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分子組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完成下列概念圖,并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br/>①脫氧核苷酸②8種③5種堿基④1種五碳糖⑤脫氧核苷酸鏈⑥細胞核⑦細胞質A.4個 B.5個 C.6個 D.7個2.表中有關人體細胞化合物的各項內容,正確的是( ?。?br/>編號 化合物 實驗檢測 組成單位 主要功能檢測試劑 顏色反應① 油脂 蘇丹Ⅲ染液 紫色 脂肪酸、甘油 儲存能量② 蔗糖 斐林試劑 磚紅色 葡萄糖 儲存能量③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紫色 氨基酸 承擔生命活動④ 淀粉 碘液 綠色 麥芽糖 攜帶遺傳信息A.① B.② C.③ D.④3.俗話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之前的柿子硬邦邦的,又苦又澀,難以下口;霜降之后的柿子顏色紅似火,嘗起來甜膩可口。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與柿子苦澀相關的物質可能存在于液泡中B.“甜膩可口”的原因是細胞內多糖含量增多C.霜降之后植物細胞內自由水含量增多,有利于增強抗寒能力D.柿子的顏色紅似火與葉綠體中含有的色素有關4.某四十九肽中的丙氨酸(R基為﹣CH3)2個,現脫掉其中的丙氨酸(相應位置為21,49)得到幾種不同的有機產物,其中脫下的氨基酸均以游離態正常存在.下列有關該過程產生的全部有機物中有關原子、基團或肽鍵數目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氧原子數目增加4個B.肽鍵數目減少3個C.氨基和羧基分別增加4個D.氫原子數目增加8個5.細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含量相對較高。冬小麥籽粒晾曬時幾乎失去全部自由水使水分降到12.5%以下,可入倉長期保存。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冬小麥籽粒細胞中自由水與結合水都是良好的溶劑B.冬小麥籽粒在晾曬后細胞中的水主要以結合水形式存在C.晾曬后的小麥籽粒已失活,即使用水浸泡后也不能萌發D.冬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細胞中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將變小6.正如農業諺語“缺鎂后期株葉黃,老葉脈間變褐亡”所說,無機鹽對于機體生命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葉綠素的組成元素有C、H、O、Mg2+B.人體內Na+缺乏會引起神經、肌肉細胞的興奮性下降,引發肌肉酸痛C.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不參與滲透壓的調節D.農業生產上需給植物施N、P、K肥,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7.下列有關水和無機鹽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在滲透作用過程中,水分子主要從高濃度溶液向低濃度溶液擴散B.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發生障礙,引起“鐮刀型細胞貧血癥”C.用含鈣的生理鹽水灌注蛙心,可跳動數小時,因為鈣鹽可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D.患急性腸炎病人,很可能因嘔吐腹瀉造成機體脫水,需及時補充葡萄糖鹽水8.如圖是人體細胞中兩種重要有機物甲和丁的元素組成及相互關系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小分子物質a含有的元素為C、H、O、N、PB.參與構成人體的b有21種C.甲徹底水解得到4種小分子化合物D.甲的多樣性是由a的數目、排列順序不同導致的9.驗證無機鹽X是否是植物必須的無機鹽,用甲組、乙組之間的空白對照;以及乙組中實驗前(無X)與實驗后(有X)之間的自身對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對照組是甲組、乙組實驗后B.控制此實驗的無關變量只需選一些相同的植物C.此實驗如果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液要滅菌D.為防止外界影響,此實驗需在黑暗密閉條件下進行10.如圖是細胞內幾種有機物及其功能的關系圖,m1、m2、m3、m4分別是有機物M1、M2、M3、M4的組成成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相同質量的M1和M2被徹底氧化分解,M1的耗氧量比M2少B.M3具有多種功能,如物質運輸、催化、調節、儲存遺傳信息等C.m3和m4之間的區別主要是五碳糖和堿基的種類不同D.在HIV體內,將M4徹底水解,能得到5種堿基,2種五碳糖11.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結構規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結構單位,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和連接方式形成的多聚體,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br/>A.若該圖為一段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種類約有21種B.若該圖為一段RNA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團,3有四種C.若該圖表示多糖的結構模式圖,則淀粉、纖維素是相同的D.以碳鏈為骨架的多糖、蛋白質、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構成細胞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12.肉毒桿菌素是由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一種細菌外毒素,可引起肌肉的麻痹。肉毒桿菌毒素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蛋白質之一。毒素在80℃條件下加熱10min以上會被破壞。如圖為該毒素水解后的部分產物,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A.肉毒桿菌毒素在肉毒桿菌的宿主細胞中合成B.80℃高溫條件破壞了肉毒桿菌毒素的肽鍵C.