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天立高級中學、新鄉天立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省周口市天立高級中學、新鄉天立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5.[答案]C A D C D  6~10.[答案]C A C A C  11~15.[答案]A B C C C  16.[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答案]共同之處:①遷徙方向:自西向東,由北向南;②遷徙主體:游牧民族遷徙;③遷徙地:向發達的農耕地區遷徙;④遷徙規模:規模大;⑤遷徙影響:加強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聯系,對中國和西歐的民族融合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2)[答案]影響:①緩解了內地人口壓力和人地矛盾;②促進了東北地區的開發;③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東北邊境的穩定和安全;④推動了東北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⑤促進了民族交融;⑥影響了近現代以來我國經濟和人口分布格局。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四點即可得8分】
18.(1)[答案]變化:①農業生產實踐的變化;②農業生態系統的變化;③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④農業領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⑤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或答:勞動力結構以原住民為主到原住民、白人、黑人和混血人口等混合)。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2)[答案]舉措:①推廣農業機械化(或答:改變農業生產的動力以及改革耕作技術);②推動家庭農場的大量建立與農業生產集約化;③廢除黑人奴隸制;④頒布《宅地法》;⑤推行“西進運動”。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四點即可得8分】
19.(1)[答案]進程:①新航路開辟開始,殖民擴張拓展;②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形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速形成。(4分)
(2)[答案]觀點: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2分)
論述: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全球是一個日益聯系緊密的整體,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但一些國家出現逆全球化現象,主要表現為民族主義興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動;貿易保護主義興起,貿易摩擦加劇;推行反移民政策,排外主義盛行;全球多邊機制與區域集團化受挫。我們既要注意保衛自己的經濟安全,又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發展自己。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反對“逆全球化”現象。(8分)
20.[例文]
北京中軸線——中華優秀文化和歷史變遷的縮影
北京中軸線是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連續性。元朝以來,北京中軸線出現,不斷發展傳承,由最初的麗正門至鼓樓,到現今永定門至奧體中心,這體現了中華文化連續性。在中軸線建筑中,匯集水神玄武大帝、孔子像、五方佛等不同文化因素,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北京中軸線是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筑理念。北京城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體現中國古代城市中軸對稱,等級有序的特征,這也是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體現。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歷史變遷的縮影。古代中軸線上,以宮殿為中心,體現古代皇權至上的政治特征,辛亥革命后,隨著帝制推翻,中軸線中的部分建筑向公共開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當家作主,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諸多場所成為人們活動的公共空間。北京中軸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中國歷史變遷的縮影。中軸線的保護對于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價值。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5.[答案]CADCD6~10.[答案]CACAC11~15.[答案]ABCCC16.[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1)[答案]共同之處:①遷徙方向:自西向東,由北向南:②遷徙主體:游牧民族遷徙:③遷徙地:向發達
的農耕地區遷徙;④遷徙規模:規模大;⑤遷徙影響:加強了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聯系,對中
國和西歐的民族融合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2)[答案]影響:①緩解了內地人口壓力和人地矛盾;②促進了東北地區的開發;③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東北
邊境的穩定和安全;④推動了東北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⑤促進了民族交融;⑥影響了近現代
以來我國經濟和人口分布格局。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四點即可得8分】
18.(1)[答案]變化:①農業生產實踐的變化;②農業生態系統的變化:③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④農業領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⑤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或答:勞動力結構以原住民為主到
原住民、白人、黑人和混血人口等混合)。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2)[答案]舉措:①推廣農業機械化(或答:改變農業生產的動力以及改革耕作技術):②推動家庭農場的大
量建立與農業生產集約化;③廢除黑人奴隸制:④頒布《宅地法》;⑤推行“西進運動”。
【答出一點得2分;任答四點即可得8分】
19.(1)[答案]進程:①新航路開辟開始,殖民擴張拓展;②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形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速形成。(4分)
(2)[答案]觀點: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2分)
論述: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全球是一個日益聯系緊密的整體,全球化有利于
