裝置2之間形成相互對照,屬于對比實驗,因變量是CO2的產生速率,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4.下列有關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說法錯誤的是( ?。?br/>A.人體肌肉細胞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時,CO2產生量等于O2消耗量B.“露田,曬田”能為根系提供更多O2,促進細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無機鹽C.“正其行,通其風”能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用乳酸菌制酸奶時,先通氣后密封,密閉后瓶蓋鼓起是乳酸菌產生氣體所致【考點】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及應用.【專題】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D【分析】1、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2、乳酸菌是厭氧型菌。3、有氧呼吸CO2產生量等于O2消耗量。4、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溫度、氧氣濃度、二氧化碳濃度、水分等。【解答】解:A、人體肌肉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CO2,因此,人體肌肉細胞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時,CO2產生量等于O2消耗量,A正確;B、“露田,曬田”,可增加土壤中的通氣量,能為根系提供更多O2,促進細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無機鹽,B正確;C、“正其行,通其風”,主要目的是確保通風透光,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從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C正確;D、乳酸菌是厭氧型細菌,先通氣乳酸菌會死亡,不利于乳酸菌發酵,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呼吸的類型、過程及產物等基礎知識,掌握影響細胞呼吸速率的環境因素,能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難度適中。5.將一批剛采摘的大小及生理狀況均相近的新鮮藍莓均分為兩份,一份用高濃度的CO2處理48h后,貯藏在溫度為1℃的冷庫內,另一份則直接貯藏在1℃的冷庫內.從采后算起每10天定時定量取樣一次,測定其單位時間內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計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圖所示曲線。下列敘述與實驗結果不一致的是( ?。?br/>A.曲線中比值大于1時,表明藍莓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B.第20天對照組藍莓產生的乙醇量高于CO2處理組C.第40天對照組藍莓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D.貯藏藍莓前用高濃度的CO2處理適宜時間,能抑制其在貯藏時的無氧呼吸【考點】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專題】坐標曲線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C【分析】首先閱讀題干是以實驗為載體考查CO2濃度與呼吸作用的關系,然后解讀題圖曲線,兩組實驗走勢的不同與成因,最后根據選項描述綜合分析作出判斷.【解答】解:A、藍莓有氧呼吸的反應式是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無氧呼吸的反應式是 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比值大于1時,兩種呼吸方式同時進行,所以,比值大于1,表明藍莓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A正確;B、有氧呼吸時,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比值等于1,如果比值大于1時,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第20天,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值都大于1,對照組的比值更大,無氧呼吸作用更強,產生的乙醇量更多。所以,第20天CO2處理組藍莓產生的乙醇量低于對照組,B正確;C、設第40天對照組藍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為X,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為y,由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得,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為6x,釋放的二氧化碳為6x,無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為2y,無氧呼吸不消耗氧氣,由題圖可以看出,第40天單位時間內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為2,則有關系式(6X+2y)÷6x=2,解得x/y=,即有氧呼吸比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所以,第40天對照組藍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C錯誤;D、由題圖曲線可以看出,用高濃度的CO2處理48h后,單位時間內CO2釋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低,即無氧呼吸較弱。所以,為抑制藍莓貯藏時的無氧呼吸,貯藏前可用高濃度的CO2處理一定時間,D正確。故選:C。【點評】正確地對曲線進行解讀,正確運用化學反應式進行相關計算是解題的關鍵.6.一些食物儲存的方式與細胞呼吸原理密切相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曬干的種子含水量低,在貯存時不能進行細胞呼吸B.無氧條件下蔬菜的有機物消耗最少C.酸奶出現“漲袋”是因為乳酸發酵產生了氣體D.