該水解產物由四種氨基酸脫去4個水分子形成D.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只取決于氨基酸的數目、種類和排列順序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可以組成多種不同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請據圖1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①a→A過程發生的是 反應;a結構通式是 。②小分子c的名稱為 ,C1在真核細胞中分布的主要場所為 。(2)人的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含有兩條α肽鏈及兩條β肽鏈(α肽鏈和β肽鏈不同)。圖2表示β肽鏈一端的部分氨基酸排列順序,由圖可知一分子血紅蛋白中至少含有 個羧基。構成血紅蛋白的特有元素Fe屬于 ?。ㄌ睢按罅吭亍被颉拔⒘吭亍保?。在該血紅蛋白徹底水解的過程中,需要 個水分子。(3)民間有“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如吃膠原蛋白含量高的豬蹄可增加關節處膠原蛋白的含量,此說法是否科學并陳述理由 。14.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在核糖體上合成的是一條由110個氨基酸形成的單鏈多肽,稱前胰島素原,是胰島素的前身,在它的氨基端比胰島素原多一段肽鏈,稱為信號肽。信號肽引導新生多肽鏈進入內質網腔后,立即被酶切除,剩余的多肽鏈折疊成含3個二硫鍵的胰島素原。后者進入高爾基體,在酶的催化下除去一段連接胰島素A鏈和B鏈的連接肽(C肽),轉變為成熟的胰島素(A鏈有21個氨基酸,B鏈有30個氨基酸)。(1)胰島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請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其中纈氨酸的分子式為C5H11O2N,該氨基酸的R基可表示為 。(2)氨基酸形成前胰島素原的結合方式是 ,前胰島素原切除信號肽及C肽產生一分子胰島素,該過程至少需要消耗 分子水。已知成熟的胰島素中有5個游離的羧基,那么組成胰島素的氨基酸中有 個羧基。(3)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原儲存起來,也可以轉變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這說明蛋白質具有 的功能。(4)現有數量充足的21種氨基酸,如果寫出由8個氨基酸組成的長鏈,可以寫出 條互不相同的長鏈。15.為了研究在大豆種子萌發和生長過程中糖類和蛋白質的相互關系,某研究小組在25℃、黑暗、無菌、濕潤的條件下萌發種子,然后測定在不同時間種子和幼苗中相關物質的含量,結果如圖所示.(1)在觀察時間內,圖中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是 ?。偺呛孔兓恰? ,蛋白質含量的變化是 .(2)如果在同樣條件下繼續培養,預測圖中曲線的最終變化趨勢是 ,其原因是 .(3)在上述定量測定之前,進行了蛋白質含量變化的預測實驗,請填充實驗原理;判斷實驗步驟中畫線部分是否正確,并更正錯誤之處;寫出實驗結果.①實驗原理:蛋白質 ,其顏色深淺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②實驗步驟Ⅰ:將三份等量大豆種子分別萌發1、5、9d后取出,各加入適量蒸餾水,研碎、提取、定容后離心得到蛋白質制備液;Ⅱ:取3支試管,編號1、2、3,分別加入等量的萌發1、5、9d的蛋白質制備液;Ⅲ:在上述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a,振蕩均勻后,在沸水浴中加熱,觀察顏色變化.ba: .b: ?。?br/>③實驗結果: ?。?br/>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分子組成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完成下列概念圖,并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br/>①脫氧核苷酸②8種③5種堿基④1種五碳糖⑤脫氧核苷酸鏈⑥細胞核⑦細胞質A.4個 B.5個 C.6個 D.7個【考點】核酸的種類及其分布;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專題】概念圖;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DNA和RNA的比較:英文縮寫 基本組成單位 五碳糖 含氮堿基 存在場所DNA 脫氧核糖核苷酸 脫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細胞核中,在葉綠體和線粒體中有少量存在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細胞質中【解答】解:DNA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組成元素是C、H、O、N、P,脫氧核苷酸有4種,一分子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堿基有4種(A、T、C、G),脫氧核苷酸連接成脫氧核苷酸鏈,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少量存在于葉綠體和線粒體,故①脫氧核苷酸 ②4種 ③4種堿基 ④1種五碳糖 ⑤脫氧核苷酸鏈 ⑥細胞核 ⑦線粒體、葉綠體。說法正確的有5個。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DNA和RNA的異同、核酸的種類及作用,要求考生識記核酸的種類及化學組成,能對DNA和RNA進行比較,掌握核酸的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2.表中有關人體細胞化合物的各項內容,正確的是( ?。?br/>編號 化合物 實驗檢測 組成單位 主要功能檢測試劑 顏色反應① 油脂 蘇丹Ⅲ染液 紫色 脂肪酸、甘油 儲存能量② 蔗糖 斐林試劑 磚紅色 葡萄糖 儲存能量③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紫色 氨基酸 承擔生命活動④ 淀粉 碘液 綠色 麥芽糖 攜帶遺傳信息A.① B.② C.③ D.④【考點】蛋白質的檢測;糖類的檢測;脂肪的檢測.【專題】鑒定類實驗;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糖類 脂質的種類和作用.【答案】C【分析】生物組織中化合物的鑒定:(1)斐林試劑可用于鑒定還原糖,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溶液的顏色變化為磚紅色(沉淀)。