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9課 辛亥革命 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9課 辛亥革命 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第9課 辛亥革命
一、選擇題
1.(2025·江蘇揚州中考·6)革命黨人秋瑾曾寫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體現了革命志士( ?。?br/>A.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 B.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C.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 D.堅定捍衛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意志
2.(2025·云南中考·10)“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人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辈牧显u述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辛亥革命
3.(2025·四川成都中考·7)表1武昌起義前后四川發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概況,據表可知,當時四川( ?。?br/>時間 概況
1911年6月 川人為反對清廷借外債辦鐵路,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后又成立保路同志軍并發動武裝起義。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
1911年9月 榮縣宣布獨立,成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
1911年11月 大漢四川軍政府在成都成立,四川宣告脫離清朝統治。
A.順應了革命進步的潮流 B.結束了封建勢力的統治
C.響應了民主科學的號召 D.維護了中華民國的權威
1.(2024·江蘇鎮江中考·7) 某歷史教師采用朋友圈推文闡述這一歷史事件。據下圖指出他們探究的是(  )
孫文 武昌首義、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我們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無數革命烈士的犧牲終于換來了今天的成功!
A.鴉片戰爭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2.(2024·山東日照中考·8)(有改動)下面內容直接表明( ?。?br/>10月23日,長沙宣告脫離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脫離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脫離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脫離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 B.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
3.(2024·山東青島中考·20)辛亥革命爆發后,在革命黨人的推動下,宣布獨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辮熱潮,一時間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當時,湖北軍政府發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辮,革命軍還在各城門口嚴格檢查,遇到不肯剪辮之人,就強行為之剪掉。材料反映了當時( ?。?br/>A.剪辮是人們的自覺行為 B.剪辮運動開始興起
C.剪辮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D.社會習俗徹底改變
4.(2024·北京中考·11)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詞寫道:“武昌起義眾心驚,報館齊張革命聲。爭向門前探捷報,望平街上路難行……但看某城光復矣,眉飛色舞竟忘餐?!边@表現出民眾(  )
A.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B.支持辛亥革命
C.反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D.聲援北伐戰爭
5.(2024·山東聊城中考·12)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獨立周報》中寫道:“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曰:‘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條件 C.過程 D.影響
6.(2024·四川自貢中考·9)1911年9月,吳玉章與同鄉龍鳴劍、王天杰發動起義,于9月25日宣布榮縣獨立,建立榮縣軍政府。榮縣起義開創了四川保路運動的新局面,開某次運動之先河。某次運動指(  )
榮縣軍政府舊址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國民革命
7.(2024·江蘇常州中考·6)少年時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學堂念書。一天傳來一則消息,他十分高興,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辮子,連跑帶跳地對母親說:“皇帝倒了,辮子剪了!”據此推測,這則消息是( ?。?br/>A.維新變法開始 B.辛亥革命爆發
C.新文化運動興起 D.中共一大召開
8.(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8)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事件是( ?。?br/>A.廣西起義 B.廣州起義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9.(2024·廣西中考·7)有學者評論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時認為:“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它的意義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進步,而且牽動著整個社會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該事件是(  )
A.廢除科舉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北伐戰爭
10.(2024·山東菏澤中考·8)“它動搖了中國人對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中國人從此拋棄了對皇帝的信仰,不管這個皇帝姓愛新覺羅還是姓袁,不管是滿族皇帝還是漢族皇帝!”“它”是( ?。?br/>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
11.(2024·廣東中考·14)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
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
12.(2024·湖北武漢中考·6)如圖是1912年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銀幣背面上方鑄“中華民國元年”,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這一變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實業救國熱潮
C.廢除科舉制度 D.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13.(2024·四川德陽中考·6)《中國斷代史》中寫道,“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千年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辈牧显u述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五四運動
14.(2024·四川南充中考·4)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大人”,而改為“先生”“同志”等。這里的“革命”指(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國民大革命
1.(2023·江蘇宿遷中考·7)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br/>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治 D.創建了人民軍隊
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8)某學校圍繞辛亥革命制定研學旅行計劃時,選取了廣州、南京、武昌、北京為目的地。你認為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 ?。?br/>A.締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夢碎 D.維護共和
3.(2023·海南中考·9)中國以清帝退位的形式和平解決了南北戰事,結束帝制,“南北戰事”指的是( ?。?br/>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北伐戰爭
4.(2023·江蘇無錫中考·10)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動了國家與社會的進步。辛亥革命的進步之處是( ?。?br/>A.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終結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C.解決了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D.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
5.(2023·青海西寧中考·7)1912年2月12日,在頒發的《清帝退位詔書》中寫道:“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袢珖嗣裥睦恚鄡A向共和?!痹t書中提到的“民軍起事”產生的重大意義在于( ?。?br/>A.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
B.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C.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6.(2023·山東青島中考·19)孫中山說:“欲救武漢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引發“各省之響應”的事件是( ?。?br/>A.廣州起義 B.同盟會成立 C.武昌起義 D.北伐戰爭
7.(2023·江西中考·9)如果一個民族面對著深重的危機,卻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憤和沮喪絕望的情緒中,或者只是不顧一切地起來蠻干,那談不上民族的新覺醒,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材料中的“新的社會力量”領導了(  )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8.(2023·四川攀枝花·10)葉圣陶在191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庇纱送浦梁ジ锩ā 。?br/>A.基礎廣泛 B.發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9.(2023·四川攀枝花·9)“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白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價的人物( ?。?br/>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10.(2023·遼寧阜新中考·9)如表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  )
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發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11.(2023·江蘇宿遷中考·7)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治 D.創建了人民軍隊
12.(2023·安徽中考·5)1905年,《民報》創刊后,陸續發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召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br/>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13.(2023·山東聊城中考·12)“抉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在新舊遞嬗的歷史進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影響。”這段材料評價的是(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14.(2023·山東濰坊中考·9)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這表明(  )
A.君主專制仍存在 B.革命果實被竊取
C.辛亥革命不徹底 D.民主共和難實現
15.(2023·貴州銅仁中考·5)近代民族危機下先進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歷程。符合這一歷程的是( ?。?br/>A.開眼看世界→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
B.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國民革命運動→二次革命
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護國運動→實業救國
16.(2023·遼寧錦州中考·8)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睂O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br/>A.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7.(2023·湖南邵陽中考·7)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br/>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18.(2023·湖南岳陽中考·8)“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原因 C.經過 D.功績
19.(2023·四川自貢中考·7)《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指出:辛亥革命絕非簡單的舊式革命,它有現代化的成分,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鑄造的是千年壯舉。其中,“千年壯舉”指(  )
A.沖擊舊制,思想啟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D.拒絕簽字,維護主權
20.(2023·廣東中考·13)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蔣翊武
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護國戰爭 D.中華民國成立
21.(2023·山東東營中考·12)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
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22.(2023·遼寧營口中考·9)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這是響應( ?。?br/>A.黃花崗起義的爆發 B.北伐戰爭的進行
C.武昌起義的勝利 D.護國戰爭的發動
23.(2023·甘肅蘭州中考·13)在北大任教的辜鴻銘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甭劼牬搜裕癜恋谋贝髮W生一片靜默,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國民思想仍存在的問題是( ?。?br/>A.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風尚的出現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學思想成為主流
24.(2023·湖南常德中考·22)“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
A.宋教仁黃興 B.黃興蔡鍔 C.陳天華黃興 D.宋教仁蔡鍔
25.(2023·新疆中考·7)中國歷代都采用帝王紀年。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即電告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歷。這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br/>A.揭開民主革命序幕 B.終結君主專制制度
C.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D.鼓舞全國人民斗志
26.(2023·天津中考·10)“20世紀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壯舉叫首義……”歌謠中辛亥年發生的“首義”是指(  )
A.安慶起義 B.廣西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
27.(2023·四川瀘州中考·4)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A電視劇 B話劇 C研究著作 D志士手稿
二、非選擇題
1.(2024·江蘇無錫中考·26)(10 分)近代中國社會在辛亥革命后進入發展轉型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掃除了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道路上這個巨大障礙;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
——摘編自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 年 8 月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 146 個,資本總額 41148205 元;而自 1914 年 8 月至 1920 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 272 個,資本額為 117434500 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國年鑒 第一回》商務印書館 1924 年版
材料三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就是1915 年9 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雜志從第 2 卷改名為《新青年》。1917 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延攬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北大任教。北京大學與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摘編自 郭坤杰 《長時段視野下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材料四 民國初建,并未立時給中國社會帶來穩定,帶來繁榮……但它開辟了新的發展的可能性是無可置疑的。
——摘編自 王建朗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1)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的主要表現。(2 分)
(2)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發展得最快的兩個行業。(2 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得最快”的主要原因。(1 分)
(3)據材料三,指出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1 分)并指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2 分)
(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民國初期中國社會開辟了哪些“新的發展”?(2 分)
2.(2024·陜西中考·15)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一
(1)以上兩種救國方案主張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么?綜合所學分析這兩個歷史事件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走向民族獨立】
材料二
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斗爭形式。
圖A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2)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圖A的①處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①處是?你認為怎樣才能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致力民族富強】
材料三
年份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43.4 133.6
1990年 1510.2 686.3
2000年 6255.7 2282.1
2017年 36396.2 13432.4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
(3)材料三 表格中1978年到2017年兩組數據變化的共同趨勢是什么?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哪些?從你的衣、食、住、用、行中任意一方面,列舉一項體現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例子。
【奮斗民族復興】
材料四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的獨特性、創新性和超越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共同體理論……做到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結合,提供了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共建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編自陳茂林《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
(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我國采取了哪些舉措?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
3.(2024·上海中考·2) 讀材料,析原因。
同學們研究辛亥革命時發現各界在武昌起義爆發后的態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
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材料二
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度。
材料三
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
(1)根據材料一,清政府對武昌起義的采取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總結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態度。
(3)根據材料三,孫中山對起義態勢持樂觀態度的原因( ?。╇p選
A、起義準備充分 B、阻撓勢力不多 C、各省紛紛響應 D、軍隊作戰勇猛
(4)各方對于武昌起義的爆發存在不同的態度,結合材料,分析原因。
4.(2024·江蘇宿遷中考·21)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
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v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建國民政府。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年)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瓕O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救國方式的變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救國的指導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標。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5.(2024·貴州黔西南中考·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__________制度的終結。
6.(2024·遼寧中考·17)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1分)
【求索·覺醒路】
材料一
追求“自強”“求富”的早期探索無法改變清王朝覆滅的最終命運。……不可能真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帶來的種種危局。
材料二
這場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均摘編自《從近代歷史進程看中國式現代化》
(1)請分別寫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
【開拓·革命路】
材料三
八七會議后,一批又一批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到農村區域去發動農民進行革命斗爭,……這一條正確革命道路的開辟,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
材料四
在敵后戰場上,隨著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這就是百團大戰。
——均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2)材料三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怎樣的革命道路?材料四所述戰役有何意義?