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但一些國家出現逆全球化現象,主要表現
為民族主義興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動:貿易保護主義興起,貿易摩擦加劇:推行反移民政策,
排外主義盛行:全球多邊機制與區域集團化受挫。我們既要注意保衛自己的經濟安全,又要抓住
經濟全球化的機遇發展自己。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反對“逆全球化”現象。(8分)
高二年級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歷史試題卷
本試題卷共5頁,兩大題,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紅山文化時期,聚落眾多,但發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四期出土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以及具有較多野生特征的豬、羊等,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較發達,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A.漁獵生活占主要地位 B.私有制已有所發展 C.農業穩定性尚且不足 D.社會分工較為明顯
2. 電視劇《上陽賦》近期在網上熱播。國際巨星章子怡飾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圍飾演 的寒門武將蕭綦是該劇重要角色。雖是架空歷史,但網友們還是根據劇情推測出其時代很可 能是東晉時期。下面關于東晉時期士族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下品無士族”表明當時社會階層相對固化 B.東晉時期皇家成員構成了士族的核心階層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勢力的進一步膨脹 D.南朝士族勢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舉制
3. 根據唐初考課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員的考核由皇帝親自裁定。尚書省下屬吏部的考功司設考功郎中和考功員外郎各一人,負責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課。每年考核時,皇帝還另派校考官、監考官們監督考課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縣的功曹參軍事、司功負責考課事務。由此可見,唐代
A.官員考核與監察制度緊密結合 B.尚書省在中樞部門地位提高
C.注重嚴格中央官員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對完善的考核體系
4. 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5.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戶貼制度。對下面兩則材料說法正確的是
A.實錄為正史,記載的內容更加真實可信
B.戶帖為一手史料,可直接還原全部事實
C.兩則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歷史真實性
D.兩則史料可以互證明朝初年實行的戶籍制度
6. 19世紀末,農業學堂的教習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區蠶桑業最為鼎盛的沔陽調查桑樹栽種情況。他發現桑樹大多被栽種于河邊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狀,“極少會有上百棵桑樹栽種在一片的”。據此推斷,當時
A.桑樹種植技術亟待進一步突破 B.民族企業發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C.絲織業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 D.人口激增帶來尖銳的人地矛盾
7. 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國事務的學者夏燮刻印發行《中西紀事》,他一方面承認船與炮是西方長技,一方面又認為“與其借資于外洋,不如講求于內地”,只要加強內河防御,專修內河之戰船,即可“以靜制動,可以轉危為安,易敗為勝”。這反映了當時的文人士大夫
A.開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
C.能夠依據國情科學御敵 D.勇于彌補近代化的不足
8. 下表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時間 歷程
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
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
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
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
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
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
9. 1912年初,女性為爭取參政權利掀起了女權運動。在此影響下,一些大城市紛紛興辦女子學校,如上海創立了“女子法政學堂”,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備日議院之選為宗旨。此種現象折射出
A.民主革命運動推動社會變遷 B.婦女參政推動政黨政治建立
C.學堂選官符合女子參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視女性法政教育
10. 紅色漫畫是將藝術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審美和教育宣傳功能的一種藝術形式。如圖為紅色漫畫《先耕紅軍公田》,該漫畫
A.再現了蘇區農民農耕繁忙的場景
B.體現了蘇區政治宣傳的巨大成功
C.是蘇區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實寫照
D.激發了蘇區各界參與建設的熱情
11.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由此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A.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 B.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C.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D.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12. 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戰爭殘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國修建8.4萬座佛塔,將《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蘭卡傳教,佛教在很短的時間內傳播至整個帝國及周邊地區。這些措施
A.促使亞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C.實現帝國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傳入中國