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如葡萄糖、麥芽糖、果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3)脂肪可用蘇丹Ⅲ染液(或蘇丹Ⅳ染液)鑒定,呈橘黃色(或紅色)。【解答】解:A、①油脂可用蘇丹Ⅲ染液鑒定,呈橘黃色,A錯誤;B、②蔗糖不屬于還原糖,利用斐林試劑鑒定不會產生顏色反應,B錯誤;C、③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為氨基酸,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C正確;D、④淀粉遇碘液變藍,淀粉水解初步水解的產物是麥芽糖,其基本單位是葡萄糖,淀粉是儲能物質,不是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組織中化合物的鑒定,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試劑及試劑的使用方法、實驗現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3.俗話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之前的柿子硬邦邦的,又苦又澀,難以下口;霜降之后的柿子顏色紅似火,嘗起來甜膩可口。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br/>A.與柿子苦澀相關的物質可能存在于液泡中B.“甜膩可口”的原因是細胞內多糖含量增多C.霜降之后植物細胞內自由水含量增多,有利于增強抗寒能力D.柿子的顏色紅似火與葉綠體中含有的色素有關【考點】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各類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專題】正推法;細胞器;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結合水,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是許多化學反應的介質,自由水還參與許多化學反應,自由水對于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運輸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與結合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越高,細胞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解答】解:A、液泡中的液體叫細胞液,細胞液中含有水、糖類、蛋白質、無機鹽、有機酸和生物堿等,與柿子苦澀相關的物質可能存在于液泡中,A正確;B、“甜膩可口“的原因是在成熟過程中,細胞內多糖水解產生的二糖和單糖等分子含量增多,B錯誤;C、自由水與結合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霜降后植物細胞內結合水比例增大,有利于增強抗寒能力,C錯誤;D、霜降前的柿子硬邦邦的,又苦又澀(主要是鞣酸引起的),難以下口;霜降后的柿子顏色紅似火與液泡中的花青素有關,嘗起來甜膩可口,可能是柿子中的鞣酸基本上被轉化成了糖類,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細胞器的結構、功能和糖類的種類、分布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4.某四十九肽中的丙氨酸(R基為﹣CH3)2個,現脫掉其中的丙氨酸(相應位置為21,49)得到幾種不同的有機產物,其中脫下的氨基酸均以游離態正常存在.下列有關該過程產生的全部有機物中有關原子、基團或肽鍵數目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氧原子數目增加4個B.肽鍵數目減少3個C.氨基和羧基分別增加4個D.氫原子數目增加8個【考點】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專題】氨基酸、蛋白質的相關計算;蛋白質的合成.【答案】B【分析】根據題意分析可知:四十九肽是由49個氨基酸形成的,至少有1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共48個肽鍵,將2個丙氨酸去掉后,形成兩條肽鏈和2個氨基酸,肽鍵數目減少3個,氨基和羧基分別增加3個;該過程中肽鍵數目減少3個,需要消耗3分子水,氫原子數目增加6個,氧原子數目增加3個.【解答】解:A、由于減少了3個肽鍵,相當于多增加了3個水分子,因此氧原子數目增加了3個,A錯誤;B、四十九肽是一條多肽鏈,含有49﹣1=48個肽鍵。如果將其中的2個丙氨酸去掉后,就形成兩條多肽鏈和2個游離的丙氨酸,則肽鍵數減少了3個,B正確;C、一條肽鏈變成二條肽鏈,氨基和羧基各增加1個,而兩個丙氨酸也含有2個氨基和羧基,故氨基和羧基分別增加3個,C錯誤;D、由于減少了3個肽鍵,相當于多增加了3個水分子,因此氫原子數目增加了6個,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要求考生識記氨基酸脫水縮合的具體過程,掌握其中的相關計算,能根據題干信息準確判斷去掉這兩個丙氨酸后相關數據的變化情況.5.細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含量相對較高。冬小麥籽粒晾曬時幾乎失去全部自由水使水分降到12.5%以下,可入倉長期保存。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冬小麥籽粒細胞中自由水與結合水都是良好的溶劑B.冬小麥籽粒在晾曬后細胞中的水主要以結合水形式存在C.晾曬后的小麥籽粒已失活,即使用水浸泡后也不能萌發D.