【奮進·富強路】
材料五
時間 事件 內容(意義)
1949年 ①_________ 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56年 ②_________基本完成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明確提出要建立③_________體制
(3)請將材料五中①②③處補充完整。
(4)綜合以上材料,回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路,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7.(2024·湖北中考·16)【社會的變遷】(10分)
重要事件影響人類歷史發展,改變著社會的諸多方面。如表中三個圖例折射了三個不同時代的社會。
圖例 圖例1 16世紀30年代西歐植物繪畫《大車前》 圖例2 20世紀20年代男孩著裝和發式 圖例3 20世紀90年代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
說明 文藝復興時期,植物繪畫不僅栩栩如生,還向公眾呈現令人愉悅的美。 辛亥革命后,我國男子留短發成為時髦,服飾、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根據上述材料,圍繞“重要歷史事件與社會變遷”,選取其中兩個圖例,自擬標題,運用中國史和世界史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8.(2024·四川樂山中考·18)“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蹦茏x得懂多深刻的歷史,就能看得見多遙遠的未來。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8分)
材料
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局部) ① 參加一戰并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勞工 ② 五四時期的“救國雪恥”愛國紀念章 ③ 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的中國士兵照片 ④
“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林伯渠關于自己思想歷程的回憶 ⑤ 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毛澤東《論持久戰》 ⑥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美國總統羅斯福關于二戰的談話 ⑦ 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的非洲農民喜獲豐收,實現了吃飽飯、吃好飯的夢想;智利車厘子、秘魯青提“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中老鐵路通車,老撾人民圓了鐵路夢……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貢獻。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國通史綱要》 ⑧
(1)史料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請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選一則史料,寫出史料類型和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示例:史料序號:①
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
(2)學習歷史需要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請在材料中選擇至少兩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們所反映史事之間的聯系。
(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中國與世界”,談談你的感悟。
示例: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
9.(2024·四川內江中考·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
中國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起義發生于哪一年?這一起義導致什么革命爆發?圖2軍事行動開始于哪一年?導致這一軍事行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3的建設開始于哪一年?這一階段我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什么?在圖4的對外開放中,1984年國家作出了什么重要舉措?從圖3到圖4,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變化?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以上四幅圖中的兩個典型城市,分別探究你所選擇的城市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光輝歷程。(注意:分別作答,時序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只選擇城市,沒有論述不得分)
10.(2024·云南中考·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業,新知識、新觀念,逐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
——摘編自張海鵬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維新思想家發展而來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認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甲午戰后,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發半年左右),有人在《時報》上發表了以《新陳代謝》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及該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列舉他們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
1.(2023·遼寧鞍山中考·27)開啟民智是先進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19世紀末,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白円嘧?,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
(1)分析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梁啟超所呼吁的變法,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2分)
材料二
《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這些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分析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革命黨人“推翻清政府”是通過哪一重大事件實現的?該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3)材料三中的“革新運動”指的是什么事件?這場運動在1919年后,主要傳播什么思想?(4分)
材料四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作者借夢游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
(4)分析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寫出除但丁以外任意一位代表人物。(4分)
(5)綜合分析以上材料,你認為開啟民智對社會發展有什么作用?(2分)
2.(2023·浙江紹興中考·9)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某校項目組為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策劃推出系列專欄,邀你參與。(11分)
前期成果 同學們通過投票選出了一組不同時期的紹興英雄。
治水英雄 馬臻 辛亥英烈 秋瑾 抗疫英雄
任務一 提煉英雄標準。要求:從上述紹興英雄人物中提煉出兩個共同的優秀品質。(2分)
任務二 策劃英雄專欄。要求:推介符合下面所給主題及時期的英雄人物一位,并圍繞主題說明理由。(6分)
英雄專欄 主題: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影響時代 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英雄: 推介理由:
任務三 跟上英雄腳步。要求:對照英雄事跡,尋找自己的一處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3分)
3.(2023·貴州銅仁中考·13)【文化傳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學術思想非?;钴S,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____________學派重視道德教化,之后長期成為我國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制度創新】元朝疆域遼闊,為了便于地方管理,推行____________制度,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沿用至今。
【藝術成就】九年級(3)班小明同學研究中國電影史時,發現民國二十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為了便于研究,時間換算成公元紀年是____________年。
【多元文明】世界早期文明呈現多元特點,希臘文明以其獨具特色城邦文明聞名于世,并在____________城邦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主政治。
【民族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印度“圣雄”____________領導人民多次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英國的殖民統治,推動世界反殖民運動逐漸走向高潮。
4.(2023·山東煙臺中考·26)思想理論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文化發展高峰被稱作什么?結合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變化兩個方面的史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孫文《<民報>發刊詞》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也給延續千年的傳統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向國人頭腦注入了一系列嶄新觀念,堪稱中華民族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回首風云際會的滄桑百年,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諸多領域除舊布新、文明進步的起點,就是那場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
——郭君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2)根據材料二,指出哪一新理論指導了辛亥革命,并概括辛亥革命“波瀾壯闊”的理由。
材料三
資料來源:根據顏曉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整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第一次(或第二次)“偉大飛躍”實現的標志及其理由。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中③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哪些飛躍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列舉兩例圖中④時期我們黨提出并形成的全局性的戰略布局。
5.(2023·湖北宜昌中考·21)【民主共和豐碑巍然】
材料一
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部分
時間 革命活動
1894年11月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
1903年 出版《革命軍》《猛回頭》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1905年8月 為了集中革命力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7年 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孫中山、黃興領導鎮南關起義,均遭失敗。
1911年4月 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卻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摘編自統編本《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三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摘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析民主革命先行者早期革命活動對辛亥革命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三,簡述你對辛亥革命的認識。
6.(2023·四川巴中中考·17)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運動中,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其口號。
材料二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
——摘自臧運祐《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2)根據材料二,指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該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
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這次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摘編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綱》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拉開該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內容
俄國農奴制改革 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
② 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日本明治維新 政治上,廢藩置縣;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
(4)結合所學知識,補充②處的內容,材料四中三個事件的共同影響是什么?
(5)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7.(2023·四川內江中考·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
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領導人。
圖一 孫中山(1866—1925) 圖二 到達陜北后的毛澤東
材料二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領導人。
圖三 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圖四 江澤民在中國十六大上作報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人物領導了什么革命?其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圖2人物領導了什么起義?他在農村創造了什么革命局面?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3會議召開于哪一年?這次會議確立了圖3人物的什么地位?圖4會議召開于哪一年?圖4人物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這一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問題?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材料一、二,指出中國民主革命時期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總體發展過程。探究上述歷史人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形成了哪些優秀品質?
