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生命歷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如圖表示造血干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過程①細胞a體積增大,物質運輸效率下降B.造血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的過程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C.干細胞分化成成熟紅細胞的過程中,細胞器的種類、數量會發生變化D.白細胞所含的遺傳信息與造血干細胞相同2.如圖1為某動物(體細胞染色體數=2n)細胞分裂某個時期的示意圖(僅示部分染色體),圖2中細胞類型是依據不同時期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數量關系而劃分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僅根據圖1所示的細胞不能判斷出該動物的性別B.圖2所示的細胞類型中一定含染色單體的是b、dC.孟德爾遺傳定律可發生于圖2中a類型細胞D.圖2中a、b、c類型細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體3.如圖1和圖2表示有絲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和核DNA的數量關系,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處于圖1的CD段B.圖1中DE段的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變C.圖2中a對應圖1中的AB段,c對應圖1中的EF段D.有絲分裂過程不會出現圖2中d所示的情況4.下列關于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說法錯誤的是( )A.衰老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的體積增大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死亡均屬于細胞凋亡C.細胞自噬可以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也可能導致細胞凋亡D.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5.哺乳動物紅細胞的部分生命歷程如圖所示,圖中除成熟紅細胞外,其余細胞中均有核基因轉錄的RNA。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造血干細胞與幼紅細胞基因相同但表達情況不同B.網織紅細胞仍然能夠合成核基因編碼的蛋白質C.紅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細胞核變大,細胞體積變小D.成熟紅細胞的凋亡有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態6.細胞周期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即M期),前者又可分為三個階段:G1期(DNA復制前期)、S期(DNA復制期)、G2期(DNA復制后期)。已知某生物細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M期的時長分別為9、5、3、2(單位:小時)。TdR是一種DNA合成可逆抑制劑,選擇性阻斷S期,去除后S期可繼續進行。為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現對細胞依次進行如下操作:①加入TdR;②維持14小時;③去除TdR;④維持x小時;⑤加入TdR。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S期DNA復制后,核DNA數量和染色體數量均會隨之加倍B.操作①后,M期細胞至少需要5小時后才能到達G1/S交界處C.操作④中x需要大于5小時并小于14小時D.若操作⑤維持4小時之后去除TdR,各細胞的分裂進程將“同步”7.近年來,隨著生物科學和醫學技術的發展,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iPS細胞最初是由成纖維細胞轉化而來,科學家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單獨培養胎兒、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纖維細胞,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細胞來源 胎兒 中年人 老年人增殖代數 50 20 2﹣﹣4A.對于多細胞動物而言細胞的衰老就是個體的衰老B.成纖維細胞體外培養增殖代數多少與年齡有關C.一般情況下人體細胞在體外培養最多分裂50次就停止分裂D.iPS細胞繼續培養可進一步分化形成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多種細胞8.將某動物(染色體數為2n)用32P充分標記后的精子與未標記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隨后轉入基本培養基(無32P)中繼續培養。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第一次有絲分裂中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2n個B.第一次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C.第二次有絲分裂中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D.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2n個9.Klotho蛋白是一種公認的抗衰老蛋白。近期研究發現,人體每天通過碳水化合物攝入能量占比與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密切相關(如圖所示),注射Klotho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并增加突觸可塑性(控制神經元之間通信的能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Klotho蛋白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B.不吃主食可能不利于長壽,每天碳水攝入能量越高越好C.人體細胞衰老時,會出現染色質收縮、酶活性均下降等現象D.該研究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10.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分化可增加細胞的種類,分化程度高的細胞全能性更易表現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被清除的過程是細胞壞死,不受基因控制C.癌細胞是能進行連續分裂的細胞,其物質運輸效率比衰老細胞更高D.人的成熟紅細胞進行無絲分裂過程中不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11.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端粒DNA序列隨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逐漸縮短后,使內側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損傷,導致細胞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RNA為模板修復端粒。芪蓮舒痞顆粒(QLSP)對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結果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端粒酶水解產物是氨基酸,用雙縮脲試劑檢測溶液呈現紫色B.同正常鼠相比,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細胞更易癌變,較高濃度的QLSP使端粒酶活性降低C.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可能與端粒酶的低活性有關D.