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5.[答案]A C D B D 6~10.[答案]C B C B B 11~15.[答案]C B B A D 16.[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答案]措施:①籠絡當地貴族;②實行民族交融政策;③加強專制集權;④因俗而治;⑤推行希臘化。【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答案]破壞性:①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②打斷了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③造成區域文化發展斷裂,引發文化沖突。建設性:①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傳播和交流;②推動了民族交融;③加強了東西方的經貿聯系;④推動了“希臘化時代”到來。【答出一點得2分;能從正反兩方面評價,且每個方面各答出兩點即可得8分】18.(1)[答案]主要特征:①政治上,被西方國家占領(瓜分)并長期接受其殖民統治;②經濟上,成為西方國家的經濟附庸;③文化上,大洋洲傳統文化被西方殖民者重新定義和劃分。【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成因:①新航路開辟后,大洋洲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系加強;②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率先控制太平洋航路,進行殖民擴張;③大洋洲本土文明發展滯后;④大洋洲地廣人稀,勞動力人口相對稀少。【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答案]評價:①給太平洋島國原住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導致太平洋島國經濟結構單一化;③發揮了輔助殖民當局進行基層治理的職能;④服務于西方國家的資本積累;⑤客觀上傳播了西方近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太平洋島國原始社會形態和傳統經濟模式的瓦解;⑥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其他地區對大洋洲的了解。【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四點即可得8分】19.(1)[答案]名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分)原因: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面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聯合武裝干涉,陷入內戰當中,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4分)(2)[答案]積極影響:①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③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消極影響:①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②犧牲農民利益,影響農業長期發展;③高度集中的體制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后期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答出一點得2分;能從正反兩方面評價,且每個方面各答出兩點即可得8分】經驗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注重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②重視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注意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5.[答案]ACDBD6~10.[答案]CBCBB11~15.[答案]CBBAD16.[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答案]措施:①籠絡當地貴族;②實行民族交融政策;③加強專制集權;④因俗而治:⑤推行希臘化。【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答案]破壞性:①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②打斷了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③造成區域文化發展斷裂,引發文化沖突。建設性:①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傳播和交流:②推動了民族交融:③加強了東西方的經貿聯系;④推動了“希臘化時代”到來。【答出一點得2分;能從正反兩方面評價,且每個方面各答出兩點即可得8分】18.(1)[答案]主要特征:①政治上,被西方國家占領(瓜分)并長期接受其殖民統治;②經濟上,成為西方國家的經濟附庸:③文化上,大洋洲傳統文化被西方殖民者重新定義和劃分。【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成因:①新航路開辟后,大洋洲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系加強:②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率先控制太平洋航路,進行殖民擴張;③大洋洲本土文明發展滯后:④大洋洲地廣人稀,勞動力人口相對稀少。【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2)[答案]評價:①給太平洋島國原住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導致太平洋島國經濟結構單一化:③發揮了輔助殖民當局進行基層治理的職能:④服務于西方國家的資本積累:⑤客觀上傳播了西方近代生產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太平洋島國原始社會形態和傳統經濟模式的瓦解:⑥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其他地區對大洋洲的了解。【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四點即可得8分】19.(1)[答案]名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分)原因: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面臨國內外敵對勢力的聯合武裝干涉,陷入內戰當中,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4分)(2)[答案]積極影響:①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③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消極影響:①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②犧牲農民利益,影響農業長期發展;③高度集中的體制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后期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答出一點得2分;能從正反兩方面評價,且每個方面各答出兩點即可得8分】高一年級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卷本試題卷共4頁,兩大題,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巴黎公社失敗原因時曾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由此可知,他們的主要依據應是,巴黎公社( )A.