13.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人類文明的進步并非孤立的線性發展,而是如同星群般彼此輝映、相互作用。從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對埃及圣書體的影響,到希臘哲學對阿拉伯經院哲學的啟發;從中國造紙術經絲綢之路西傳改變歐洲書寫載體……那些試圖構建“純而又純”文明體系的嘗試,最終都走向了僵化與衰落。該觀點意在闡釋
A.文明沖突論視角下的對抗及其演進 B.地理大發現對文明傳播的革命性作用
C.跨文明互動視域下的文明嬗變機制 D.文化相對主義指導下的文明多元共生
14. 作為“政黨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職位成了黨爭勝利者的“盛宴”。據1905年一份由法國人繪制的美國政治地圖表明,在當時的45個州中,25個州完全腐敗,13個州特別腐敗,只有6個州政治清明,沒有腐敗。這表明,當時美國
A.聯邦官員腐敗問題嚴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選官任官體制存在弊端 D.三權分立形同虛設
15. “西方起初懷疑蘇聯為新社會制定的計劃,許多人認為它們一定失敗,隨著一系列五年計劃的開展,懷疑為真正的興趣所取代。”致使當時的西方人“懷疑為真正的興趣所取代”的原因是
A.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為贏得國內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
B.新經濟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C.斯大林模式下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D.勃列日涅夫任內蘇聯軍力達到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
16.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跨國公司在中國重點投資的行業主要由服裝、鞋類、電子元器件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轉向電子及通信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非金屬礦物領域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這一重大轉向適應了
A.世界多邊外交體系的建立 B.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
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移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
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紀,是中國和西歐歷史上的一個社會動蕩時期。其間,中國北方的匈奴、氏、羌、羯和鮮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歐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諸族向南方較發達的農耕地區,發起大規模遷徙運動。自公元3世紀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擁入羅馬帝國,甚至遠徙到南歐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紀時,日耳曼人還沒有金屬工業,但至公元3世紀上半葉,已經有了自己的金屬、織布和造船等工業,尤其是金屬工業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蠻人把羅馬人從他們自己的國家里解放了出來”,她“給垂死的歐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材料二 “闖關東”,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區的農民、商人向東北地區流動,在此墾荒種地,安家落戶。順治十年(1653)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令,鼓勵與動員關內包括中原地區的農民到東北墾荒居住。真正具有“闖關東”的意義,應是乾隆五年(1740)實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東北列為禁區。所以,山東、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東北謀生,就要“闖關”即闖山海關。自乾隆始,清之歷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闖關”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緒三十二年,才最終下今廢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內地開放,允許自由出入、自由開墾。在民國時期“闖關東”達到了高峰,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闖關東”的新高潮。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元4-6世紀西歐和中國北方民族遷徙的共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時期“闖關東”移民的影響。
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歐洲定居者到達北美之前,美洲原住民部落就已經發展出了復雜的農業系統。“三姐妹”——玉米、豆類和南瓜——構成了他們農業的基石。美洲原住民還實踐了輪作和灌溉技術,展示了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深刻理解。隨著17世紀歐洲定居者的到來,農業實踐開始發生變化。殖民者引入了小麥、大麥和燕麥等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是歐洲的主食。南部殖民地種植煙草和靛藍等經濟作物,標志著依賴奴役勞動力的種植園農業的開始。
——摘編自[法]勒羅蘭《拉魯斯權威歷史:美洲文明》
材料二 19世紀開始至19世紀中后期,隨著美國向西擴張,其農業也隨之向西擴張,這促進了家庭農場的發展。19世紀末和20世紀,約翰迪爾推出的鋼犁和賽勒斯·麥考密克推出的機械收割機徹底改變了農業,拖拉機和其他機械進一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減少對人力和牲畜勞動力的需求。
——摘編自陳勤《簡明美國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美洲農業生產領域發生的主要變化。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國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舉措。
19.(14分)全球化是一個復雜而又廣泛的現象,它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個領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隨著15世紀末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漸進形成。到19世紀中期,自由貿易無論在形式還是規模上都獲得空前躍升。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進言之,自由貿易一方面交易的是商品,另一方面則映射著國際分工的深入,促使各民族交往從“地域史”轉向“世界史”。
——摘編自劉順《自由貿易的全球治理效應:國家興衰、大國競爭與世界歷史——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洞見到中國智慧》
材料二 “逆全球化”可以定義為全球化的反轉,表現為全球貿易、投資和移民流動的減弱,或國家之間經濟相互依存和融合程度的不斷降低,或對產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動設置各種顯性或隱性障礙。有學者認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經濟的倒退,而是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體系的重建。
