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期期末考試試卷
七年級歷史
注意事項:
1、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
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50分,考試時間為50分鐘。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題1分,共20分)
1.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屬于隋文帝功績的是( )
A.創立殿試制度 B.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C.平定安史之亂 D.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歷史上褒貶不一。有人說這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有人評價“其為利也博哉”。從唯物史觀的的度出發,對這一事件正確全面的評價是( )
A.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B.雖勞民傷財,但功在千秋
C.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D.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
3.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被稱為“詩史”。下面這兩首詩反映了唐朝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其轉折點是( )
A.宦官專權 B.藩鎮割據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
4.《大唐西域記》記載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下列人物與《大唐西域記》有關的是( )
A.玄奘 B.鑒真 C.晁衡 D.崔致遠
5.宋初的大將曹翰寫下一首《退將詩》,有“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之句;當時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以上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
A.重文輕武的政策 B.武將專橫跋扈 C.官僚機構的膨脹 D.財政入不敷出
6.下列兩宋與遼、西夏、金政權并立的示意圖中,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片中的貨幣樣式,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北宋錢幣 契丹錢幣 西夏錢幣
A.宋朝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
C.北宋從事海外貿易 D.各個民族政權之間交流互鑒
8.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材料中的“極為神速”主要得益于( )
A.宋代交子的使用 B.活字印刷術發明 C.市民階層的出現 D.蔡倫改進造紙術
9.《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下列史實能在此書中查到的是( )
A.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戰國七雄
C.元滅南宋 D.宋遼和議
10.南宋“岳家軍”與明朝“戚家軍”,都在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它們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
A.紀律嚴明、作戰勇敢 B.軍隊斗爭都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
C.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D.都在對外戰爭中擊退外敵入侵
11.1974年,在泉州灣后渚港發掘了一艘南宋海船,該船由12道隔艙板將全船分成13個艙,所有的艙壁鉤聯十分嚴密,水密程度很高,提高了船體的安全性。這說明了當時( )
A.造船技術高超 B.海外貿易繁榮 C.中外交往頻繁 D.海陸交通發達
12.下列史實與忽必烈相關的是( )
①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 ②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③改國號為元 ④定都于大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明朝時期經濟繼續發展,下列說法不符合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傳人我國 B.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C.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D.出現了晉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幫
14.中國現代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寫道:“于山嶺上戚公祠,浩氣仍然溢兩儀。但使南疆猛將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達夫歌頌的歷史人物的主要歷史功績是( )
A.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維護民族團結
C.成功收復祖國寶島臺灣 D.抗擊俄國侵略
15.右邊是某同學做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
A.滿洲的興起
B.李自成起義
C.黃巢大起義
D.清兵入關
16.我國歷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邊疆的管轄。下面所列內容對應正確的是( )
A.唐朝—北庭都護府—西藏 B.元朝—澎湖巡檢司——琉球(今臺灣)
C.明朝——宣政院——新疆 D.清朝——伊犁將軍——東北
17.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是( )
A. 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延續 B. 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C.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 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確立
18.圖1和圖2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 )
A.科舉制度的發展 B.軍事制度的改革
C.監察制度的完備 D.君主專制的強化
19.下表是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的一系列研學活動。該活動的主題是( )
查閱文獻 《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尼布楚條約》
實地考察 承德避暑山莊、伊犁將軍府
參觀博物館的文物 金瓶掣簽用的金瓶和玉簽、清朝《平定準噶爾圖卷》
A.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C.文學和藝術的高度繁榮 D.邊疆內地管理方式一致
20.文學藝術創作來源于社會生活,下列反映清代文學藝術成就和特色的是( )
A.《三國演義》和秦腔 B.《水滸傳》和昆曲
C.《紅樓夢》和京劇 D.《西游記》和漢調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題6分,共30分)
21.民族的強弱、國力的大小取決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公開、公平地選拔人才是人們美好的愿望。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魏晉以來,官員大都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中國歷史》
材料二: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材料三: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統治集團為選拔人才,經過長期摸索,總結經驗救訓,最后確定下來的。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可能錄取。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改編自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從材料一到材料二選拔官吏的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材料二中的科舉制創立于哪一朝代 (2分)
(2)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科舉考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3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就當今我國考試制度的改革提一條合理化建議。(1分)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組織興修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勞動人民還發明了連同、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貞觀末年,全國戶數約300萬,到開元末年,全國戶數已超過841萬。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安史之亂后,黃河流域陷入長期藩鎮割據混戰中,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有力地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逐漸發生了深遠變化。