冬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細胞中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將變小【考點】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專題】正推法;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答案】B【分析】細胞內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結合水,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劑,是許多化學反應的介質,自由水還參與許多化學反應,自由水對于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運輸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與結合水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相互轉化,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越高,細胞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解答】解:A、細胞中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的溶劑,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失去溶解性,不能做溶劑,A錯誤;B、冬小麥籽粒晾曬時幾乎失去全部自由水使水分降到12.5%以下,晾曬后細胞中的水主要以結合水形式存在,B正確;C、晾曬后的小麥籽粒失去大量自由水,但是并沒有失活,用水浸泡后能萌發,C錯誤;D、冬小麥種子萌發過程中,細胞代謝加強,自由水含量增多,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將變大,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6.正如農業諺語“缺鎂后期株葉黃,老葉脈間變褐亡”所說,無機鹽對于機體生命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葉綠素的組成元素有C、H、O、Mg2+B.人體內Na+缺乏會引起神經、肌肉細胞的興奮性下降,引發肌肉酸痛C.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不參與滲透壓的調節D.農業生產上需給植物施N、P、K肥,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考點】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專題】正推法;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答案】B【分析】無機鹽的功能有:(1)構成細胞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2)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3)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酸堿平衡;(4)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解答】解:A、葉綠素的組成元素有C、H、O、N、Mg,A錯誤;B、興奮是由Na+內流引起的,人體缺Na+會引起神經、肌肉細胞的興奮性降低,最終引發肌肉酸痛、無力等,B正確;C、無機鹽既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也參與滲透壓的調節,C錯誤;D、N、P、K是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但不能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無機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下列有關水和無機鹽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在滲透作用過程中,水分子主要從高濃度溶液向低濃度溶液擴散B.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發生障礙,引起“鐮刀型細胞貧血癥”C.用含鈣的生理鹽水灌注蛙心,可跳動數小時,因為鈣鹽可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D.患急性腸炎病人,很可能因嘔吐腹瀉造成機體脫水,需及時補充葡萄糖鹽水【考點】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及其異同.【專題】正推法;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答案】D【分析】1、細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結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細胞內許多物質的良好溶劑,是化學反應的介質,水還是許多化學反應的產物或反應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動,對于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與結合水比值越高,細胞新陳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差。2、細胞內的無機鹽主要以離子的形式存在,有些無機鹽是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鎂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許多無機鹽對于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有的無機鹽還參與維持細胞酸堿平衡和滲透壓。【解答】解:A、在滲透作用過程中,水分子主要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擴散,A錯誤;B、缺鐵會導致血紅蛋白合成發生障礙,引起“缺鐵性貧血癥”,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造成的,B錯誤;C、用含鈣的生理鹽水灌注蛙心,可跳動數小時,因為鈣鹽可調節肌肉收縮,C錯誤;D、嘔吐、腹瀉的病人,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等,需及時補充葡萄糖鹽水維持內環境的穩態,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細胞中水和無機鹽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難度不大。8.如圖是人體細胞中兩種重要有機物甲和丁的元素組成及相互關系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小分子物質a含有的元素為C、H、O、N、PB.參與構成人體的b有21種C.甲徹底水解得到4種小分子化合物D.甲的多樣性是由a的數目、排列順序不同導致的【考點】蛋白質分子的化學結構和空間結構;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氨基酸的種類和結構特點.