缺乏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未能建立無產階級的武裝C.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D.對建立工農聯盟缺乏熱情2. 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從而造成北約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美國政要評論說,這是在聯盟的心臟插了一刀。對此理解合理的是( )A.美歐同盟因法國由此走向崩解 B.蘇東陣營對法國威脅已消失C.法國行動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 D.法國奉行獨立政策退出北約3. 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16世紀的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 )A.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 B.“價格革命”的影響 C.“商業戰爭”的失利 D.“商業革命”的影響4. 19世紀60年代恩格斯一度認為普選權對工人來說只是陷阱,但到90年代初,他看到“普選權賦予我們一種卓越行動手段”。恩格斯這一認識變化是基于( )A.工業革命開展工人隊伍壯大 B.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完善C.社會福利使階級矛盾逐漸緩和 D.無產階級普遍奪取政權5. 1800年至1860年間,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量在同期增長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國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爾的棉花進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間增長了近13倍。這一時期棉花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B.貿易中心的轉移 C.殖民擴張范圍的擴大 D.生產方式的變革6. 早期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開始賦予執事官一些特殊的權力。執事官擁有龐大的下屬機構,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并且“不論各省區發生任何情況,只要他們認為重要,需要匯報,就立刻上報給皇帝和執事官”。執事官制度是4-6世紀羅馬國家形態向拜占庭國家形態轉變的催化劑。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執政官在羅馬共和國政治建設中的地位 B.執事官制度形成于東羅馬帝國時期C.執事官在東羅馬帝國政治生態中的作用 D.執政官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7. 在古希臘,擁有土地的小農是城邦公民群體的主要構成者,絕大多數城邦都采用矩形地塊作為規劃土地的標準……土地進行平等劃分,這樣既保證公民享有自己的份地,也嚴格限制公民擁有超過定額的土地,從而確保公民土地的基本均等。這反映了古希臘( )A.盛行均貧富的思想 B.信奉公民平等意識 C.反對貴族兼并土地 D.奉行城邦至上原則8. 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卻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強調的是希臘人對羅馬人的( )A.軍事控制 B.宗教傳播 C.文化影響 D.商業征服9. 歷經多次流血和動蕩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國人決意嘗試一下新政體的實驗”。托利黨和輝格黨議員聯合起來,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選擇”。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衛歐洲新教思想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受邀前往英國,經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棄王國”。從英國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看,這個“選擇”的意義在于( )A.推翻了英國的君主制度 B.推動英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C.英國國教地位逐漸提高 D.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主張10. 1842年,《英國勞工人口狀況報告》出版,針對大城市死亡人數甚至超過出生人數,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辦法,同時也是最可行的辦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場所、街道和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統的改進。六年后,英國第一部《公共衛生法》頒布。這反映出英國城市化( )A.降低了人口平均壽命 B.推動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C.造成了城市環境的嚴重破壞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11. 據古羅馬史學家李維記載,公元前433年羅馬暴發瘟疫,在求助本土神靈無效后,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阿波羅神阻止了瘟疫;公元前295年,又一場瘟疫蹂躪了羅馬,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才使瘟疫停止。阿波羅和阿斯克勒庇俄斯都成為羅馬人崇拜的神靈。上述記載( )A.可以實證古羅馬與希臘地區存在密切交流 B.說明迷信思想主導了古羅馬人的精神世界C.體現出古羅馬時期的醫療和宗教思想狀況 D.反映出瘟疫破壞了古羅馬的傳統宗教信仰12. 在歐洲人文主義發展歷史中,它無疑是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有學者曾對其評價說“它猶如候鳥,預告春天要來了,它開啟了言論自由的閘門,正在迎接民主與法治”。材料中的“它”( )A.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 B.描繪了理性王國的藍圖C.實現了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 D.揭示了宇宙運行的奧秘13.“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啟示了一個新的開端,不通過資本主義或西方模式而走向現代化的一條新道路”。“它”最有可能是( )A.日本明治維新 B.俄國十月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埃及民族獨立運動14.“努力勞動、用心思索、戰斗不息、流血犧牲的巴黎……正放射著它的歷史首創精神的熾烈的光芒。”材料意在強調此事件( )A.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 B.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C.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 D.