8.(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來,中國人為民族崛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
【推翻舊世界——爭取民族獨立】
素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易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等為主題的浮雕。
(1)分別寫出浮雕中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事件名稱。(3分)
(2)為“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三幅浮雕內容歸納一個學習主題。(1分)
【建設新中國——追求國家富強】
(3)A時間段①—③所對應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有哪些?寫出事件的序號。
(4)在B時間段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什么道路?(2分)
【暢談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
(5)為了將來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你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1分)
9.(2023·內蒙古赤峰中考·20)弘揚中國精神,創新中國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1840年以后,意識到落后的中華民族求知若渴,四處尋找老師,學習美國、日本、蘇聯等不少國家,最后還是通過走“中國特色”的道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足以表明,強調“中國特色”在解決自身問題上,不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摘編自顧駿《大國方略:中國怎樣走向世界》
材料二
以1949年為節點……60年間,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邁出對外開放步伐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開奮進的腳步。
——摘編自《人民日報:世界通過“北京時間”感受“中國奇跡”》
(1)根據材料一,寫出1840年以后,中國“四處尋找老師”的幾件大事和帶領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道路的主要領導人。
(2)從材料二中選取一個“歷史性轉變”,并簡述該轉變。
(3)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歷史性轉變”與“中國特色”道路二者之間的關系。
10.(2023·甘肅金昌中考·22)從專制到民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統一國家后,把戰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一制度主要由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多年歷代王朝統治的基本模式。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民國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它結束了長達二千余年的王朝時代。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將政權從滿族那里解放出來,將它擴大到所有中國人。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環節及其歷史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國誕生”的劃時代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4年憲法規定的我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
11.(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27)中國發展與建設的道路雖然艱難曲折,但在人民領袖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6分)
材料一
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書寫了如下挽聯:“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意為‘我們’)后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二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開辟了民族獨立的新紀元。
——選自《中國簡史》
材料三
鄧小平提出,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后,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四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1)材料一中孫中山“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指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寫出該事件的指導思想。(2分)
(2)材料二中“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具體時間和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鄧小平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哪一偉大構想?(1分)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寫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1分)
12.(2023·四川廣安中考·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國主義列強……曾經對中國采用了并且還正在繼續采用著如同下面所說的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
(1)19世紀中晚期到20世紀初,列強侵略中國采用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壓迫手段,請任選兩個方面作答,每個方面各舉兩例史事。
材料二
1900年,梁啟超發表《少年中國說》:“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薄吧倌曛袊边@一文化意象或者類似隱喻得到廣泛傳播。1908年出版的小說《新紀元》描繪了1999年的中國,稱“這個少年新中國,并不是從前老大帝國可比”。1917年,李大釗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提出,少年的責任“不在保持老大中華之茍延殘喘,而在促進少年中華之投胎復活”,呼吁中華少年為“中華民族更生再造”而奮斗。
——摘編自朱俊瑞、吳秋華《少年中國與青春中華:20世紀初知識分子對中國形象的重構》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相關史事,指出20世紀初“中華民族更生再造”的表現。
13.(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A制度變革B新文化運動開始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D洋務運動
材料二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近代以前綜合國力一直居世界前列。但西方國家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對政治、經濟等發展模式仍處于落后狀態的中國發起侵略戰爭。在西方堅船利炮的壓迫下,中國逐步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從被動型現代化(清朝末期現代化的開啟)到自主型現代化(民國時期局部現代化的形成),最后到全面型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實現了現代化道路上的不斷飛躍。其中,全面型現代化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階段:1949—1978年的奠基時期;1978—2012年的快速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時期。
——摘編自楊耕《東方的崛起·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
(1)據材料一,選填方框①②③④的內容,并結合材料二,概括這一示意圖反映的時代特征。(6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構建“1978—2012年快速發展時期”的知識結構并分析這一時期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14.(2023·四川南充中考·21)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學習西方的過程,充滿了坎坷,許多中國人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學習和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髾C器于耕織、刷印、陶埴(zhí)諸器皆能制造,有神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
——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
(1)根據材料指出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種近代企業的創辦客觀上有何進步作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既勝利又失敗的革命。說它勝利,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還有那么多人主張復辟,又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既勝利又失敗的革命”。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和賽因斯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3)根據材料指出這場運動反對的是什么?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B【解析】秋瑾的詩句“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和“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直接表達了革命志士面對國家危局不畏犧牲、奮力抗爭的決心,反映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秋瑾作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1907年就義,其行動印證了這種精神,故選B項;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關聯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秋瑾生于1875年,時間不符且未參與該事件,排除A項;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涉及19世紀60—9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秋瑾是反清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政府而非興辦洋務,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1919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與秋瑾詩句創作時代背景不同,排除D項。
2.【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人民參政意識增強,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符合材料關鍵詞句,故選D項;北伐戰爭旨在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未直接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討伐袁世凱的武裝斗爭,與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及提高人民意識無關,排除B項;護國戰爭于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共和,君主專制在辛亥革命時已終結,排除C項。
3.【答案】A【解析】材料中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反對清廷,成立保路同志會并武裝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9月榮縣獨立是革命派最早建立的政權;11月四川軍政府成立脫離清朝,這些事件推動反清革命,順應了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的進步潮流,故選A項;四川獨立結束清朝在四川的統治,但全國封建勢力如地主階級未被徹底鏟除,辛亥革命后仍有殘余,排除B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1915年后)的號召,1911年事件焦點是反清斗爭而非提倡民主科學,排除C項;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1911年事件發生時其尚未存在,故無法維護其權威,排除D項。
1.【答案】C【解析】據材料“武昌首義、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我們終于推翻了清王朝”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同年清帝退位,這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故選C項;鴉片戰爭是在19世紀40年代,且與孫中山無關,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運動,孫中山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是陳獨秀等人領導的,且與武昌起義無關,排除D項。
2.【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短時間內南方多地宣布脫離清朝統治。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表明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各省份紛紛獨立,不能直接體現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排除A項;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地區響應辛亥革命,沒有體現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據題干“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政府在生活風俗上發起了剪辮運動,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由此反映了民國初年剪辮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故選C項;據材料“革命軍……嚴格檢查,遇到不肯剪辮之人,就強行為之剪掉”可知,剪辮并非都是人們的自覺行為,排除A項;據材料“辛亥革命爆發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辮熱潮”可知,“再次掀起剪辮熱潮”說明剪辮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出現過,并非開始興起,排除B項;“易服剪辮”是具體行動之一,有利于風俗生活的近代化,但并不能因此證明社會習俗徹底改變,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全面爆發,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材料“武昌起義眾心驚……眉飛色舞竟忘餐”表現出民眾支持辛亥革命,對革命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樂觀期待,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排除A項;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1911年時,袁世凱還沒有竊取革命果實,排除C項;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北伐戰爭,與材料時間“1911年”不符,排除D項。
5.【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辛亥革命雖然推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但當時中國戰火不斷,土匪橫行,民生艱難,底層人民對民主政治無暇顧及,這段材料體現了辛亥革命影響的局限性,故選D項;材料時間是1913年,辛亥革命爆發于1911年,不可能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A項;材料時間在辛亥革命發生之后,不能成為辛亥革命的條件,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排除C項。
6.【答案】C【解析】據材料“四川保路運動”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隨即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合同,四國銀行團享有這兩段鐵路的修筑權和繼續投資的優先權,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故選C項;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于1851—1864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主要發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且與四川保路運動無關,排除B項;國民革命開始于1924年國民黨一大,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7.【答案】B【解析】據材料“皇帝倒了,辮子剪了”可知,當時出現的事件推翻了皇帝,且辮子是清政府的象征,這體現了清政府被推翻,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B項;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但其與“皇帝倒了”無關,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興起與1915年,而此時皇帝已經倒了,排除C項;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此時皇帝已經不存在,排除D項。
8.【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D項;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廣西起義失敗了,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13年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但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此時君主專制制度已經終結,排除C項。
9.【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中“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牽動著整個社會以至思想文化”并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可知,該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B項;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沒有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1919年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此時已經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了全國,與“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不符,排除D項。
10.【答案】B【解析】據材料“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并結合所學可知,用武裝起義推翻君主專制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進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B項;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但其并未“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的解放,但其并未采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排除C項;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但其并未采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排除D項。
11.【答案】B【解析】據材料“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初,加入同盟會的人良莠不齊,這導致同盟會不能良好運轉,為后來革命失敗埋藏了危機,故選B項;民主革命任務完成說法錯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排除A項;民生主義初步實現說法錯誤,辛亥革命后人民依然生活困苦,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未著力改善民生,排除C項;軍閥割據局面形成是在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銀幣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便是追求民主共和的體現,故選A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此時愛國民族企業家掀起了實業救國的熱潮,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 廢除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與材料時間內容均不符,排除C項; 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是在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勝利之后,時間不符,排除D項。
13.【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由此可知,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選B項;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維護帝制,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還是在維護帝制,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但此時帝制已經終結,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14.【答案】B【解析】據材料“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可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且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該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選B項;戊戌變法強調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并未強調推翻清王朝,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此時清政府已經被推翻,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的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與“天子”無關,排除D項。
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故選C項;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戰爭取得勝利,推翻了北洋政府,排除A項;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不是封建專制,排除B項;南昌起義標志著人民軍隊的誕生,材料是武昌起義,排除D項。
2.【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很快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這體現了革命黨人為了實現共和夢而浴血奮戰,在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支持革命,所以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浴血共和”,故選B項;“締造共和”指的是中華民國的建立,地點在南京,排除A項;“共和夢碎”指的是袁世凱稱帝,體現出共和的夢想被現實擊碎,地點在北京,排除C項;“維護共和”指的是反對袁世凱獨裁的活動,包括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目的都是維護共和制度,地點較廣,如云南、廣州等,排除D項。
3.【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清帝退位……結束帝制”,結合所學可知,逼迫清帝退位,終結君主專制的是辛亥革命,因此題干材料中的“南北戰事”指的是辛亥革命,故選A項;1913年二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為了反對袁世凱倒行逆施而發動的,排除B項;1915年護國戰爭是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排除C項;北伐戰爭是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B項;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終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的社會性質仍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的是新文化運動,排除D項。
5.【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民軍起事”指的是武昌起義,之后各省響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A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6.【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故選C項;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沒有引發各省響應,排除A項;同盟會是孫中山建立的革命政黨,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沒有引發各省響應,排除B項;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孫中山先生已經去世,排除D項。
7.【答案】D【解析】據“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可知,近代中國處于帝國主義的反抗侵略和壓迫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治理中國的工具,在這種危急關頭,中國需要一場民族解放運動來解放中國,解放中華民族。此時“新的社會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革命,最終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舊式的農民起義,排除A項;洋務運動試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救中國,屬于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不能做到民族解放,排除C項。
8.【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日記內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各地紛紛響應,在短時間內發展過程迅速,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武昌起義后,很多省份紛紛獨立,沒有體現出基礎廣泛,且辛亥革命沒有廣泛群眾基礎,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是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指推翻了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
9.【答案】B【解析】據材料“提出三民主義”“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可知,評價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他建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B項;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排除A項;北伐戰爭前,孫中山已經逝世,排除C項;李大釗、陳獨秀較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孫中山沒有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
10.【答案】C【解析】據題干信息“ 興中會”、“ 同盟會”、“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二次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重大歷史事件,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活動,故選C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改革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A項;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變法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