真空包裝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考點】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專題】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D【分析】有氧呼吸的全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過程中產生少量的氫(用[H]表示),同時釋放出少量的能量。這個階段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的;第二個階段,丙酮酸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氫,同時釋放出少量的能量。這個階段是在線粒體中進行的;第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產生的氫,經過一系列的反應,與氧結合而形成水,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解答】解:A、曬干的種子含水量低,代謝弱,在貯存時仍然能進行細胞呼吸,A錯誤;B、無氧條件細胞進行無氧呼吸也會大量消耗有機物,B錯誤;C、乳酸發酵的產物是乳酸,不能產生氣體,C錯誤;D、真空包裝沒有氧氣,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延長保質時間,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呼吸原理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如圖是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敘述錯誤的是( ?。?br/>A.本實驗設計了有氧和無氧兩個實驗組,屬于對比實驗B.可通過C、E瓶溶液是否變渾濁判斷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可以將A瓶換成裝有適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來制取氧氣D.若改用呼氣式酒精檢測儀檢測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盡的葡萄糖對顏色變化的干擾【考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專題】模式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B【分析】分析題圖:左側裝置是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其中A瓶中的質量分數為10%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B瓶是酵母菌的培養液,C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檢測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右側裝置是探究酵母菌無氧呼吸方式,D瓶是酵母菌的培養液,E瓶是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檢測無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解答】解:A、本實驗為對比實驗,有氧組和無氧組均為實驗組,A正確;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不可通過C、E瓶溶液是否變渾濁判斷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錯誤;C、FeCl3溶液能催化H2O2分解形成氧氣,因此可以將A瓶換成裝有適量H2O2溶液和FeCl3溶液的注射器來制取氧氣,C正確;D、由于葡萄糖也能與酸性重鉻酸鉀溶液發生顏色反應,因此改用呼氣式酒精檢測儀檢測D中酒精,可避免未耗盡的葡萄糖對顏色變化的干擾,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結合實驗裝置圖,考查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原理、實驗選擇的材料、實驗采用的試劑及試劑的作用、實驗現象及結論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8.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質,圖表示葡萄糖在細胞內分解代謝過程,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A表示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均會產生物質AB.無氧條件下酵母菌發生①③過程,可利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是否有酒精生成C.在低溫、低氧、干燥條件下保存水果蔬菜,從而減弱過程①②,延長保存時間D.劇烈運動時,人體骨骼肌細胞發生①④過程,可導致肌肉酸脹乏力【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專題】模式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C【分析】據圖分析,①糖酵解;②檸檬酸循環和電子傳遞鏈;③④無氧呼吸第二階段。物質A是丙酮酸和NADH。【解答】解:A、過程①為糖酵解,產物A包括丙酮酸和NADH,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均會產生,A正確;B、①糖酵解;②檸檬酸循環和電子傳遞鏈;③④無氧呼吸第二階段,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發生過程①③,酒精可通過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B正確;C、水果蔬菜的保存不能是干燥條件,干燥條件蔬菜水果無法保鮮,C錯誤;D、人劇烈運動,人體骨骼肌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產物是乳酸,發生過程①④,乳酸積累可導致肌肉酸脹乏力,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將酵母菌培養液進行離心處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離心處理為只含有酵母菌細胞質基質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細胞器的沉淀物兩部分,與未離心處理過的酵母菌培養液分別放入甲、乙、丙3支試管中,并向這3支試管內同時滴入等量、等濃度的丙酮酸溶液。在有氧條件下,最終能產生CO2和H2O的試管是( )A.