——摘編自萬廣華、朱美華《“逆全球化”:特征、起因與前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各民族交往從“地域史”轉向“世界史”的進程。
(2)有學者認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經濟的倒退,而是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體系的重建。請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你的觀點。(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0.(10分)202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中軸線是整座城市規劃的中心。元朝以《周禮》為藍本,借鑒金中都,修建中軸線。它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位置),南至麗正門。明朝將中軸線延至外城的永定門,在紫禁城內新建的欽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繕了中軸線上的建筑,將紫禁城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萬歲山”為“景山”,山前建綺望樓內奉孔子像,山頂建山亭式建筑內供五方佛。民國時,社稷壇改建為公園向公眾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周圍被改造成新的國家形象中心。進入21世紀,除了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外,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建設了奧運中心區,南中軸線上重建永定門。
——摘編自《中軸線的特點及其時代意義》等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
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自選三個角度,撰寫一份關于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說明書,說明北京中軸線的價值。(要求:主題明確、闡述清晰、史論結合)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6.19世紀末,農業學堂的教習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區蠶桑業最為鼎盛的沔陽調查桑樹栽種情況。他發現桑樹大多被
栽種于河邊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狀,“極少會有上百棵桑樹栽種在一片的”。據此推斷,當時
歷史試題卷
A.桑樹種植技術亟待進一步突破
B.民族企業發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本試題卷共5頁,兩大題,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C.絲織業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
D.人口激增帶來尖銳的人地矛盾
注意事項:
7.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國事務的學者夏燮刻印發行《中西紀事》,他一方面承認船與炮是西方長技,一方面又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認為“與其借資于外洋,不如講求于內地”,只要加強內河防御,專修內河之戰船,即可“以靜制動,可以轉危為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
安,易敗為勝”。這反映了當時的文人士大夫
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A.開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C.能夠依據國情科學御敵
D.勇于彌補近代化的不足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8.
下表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1.紅山文化時期,聚落眾多,但發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四期出土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以及具有較多
時間
歷程
野生特征的豬、羊等,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較發達,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
A.漁獵生活占主要地位B,私有制已有所發展C.農業穩定性尚且不足D.社會分工較為明顯
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
2.電視劇《上陽賦》近期在網上熱播。國際巨星章子怡飾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圍飾演的寒門武將蕭綦是該
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
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
劇重要角色。雖是架空歷史,但網友們還是根據劇情推測出其時代很可能是東晉時期。下面關于東晉時期士
族的表述正確的是
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
A.“下品無士族”表明當時社會階層相對固化B.東晉時期皇家成員構成了士族的核心階層
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勢力的進一步膨脹D.南朝士族勢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舉制
9.1912年初,女性為爭取參政權利掀起了女權運動。在此影響下,一些大城市紛紛興辦女子學校,如上海創立了
3.根據唐初考課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員的考核由皇帝親自裁定。尚書省下屬吏部的考功司設
“女子法政學堂”,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備日議院之選為宗旨。此種現象折射出
考功郎中和考功員外郎各一人,負責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課。每年考核時,皇帝還另派校考官、監考官們監督考
A,民主革命運動推動社會變遷
B.婦女參政推動政黨政治建立
課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縣的功曹參軍事、司功負責考課事務。由此可見,唐代
C.學堂選官符合女子參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視女性法政教育
A.官員考核與監察制度緊密結合
B.尚書省在中樞部門地位提高
10.紅色漫畫是將藝術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審美和教育宣傳功能的一種藝術形
C.注重嚴格中央官員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對完善的考核體系
式。如圖為紅色漫畫《先耕紅軍公田》,該漫畫
4.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
A.再現了蘇區農民農耕繁忙的場景
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B.體現了蘇區政治宣傳的巨大成功