11.【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很快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最終清朝統治結束,故選C項;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政府,排除A項;各省紛紛響應,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但并不意味著封建專制的終結,排除B項;南昌起義開始創建人民軍隊,排除D項。
12.【答案】B【解析】據“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輿論上的準備,故選B項;《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恃哉撨M行辯論,其宣傳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項;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
13.【答案】C【解析】“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指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因此,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選C項;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先進技術,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目的也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五四運動開始于1919年,清政府已垮臺,當時是民國時期,排除D項。
14.【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 “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帝制。1912年2月12,宣統帝下詔退位,但仍保留尊號和待遇,說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協性,不徹底,故選C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排除A項;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與溥儀無關,排除B項;民主共和難實現是由于民族資本主義基礎薄弱所致,與題干所述無關,排除D項。
15.【答案】B【解析】據“向西方學習”可知,中國在近代化歷程經歷了由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新文化運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起義,口號是“扶清滅洋”,排除A項;二次革命與反對袁世凱獨裁相關,排除C項;護國戰爭的爆發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相關,排除D項。
16.【答案】C【解析】據“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故選C項;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排除B項;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據地,排除D項。
17.【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材料“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可知考察護國戰爭相關知識。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伐袁世凱,故選D項;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并非革命派思想,排除A項;鄧世昌生于1849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鄧世昌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期間與艦同沉,并未活到辛亥革命1911年,排除B項;黃興生于1874年,卒于1916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黃興參與廣州起義等革命活動,但并未領導護國軍起義,排除C項。
18.【答案】D【解析】據“專制政體滅、清朝滅、皇帝滅……”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了中華民國,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功績,故選D項;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原因是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排除B項;辛亥革命起于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排除C項。
19.【答案】B【解析】據“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加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所以,“千年壯舉”是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故選B項;戊戌變法主張興民權,開設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制,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因此,“沖擊舊制,思想啟蒙”是指戊戌變法,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因此,“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是指新文化運動,排除C項;五四運動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維護國家主權,因此,“拒絕簽字,維護主權”是指五四運動,排除D項。
20.【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占領楚望臺軍城庫”,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故選A項;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發動起義。革命黨人與清軍苦戰一晝夜,終因眾宴懸殊,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輛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排除B項;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排除C項;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與材料命令無關,排除D項。
21.【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為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領導民主民族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建立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領導武裝起義,這一系列活動,使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結合題干材料“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可知,意在說明孫中山已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故選B項;孫中山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項;孫中山并未直接領導武昌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是黃興,排除D項。
2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武昌有關,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革命士兵發動武昌起義取得勝利,武漢三鎮光復,從而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此后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十多個省份相繼宣布獨立,清朝統治走向土崩瓦解,故選C項;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爆發,但起義迅速歸于失敗,時間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爭,排除B項;1915年,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排除D項。
23.【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可知,無形的辮子指的是封建守舊思想,北大教授辜鴻銘的話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守舊思想根深蒂固,故選A項;辜鴻銘的表現以及學生們的反應,未能充分表現出對新風尚的接納和支持,看不出新的自由平等風尚的出現,排除B項;辜鴻銘的表現和學生們的反應顯示出,人們對民主共和觀念的接受并非深入人心,排除C項;學生們的反應,說明民主科學思想尚未成為社會主流,排除D項。
2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再造民國第一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為宋教仁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鍔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故選D項;黃興積極參與了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天華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但二者均不是孫中山口中的“再造民國第一人”,排除A、C兩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是孫中山為宋教仁的題詞,不是黃興,排除B項。
2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是從形式到內容的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改革紀年,明顯帶有破除君主專制思想束縛的想法,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終結君主專制制度,故選B項;鴉片戰爭拉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排除A項;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排除C項;鼓舞全國人民斗志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6.【答案】D【解析】據“20世紀初”“辛亥”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被稱為首義之城,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故選D項;安慶起義發生于1907年,是清代末年由光復會成員發動的反對清廷的武裝起義之一,排除A項;廣西起義發生于1907年,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廣州舉行的起義,排除C項。
27.【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這一定義分析選項可知,D項中的志士手稿是辛亥革命參與者在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記錄的原始資料,屬于一手史料,故選D項;電視劇和話劇都是根據歷史事件進行的藝術創作,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義,排除A、B兩項;研究著作是后來者根據一手史料或其他史料,對歷史進行的研究,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義,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答案】
(1)表現:推翻清朝政府;結束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任答 2 點得 2 分)
(2)行業:紡織業、面粉業。(2 分)
主要原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 分)
(3)標志性事件: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1 分)
主要陣地:北京大學、《新青年》雜志。(2 分)
(4)新發展:政治:共和政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經濟: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文化: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社會習俗:剪辮、易服、勸禁纏足等。(任答 2 點得 2 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1)表現:據材料一“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可知,推翻清朝政府;結束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
(2)行業:據材料二“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可知,紡織業、面粉業。
主要原因:據材料二“而自 1914 年 8 月至 1920 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 272 個”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標志性事件:據材料三“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就是1915 年9 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可知,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主要陣地:據材料三“北京大學與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可知,北京大學、《新青年》雜志。
(4)新發展: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影響,如:政治:共和政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經濟: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文化: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社會習俗:剪辮、易服、勸禁纏足等。
2.【答案】
(1)歷史事件:方案一 進行了戊戌變法
方案二 進行了辛亥革命
原因:①救國方案不符合中國國情;領導階級具有階級局限性,未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②領導戊戌變法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环饨B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2)井岡山革命根據他
方法:需要革命陣地,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即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需要進行武裝斗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
(3)趨勢:大幅增長
原因:實施了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注意道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例子: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現個性的方式;高鐵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等。
(4)舉措: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主題:示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示例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解析】
(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變法救國”以及方案一的代表人物康有為與梁啟超聯系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方案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知這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代表人物孫中山后來將他發展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故方案二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
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①救國方案不符合中國國情;領導階級具有階級局限性,未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②領導戊戌變法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2)①處是:根據所學可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①處是井岡山。
方法:根據材料二“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以及所學可知,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需要革命陣地,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即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需要進行武裝斗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
(3)趨勢:根據材料三表格內容可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增長。
原因:根據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以及所學可知,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實施了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注意道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例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衣、食、住、用、行中任意一方面著手回答即可。
如: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現個性的方式;高鐵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等。
(4)舉措:根據材料四“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提供了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共建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聯系所學可知,現如今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創新性和超越性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等。
主題:分析可知,本題主要探討的是不同時期人們所選擇的不同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現如今我們依然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所以,主題名稱可以確立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3.【答案】
(1)鎮壓
(2)中立
(3)CD
(4)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維護自身統治;材料二反映外國列強維護本國利益;材料三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權。
【解析】
(1)措施:據材料一“要盡早撲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是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政府的一次斗爭,清政府出兵鎮壓,防止革命影響越來越大。
(2)態度:據材料二“嚴守中立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黨人在起義過程中沒有損害各國利益,各國對此堅持中立態度。
(3)原因:據材料三“準備不是很充分”“各省都在紛紛響應”“革命軍非常的英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黨人倉促舉行武昌起義,清政府反對勢力強大,但革命黨人作戰勇猛,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故選CD。
(4)原因:分析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而鎮壓革命。分析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各國列強出于本國利益考慮嚴守中立態度。分析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政府堅持革命。
4.【答案】
(1)變化:放棄改良,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目標: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
【解析】
(1)變化:據材料一“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可知,孫中山,希望通過變法救國。據材料一“遭到拒絕……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可知,孫中山放棄改良,主張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據材料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目標:據材料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建國民政府”可知,政治目標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據材料三“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并結合所學可知,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據所學可知,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國內和國外的因素,國內的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外是國際反華勢力。
5.【答案】君主專制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6.【答案】
(1)洋務運動;辛亥革命。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②三大改造;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
【解析】
(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追求‘自強’‘求富’的早期探索無法改變清王朝覆滅的最終命運”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進行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了中國的工業近代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最終以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威海衛戰役失敗而宣告失敗,這一事件是洋務運動;根據材料二“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事件是辛亥革命。
(2)道路:根據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到農村區域去發動農民進行革命斗爭”“這一條正確革命道路的開辟”并結合所學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紅軍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意義:根據材料四“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這就是百團大戰”并結合所學可知,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①根據材料五“1949年”“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②根據材料五“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國政府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因此②是三大改造;③根據材料五“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靶向匯編 :第9課 辛亥革命
一、選擇題
1.(2025·江蘇揚州中考·6)革命黨人秋瑾曾寫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體現了革命志士(  )
A.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 B.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C.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 D.堅定捍衛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意志
【答案】B
【解析】秋瑾的詩句“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和“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直接表達了革命志士面對國家危局不畏犧牲、奮力抗爭的決心,反映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秋瑾作為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者,1907年就義,其行動印證了這種精神,故選B項;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關聯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秋瑾生于1875年,時間不符且未參與該事件,排除A項;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涉及19世紀60—9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秋瑾是反清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政府而非興辦洋務,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1919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與秋瑾詩句創作時代背景不同,排除D項。
2.(2025·云南中考·10)“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意識,人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辈牧显u述的歷史事件是( ?。?br/>A.北伐戰爭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人民參政意識增強,開始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符合材料關鍵詞句,故選D項;北伐戰爭旨在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未直接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討伐袁世凱的武裝斗爭,與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及提高人民意識無關,排除B項;護國戰爭于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共和,君主專制在辛亥革命時已終結,排除C項。
3.(2025·四川成都中考·7)表1武昌起義前后四川發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概況,據表可知,當時四川(  )
時間 概況
1911年6月 川人為反對清廷借外債辦鐵路,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后又成立保路同志軍并發動武裝起義。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
1911年9月 榮縣宣布獨立,成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
1911年11月 大漢四川軍政府在成都成立,四川宣告脫離清朝統治。
A.順應了革命進步的潮流 B.結束了封建勢力的統治
C.響應了民主科學的號召 D.維護了中華民國的權威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反對清廷,成立保路同志會并武裝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9月榮縣獨立是革命派最早建立的政權;11月四川軍政府成立脫離清朝,這些事件推動反清革命,順應了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的進步潮流,故選A項;四川獨立結束清朝在四川的統治,但全國封建勢力如地主階級未被徹底鏟除,辛亥革命后仍有殘余,排除B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1915年后)的號召,1911年事件焦點是反清斗爭而非提倡民主科學,排除C項;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1911年事件發生時其尚未存在,故無法維護其權威,排除D項。
1.(2024·江蘇鎮江中考·7) 某歷史教師采用朋友圈推文闡述這一歷史事件。據下圖指出他們探究的是( ?。?br/>孫文 武昌首義、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我們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無數革命烈士的犧牲終于換來了今天的成功!