甲和丙 B.乙和丙 C.甲 D.丙【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專題】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B【分析】1、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種,屬于真核生物。酵母菌為兼性厭氧型,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2、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3、酵母菌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C6H12O62CO2+2C2H5OH+能量。4、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解答】解:甲試管中是細胞質基質和丙酮酸,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在細胞質基質中不能進行有氧呼吸;乙試管中是線粒體和丙酮酸,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在線粒體中進行有氧呼吸,最終能產生CO2和H2O;丙試管中含有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和丙酮酸,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在線粒體中進行有氧呼吸,最終能產生CO2和H2O。故選:B。【點評】細胞呼吸過程是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流程圖分析,表格比較,典型練習分析強化學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細胞無氧呼吸產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數植物營養器官如馬鈴薯的塊莖、玉米的胚、甜菜的塊根進行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10.如圖示細胞呼吸中的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圖示過程的場所為線粒體外膜,是細胞呼吸中產能最多的階段B.無氧呼吸第一階段產生的NADH所攜帶的電子最終傳遞給氧氣C.電子在傳遞過程中逐級釋放能量推動H+跨膜運輸至線粒體基質D.電子傳遞所產生的膜兩側H濃度差為ATP的合成提供了驅動力【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專題】模式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圖示過程表示在線粒體內膜上發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在線粒體內膜中存在一群電子傳遞鏈,在電子傳遞鏈中,特殊的分子所攜帶的氫和電子分別經過復雜的步驟傳遞給氧,最后形成水,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大量的ATP。【解答】解:A、圖示過程為細胞呼吸中的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發生的場所是線粒體內膜,A錯誤;B、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產生的NADH所攜帶的電子最終傳遞給氧氣,無氧呼吸沒有氧氣參與,B錯誤;C、據圖可知,H+經過線粒體內膜到達線粒體基質的方式為順濃度的協助擴散,該過程不耗能,C錯誤;D、據圖分析,電子傳遞所產生的膜兩側H+濃度差為ATP的合成提供了驅動力,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具體過程,能正確分析題圖,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11.將酵母菌置于濃度適宜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培養,在不同O2濃度下測得的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物的相對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O2濃度為a時,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B.O2濃度為b時,細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消耗的少C.O2濃度為c時,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D.O2濃度增加會抑制無氧呼吸,從而使酒精含量不斷下降【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氧呼吸的概念與過程.【專題】坐標曲線圖;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C【分析】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其中有氧呼吸指細胞在O2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過程,場所在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無氧呼吸是指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細胞把糖類等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場所在細胞質基質。【解答】解:A、氧濃度為a時,酵母菌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與酒精量相同,說明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A正確;B、O2濃度為b時,CO2產生量為12.5,酒精產生量為6.5,說明酵母菌無氧呼吸CO2產生量為12.5,有氧呼吸CO2產生量為6,故細胞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無氧呼吸消耗的少,B正確;C、O2濃度超過d時,酵母菌只進行有氧呼吸,產生大量能量,最有利于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C錯誤;D、O2濃度增加會使有氧呼吸增強,同時會抑制無氧呼吸,從而使酒精含量不斷下降,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12.