雷公日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是蘇區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實寫照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D.激發了蘇區各界參與建設的熱情
5.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戶貼制度。對下面兩則材料說法正確的是
11.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
A.實錄為正史,記載的內容更加真實可信
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
《明太祖實錄》中
右圖為徽州府
記載:“今天下已定,
祁門縣汪寄佛戶帖,
B.戶帖為一手史料,可直接還原全部事實
而民數未核實,其命月
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
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由此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部精天下戶口,每戶給
還登記了汪寄佛一家
C.兩則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歷史真實性
以戶帖。”
的人口、田地、房屋
A.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
B.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等項內容。
D.兩則史料可以互證明朝初年實行的戶籍制度
C.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D.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3頁)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歷史試題卷
本試題卷共5頁,兩大題,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紅山文化時期,聚落眾多,但發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四期出土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以及具有較多野生特征的豬、羊等,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較發達,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A.漁獵生活占主要地位 B.私有制已有所發展 C.農業穩定性尚且不足 D.社會分工較為明顯
2. 電視劇《上陽賦》近期在網上熱播。國際巨星章子怡飾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圍飾演 的寒門武將蕭綦是該劇重要角色。雖是架空歷史,但網友們還是根據劇情推測出其時代很可 能是東晉時期。下面關于東晉時期士族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下品無士族”表明當時社會階層相對固化 B.東晉時期皇家成員構成了士族的核心階層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勢力的進一步膨脹 D.南朝士族勢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舉制
3. 根據唐初考課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員的考核由皇帝親自裁定。尚書省下屬吏部的考功司設考功郎中和考功員外郎各一人,負責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課。每年考核時,皇帝還另派校考官、監考官們監督考課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縣的功曹參軍事、司功負責考課事務。由此可見,唐代
A.官員考核與監察制度緊密結合 B.尚書省在中樞部門地位提高
C.注重嚴格中央官員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對完善的考核體系
4. 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5.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戶貼制度。對下面兩則材料說法正確的是
A.實錄為正史,記載的內容更加真實可信
B.戶帖為一手史料,可直接還原全部事實
C.兩則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歷史真實性
D.兩則史料可以互證明朝初年實行的戶籍制度
6. 19世紀末,農業學堂的教習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區蠶桑業最為鼎盛的沔陽調查桑樹栽種情況。他發現桑樹大多被栽種于河邊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狀,“極少會有上百棵桑樹栽種在一片的”。據此推斷,當時
A.桑樹種植技術亟待進一步突破 B.民族企業發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C.絲織業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 D.人口激增帶來尖銳的人地矛盾
7. 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國事務的學者夏燮刻印發行《中西紀事》,他一方面承認船與炮是西方長技,一方面又認為“與其借資于外洋,不如講求于內地”,只要加強內河防御,專修內河之戰船,即可“以靜制動,可以轉危為安,易敗為勝”。這反映了當時的文人士大夫
A.開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國的迷夢
C.能夠依據國情科學御敵 D.勇于彌補近代化的不足
8. 下表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時間 歷程
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
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
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
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
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
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
9. 1912年初,女性為爭取參政權利掀起了女權運動。在此影響下,一些大城市紛紛興辦女子學校,如上海創立了“女子法政學堂”,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備日議院之選為宗旨。此種現象折射出
A.民主革命運動推動社會變遷 B.婦女參政推動政黨政治建立
C.學堂選官符合女子參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視女性法政教育
10. 紅色漫畫是將藝術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審美和教育宣傳功能的一種藝術形式。如圖為紅色漫畫《先耕紅軍公田》,該漫畫
A.再現了蘇區農民農耕繁忙的場景
B.體現了蘇區政治宣傳的巨大成功
C.是蘇區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實寫照
D.激發了蘇區各界參與建設的熱情