A.鴉片戰爭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解析】據材料“武昌首義、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我們終于推翻了清王朝”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同年清帝退位,這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故選C項;鴉片戰爭是在19世紀40年代,且與孫中山無關,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運動,孫中山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是陳獨秀等人領導的,且與武昌起義無關,排除D項。
2.(2024·山東日照中考·8)(有改動)下面內容直接表明( ?。?br/>10月23日,長沙宣告脫離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脫離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脫離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脫離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 B.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短時間內南方多地宣布脫離清朝統治。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表明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各省份紛紛獨立,不能直接體現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排除A項;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地區響應辛亥革命,沒有體現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排除D項。
3.(2024·山東青島中考·20)辛亥革命爆發后,在革命黨人的推動下,宣布獨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辮熱潮,一時間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當時,湖北軍政府發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辮,革命軍還在各城門口嚴格檢查,遇到不肯剪辮之人,就強行為之剪掉。材料反映了當時( ?。?br/>A.剪辮是人們的自覺行為 B.剪辮運動開始興起
C.剪辮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D.社會習俗徹底改變
【答案】C
【解析】據題干“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政府在生活風俗上發起了剪辮運動,剪辮與否成為傾向革命與否的標志,由此反映了民國初年剪辮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故選C項;據材料“革命軍……嚴格檢查,遇到不肯剪辮之人,就強行為之剪掉”可知,剪辮并非都是人們的自覺行為,排除A項;據材料“辛亥革命爆發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辮熱潮”可知,“再次掀起剪辮熱潮”說明剪辮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出現過,并非開始興起,排除B項;“易服剪辮”是具體行動之一,有利于風俗生活的近代化,但并不能因此證明社會習俗徹底改變,排除D項。
4.(2024·北京中考·11)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詞寫道:“武昌起義眾心驚,報館齊張革命聲。爭向門前探捷報,望平街上路難行……但看某城光復矣,眉飛色舞竟忘餐。”這表現出民眾(  )
A.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B.支持辛亥革命
C.反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D.聲援北伐戰爭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全面爆發,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材料“武昌起義眾心驚……眉飛色舞竟忘餐”表現出民眾支持辛亥革命,對革命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樂觀期待,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排除A項;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1911年時,袁世凱還沒有竊取革命果實,排除C項;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北伐戰爭,與材料時間“1911年”不符,排除D項。
5.(2024·山東聊城中考·12)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獨立周報》中寫道:“與農夫田父談于樹林之下,語以代議制之善,及國會選舉之不宜草率投票,則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則曰:‘吾人困土匪軍隊之不暇,何暇及其他’”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br/>A.背景 B.條件 C.過程 D.影響
【答案】D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辛亥革命雖然推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但當時中國戰火不斷,土匪橫行,民生艱難,底層人民對民主政治無暇顧及,這段材料體現了辛亥革命影響的局限性,故選D項;材料時間是1913年,辛亥革命爆發于1911年,不可能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A項;材料時間在辛亥革命發生之后,不能成為辛亥革命的條件,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1912年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排除C項。
6.(2024·四川自貢中考·9)1911年9月,吳玉章與同鄉龍鳴劍、王天杰發動起義,于9月25日宣布榮縣獨立,建立榮縣軍政府。榮縣起義開創了四川保路運動的新局面,開某次運動之先河。某次運動指( ?。?br/>榮縣軍政府舊址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國民革命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四川保路運動”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隨即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合同,四國銀行團享有這兩段鐵路的修筑權和繼續投資的優先權,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故選C項;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于1851—1864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主要發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且與四川保路運動無關,排除B項;國民革命開始于1924年國民黨一大,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7.(2024·江蘇常州中考·6)少年時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學堂念書。一天傳來一則消息,他十分高興,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辮子,連跑帶跳地對母親說:“皇帝倒了,辮子剪了!”據此推測,這則消息是(  )
A.維新變法開始 B.辛亥革命爆發
C.新文化運動興起 D.中共一大召開
【答案】B
【解析】據材料“皇帝倒了,辮子剪了”可知,當時出現的事件推翻了皇帝,且辮子是清政府的象征,這體現了清政府被推翻,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B項;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但其與“皇帝倒了”無關,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興起與1915年,而此時皇帝已經倒了,排除C項;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此時皇帝已經不存在,排除D項。
8.(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8)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事件是( ?。?br/>A.廣西起義 B.廣州起義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D項;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廣西起義失敗了,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13年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但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此時君主專制制度已經終結,排除C項。
9.(2024·廣西中考·7)有學者評論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時認為:“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它的意義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進步,而且牽動著整個社會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痹撌录牵ā 。?br/>A.廢除科舉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北伐戰爭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中“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牽動著整個社會以至思想文化”并結合所學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可知,該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B項;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沒有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1919年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此時已經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了全國,與“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不符,排除D項。
10.(2024·山東菏澤中考·8)“它動搖了中國人對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中國人從此拋棄了對皇帝的信仰,不管這個皇帝姓愛新覺羅還是姓袁,不管是滿族皇帝還是漢族皇帝!”“它”是( ?。?br/>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
【答案】B
【解析】據材料“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并結合所學可知,用武裝起義推翻君主專制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進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B項;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但其并未“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的解放,但其并未采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排除C項;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但其并未采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排除D項。
11.(2024·廣東中考·14)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初,入同盟會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數千”,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務完成 B.辛亥革命潛藏危機
C.民生主義初步實現 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據材料“趨炎附勢之徒也競相加入,借以獲得進身之階”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初,加入同盟會的人良莠不齊,這導致同盟會不能良好運轉,為后來革命失敗埋藏了危機,故選B項;民主革命任務完成說法錯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排除A項;民生主義初步實現說法錯誤,辛亥革命后人民依然生活困苦,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未著力改善民生,排除C項;軍閥割據局面形成是在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2.(2024·湖北武漢中考·6)如圖是1912年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銀幣,銀幣背面上方鑄“中華民國元年”,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這一變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br/>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實業救國熱潮
C.廢除科舉制度 D.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銀幣中間鑄刻的篆書“漢”字取代了慣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權的蟠龍圖案,便是追求民主共和的體現,故選A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此時愛國民族企業家掀起了實業救國的熱潮,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 廢除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與材料時間內容均不符,排除C項; 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是在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勝利之后,時間不符,排除D項。
13.(2024·四川德陽中考·6)《中國斷代史》中寫道,“推翻帝制,是對中國歷數千年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的一次毀滅性的破壞,而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辈牧显u述的歷史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五四運動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和制度都在中國得到了實踐,由此可知,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選B項;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維護帝制,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還是在維護帝制,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但此時帝制已經終結,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14.(2024·四川南充中考·4)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大人”,而改為“先生”“同志”等。這里的“革命”指(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國民大革命
【答案】B
【解析】據材料“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可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且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該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故選B項;戊戌變法強調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并未強調推翻清王朝,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此時清政府已經被推翻,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的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與“天子”無關,排除D項。
1.(2023·江蘇宿遷中考·7)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br/>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治 D.創建了人民軍隊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故選C項;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戰爭取得勝利,推翻了北洋政府,排除A項;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不是封建專制,排除B項;南昌起義標志著人民軍隊的誕生,材料是武昌起義,排除D項。
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8)某學校圍繞辛亥革命制定研學旅行計劃時,選取了廣州、南京、武昌、北京為目的地。你認為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  )
A.締造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夢碎 D.維護共和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很快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這體現了革命黨人為了實現共和夢而浴血奮戰,在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支持革命,所以武昌一地的研學主題應該是“浴血共和”,故選B項;“締造共和”指的是中華民國的建立,地點在南京,排除A項;“共和夢碎”指的是袁世凱稱帝,體現出共和的夢想被現實擊碎,地點在北京,排除C項;“維護共和”指的是反對袁世凱獨裁的活動,包括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目的都是維護共和制度,地點較廣,如云南、廣州等,排除D項。
3.(2023·海南中考·9)中國以清帝退位的形式和平解決了南北戰事,結束帝制,“南北戰事”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北伐戰爭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清帝退位……結束帝制”,結合所學可知,逼迫清帝退位,終結君主專制的是辛亥革命,因此題干材料中的“南北戰事”指的是辛亥革命,故選A項;1913年二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為了反對袁世凱倒行逆施而發動的,排除B項;1915年護國戰爭是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排除C項;北伐戰爭是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排除D項。
4.(2023·江蘇無錫中考·10)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動了國家與社會的進步。辛亥革命的進步之處是( ?。?br/>A.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終結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C.解決了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D.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B項;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終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的社會性質仍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的是新文化運動,排除D項。
5.(2023·青海西寧中考·7)1912年2月12日,在頒發的《清帝退位詔書》中寫道:“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袢珖嗣裥睦?,多傾向共和?!痹t書中提到的“民軍起事”產生的重大意義在于(  )
A.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
B.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C.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答案】A
【解析】據所學可知,“民軍起事”指的是武昌起義,之后各省響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故選A項;《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6.(2023·山東青島中考·19)孫中山說:“欲救武漢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漢之一著,而在各省之響應也?!币l“各省之響應”的事件是( ?。?br/>A.廣州起義 B.同盟會成立 C.武昌起義 D.北伐戰爭
【答案】C
【解析】據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故選C項;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沒有引發各省響應,排除A項;同盟會是孫中山建立的革命政黨,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沒有引發各省響應,排除B項;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時,孫中山先生已經去世,排除D項。