【專題】正推法;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答案】C【分析】從圖中甲、乙、丙的關系及染色體的成分可推斷:甲是DNA,乙是RNA,丙是多肽,丁是蛋白質,則a是脫氧核苷酸,b是氨基酸;其中過程①為DNA的合成,②為轉錄,③為翻譯,④是氨基酸的脫水縮合。【解答】解:A、從圖甲、乙、丙、丁的關系及染色體的組成成分可判斷,甲是DNA,丙是多肽,乙是RNA,丁是蛋白質,進一步可判斷a是脫氧核苷酸,b是氨基酸。脫氧核苷酸含有的元素是C、H、O、N、P,A正確;B、參與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1種,B正確;C、DNA不完全水解得到4種脫氧核苷酸,徹底水解得到4種堿基(A、T、G、C)、磷酸和脫氧核糖6種小分子化合物,C錯誤;D、脫氧核苷酸的數目和排列順序決定了DNA分子的多樣性,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核酸和蛋白質、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等知識,比較綜合,要求考生識記核酸和蛋白質之間的關系,掌握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并能以“圖中甲、乙、丙的關系及染色體的成分”為解答本題的突破口,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9.驗證無機鹽X是否是植物必須的無機鹽,用甲組、乙組之間的空白對照;以及乙組中實驗前(無X)與實驗后(有X)之間的自身對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A.對照組是甲組、乙組實驗后B.控制此實驗的無關變量只需選一些相同的植物C.此實驗如果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液要滅菌D.為防止外界影響,此實驗需在黑暗密閉條件下進行【考點】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專題】模式圖;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答案】C【分析】1、無機鹽的主要存在形式:離子。2、無機鹽的功能:(1)細胞中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葉綠素的必要成分。(2)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如血液鈣含量低會抽搐。(3)維持細胞的形態、酸堿度、滲透壓。【解答】解:A、乙組中實驗前(無X)與實驗后(有X)之間的自身對照,本實驗中對照組是甲組、乙組實驗前,A錯誤;B、除自變量外,實驗中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些變量稱為無關變量,本實驗的無關變量有植物的種類、生長狀況和培養條件等,B錯誤;C、若此實驗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液要滅菌,避免雜菌對實驗產生影響,C正確;D、本實驗培養的是植物,故此實驗不能在黑暗密閉條件下進行,需在光照條件下進行,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從題中獲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無機鹽的知識做出正確判斷,屬于理解層次的內容,難度適中。10.如圖是細胞內幾種有機物及其功能的關系圖,m1、m2、m3、m4分別是有機物M1、M2、M3、M4的組成成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相同質量的M1和M2被徹底氧化分解,M1的耗氧量比M2少B.M3具有多種功能,如物質運輸、催化、調節、儲存遺傳信息等C.m3和m4之間的區別主要是五碳糖和堿基的種類不同D.在HIV體內,將M4徹底水解,能得到5種堿基,2種五碳糖【考點】糖類的種類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質的種類及其功能;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專題】模式圖;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糖類 脂質的種類和作用.【答案】A【分析】圖中M1是主要的能源物質,所以M1是糖類,則m1是單糖;M2是主要的儲能物質,所以M2脂肪,則m2是脂肪酸和甘油;M3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所以M3是蛋白質,則m3是氨基酸;M4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所以M4核酸,m則4是核苷酸。【解答】解:A、與糖類相比,脂肪中氧的含量遠遠低于糖類,而氫的含量更高,所以相同質量的M1糖類和M2脂肪被徹底氧化分解,M1糖類的耗氧量比M2脂肪少,A正確;B、M3是蛋白質,具有物質運輸、催化、調節、免疫等多種功能,但不具有儲存遺傳信息的功能,B錯誤;C、m3是氨基酸,不含五碳糖和堿基;m4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五碳糖、磷酸基團和含氮堿基構成,C錯誤;D、HIV是RNA病毒,體內的核酸只有RNA,所以RNA徹底水解能得到A、U、C、G4種堿基和1種五碳糖即核糖,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結合細胞內幾種有機物及其功能的關系圖,考查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考生對細胞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核酸的基本組成和功能的識記和理解是解題的關鍵。11.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結構規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結構單位,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和連接方式形成的多聚體,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br/>A.若該圖為一段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種類約有21種B.若該圖為一段RNA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團,3有四種C.若該圖表示多糖的結構模式圖,則淀粉、纖維素是相同的D.