11.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由此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A.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 B.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C.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D.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12. 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戰爭殘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國修建8.4萬座佛塔,將《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蘭卡傳教,佛教在很短的時間內傳播至整個帝國及周邊地區。這些措施
A.促使亞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C.實現帝國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傳入中國
13.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人類文明的進步并非孤立的線性發展,而是如同星群般彼此輝映、相互作用。從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對埃及圣書體的影響,到希臘哲學對阿拉伯經院哲學的啟發;從中國造紙術經絲綢之路西傳改變歐洲書寫載體……那些試圖構建“純而又純”文明體系的嘗試,最終都走向了僵化與衰落。該觀點意在闡釋
A.文明沖突論視角下的對抗及其演進 B.地理大發現對文明傳播的革命性作用
C.跨文明互動視域下的文明嬗變機制 D.文化相對主義指導下的文明多元共生
14. 作為“政黨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職位成了黨爭勝利者的“盛宴”。據1905年一份由法國人繪制的美國政治地圖表明,在當時的45個州中,25個州完全腐敗,13個州特別腐敗,只有6個州政治清明,沒有腐敗。這表明,當時美國
A.聯邦官員腐敗問題嚴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選官任官體制存在弊端 D.三權分立形同虛設
15. “西方起初懷疑蘇聯為新社會制定的計劃,許多人認為它們一定失敗,隨著一系列五年計劃的開展,懷疑為真正的興趣所取代。”致使當時的西方人“懷疑為真正的興趣所取代”的原因是
A.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為贏得國內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
B.新經濟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C.斯大林模式下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
D.勃列日涅夫任內蘇聯軍力達到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
16.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跨國公司在中國重點投資的行業主要由服裝、鞋類、電子元器件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轉向電子及通信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非金屬礦物領域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這一重大轉向適應了
A.世界多邊外交體系的建立 B.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
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移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
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紀,是中國和西歐歷史上的一個社會動蕩時期。其間,中國北方的匈奴、氏、羌、羯和鮮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歐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諸族向南方較發達的農耕地區,發起大規模遷徙運動。自公元3世紀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擁入羅馬帝國,甚至遠徙到南歐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紀時,日耳曼人還沒有金屬工業,但至公元3世紀上半葉,已經有了自己的金屬、織布和造船等工業,尤其是金屬工業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蠻人把羅馬人從他們自己的國家里解放了出來”,她“給垂死的歐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材料二 “闖關東”,主要是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區的農民、商人向東北地區流動,在此墾荒種地,安家落戶。順治十年(1653)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令,鼓勵與動員關內包括中原地區的農民到東北墾荒居住。真正具有“闖關東”的意義,應是乾隆五年(1740)實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東北列為禁區。所以,山東、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東北謀生,就要“闖關”即闖山海關。自乾隆始,清之歷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闖關”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緒三十二年,才最終下今廢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內地開放,允許自由出入、自由開墾。在民國時期“闖關東”達到了高峰,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闖關東”的新高潮。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元4-6世紀西歐和中國北方民族遷徙的共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時期“闖關東”移民的影響。
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歐洲定居者到達北美之前,美洲原住民部落就已經發展出了復雜的農業系統。“三姐妹”——玉米、豆類和南瓜——構成了他們農業的基石。美洲原住民還實踐了輪作和灌溉技術,展示了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深刻理解。隨著17世紀歐洲定居者的到來,農業實踐開始發生變化。殖民者引入了小麥、大麥和燕麥等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是歐洲的主食。南部殖民地種植煙草和靛藍等經濟作物,標志著依賴奴役勞動力的種植園農業的開始。
——摘編自[法]勒羅蘭《拉魯斯權威歷史:美洲文明》
材料二 19世紀開始至19世紀中后期,隨著美國向西擴張,其農業也隨之向西擴張,這促進了家庭農場的發展。19世紀末和20世紀,約翰迪爾推出的鋼犁和賽勒斯·麥考密克推出的機械收割機徹底改變了農業,拖拉機和其他機械進一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減少對人力和牲畜勞動力的需求。