糖酵解時產生大量還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條件下,電子由電子載體所組成的電子傳遞鏈傳遞,最終被O2氧化。如圖為細胞呼吸過程中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圖中的NADH來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B.圖示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該階段釋放的能量大部分儲存在ATP中C.有氧呼吸過程在線粒體的內膜產生H2OD.ATP合酶具有運輸和催化功能【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專題】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B【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階段是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解答】解:A、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H],圖中的NADH([H])來自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A正確;B、圖示過程NADH被O2氧化,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該階段釋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散失,少部分儲存在ATP中,B錯誤;C、有氧呼吸過程在第三階段[H]與氧氣結合生成水,該階段發生在線粒體的內膜,C正確;D、ATP合酶既可催化ATP的生成,又可協助H+運輸,體現了蛋白質具有運輸功能和催化功能,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1表示櫻桃的細胞呼吸過程,A~F 表示物質,①~④表示過程。圖2是一種利用櫻桃測定呼吸速率的密閉裝置。結合圖示回答問題:(1)圖 1 中 A 和 C 代表的物質分別是 H2O 、 NADH 。圖中有氧呼吸的完整過程包括 ?、佗邰堋?br/>(填序號),過程④在 線粒體內膜 上進行。圖中除過程 ②?。ㄌ钚蛱枺┩猓伎梢詾?ATP 的合成提供能量。(2)關閉活塞,在適宜溫度下 30 min 后,測得液滴向左移動了一定距離,則該移動通常由 櫻桃的有氧呼吸?。ㄌ钌磉^程)引起。(3)為了 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必須對實驗結果進行校正。校正裝置的容器和試管中應分別放入 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無活力的櫻桃 、 與實驗組等量(5mL)的20%NaOH 。(4)生活中發現,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易爛。有人推測易爛與機械損傷與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改變有關。請結合測定呼吸速率的實驗裝置,設計實驗驗證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①實驗步驟:第一步:按照圖中裝置進行操作,30 min 后,記錄有色液滴移動距離為 a。第二步:另設一套裝置,向容器內加入 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 ,其他條件 與實驗組完全相同且適宜 。記錄相同時間內有色液滴移動距離為 b。第三步:比較 a、b 數值的大小。②實驗結果: a<b 。實驗結論: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1)H2O;NADH([H]、還原型輔酶Ⅰ);①③④;線粒體內膜; ②(2)櫻桃的有氧呼吸(3)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無活力的櫻桃;與實驗組等量(5ml)的20%NaOH(4)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與實驗組完全相同且適宜;a<b【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第一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丙酮酸和水發生反應,被徹底分解成CO2和[H],釋放少量能量,第三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H]和氧氣反應生成水,并釋放大量能量。無氧呼吸過程:全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相同,第二階段丙酮酸被還原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解答】解:(1)圖中①為呼吸作用的第一階段,②是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產物E是酒精、B是二氧化碳,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A是水,C是NADH([H]、還原型輔酶Ⅰ),④為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D是氧氣。故圖中A和C代表的物質分別是H2O、NADH ([H]、還原型輔酶Ⅰ)。圖中有氧呼吸的完整過程包括①有氧呼吸第一階段、③有氧呼吸第二階段、④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其中過程④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圖1中除了②過程外,都可以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2)在適宜溫度下,裝置內的鮮櫻桃可進行有氧呼吸,該過程會消耗裝置內的氧氣,同時產生二氧化碳,但產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裝置中氣體總量減少,壓強變小,有色液滴向左移動,進行無氧呼吸是不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瓶內壓強不變,所以液滴左移由有氧呼吸引起。(3)外界溫度等環境因素也會引起有色液滴的移動,因此為了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測得的有色液滴移動數值更準確,必須設計校正裝置,容器和小瓶中應分別放入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無活力(如加熱后冷卻)的櫻桃和與實驗組等量(5mL)的20%NaOH。