以碳鏈為骨架的多糖、蛋白質、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構成細胞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考點】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專題】模式圖;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答案】B【分析】1、核糖根據五碳糖不同分為DNA和RNA,DNA與RNA中的五碳糖不同,堿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形成核苷酸鏈。2、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一個氨基酸的氨基與另一個氨基酸的羧基反應脫去(1分)子水,氨基酸殘基通過肽鍵連接形成肽鏈。3、淀粉、纖維素、糖原都是由單體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體,淀粉、纖維素、糖原中葡萄糖的連接方式不同。【解答】解:A、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經脫水縮合形成的,氨基酸之間通過肽鍵鏈接,如果該圖為一段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鍵,3表示R基團,其種類約21種,A錯誤;B、如果該圖為一段RNA的結構模式圖,則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團,3是堿基,RNA中的堿基含有A、U、C、G共4種,B正確;C、淀粉和纖維素都屬于多糖,基本單位都是葡萄糖,但兩者結構不同,C錯誤;D、核苷酸是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不屬于生物大分子,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組成細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12.肉毒桿菌素是由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分泌的一種細菌外毒素,可引起肌肉的麻痹。肉毒桿菌毒素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蛋白質之一。毒素在80℃條件下加熱10min以上會被破壞。如圖為該毒素水解后的部分產物,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肉毒桿菌毒素在肉毒桿菌的宿主細胞中合成B.80℃高溫條件破壞了肉毒桿菌毒素的肽鍵C.該水解產物由四種氨基酸脫去4個水分子形成D.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只取決于氨基酸的數目、種類和排列順序【考點】蛋白質分子的化學結構和空間結構;蛋白質變性的主要因素;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專題】正推法;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的合成.【答案】C【分析】分析題圖:圖示化合物含有4個肽鍵,說明其形成過程中脫去了4分子水,形成的化合物為五肽。【解答】解:A、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蛋白質,在肉毒桿菌的核糖體中合成,A錯誤;B、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蛋白質,80℃高溫條件破壞了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并未破壞肽鍵,B錯誤;C、根據試題分析,該水解產物為五肽,由四種氨基酸脫去4個水分子形成,C正確;D、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一種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可能成千上萬,氨基酸形成肽鏈時,不同氨基酸排列順序千變萬化,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要求考生識記氨基酸脫水縮合的具體過程,掌握脫水縮合過程中的相關計算,能根據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敘說。二.解答題(共3小題)13.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可以組成多種不同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請據圖1回答下列相關問題:(1)①a→A過程發生的是 脫水縮合 反應;a結構通式是 。②小分子c的名稱為 核苷酸 ,C1在真核細胞中分布的主要場所為 細胞核 。(2)人的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含有兩條α肽鏈及兩條β肽鏈(α肽鏈和β肽鏈不同)。圖2表示β肽鏈一端的部分氨基酸排列順序,由圖可知一分子血紅蛋白中至少含有 8 個羧基。構成血紅蛋白的特有元素Fe屬于 微量元素 (填“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在該血紅蛋白徹底水解的過程中,需要 570 個水分子。(3)民間有“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如吃膠原蛋白含量高的豬蹄可增加關節處膠原蛋白的含量,此說法是否科學并陳述理由 此說法不科學,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它們都要被消化成細胞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些小分子(氨基酸)都要在人體細胞內重新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執行不同的功能(或有一定的科學性,組成動物和人體的膠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質,可能含有合成膠原蛋白的一些必需氨基酸,這些必需氨基酸進入人體后,更有利于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 。