——摘編自陳勤《簡明美國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美洲農業生產領域發生的主要變化。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國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主要舉措。
19.(14分)全球化是一個復雜而又廣泛的現象,它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個領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隨著15世紀末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漸進形成。到19世紀中期,自由貿易無論在形式還是規模上都獲得空前躍升。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進言之,自由貿易一方面交易的是商品,另一方面則映射著國際分工的深入,促使各民族交往從“地域史”轉向“世界史”。
——摘編自劉順《自由貿易的全球治理效應:國家興衰、大國競爭與世界歷史——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洞見到中國智慧》
材料二 “逆全球化”可以定義為全球化的反轉,表現為全球貿易、投資和移民流動的減弱,或國家之間經濟相互依存和融合程度的不斷降低,或對產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動設置各種顯性或隱性障礙。有學者認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經濟的倒退,而是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體系的重建。
——摘編自萬廣華、朱美華《“逆全球化”:特征、起因與前瞻》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各民族交往從“地域史”轉向“世界史”的進程。
(2)有學者認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經濟的倒退,而是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體系的重建。請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你的觀點。(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20.(10分)202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中軸線是整座城市規劃的中心。元朝以《周禮》為藍本,借鑒金中都,修建中軸線。它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位置),南至麗正門。明朝將中軸線延至外城的永定門,在紫禁城內新建的欽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繕了中軸線上的建筑,將紫禁城三大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萬歲山”為“景山”,山前建綺望樓內奉孔子像,山頂建山亭式建筑內供五方佛。民國時,社稷壇改建為公園向公眾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周圍被改造成新的國家形象中心。進入21世紀,除了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外,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建設了奧運中心區,南中軸線上重建永定門。
——摘編自《中軸線的特點及其時代意義》等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的歷程、做法與啟示》
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自選三個角度,撰寫一份關于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說明書,說明北京中軸線的價值。(要求:主題明確、闡述清晰、史論結合)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團2024一2025學年春期高二年級期末聯考
歷史試題卷
本試題卷共5頁,兩大題,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
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紅山文化時期,聚落眾多,但發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四期出土較多野生動物骨骼,以及具有較多
野生特征的豬、羊等,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較發達,有一定數量的農業生產工具。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A.漁獵生活占主要地位B.私有制已有所發展C.農業穩定性尚且不足D.社會分工較為明顯
2.電視劇《上陽賦》近期在網上熱播。國際巨星章子怡飾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圍飾演的寒門武將蕭綦是該
劇重要角色。雖是架空歷史,但網友們還是根據劇情推測出其時代很可能是東晉時期。下面關于東晉時期士
族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下品無士族”表明當時社會階層相對固化
B.東晉時期皇家成員構成了士族的核心階層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勢力的進一步膨脹
D.南朝士族勢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舉制
3.根據唐初考課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員的考核由皇帝親自裁定。尚書省下屬吏部的考功司設
考功郎中和考功員外郎各一人,負責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課。每年考核時,皇帝還另派校考官、監考官們監督考
課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縣的功曹參軍事、司功負責考課事務。由此可見,唐代
A.官員考核與監察制度緊密結合
B.尚書省在中樞部門地位提高
C.注重嚴格中央官員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對完善的考核體系
4.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
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5.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戶貼制度。對下面兩則材料說法正確的是
A.實錄為正史,記載的內容更加真實可信
《明太祖實錄》中
右圖為徽州府
記載:“今天下已定,
祁門縣注寄佛戶帖,
B.戶帖為一手史料,可直接還原全部事實
而民數未核實,其命戶
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
部籍天下戶口,每戶給
還登記了汪寄佛一家
C.兩則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歷史真實性
以戶帖。”
的人口、田地、房屋
等項內容。
D.兩則史料可以互證明朝初年實行的戶籍制度
高二年級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襄城县| 河东区| 张家口市| 永丰县| 琼结县| 沈丘县| 和顺县| 共和县| 芜湖市| 新宁县| 清远市| 吉首市| 焦作市| 苍溪县| 万安县| 军事| 托里县| 郑州市| 太白县| 会昌县| 嘉鱼县| 澄江县| 宕昌县| 灯塔市| 印江| 贺兰县| 迭部县| 巴南区| 保康县| 五常市| 鸡西市| 庆阳市| 英山县| 邯郸市| 庐江县| 井冈山市| 苍溪县| 若尔盖县| 山东|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