——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下)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成為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商人們的足跡遍及今朝鮮、日本和印度洋沿岸國家,最遠到達波斯灣、非洲東海岸。.....在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的南方,形成了天下聞名的“糧倉”,還培育出了新的手工業行業,南方的商業超過北方,特別是海外貿易在南方有很大發展。到北宋中期,淮河以南上繳的賦稅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強,東南地區成了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地。這些事實表明,中國古代的經濟已發生了深遠變化。
——摘編自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原因。(2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名稱,并分析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的特點。(3分)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呈現出的趨勢。(1分)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元朝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
材料三:(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與漢、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點 (1分)
(2)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實行哪一制度 這一制度有何作用 (3分)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澎湖和琉球隸屬哪一行政機構管理。從國家統一的角度談談,元朝對琉球的管理說明了什么 (2分)
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中國古代科技在宋代發展至極盛,指南針、印刷術、火藥武器三項重大發明創造是宋代科技最突出的成果。……印刷術在歐洲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對當時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古代就已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大都屬于中國人。
——摘編自羅伯特·坦普爾《中國一發明和發現的國度》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長安城和日本平城建筑布局的共同特點。(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項可以入選諾貝爾獎的科技成就,并說明理由。(3分)
(3)根據上述材料,歸納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對世界的影響。(1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選取上表中兩個歷史事件,圍繞“對外開放與國家發展”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短文。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字數不少于120字)
七年級歷史期末質量監測題答案
選擇題1-5.DBDAA 6-10.CDBBD 11-15.ADCAB 16-20.BCDBC
21. (1)由根據門第選拔到根據才學選拔(1分);隋朝。(1分)
(2)八股取士(1分);影響: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不利于選賢任能,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2分)
(3)考試內容要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創新;考試的形式要多樣化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原因:政府重視發展經濟:注重生產工具的改進,重視科技創新;興修水利工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安定的社會局面。(寫出其中兩條即可,2分)
(2)市舶司。(1分)特點:以海路為主:貿易規模大;貿易(地域)范圍廣。(寫出其中兩條即可,2分)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逐漸南移。(1分)
23.(1)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1分)
(2)制度:行省制度;(1分)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分)
(3)機構:澎湖巡檢司;(1分)說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在元朝正式成為我國的一個行政區劃。(1分)
24.答案(1)特點:布局嚴整對稱、明確的功能分區、街道整齊等。(2分)
(2)成就:印刷術:理由: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印刷術對傳承典籍與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世界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3分)
(3)影響: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人類文明的進步。(1分)
25.題目: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鑒真6次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明成祖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開放則興,閉關則衰。因此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七年級歷史期末質量監測題答案
選擇題1-5.DBDAA 6-10.CDBBD 11-15.ADCAB 16-20.BCDBC
21. (1)由根據門第選拔到根據才學選拔(1分);隋朝。(1分)
(2)八股取士(1分);影響: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不利于選賢任能,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2分)
(3)考試內容要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創新;考試的形式要多樣化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原因:政府重視發展經濟:注重生產工具的改進,重視科技創新;興修水利工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安定的社會局面。(寫出其中兩條即可,2分)
(2)市舶司。(1分)特點:以海路為主:貿易規模大;貿易(地域)范圍廣。(寫出其中兩條即可,2分)
(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逐漸南移。(1分)
23.(1)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1分)
(2)制度:行省制度;(1分)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分)
(3)機構:澎湖巡檢司;(1分)說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在元朝正式成為我國的一個行政區劃。(1分)
24.答案(1)特點:布局嚴整對稱、明確的功能分區、街道整齊等。(2分)
(2)成就:印刷術:理由:改變了歐洲的社會文化環境,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思想文化的傳播;印刷術對傳承典籍與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世界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3分)
(3)影響: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人類文明的進步。(1分)
25.題目: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鑒真6次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明成祖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開放則興,閉關則衰。因此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