(4)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呼吸速率升高,該實驗的變量是:櫻桃是否機械損傷。因此①第二步驟為:向容器內加入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其他處理及裝置與實驗組完全相同且適宜。第三步觀察因變量的變化即比較a、b 數值的大小。②通過實驗結論倒推,機械損傷能引起櫻桃有氧呼吸速率升高,故實驗結果是a<b。故答案為:(1)H2O;NADH([H]、還原型輔酶Ⅰ);①③④;線粒體內膜 ②(2)櫻桃的有氧呼吸(3)排除外界物理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無活力的櫻桃 與實驗組等量(5mL)的20%NaOH(4)與實驗組等量消毒的受到機械損傷后的櫻桃 與實驗組完全相同且適宜 a<b【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呼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4.呼吸電子傳遞鏈是指在線粒體內膜上由一系列復合物(Ⅰ、Ⅱ、Ⅲ、Ⅳ)組成的將電子(e﹣)傳遞到分子氧的“軌道”,如圖所示。(1)圖示過程是有氧呼吸的第 三 階段,在此過程中沿“軌道”傳遞的e﹣來自 NADH和琥珀酸?。ㄌ钗镔|)。(2)據圖可知,復合物 ?、瘛ⅱ?、Ⅳ 在傳遞e﹣的同時還能轉運H+,使膜兩側存在濃度差。H+繼而借助F0和F1 順?。ㄌ睢绊槨被颉澳妗保舛忍荻然亓黩寗? ATP 合成。(3)參與上述過程的還有Cytc,它是一種部分嵌入在膜結構上的蛋白質。某同學認為Cytc外露部分所處的位置是細胞質基質。該同學觀點 錯誤?。ㄌ睢罢_”或“錯誤”),你的理由是 線粒體為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基質位于內膜內側,因此Cytc外露部分應處于內膜外側,即線粒體內外膜間隙中 。(4)研究表明,電子設備中的藍光會對線粒體造成損傷,影響有氧呼吸過程。科研人員用LED燈模擬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發出的藍光照射果蠅,檢測其ATP和呼吸鏈復合物的相對含量,結果如表。檢測指標 ATP含量 呼吸鏈復合物Ⅰ 呼吸鏈復合物Ⅱ 呼吸鏈復合物Ⅲ 呼吸鏈復合物Ⅳ相對含量變化 減少 減少 明顯減少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請結合題目信息,分析藍光導致果蠅有氧呼吸產生ATP減少的機制是 藍光使線粒體內膜上復合物I、II含量減少,影響電子傳遞和膜兩側H+濃度差的建立,H+回流減少,ATP合成量減少 。【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正推法;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1)三 NADH和琥珀酸(2)Ⅰ、Ⅲ、Ⅳ順 ATP(3)錯誤 線粒體為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基質位于內膜內側,因此Cytc外露部分應處于內膜外側,即線粒體內外膜間隙中(4)藍光使線粒體內膜上復合物I、II含量減少,影響電子傳遞和膜兩側H+濃度差的建立,H+回流減少,ATP合成量減少【分析】1、主動運輸的特點是逆濃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載體蛋白的參與,主動運輸有利于維持膜兩側物質的濃度差;協助擴散的特點是順濃度梯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轉運蛋白的參與。2、有氧呼吸的全過程十分復雜,可以概括地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化學反應都有相應的酶催化。第一個階段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的,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產生少量的[H],并且釋放出少量的能量。第二個階段是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的,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釋放出少量的能量。第三個階段是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的,上述兩個階段產生的[H],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與氧結合形成水,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解答】解:(1)圖示過程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據圖可知,在此過程中沿“軌道”傳遞的e﹣來自NADH(還原型輔酶I)和琥珀酸。(2)分析題圖可知:能將H+從線粒體基質轉運至線粒體內外膜之間的蛋白質有:Ⅰ、Ⅲ、Ⅳ,這三種蛋白質也能傳遞e﹣,Ⅰ、Ⅲ、Ⅳ轉運H+的方式為主動運輸,可以使膜兩側存在H+濃度差。H+繼而借助F0和F1順濃度梯度回流驅動ATP的合成,該過程合成ATP的能量來自膜兩側存在H+濃度差引起的電勢能。(3)Cytc是一種部分嵌入在膜結構上的蛋白質,其外露部分所處的位置不是細胞質基質,因為線粒體為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基質位于內膜內側,因此Cytc外露部分應處于內膜外側,即線粒體內外膜間隙中。(4)藍光照射果蠅后,發現其ATP和呼吸鏈復合物Ⅰ、呼吸鏈復合物Ⅱ均減少,Ⅰ和Ⅱ既參與e﹣的傳遞,又參與H+的運輸,有利于維持膜兩側的H+濃度梯度,所以藍光導致果蠅有氧呼吸產生ATP減少的機制可能是:藍光使線粒體內膜上復合物I、II含量減少,影響電子傳遞和膜兩側H+濃度差的建立,H+回流減少,ATP合成量減少。故答案為:(1)三 NADH和琥珀酸(2)Ⅰ、Ⅲ、Ⅳ順 ATP(3)錯誤 線粒體為雙層膜結構,線粒體基質位于內膜內側,因此Cytc外露部分應處于內膜外側,即線粒體內外膜間隙中(4)藍光使線粒體內膜上復合物I、II含量減少,影響電子傳遞和膜兩側H+濃度差的建立,H+回流減少,ATP合成量減少【點評】本題考查有氧呼吸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有氧呼吸的反應過程和場所。理解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再能結合題圖信息對本題做出正確解答。15.種子萌發時的呼吸速率是衡量種子活力的重要指標。