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5. 13世紀前的西歐莊園,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農奴耕種。13世紀時,領主不再親自監管農奴耕種領主自營地,而是和新開發的土地一樣,向農奴收取租金。農奴通過向市場出售剩余的產品,獲取金錢以贖買人身自由。這一變化反映出西歐莊園( )A.社會生產出現質的飛躍 B.農奴地位發生根本改變C.平等思潮蔓延至各階層 D.新的生產關系正在孕育16. 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座公元前4世紀末的阿伊·哈努姆城市遺址,城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古文明多元一體趨向 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區域文明的均衡發展 D.地區性大帝國的擴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亞歷山大對波斯帝國的統治制度進行改造利用。他重用歸順的波斯貴族,與東方女子通婚,頭戴波斯王冠,掌握軍事、行政、立法、鑄幣大權;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總督的權力。至于他在遠征路上建立的希臘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摘編自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材料二 亞歷山大一旦遇到抵抗,是不惜大動屠刀的。城市被摧毀,幸存者被出賣為奴,財富被洗劫一空,輝煌壯麗的波斯王宮被付之一炬。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化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會所、劇場和體育場,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同時,東方文化中的君主專制主義和官僚體制、奢侈放蕩的享樂主義等不斷在對希臘文化進行著反向滲透。帝國建立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倫的天文學、數學知識也傳入了希臘。——摘編自趙林《西方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后所采取的統治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亞歷山大征服進行簡要評價。18.(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新發現的大洋洲建立殖民地,并將其視為母國領土在海外的自然延伸,有些地方被用來安置囚犯。人們通常把大洋洲劃分成三大文化圈。這三大文化圈的名字是19世紀的法國探險家用希臘文字創造的,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殖民時期的大洋洲不僅存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有石器時代、農耕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只有在人們談到(西方殖民)帝國拼圖時,大洋洲才會被描上一筆。——摘編自汪詩明《穩步推進的大洋洲區域研究》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種植園經濟在太平洋島嶼地區興起并蓬勃發展。殖民當局伙同種植園主通過賄賂欺騙、綁架、與當地統治者合作等方式,強迫島民成為勞工,并將他們運至太平洋各處的種植園。這些勞工幾乎完全喪失人身自由,地位類似奴隸。由于殖民當局的法律偏袒雇主,政府缺乏動力去管理雇主,種植園內工資被壓低,體罰、周日勞動、口糧不足和醫療待遇差等成為常態。在英屬所羅門群島,西方殖民者自1870年起就強征島民前往澳大利亞和斐濟充當種植園勞工,這種做法直到1910年才完全停止。據統計,曾有3萬人被騙到或被賣到澳大利亞和斐濟等地去做苦工。——摘編自張勇、陳德正《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干了什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大洋洲近代歷史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成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近代大洋洲島國的種植園經濟。19.(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1921年初,蘇俄在農業上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工業方面,將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管理生產、分配;商業上,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列寧指出:“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它是一種臨時的辦法。”——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二 斯大林執政時期,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實施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如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摘編自徐天新《世界通史·當代卷》(1)根據材料一,判斷指出這一時期蘇俄經濟政策的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蘇俄實施戰時這一政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斯大林的舉措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并談談從中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6.早期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開始賦予執事官一些特殊的權力。執事官擁有龐大的下屬機構,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并且“不論各省區發生任何情況,只要他們認為重要,需要匯報,就立刻上報給皇帝和執事官”。執事官制度是歷史試題卷4一6世紀羅馬國家形態向拜占庭國家形態轉變的催化劑。上述材料旨在說明()本試題卷共4頁,兩大題,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A.執政官在羅馬共和國政治建設中的地位B.執事官制度形成于東羅馬帝國時期注意事項:C.執事官在東羅馬帝國政治生態中的作用D.執政官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7.在古希臘,擁有土地的小農是城邦公民群體的主要構成者,絕大多數城邦都采用矩形地塊作為規劃土地的標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準…土地進行平等劃分,這樣既保證公民享有自己的份地,也嚴格限制公民擁有超過定額的土地,從而確保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公民土地的基本均等。這反映了古希臘()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A.盛行均貧富的思想B.信奉公民平等意識C.反對貴族兼并土地D.奉行城邦至上原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8.