7.(2023·江西中考·9)如果一個民族面對著深重的危機,卻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沉浸在一片悲憤和沮喪絕望的情緒中,或者只是不顧一切地起來蠻干,那談不上民族的新覺醒,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材料中的“新的社會力量”領導了( ?。?br/>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據“這就需要有新的社會力量站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頭”可知,近代中國處于帝國主義的反抗侵略和壓迫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治理中國的工具,在這種危急關頭,中國需要一場民族解放運動來解放中國,解放中華民族。此時“新的社會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革命,最終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舊式的農民起義,排除A項;洋務運動試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救中國,屬于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不能做到民族解放,排除C項。
8.(2023·四川攀枝花·10)葉圣陶在1911年的日記中寫到:“10月12日,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14日,急閱報紙,見長沙、重慶均為革(命)黨所據……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廣東亦有獨立之說?!庇纱送浦梁ジ锩ā 。?br/>A.基礎廣泛 B.發展迅速 C.結束帝制 D.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日記內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各地紛紛響應,在短時間內發展過程迅速,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武昌起義后,很多省份紛紛獨立,沒有體現出基礎廣泛,且辛亥革命沒有廣泛群眾基礎,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是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指推翻了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
9.(2023·四川攀枝花·9)“他提出三民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他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建設一個獨立強盛、白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辈牧显u價的人物(  )
A.領導了公車上書 B.建立了中國同盟會
C.參與了北伐戰爭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答案】B
【解析】據材料“提出三民主義”“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可知,評價的人物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他建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B項;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公車上書,排除A項;北伐戰爭前,孫中山已經逝世,排除C項;李大釗、陳獨秀較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孫中山沒有宣傳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
10.(2023·遼寧阜新中考·9)如表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 ?。?br/>時間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興中會 成立中國同盟會 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發動“二次革命”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孫中山 D.陳獨秀
【答案】C
【解析】據題干信息“ 興中會”、“ 同盟會”、“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二次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重大歷史事件,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活動,故選C項;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改革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A項;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推行維新變法運動,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B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中國共產黨,排除D項。
11.(2023·江蘇宿遷中考·7)下圖反映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并引發各省紛紛響應。最終,革命行動(  )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終結了封建專制
C.結束了清朝統治 D.創建了人民軍隊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很快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最終清朝統治結束,故選C項;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政府,排除A項;各省紛紛響應,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但并不意味著封建專制的終結,排除B項;南昌起義開始創建人民軍隊,排除D項。
12.(2023·安徽中考·5)1905年,《民報》創刊后,陸續發表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召內亂說》等文章。這反映出《民報》作者群體( ?。?br/>A.傾向改良 B.主張革命 C.擁護君主立憲 D.贊成君主專制
【答案】B
【解析】據“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等可知,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輿論上的準備,故選B項;《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與改良派的保皇言論進行辯論,其宣傳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項;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民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項;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
13.(2023·山東聊城中考·12)“抉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在新舊遞嬗的歷史進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影響?!边@段材料評價的是( ?。?br/>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
【答案】C
【解析】“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指的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因此,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選C項;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先進技術,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目的也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五四運動開始于1919年,清政府已垮臺,當時是民國時期,排除D項。
14.(2023·山東濰坊中考·9)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這表明(  )
A.君主專制仍存在 B.革命果實被竊取
C.辛亥革命不徹底 D.民主共和難實現
【答案】C
【解析】依據題干 “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帝制。1912年2月12,宣統帝下詔退位,但仍保留尊號和待遇,說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協性,不徹底,故選C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排除A項;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與溥儀無關,排除B項;民主共和難實現是由于民族資本主義基礎薄弱所致,與題干所述無關,排除D項。
15.(2023·貴州銅仁中考·5)近代民族危機下先進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歷程。符合這一歷程的是(  )
A.開眼看世界→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
B.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國民革命運動→二次革命
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護國運動→實業救國
【答案】B
【解析】據“向西方學習”可知,中國在近代化歷程經歷了由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新文化運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起義,口號是“扶清滅洋”,排除A項;二次革命與反對袁世凱獨裁相關,排除C項;護國戰爭的爆發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相關,排除D項。
16.(2023·遼寧錦州中考·8)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睂O中山能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主要是因為他(  )
A.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
B.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
C.創建興中會,建立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
D.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答案】C
【解析】據“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可知,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華僑,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故選C項;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A項;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維新變法,排除B項;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據地,排除D項。
17.(2023·湖南邵陽中考·7)邵陽市某歷史人物(見圖)故居管理局舉行其誕生140周年系列活動,宣傳材料中有“叱咤風云的革命經歷,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袁世凱稱帝后,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該歷史人物是(  )
A.魏源 B.鄧世昌 C.黃興 D.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材料“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可知考察護國戰爭相關知識。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伐袁世凱,故選D項;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并非革命派思想,排除A項;鄧世昌生于1849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鄧世昌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期間與艦同沉,并未活到辛亥革命1911年,排除B項;黃興生于1874年,卒于1916年,與材料“誕生140周年”不符,且黃興參與廣州起義等革命活動,但并未領導護國軍起義,排除C項。
18.(2023·湖南岳陽中考·8)“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表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br/>A.背景 B.原因 C.經過 D.功績
【答案】D
【解析】據“專制政體滅、清朝滅、皇帝滅……”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了中華民國,材料表述了辛亥革命的功績,故選D項;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原因是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排除B項;辛亥革命起于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排除C項。
19.(2023·四川自貢中考·7)《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指出:辛亥革命絕非簡單的舊式革命,它有現代化的成分,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鑄造的是千年壯舉。其中,“千年壯舉”指( ?。?br/>A.沖擊舊制,思想啟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D.拒絕簽字,維護主權
【答案】B
【解析】據“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加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所以,“千年壯舉”是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故選B項;戊戌變法主張興民權,開設議會,實行君主立憲制,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因此,“沖擊舊制,思想啟蒙”是指戊戌變法,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因此,“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是指新文化運動,排除C項;五四運動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維護國家主權,因此,“拒絕簽字,維護主權”是指五四運動,排除D項。
20.(2023·廣東中考·13)與此“命令”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命令 …… (三)工程八營,以占領楚望臺軍械庫為目的。 …… (五)四十二標一營左隊進攻漢陽城…… (六)四十二標二營占領漢口大智門、硚口一帶。 …… 總司令蔣翊武
A.武昌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護國戰爭 D.中華民國成立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占領楚望臺軍城庫”,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故選A項;1911年4月,由于情況發生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提前舉事,發動起義。革命黨人與清軍苦戰一晝夜,終因眾宴懸殊,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輛牲。后來,將收殮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也將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排除B項;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排除C項;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與材料命令無關,排除D項。
21.(2023·山東東營中考·12)章士釗在《孫逸仙·自序》中寫道:“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此語旨在說明(  )
A.孫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孫中山是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C.孫中山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 D.孫中山是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早年從醫人轉為醫國,從變法改革到投向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成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領導民主民族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建立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立三民主義,領導武裝起義,這一系列活動,使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結合題干材料“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可知,意在說明孫中山已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故選B項;孫中山稱贊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項;孫中山并未直接領導武昌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的指揮者是黃興,排除D項。
22.(2023·遼寧營口中考·9)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這是響應( ?。?br/>A.黃花崗起義的爆發 B.北伐戰爭的進行
C.武昌起義的勝利 D.護國戰爭的發動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從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武昌有關,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革命士兵發動武昌起義取得勝利,武漢三鎮光復,從而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此后短短一個月內,全國十多個省份相繼宣布獨立,清朝統治走向土崩瓦解,故選C項;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爆發,但起義迅速歸于失敗,時間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展北伐戰爭,排除B項;1915年,蔡鍔等人發動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排除D項。
23.(2023·甘肅蘭州中考·13)在北大任教的辜鴻銘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甭劼牬搜?,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國民思想仍存在的問題是( ?。?br/>A.封建專制觀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風尚的出現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學思想成為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可知,無形的辮子指的是封建守舊思想,北大教授辜鴻銘的話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守舊思想根深蒂固,故選A項;辜鴻銘的表現以及學生們的反應,未能充分表現出對新風尚的接納和支持,看不出新的自由平等風尚的出現,排除B項;辜鴻銘的表現和學生們的反應顯示出,人們對民主共和觀念的接受并非深入人心,排除C項;學生們的反應,說明民主科學思想尚未成為社會主流,排除D項。
24.(2023·湖南常德中考·22)“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國第一人”分別是( ?。?br/>A.宋教仁黃興 B.黃興蔡鍔 C.陳天華黃興 D.宋教仁蔡鍔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再造民國第一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建立獨裁統治,袁世凱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疖囌居龃躺硗?,袁世凱借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為宋教仁題詞“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1911年武昌起義后,蔡鍔在云南起義響應,任云南軍政府都督,后奉調入京。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蔡鍔秘密離京返至昆明,宣布云南獨立,發動反袁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因功勛卓著,孫中山贊譽其為“再造民國第一人”,故選D項;黃興積極參與了辛亥革命,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天華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但二者均不是孫中山口中的“再造民國第一人”,排除A、C兩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是孫中山為宋教仁的題詞,不是黃興,排除B項。
25.(2023·新疆中考·7)中國歷代都采用帝王紀年。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即電告各省都督:中華民國,改用陽歷。這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br/>A.揭開民主革命序幕 B.終結君主專制制度