研究人員對小麥播種后到長出真葉(第10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期間的部分數據統計如表?;卮鹣铝袉栴}:時間/d 0 2 4 6 8種子干重/g 10.0 11.2 9.8 8.4 1.1O2吸收量/mmol 3.2 18.6 54.0 96.5 126.0CO2釋放量/mmol 4.1 172.7 154.0 112.8 126.0(1)小麥種子萌發時需要吸收大量的水,水分子進入細胞后的作用有 水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許多種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細胞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水的參與;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ù鸪?點即可)。小麥種子萌發長出根系后可以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該過程 需要?。ㄌ睢靶枰被颉安恍枰保┘毎粑峁┠芰俊?br/>(2)入圖表示萌發的小麥種子內發生的相關生理過程,A~E表示物質,①~④表示生理過程。物質C是 NADH ,物質E可用 酸性重鉻酸鉀 溶液檢測。與種子萌發第6天相比,第8天進行的生理過程不包括 ②?。ㄌ钚蛱枺诉^程 無 (填“有”或“無”)ATP產生。(3)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糖類含量的變化如圖所示。種子干重主要是指種子中 有機物 的含量,分析小麥種子播種后第2天,種子干重略有增加的原因是 種子中淀粉大量水解為還原糖,需要消耗水分 。【考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專題】表格數據類簡答題;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答案】(1)水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許多種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細胞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水的參與;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需要(2)NADH;酸性重鉻酸鉀;②;無(3)有機物;種子中淀粉大量水解為還原糖,需要消耗水分【分析】1、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還原氫,同時產生少量的ATP,該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還原氫,同時也產生少量的ATP,該過程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第三階段是還原氫與氧氣在線粒體內膜上結合形成水,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2、無氧呼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還原氫反應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該過程沒有能量產生,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解答】解:(1)種子萌發過程中吸收的大量水分主要是細胞中的自由水,水具有以下作用:①水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許多種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 ②細胞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水的參與;③多細胞生物體的絕大多數細胞,必須浸潤在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環境中;④水在生物體內的流動,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同時也把各個細胞在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體外;種子根系從土壤吸收無機鹽的方式為主動運輸,主動運輸的特點是逆濃度梯度運輸、需要載體蛋白、需要消耗細胞代謝提供的能量。(2)據圖分析,葡萄糖可初步分解為丙酮酸和NADH,則圖中①表示細胞呼吸第一階段,A表示丙酮酸;丙酮酸和水進一步發生反應屬于有氧呼吸第二階段,發生于線粒體基質,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因此,圖中C既為葡萄糖初步分解產物,又為丙酮酸與水反應的產物,則C為NADH,B為CO2,④為有氧呼吸第二階段;葡萄糖初步分解的產生的NADH和丙酮酸參加有氧呼吸第二階段生成的NADH最終會在線粒體內膜與O2發生徹底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H2O,則圖中D為O2,③為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圖中A還可經無氧呼吸第二階段轉化為酒精和CO2,因此圖中②表示無氧呼吸第二階段,E表示酒精;物質E為酒精,可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酒精與酸性重鉻酸鉀反應,顏色變化為橙色變為灰綠色;據表可知,種子萌發第6天氧氣吸收量小于二氧化碳釋放量,說明此時細胞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產物為酒精和CO2的無氧呼吸,種子萌發第8天,氧氣吸收量等于CO2釋放量,說明此時細胞只進行有氧呼吸,題圖中過程①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均會進行,過程②只有無氧呼吸會進行,因此與種子萌發第6天相比,第8天進行的生理過程不包括②無氧呼吸;無氧呼吸第二階段沒有能力釋放,也沒有ATP產生。(3)種子干重是指種子中除了水分以外的其他物質的重量,包括各種有機物和無機鹽,種子中無機鹽的含量很少,因此可以把種子干重近似看成有機物的重量;據圖分析,種子萌發第二天淀粉占比開始減數,還原糖占比增加,說明萌發過程中淀粉水解為還原糖,過程中消耗水,水分子中的元素基團通過水解作用進入還原糖導致種子干重略有增加。故答案為:(1)水是細胞內良好的溶劑,許多種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細胞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也都需要水的參與;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需要(2)NADH;酸性重鉻酸鉀;②;無(3)有機物;種子中淀粉大量水解為還原糖,需要消耗水分【點評】本題考查水、無機鹽和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