【考點】氨基酸的種類和結構特點;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專題】模式圖;正推法;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答案】(1)脫水縮合;;核苷酸;細胞核(2)8;微量元素;570(3)此說法不科學,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它們都要被消化成細胞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些小分子(氨基酸)都要在人體細胞內重新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執行不同的功能(或有一定的科學性,組成動物和人體的膠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質,可能含有合成膠原蛋白的一些必需氨基酸,這些必需氨基酸進入人體后,更有利于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分析】題圖分析,根據圖中A1﹣A5的功能可推知:它們是酶、抗體、血紅蛋白、肌動蛋白、胰島素,進一步推知:A是由C、H、O、N組成的蛋白質、a是氨基酸;根據C1﹣C2的分布特征可推知:C1是DNA、C2是RNA,進一步可推知,C是由C、H、O、N、P組成的核酸,c是核苷酸。【解答】解:(1)分析圖示可知:A為蛋白質,小分子a為其基本單位氨基酸,氨基酸在核糖體中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最終形成蛋白質,氨基酸指既含有一個堿性氨基又含有一個酸性羧基的有機化合物,它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為:,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可以據此檢測蛋白質,根據C1﹣C2的分布特征及功能可推知:C1是DNA、C2是RNA,進一步可推知,C是由C、H、O、N、P組成的核酸,c是其基本單位核苷酸,在真核細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2)圖示片段的R基上含有2個羧基,血紅蛋白含有兩條α肽鏈及兩條β肽鏈,故由圖可知一分子血紅蛋白中至少含有2×2+4=8個羧基,構成血紅蛋白的特有元素Fe屬微量元素。人的血紅蛋白是由574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含有兩條α肽鏈及兩條β肽鏈,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數=574﹣4=570,所以在血紅蛋白徹底水解的過程中,需要570個水分子。(3)此說法不科學,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它們都要被消化成細胞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些小分子(氨基酸)都要在人體細胞內重新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執行不同的功能(或有一定的科學性,組成動物和人體的膠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質,可能含有合成膠原蛋白的一些必需氨基酸,這些必需氨基酸進入人體后,更有利于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故答案為:(1)脫水縮合;;核苷酸;細胞核(2)8;微量元素;570(3)此說法不科學,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大分子有機物,它們都要被消化成細胞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些小分子(氨基酸)都要在人體細胞內重新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在人體內執行不同的功能(或有一定的科學性,組成動物和人體的膠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質,可能含有合成膠原蛋白的一些必需氨基酸,這些必需氨基酸進入人體后,更有利于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蛋白質的結構、功能以及其相關計算、核酸的基本單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4.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在核糖體上合成的是一條由110個氨基酸形成的單鏈多肽,稱前胰島素原,是胰島素的前身,在它的氨基端比胰島素原多一段肽鏈,稱為信號肽。信號肽引導新生多肽鏈進入內質網腔后,立即被酶切除,剩余的多肽鏈折疊成含3個二硫鍵的胰島素原。后者進入高爾基體,在酶的催化下除去一段連接胰島素A鏈和B鏈的連接肽(C肽),轉變為成熟的胰島素(A鏈有21個氨基酸,B鏈有30個氨基酸)。(1)胰島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請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其中纈氨酸的分子式為C5H11O2N,該氨基酸的R基可表示為 ﹣C3H7 。(2)氨基酸形成前胰島素原的結合方式是 脫水縮合 ,前胰島素原切除信號肽及C肽產生一分子胰島素,該過程至少需要消耗 3 分子水。已知成熟的胰島素中有5個游離的羧基,那么組成胰島素的氨基酸中有 54 個羧基。(3)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原儲存起來,也可以轉變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這說明蛋白質具有 調節機體生命活動 的功能。(4)現有數量充足的21種氨基酸,如果寫出由8個氨基酸組成的長鏈,可以寫出 218 條互不相同的長鏈。【考點】蛋白質的合成——氨基酸脫水縮合;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氨基酸的種類和結構特點.【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蛋白質的合成.【答案】(1);﹣C3H7(2)脫水縮合;3;54(3)調節機體生命活動(4)218【分析】1、氨基酸在核糖體中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而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接,脫出一分子水后形成肽鍵將兩個氨基酸連接起來的過程;氨基酸形成多肽過程中的相關計算: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一肽鏈數,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數目×氨基酸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一脫去水分子數×18。