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卻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1.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巴黎公社失敗原因時曾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虜了羅馬人。”賀拉斯強調的是希臘人對羅馬人的()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由此可知,他們的主要依據應是,A.軍事控制B.宗教傳播C.文化影響D.商業征服巴黎公社()9.歷經多次流血和動蕩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國人決意嘗試一下新政體的實驗”。托利黨和輝格黨議員聯合起來,A.缺乏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B.未能建立無產階級的武裝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選擇”。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衛歐洲新教思想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受邀前往英C.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D.對建立工農聯盟缺乏熱情國,經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棄王國”。從英國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看,2.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這個“選擇”的意義在于()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從而造成北約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美國政要評論說,這是在聯盟的心臟插了一A.推翻了英國的君主制度B.推動英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刀。對此理解合理的是()C.英國國教地位逐漸提高D.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主張A.美歐同盟因法國由此走向崩解B.蘇東陣營對法國威脅已消失10.1842年,《英國勞工人口狀況報告》出版,針對大城市死亡人數甚至超過出生人數,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辦法,C.法國行動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D.法國奉行獨立政策退出北約同時也是最可行的辦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場所、街道和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統的改進。六年3.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后,英國第一部《公共衛生法》頒布。這反映出英國城市化()內部力量的衰敗。…拿16世紀的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A.降低了人口平均壽命B.推動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C.造成了城市環境的嚴重破壞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A.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B.“價格革命”的影響C.“商業戰爭”的失利D.“商業革命”的影響11.據古羅馬史學家李維記載,公元前433年羅馬暴發瘟疫,在求助本土神靈無效后,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阿波羅神4.19世紀60年代恩格斯一度認為普選權對工人來說只是陷阱,但到90年代初,他看到“普選權賦予我們一種卓阻止了瘟疫:公元前295年,又一場瘟疫蹂躪了羅馬,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才使瘟疫停止。越行動手段”。恩格斯這一認識變化是基于()阿波羅和阿斯克勒庇俄斯都成為羅馬人崇拜的神靈。上述記載()A.工業革命開展工人隊伍壯大B.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完善A.可以實證古羅馬與希臘地區存在密切交流B.說明迷信思想主導了古羅馬人的精神世界C.社會福利使階級矛盾逐漸緩和D.無產階級普遍奪取政權C.體現出古羅馬時期的醫療和宗教思想狀況D.反映出瘟疫破壞了古羅馬的傳統宗教信仰5.1800年至1860年間,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量在同期增長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12.在歐洲人文主義發展歷史中,它無疑是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有學者曾對其評價說“它猶如候鳥,預告春天要來的14倍:法國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爾的棉花進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間增長了近13倍。這一時期棉了,它開啟了言論自由的閘門,正在迎接民主與法治”。材料中的“它”()花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是()A.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B.描繪了理性王國的藍圖A.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B.貿易中心的轉移C.殖民擴張范圍的擴大D.生產方式的變革C.實現了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D.揭示了宇宙運行的奧秘高一年級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2頁)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卷本試題卷共4頁,兩大題,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巴黎公社失敗原因時曾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由此可知,他們的主要依據應是,巴黎公社( )A.缺乏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未能建立無產階級的武裝C.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D.對建立工農聯盟缺乏熱情2. 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從而造成北約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美國政要評論說,這是在聯盟的心臟插了一刀。對此理解合理的是( )A.美歐同盟因法國由此走向崩解 B.蘇東陣營對法國威脅已消失C.法國行動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 D.法國奉行獨立政策退出北約3. 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16世紀的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 )A.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 B.