C.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D.鼓舞全國人民斗志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是從形式到內容的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改革紀年,明顯帶有破除君主專制思想束縛的想法,從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終結君主專制制度,故選B項;鴉片戰爭拉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排除A項;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排除C項;鼓舞全國人民斗志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6.(2023·天津中考·10)“20世紀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壯舉叫首義……”歌謠中辛亥年發生的“首義”是指(  )
A.安慶起義 B.廣西起義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
【答案】D
【解析】據“20世紀初”“辛亥”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被稱為首義之城,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故選D項;安慶起義發生于1907年,是清代末年由光復會成員發動的反對清廷的武裝起義之一,排除A項;廣西起義發生于1907年,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廣州舉行的起義,排除C項。
27.(2023·四川瀘州中考·4)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br/>A電視劇 B話劇 C研究著作 D志士手稿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這一定義分析選項可知,D項中的志士手稿是辛亥革命參與者在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記錄的原始資料,屬于一手史料,故選D項;電視劇和話劇都是根據歷史事件進行的藝術創作,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義,排除A、B兩項;研究著作是后來者根據一手史料或其他史料,對歷史進行的研究,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義,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2024·江蘇無錫中考·26)(10 分)近代中國社會在辛亥革命后進入發展轉型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掃除了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道路上這個巨大障礙;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
——摘編自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據《歐戰前后農商部注冊工業公司年別表》,戰前(1914 年 8 月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 146 個,資本總額 41148205 元;而自 1914 年 8 月至 1920 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 272 個,資本額為 117434500 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國年鑒 第一回》商務印書館 1924 年版
材料三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就是1915 年9 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雜志從第 2 卷改名為《新青年》。1917 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延攬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北大任教。北京大學與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摘編自 郭坤杰 《長時段視野下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材料四 民國初建,并未立時給中國社會帶來穩定,帶來繁榮……但它開辟了新的發展的可能性是無可置疑的。
——摘編自 王建朗 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1)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的主要表現。(2 分)
(2)據材料二,指出這一時期發展得最快的兩個行業。(2 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發展得最快”的主要原因。(1 分)
(3)據材料三,指出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1 分)并指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2 分)
(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民國初期中國社會開辟了哪些“新的發展”?(2 分)
【答案】
(1)表現:推翻清朝政府;結束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任答 2 點得 2 分)
(2)行業:紡織業、面粉業。(2 分)
主要原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 分)
(3)標志性事件: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1 分)
主要陣地:北京大學、《新青年》雜志。(2 分)
(4)新發展:政治:共和政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經濟: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文化: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社會習俗:剪辮、易服、勸禁纏足等。(任答 2 點得 2 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1)表現:據材料一“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可知,推翻清朝政府;結束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
(2)行業:據材料二“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可知,紡織業、面粉業。
主要原因:據材料二“而自 1914 年 8 月至 1920 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 272 個”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標志性事件:據材料三“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就是1915 年9 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可知,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主要陣地:據材料三“北京大學與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可知,北京大學、《新青年》雜志。
(4)新發展: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的影響,如:政治:共和政體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經濟: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文化: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社會習俗:剪辮、易服、勸禁纏足等。
2.(2024·陜西中考·15)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一
(1)以上兩種救國方案主張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什么?綜合所學分析這兩個歷史事件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走向民族獨立】
材料二
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三者密切結合的一種斗爭形式。
圖A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2)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圖A的①處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①處是?你認為怎樣才能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致力民族富強】
材料三
年份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43.4 133.6
1990年 1510.2 686.3
2000年 6255.7 2282.1
2017年 36396.2 13432.4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
(3)材料三 表格中1978年到2017年兩組數據變化的共同趨勢是什么?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哪些?從你的衣、食、住、用、行中任意一方面,列舉一項體現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例子。
【奮斗民族復興】
材料四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的獨特性、創新性和超越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共同體理論……做到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結合,提供了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共建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編自陳茂林《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
(4)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我國采取了哪些舉措?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
【答案】
(1)歷史事件:方案一 進行了戊戌變法
方案二 進行了辛亥革命
原因:①救國方案不符合中國國情;領導階級具有階級局限性,未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②領導戊戌變法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2)井岡山革命根據他
方法:需要革命陣地,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即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需要進行武裝斗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
(3)趨勢:大幅增長
原因:實施了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注意道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例子: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現個性的方式;高鐵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等。
(4)舉措: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主題:示例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示例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解析】
(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變法救國”以及方案一的代表人物康有為與梁啟超聯系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方案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知這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代表人物孫中山后來將他發展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故方案二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
原因: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①救國方案不符合中國國情;領導階級具有階級局限性,未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②領導戊戌變法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2)①處是:根據所學可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故①處是井岡山。
方法:根據材料二“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以及所學可知,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需要革命陣地,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需要人民群眾支持,即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需要進行武裝斗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
(3)趨勢:根據材料三表格內容可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增長。
原因:根據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以及所學可知,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實施了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注意道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例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衣、食、住、用、行中任意一方面著手回答即可。
如: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現個性的方式;高鐵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等。
(4)舉措:根據材料四“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提供了以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共建共贏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聯系所學可知,現如今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創新性和超越性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形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等。
主題:分析可知,本題主要探討的是不同時期人們所選擇的不同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現如今我們依然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所以,主題名稱可以確立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3.(2024·上海中考·2) 讀材料,析原因。
同學們研究辛亥革命時發現各界在武昌起義爆發后的態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
清政府的話:大意是革命軍勾結在一起,要盡早撲滅,防止革命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材料二
各國使館人員的話:你們革命軍英明勇武,感激其保護武漢華僑,嚴守中立態度。
材料三
孫中山接受采訪:雖然武昌起義,我們革命軍準備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國各省都在紛紛響應,以及我們革命軍非常的英勇,所以說我支持,然后他們會勝利。
(1)根據材料一,清政府對武昌起義的采取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總結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態度。
(3)根據材料三,孫中山對起義態勢持樂觀態度的原因( ?。╇p選
A、起義準備充分 B、阻撓勢力不多 C、各省紛紛響應 D、軍隊作戰勇猛
(4)各方對于武昌起義的爆發存在不同的態度,結合材料,分析原因。
【答案】
(1)鎮壓
(2)中立
(3)CD
(4)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維護自身統治;材料二反映外國列強維護本國利益;材料三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權。
【解析】
(1)措施:據材料一“要盡早撲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是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政府的一次斗爭,清政府出兵鎮壓,防止革命影響越來越大。
(2)態度:據材料二“嚴守中立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黨人在起義過程中沒有損害各國利益,各國對此堅持中立態度。
(3)原因:據材料三“準備不是很充分”“各省都在紛紛響應”“革命軍非常的英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黨人倉促舉行武昌起義,清政府反對勢力強大,但革命黨人作戰勇猛,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故選CD。
(4)原因:分析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而鎮壓革命。分析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各國列強出于本國利益考慮嚴守中立態度。分析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可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政府堅持革命。
4.(2024·江蘇宿遷中考·21)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
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二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建國民政府。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年)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瓕O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迸_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救國方式的變化。(不得照抄原文。)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救國的指導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標。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變化:放棄改良,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
目標: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
【解析】
(1)變化:據材料一“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可知,孫中山,希望通過變法救國。據材料一“遭到拒絕……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可知,孫中山放棄改良,主張進行革命。
(2)指導思想:據材料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
目標:據材料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建國民政府”可知,政治目標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國民政府。
(3)影響:據材料三“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并結合所學可知,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素:據所學可知,目前阻礙海峽兩岸統一的因素有國內和國外的因素,國內的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國外是國際反華勢力。
5.(2024·貴州黔西南中考·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__________制度的終結。
【答案】君主專制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6.(2024·遼寧中考·17)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1分)
【求索·覺醒路】
材料一
追求“自強”“求富”的早期探索無法改變清王朝覆滅的最終命運。……不可能真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帶來的種種危局。
材料二
這場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均摘編自《從近代歷史進程看中國式現代化》
(1)請分別寫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
【開拓·革命路】
材料三
八七會議后,一批又一批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到農村區域去發動農民進行革命斗爭,……這一條正確革命道路的開辟,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
材料四
在敵后戰場上,隨著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這就是百團大戰。
——均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2)材料三反映出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怎樣的革命道路?材料四所述戰役有何意義?