2、分泌蛋白是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質,其合成、加工和運輸過程是:最初是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鏈,肽鏈進入內質網進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由囊泡包裹著到達高爾基體,高爾基體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運至細胞膜,經細胞膜分泌到細胞外.該過程消耗的能量由線粒體提供。【解答】解:(1)一個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一個氫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所以結構通式是;氨基酸通式的分子式是C2H4O2NR,故纈氨酸的R基可以表示為—C3H7。(2)氨基酸形成前胰島素原的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肽鏈在內質網中經酶切割掉氨基端一段短肽后成為胰島素原,該過程中切斷一個肽鍵,需要一分子水,進入高爾基體的胰島素原經酶催化去除中間片段(C肽),該過程中切斷C肽前后2個肽鍵,需要2分子水。因此,1分子前胰島素原在產生一分子胰島素過程中共消耗3分子水。成熟的胰島素共有兩條鏈,除兩條鏈的一端有游離的羧基,還有3個羧基在R基上,故組成胰島素的氨基酸中共有三個氨基酸R基里含有羧基,胰島素的兩條鏈共有51個氨基酸(題干信息),每個氨基酸至少有一個羧基,加上3個R基中的羧基,共有54個羧基。(3)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原儲存起來,也可以轉變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這說明蛋白質具有調節機體生命活動的功能。(4)有21種氨基酸,由8個氨基酸組成長鏈,可以寫出218 條互不相同的長鏈。故答案為:(1);﹣C3H7(2)脫水縮合;3;54(3)調節機體生命活動(4)218【點評】本題結合胰島素的形成過程,考查蛋白質的合成和功能、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的知識,考生識記蛋白質的功能和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中的相關計算是解題的關鍵。15.為了研究在大豆種子萌發和生長過程中糖類和蛋白質的相互關系,某研究小組在25℃、黑暗、無菌、濕潤的條件下萌發種子,然后測定在不同時間種子和幼苗中相關物質的含量,結果如圖所示.(1)在觀察時間內,圖中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是 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對穩定?。偺呛孔兓恰∠陆怠。鞍踪|含量的變化是 上升 .(2)如果在同樣條件下繼續培養,預測圖中曲線的最終變化趨勢是 下降 ,其原因是 黑暗條件下無光合作用并且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 .(3)在上述定量測定之前,進行了蛋白質含量變化的預測實驗,請填充實驗原理;判斷實驗步驟中畫線部分是否正確,并更正錯誤之處;寫出實驗結果.①實驗原理:蛋白質 與雙縮脲試劑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其顏色深淺與蛋白質含量成正比.②實驗步驟Ⅰ:將三份等量大豆種子分別萌發1、5、9d后取出,各加入適量蒸餾水,研碎、提取、定容后離心得到蛋白質制備液;Ⅱ:取3支試管,編號1、2、3,分別加入等量的萌發1、5、9d的蛋白質制備液;Ⅲ:在上述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a,振蕩均勻后,在沸水浴中加熱,觀察顏色變化.ba: 先加雙縮脲試劑A液,混合均勻后,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br/>b: 直接觀察顏色變化?。?br/>③實驗結果: 1、2、3號試管中紫色依次加深 .【考點】糖類的檢測;蛋白質的檢測.【專題】實驗性簡答題;蛋白質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糖類 脂質的種類和作用.【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從曲線圖分析大豆種子萌發和生長過程中糖類和蛋白質的相互關系,理解和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對蛋白質鑒定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分析圖中曲線可看出: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保持相對穩定;蛋白質與總糖含量的變化是相反的關系,即總糖量下降,而蛋白質的量上升,說明了糖可以轉化成蛋白質.【解答】解:(1)分析圖中曲線可看出: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保持相對穩定.總糖量下降,蛋白質的量上升,可推測糖可以轉化成蛋白質.(2)由于培養條件是無光,萌發的種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自身所含有的有機物會逐漸下降,表現為曲線下降.(3)①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作用產生紫色反應,可利用顏色深淺判斷蛋白質含量.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方法是先加雙縮脲試劑A液(0.1 g/mL氫氧化鈉溶液)振蕩均勻,再滴加雙縮脲試劑B液(質量濃度為0.01 g/mL硫酸銅溶液).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反應不需要進行水浴加熱.③根據曲線可知萌發9天種子中蛋白質含量最多,顏色最深,其次是5天,萌發1天種子中蛋白質含量最少,顏色最淺.故答案為:(1)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對穩定 下降 上升(2)下降黑暗條件下無光合作用并且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3)①與雙縮脲試劑作用產生紫色反應②a:×更正:先加雙縮脲試劑A液,混合均勻后,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b:×更正:直接觀察顏色變化③1、2、3號試管中紫色依次加深【點評】本題考查檢測蛋白質的實驗、糖類的種類和作用的綜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分析題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