“價格革命”的影響 C.“商業戰爭”的失利 D.“商業革命”的影響4. 19世紀60年代恩格斯一度認為普選權對工人來說只是陷阱,但到90年代初,他看到“普選權賦予我們一種卓越行動手段”。恩格斯這一認識變化是基于( )A.工業革命開展工人隊伍壯大 B.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完善C.社會福利使階級矛盾逐漸緩和 D.無產階級普遍奪取政權5. 1800年至1860年間,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量在同期增長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國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爾的棉花進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間增長了近13倍。這一時期棉花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B.貿易中心的轉移 C.殖民擴張范圍的擴大 D.生產方式的變革6. 早期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開始賦予執事官一些特殊的權力。執事官擁有龐大的下屬機構,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并且“不論各省區發生任何情況,只要他們認為重要,需要匯報,就立刻上報給皇帝和執事官”。執事官制度是4-6世紀羅馬國家形態向拜占庭國家形態轉變的催化劑。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執政官在羅馬共和國政治建設中的地位 B.執事官制度形成于東羅馬帝國時期C.執事官在東羅馬帝國政治生態中的作用 D.執政官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7. 在古希臘,擁有土地的小農是城邦公民群體的主要構成者,絕大多數城邦都采用矩形地塊作為規劃土地的標準……土地進行平等劃分,這樣既保證公民享有自己的份地,也嚴格限制公民擁有超過定額的土地,從而確保公民土地的基本均等。這反映了古希臘( )A.盛行均貧富的思想 B.信奉公民平等意識 C.反對貴族兼并土地 D.奉行城邦至上原則8. 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卻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強調的是希臘人對羅馬人的( )A.軍事控制 B.宗教傳播 C.文化影響 D.商業征服9. 歷經多次流血和動蕩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國人決意嘗試一下新政體的實驗”。托利黨和輝格黨議員聯合起來,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選擇”。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衛歐洲新教思想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受邀前往英國,經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棄王國”。從英國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看,這個“選擇”的意義在于( )A.推翻了英國的君主制度 B.推動英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C.英國國教地位逐漸提高 D.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主張10. 1842年,《英國勞工人口狀況報告》出版,針對大城市死亡人數甚至超過出生人數,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辦法,同時也是最可行的辦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場所、街道和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統的改進。六年后,英國第一部《公共衛生法》頒布。這反映出英國城市化( )A.降低了人口平均壽命 B.推動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C.造成了城市環境的嚴重破壞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11. 據古羅馬史學家李維記載,公元前433年羅馬暴發瘟疫,在求助本土神靈無效后,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阿波羅神阻止了瘟疫;公元前295年,又一場瘟疫蹂躪了羅馬,羅馬人請來希臘的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才使瘟疫停止。阿波羅和阿斯克勒庇俄斯都成為羅馬人崇拜的神靈。上述記載( )A.可以實證古羅馬與希臘地區存在密切交流 B.說明迷信思想主導了古羅馬人的精神世界C.體現出古羅馬時期的醫療和宗教思想狀況 D.反映出瘟疫破壞了古羅馬的傳統宗教信仰12. 在歐洲人文主義發展歷史中,它無疑是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有學者曾對其評價說“它猶如候鳥,預告春天要來了,它開啟了言論自由的閘門,正在迎接民主與法治”。材料中的“它”( )A.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 B.描繪了理性王國的藍圖C.實現了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 D.揭示了宇宙運行的奧秘13.“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啟示了一個新的開端,不通過資本主義或西方模式而走向現代化的一條新道路”。“它”最有可能是( )A.日本明治維新 B.俄國十月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埃及民族獨立運動14.“努力勞動、用心思索、戰斗不息、流血犧牲的巴黎……正放射著它的歷史首創精神的熾烈的光芒。”材料意在強調此事件( )A.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 B.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C.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 D.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5. 13世紀前的西歐莊園,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農奴耕種。13世紀時,領主不再親自監管農奴耕種領主自營地,而是和新開發的土地一樣,向農奴收取租金。農奴通過向市場出售剩余的產品,獲取金錢以贖買人身自由。這一變化反映出西歐莊園( )A.社會生產出現質的飛躍 B.農奴地位發生根本改變C.平等思潮蔓延至各階層 D.新的生產關系正在孕育16. 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座公元前4世紀末的阿伊·哈努姆城市遺址,城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古文明多元一體趨向 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區域文明的均衡發展 D.地區性大帝國的擴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亞歷山大對波斯帝國的統治制度進行改造利用。他重用歸順的波斯貴族,與東方女子通婚,頭戴波斯王冠,掌握軍事、行政、立法、鑄幣大權;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總督的權力。