【奮進·富強路】
材料五
時間 事件 內容(意義)
1949年 ①_________ 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56年 ②_________基本完成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明確提出要建立③_________體制
(3)請將材料五中①②③處補充完整。
(4)綜合以上材料,回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路,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案】
(1)洋務運動;辛亥革命。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②三大改造;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
【解析】
(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追求‘自強’‘求富’的早期探索無法改變清王朝覆滅的最終命運”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進行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了中國的工業近代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最終以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威海衛戰役失敗而宣告失敗,這一事件是洋務運動;根據材料二“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事件是辛亥革命。
(2)道路:根據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到農村區域去發動農民進行革命斗爭”“這一條正確革命道路的開辟”并結合所學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紅軍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意義:根據材料四“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對日軍的進攻,這就是百團大戰”并結合所學可知,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①根據材料五“1949年”“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②根據材料五“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并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國政府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因此②是三大改造;③根據材料五“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會議上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啟示:綜合以上材料可知,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并逐漸走向富強路,因此可以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
7.(2024·湖北中考·16)【社會的變遷】(10分)
重要事件影響人類歷史發展,改變著社會的諸多方面。如表中三個圖例折射了三個不同時代的社會。
圖例 圖例1 16世紀30年代西歐植物繪畫《大車前》 圖例2 20世紀20年代男孩著裝和發式 圖例3 20世紀90年代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
說明 文藝復興時期,植物繪畫不僅栩栩如生,還向公眾呈現令人愉悅的美。 辛亥革命后,我國男子留短發成為時髦,服飾、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根據上述材料,圍繞“重要歷史事件與社會變遷”,選取其中兩個圖例,自擬標題,運用中國史和世界史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答案】
標題:思想解放和政治變革影響社會變遷;
論述:14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從意大利興起,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文藝復興時期,植物繪畫不僅栩栩如生,還向公眾呈現令人愉悅的美。這說明思想解放影響社會變遷;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開始發生深刻變化。辛亥革命后,我國男子留短發成為時髦,服飾、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這反映社會變革影響社會變遷。因而說思想解放和政治變革影響社會變遷。
【解析】
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試題要求從材料的三個圖例中任選兩個,根據兩個圖例的共同點確定標題,要體現重要歷史事件對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然后結合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如選擇圖例1和圖例2,圖例1: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思想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文學、繪畫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
圖例2: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發生,推翻帝制,在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的同時,帶來了社會習俗、服飾等的變化,據此可以確定觀點為思想解放和政治變革影響社會變遷。
圍繞觀點展開論述:14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從意大利興起,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文藝復興時期,植物繪畫不僅栩栩如生,還向公眾呈現令人愉悅的美。這說明思想解放影響社會變遷;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開始發生深刻變化。辛亥革命后,我國男子留短發成為時髦,服飾、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這反映社會變革影響社會變遷。
最后總結:因而說思想解放和政治變革影響社會變遷。
8.(2024·四川樂山中考·18)“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蹦茏x得懂多深刻的歷史,就能看得見多遙遠的未來。閱讀材料,解答下列問題。(8分)
材料
鄭和遠航繪制的航海圖(局部) ① 參加一戰并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勞工 ② 五四時期的“救國雪恥”愛國紀念章 ③ 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的中國士兵照片 ④
“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的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林伯渠關于自己思想歷程的回憶 ⑤ 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毛澤東《論持久戰》 ⑥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美國總統羅斯福關于二戰的談話 ⑦ 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的非洲農民喜獲豐收,實現了吃飽飯、吃好飯的夢想;智利車厘子、秘魯青提“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中老鐵路通車,老撾人民圓了鐵路夢……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貢獻。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國通史綱要》 ⑧
(1)史料可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請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選一則史料,寫出史料類型和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示例:史料序號:①
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
(2)學習歷史需要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請在材料中選擇至少兩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們所反映史事之間的聯系。
(3)綜合上述材料,圍繞“中國與世界”,談談你的感悟。
示例: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
【答案】
(1)史料序號:②;
史料類型:圖像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證實了一戰時期,中國華工參加協約國作戰,反映了中國為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史料序號:⑤;
史料類型:口述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2)選擇:①⑧;
聯系:明朝時期,鄭和7次遠航,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倡議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增進了沿線各國的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開辟了新空間。這些史事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3)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只會越來越緊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以實現共贏。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未來,中國將繼續在全球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解析】
(1)根據示例可知相關格式要求,史料序號:……;
史料類型:……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反映了……。
史料序號:②;
史料類型:圖像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證實了一戰時期,中國華工參加協約國作戰,反映了中國為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史料序號:③;
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五四運動愛國救亡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五四運動期間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史料序號:④;
史料類型:圖像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反映了中國是聯合國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貢獻者。
史料序號:⑤;
史料類型:口述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拓寬了知識分子的視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史料序號:⑥;
史料類型:文獻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客觀事實,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正義性與勝利的必然性/抗日戰爭走人民戰爭路線的必要性。
史料序號:⑦;
史料類型:口述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美國總統羅斯??隙ㄖ袊呢暙I,反映了中國為戰爭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
史料序號:⑧;
史料類型:文獻史料;
歷史信息:該史料實證了中國雜交水稻在世界范圍的推廣/中老鐵路通車/中國積極構建“一帶一路”經濟帶,反映了中國促進世界的經濟交往與發展。
(2)根據問題要求,選擇兩則材料再說明之間的聯系,如選擇:①⑧;
聯系:明朝時期,鄭和7次遠航,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進入新時代,中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倡議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增進了沿線各國的民生福祉,為世界經濟開辟了新空間。這些史事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3)圍繞“中國與世界”,結合材料涉及的方面如“戰爭”與“維和”、“中國貢獻”與“一帶一路”、“侵略”與“革命”,可組織答案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只會越來越緊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不斷地適應和調整,以實現共贏。中國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未來,中國將繼續在全球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9.(2024·四川內江中考·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30分)
材料一
中國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起義發生于哪一年?這一起義導致什么革命爆發?圖2軍事行動開始于哪一年?導致這一軍事行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3的建設開始于哪一年?這一階段我國集中主要力量發展什么?在圖4的對外開放中,1984年國家作出了什么重要舉措?從圖3到圖4,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點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變化?
(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以上四幅圖中的兩個典型城市,分別探究你所選擇的城市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光輝歷程。(注意:分別作答,時序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只選擇城市,沒有論述不得分)
【答案】
(1)1911年;辛亥革命;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1953年;重工業;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由重點發展東北地區轉移到重點發展沿海地區。
(3)選擇北京、上海。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解析】
(1)時間:據材料一圖1信息“武昌起義”并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并取得勝利。
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 11 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因此該革命為辛亥革命。
時間:據材料一圖2信息“紅軍長征”并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8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原因:結合所學可知,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了重大犧牲,也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2)時間:據材料二圖3信息“一五計劃”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發展: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舉措:據材料二圖4信息“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大連”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984年,我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
變化: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一五計劃和對外開放的知識可知,由重點發展東北地區轉移到重點發展沿海地區。
(3)首先,選擇城市,其次結合所學進行說明,如選擇北京、上海,說明時從近現代的史實展開,如北京方面,結合所學五四運動的知識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方面,結合所學中共一大的知識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如選擇其他城市,言之有理即可。
10.(2024·云南中考·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業,新知識、新觀念,逐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
——摘編自張海鵬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維新思想家發展而來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認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甲午戰后,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發半年左右),有人在《時報》上發表了以《新陳代謝》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及該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列舉他們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4)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
【答案】
(1)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變法維新。康有為、梁啟超。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革。
(4)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經歷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的過程,體現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特征。
【解析】
(1)名稱:根據材料一中“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運動”的名稱是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正是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的歷史大背景,效法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正是洋務運動的內容。
地位:根據材料一中“這場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主張:根據材料二中“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是變法維新。
代表人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康有為、梁啟超等。
(3)影響:根據材料三中“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剪發興,辮子滅……”表明,辛亥革命同時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革。
(4)認識:根據三則材料中對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的描述可知,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經歷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過程,結合所學可知,之后還有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體現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特征。
1.(2023·遼寧鞍山中考·27)開啟民智是先進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19世紀末,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白円嘧儯蛔円嘧儭保毡疽宰兎ǘ鴱姶?,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
(1)分析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梁啟超所呼吁的變法,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2分)
材料二
《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這些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分析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革命黨人“推翻清政府”是通過哪一重大事件實現的?該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3)材料三中的“革新運動”指的是什么事件?這場運動在1919年后,主要傳播什么思想?(4分)
材料四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作者借夢游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
(4)分析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寫出除但丁以外任意一位代表人物。(4分)
(5)綜合分析以上材料,你認為開啟民智對社會發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百日維新。(或戊戌變法)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
(4)人文主義。莎士比亞。(寫出一個,合理即可)
(5)開啟民智能為社會發展、社會變革奠定思想文化基礎;能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條件和基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歷史事件:據材料一“變亦變,不變亦變”可知,其主要和倡導改良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即百日維新有關。
(2)重大事件:據材料二“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可知,其主要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有關。
歷史意義: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事件:據材料三“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可知,其主指的是新文化運動。
思想:新文化運動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隨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結合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后期主要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4)指導思想: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
代表人物:除文藝復興先驅但丁之外,還有莎士比亞、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
(5)作用:結合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等可知,可從有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先進思想傳播,推動思想文化繁榮等角度進行闡釋。如開啟民智能為社會發展、社會變革奠定思想文化基礎;能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條件和基礎。
2.(2023·浙江紹興中考·9)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某校項目組為學習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策劃推出系列專欄,邀你參與。(11分)
前期成果 同學們通過投票選出了一組不同時期的紹興英雄。
治水英雄 馬臻 辛亥英烈 秋瑾 抗疫英雄
任務一 提煉英雄標準。要求:從上述紹興英雄人物中提煉出兩個共同的優秀品質。(2分)
任務二 策劃英雄專欄。要求:推介符合下面所給主題及時期的英雄人物一位,并圍繞主題說明理由。(6分)
英雄專欄 主題: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影響時代 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英雄: 推介理由:
任務三 跟上英雄腳步。要求:對照英雄事跡,尋找自己的一處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3分)
【答案】
任務一: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英雄:毛澤東。
推介理由: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不足:缺乏奉獻精神。
措施: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解析】
任務一:馬臻是東漢水利專家,歷史治水名人,馬臻參與泗涌湖的施工,為永建四年會稽郡移治山陰縣提供了前提條件,該湖為保護富中大塘、慶湖等越國時的生產基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外部條件。但是,馬臻創立鏡湖淹沒了上述富裕地區,引起富戶不滿,富戶誣陷馬臻得以成功,致馬臻于死地。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她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抗疫英雄們勇擔使命,沖鋒在前,舍小家為大家,不怕犧牲。由此可見,其都具有的優秀品質是愛國為民、勇擔責任。 任務二:據“時代造就英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可知,其可選擇處于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如毛澤東、孫中山、梁啟超、李大釗等,理由可從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功績、作用意義等角度進行闡述。如選擇毛澤東,理由是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尖銳,毛澤東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投身革命,他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據地,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任務三:可從韌性、堅持、積極、奉獻等角度進行闡述,如要以真誠的態度,積極的行動,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3.(2023·貴州銅仁中考·13)【文化傳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學術思想非?;钴S,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____________學派重視道德教化,之后長期成為我國正統思想,影響深遠。
【制度創新】元朝疆域遼闊,為了便于地方管理,推行____________制度,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沿用至今。
【藝術成就】九年級(3)班小明同學研究中國電影史時,發現民國二十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為了便于研究,時間換算成公元紀年是____________年。
【多元文明】世界早期文明呈現多元特點,希臘文明以其獨具特色城邦文明聞名于世,并在____________城邦形成了別具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娱乐| 恭城| 荔波县| 北宁市| 若尔盖县| 平顶山市| 禄丰县| 武乡县| 广丰县| 河南省| 栾川县| 于都县| 姜堰市| 交城县| 三都| 丹寨县| 安岳县| 延津县| 乌拉特后旗| 万安县| 东台市| 庄浪县| 荔波县| 南召县| 靖宇县| 汶川县| 霞浦县| 盖州市| 林州市| 上杭县| 安塞县| 颍上县| 吉首市| 图木舒克市| 城固县| 肃北| 武功县| 旬邑县| 大埔县| 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