至于他在遠征路上建立的希臘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摘編自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材料二 亞歷山大一旦遇到抵抗,是不惜大動屠刀的。城市被摧毀,幸存者被出賣為奴,財富被洗劫一空,輝煌壯麗的波斯王宮被付之一炬。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臘化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臘式的會所、劇場和體育場,而希臘的巡回演出劇團則定期在這些城市的劇場上演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同時,東方文化中的君主專制主義和官僚體制、奢侈放蕩的享樂主義等不斷在對希臘文化進行著反向滲透。帝國建立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倫的天文學、數學知識也傳入了希臘。——摘編自趙林《西方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后所采取的統治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亞歷山大征服進行簡要評價。18.(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新發現的大洋洲建立殖民地,并將其視為母國領土在海外的自然延伸,有些地方被用來安置囚犯。人們通常把大洋洲劃分成三大文化圈。這三大文化圈的名字是19世紀的法國探險家用希臘文字創造的,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殖民時期的大洋洲不僅存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還有石器時代、農耕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只有在人們談到(西方殖民)帝國拼圖時,大洋洲才會被描上一筆。——摘編自汪詩明《穩步推進的大洋洲區域研究》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種植園經濟在太平洋島嶼地區興起并蓬勃發展。殖民當局伙同種植園主通過賄賂欺騙、綁架、與當地統治者合作等方式,強迫島民成為勞工,并將他們運至太平洋各處的種植園。這些勞工幾乎完全喪失人身自由,地位類似奴隸。由于殖民當局的法律偏袒雇主,政府缺乏動力去管理雇主,種植園內工資被壓低,體罰、周日勞動、口糧不足和醫療待遇差等成為常態。在英屬所羅門群島,西方殖民者自1870年起就強征島民前往澳大利亞和斐濟充當種植園勞工,這種做法直到1910年才完全停止。據統計,曾有3萬人被騙到或被賣到澳大利亞和斐濟等地去做苦工。——摘編自張勇、陳德正《西方在太平洋島國干了什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大洋洲近代歷史的主要特征,并說明其成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近代大洋洲島國的種植園經濟。19.(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1921年初,蘇俄在農業上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工業方面,將大中小企業全部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管理生產、分配;商業上,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列寧指出:“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它是一種臨時的辦法。”——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材料二 斯大林執政時期,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實施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1937年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如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摘編自徐天新《世界通史·當代卷》(1)根據材料一,判斷指出這一時期蘇俄經濟政策的名稱,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蘇俄實施戰時這一政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斯大林的舉措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并談談從中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一年級期末聯考歷史試題卷本試題卷共4頁,兩大題,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巴黎公社失敗原因時曾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由此可知,他們的主要依據應是,巴黎公社()A.缺乏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B.未能建立無產階級的武裝C.沒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D.對建立工農聯盟缺乏熱情2.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從而造成北約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美國政要評論說,這是在聯盟的心臟插了一刀。對此理解合理的是()A.美歐同盟因法國由此走向崩解B.蘇東陣營對法國威脅已消失C.法國行動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D.法國奉行獨立政策退出北約3.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16世紀的意大利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A.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B.“價格革命”的影響C.“商業戰爭”的失利D.“商業革命”的影響4.19世紀60年代恩格斯一度認為普選權對工人來說只是陷阱,但到90年代初,他看到“普選權賦予我們一種卓越行動手段”。恩格斯這一認識變化是基于()A.工業革命開展工人隊伍壯大B.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完善C.社會福利使階級矛盾逐漸緩和D.無產階級普遍奪取政權5.1800年至1860年間,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量在同期增長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國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爾的棉花進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間增長了近13倍。這一時期棉花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是()A.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B.貿易中心的轉移C.殖民擴張范圍的擴大D.生產方式的變革高一年級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一歷史答案A4.docx 高一歷史答案A4.pdf 高一歷史試題A3.docx 高一歷史試題A3.pdf 高一歷史試題A4.docx 高一歷史試題A4.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