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端粒也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逐漸縮短,繁殖能力變差12.人體骨髓中存在少量屬于多能干細胞的間充質干細胞(MSC),如圖為MSC分裂、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脂肪細胞中的DNA和RNA與MSC中的相同B.MSC不斷增殖分化,所以比成纖維細胞更易衰老C.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達時,該細胞開始凋亡D.不同誘導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類型的細胞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為某動物受精卵有絲分裂某時期的細胞和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所示細胞處于有絲分裂 期,該時期的主要特征是 。(2)圖甲所示細胞含有核DNA 個,染色單體 條,該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含有染色體 條。(3)DNA復制通常發生在圖乙中 段,bc段對應的時期是 ,cd段形成原因是 。(4)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之后,精確地 到兩個子細胞中。由于染色體上有 ,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5)若該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眼球為紅色,是因為眼部細胞能合成紅色素,其他細胞不能合成,這種穩定性差異稱為 ,其實質是 ,但遺傳物質不發生改變。14.如圖1為某二倍體高等植物細胞(2N=8)有絲分裂過程中,一對姐妹染色單體(a和b)的切面變化及運行圖,①→②→③表示不同時期細胞中a、b位置的依次變化。圖2表示該細胞發生分裂不同時期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的變化,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①→②不同時期細胞中b位置的依次變化是 的結果。(2)染色體處于圖1中位置①和③時的細胞中,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量之比分別為 和 。(3)圖1中③時期對應圖2 段,該時期引起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變化的原因是 。(4)圖2中,AB段引起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變化的實質是 。(5)末期赤道板處出現細胞板,其向四周擴展形成 。與高等植物細胞不同,動物細胞在有絲分裂末期的特點是 。15.miR﹣135b是一種在結腸癌細胞中合成量較高的RNA。科研人員研究了miR﹣135b含量對結腸癌細胞的細胞凋亡和細胞周期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表1 miR﹣135b對結腸癌細胞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的影響組別 細胞凋亡率(%) 處于間期不同階段的細胞比例(%)G1期 S期 G2期對照組 5.95 48.63 15.96 35.41miR﹣135b抑制組 25.67 62.47 16.46 21.07(注:細胞周期由間期和分裂期組成,間期分為G1期、S期和G2期,分裂期又稱為M期)請回答:(1)細胞凋亡對于正常多細胞生物體的作用有 。(至少寫出2點)(2)表1結果表明,高含量miR﹣135b能 (填“促進”或“抑制”)結腸癌細胞的凋亡。(3)為方便相關研究,可用“胸苷(TdR)雙阻斷法”對細胞進行同步化處理。TdR會抑制DNA復制使細胞周期停留在S期,對其他時期不起作用,洗去TdR后細胞周期恢復正常。若測得細胞周期各階段的時間為:G1(6.2h)、S(4.5h)、G2(3.2h)、M(1.4h),如圖所示,則加入TdR h后,細胞都將停留在S期及G1期與S期的交界處,若要使這些細胞均停留在G1期與S期的交界處,進一步的處理是 。(4)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合成不同類型的周期蛋白,科研人員測定了G1期CyclinD1、CyclinE、CDK2三種周期蛋白合成量,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CyclinE與CDK2結合,能促使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而CyclinD1過量合成會使周期抑制蛋白活化。表2結腸癌細胞中G1期相關細胞周期蛋白合成量的相對值組別 CyclinD1 CyclinE CDK2對照組 0.89 1.13 0.82miR﹣135b抑制組 1.28 0.73 0.43由表1和表2數據可推測,miR﹣135b含量影響結腸癌細胞凋亡可能的機制是 。除了手術之外,治療早期結腸癌可能的思路是 。新課預習銜接 細胞的生命歷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如圖表示造血干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過程①細胞a體積增大,物質運輸效率下降B.造血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的過程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C.干細胞分化成成熟紅細胞的過程中,細胞器的種類、數量會發生變化D.白細胞所含的遺傳信息與造血干細胞相同【考點】細胞的分化.【專題】模式圖;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B【分析】細胞分化應該掌握的幾點內容:(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多個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一系列穩定性差異的過程。(2)特征: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不可逆性。(3)意義: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4)原因: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遺傳物質沒有改變。【解答】解:A、細胞生長的過程中細胞的數量、形態不變,體積增大,細胞體積越大,相對表面積減小,則物質運輸效率越低,A正確;B、細胞的全能性指的是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細胞和完整個體的潛能,故造血干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的過程沒有體現細胞的全能性,B錯誤;C、干細胞分化成成熟紅細胞的過程中,細胞器的種類、數量會發生變化,C正確;D、造血干細胞分化為白細胞的過程中,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細胞中的遺傳信息沒有發生改變,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細胞分化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2.如圖1為某動物(體細胞染色體數=2n)細胞分裂某個時期的示意圖(僅示部分染色體),圖2中細胞類型是依據不同時期細胞中染色體數和核DNA分子數的數量關系而劃分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僅根據圖1所示的細胞不能判斷出該動物的性別B.圖2所示的細胞類型中一定含染色單體的是b、dC.孟德爾遺傳定律可發生于圖2中a類型細胞D.圖2中a、b、c類型細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體【考點】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特征及意義;細胞的減數分裂.【專題】模式圖;減數分裂.【答案】B【分析】分析圖1:該細胞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分離并向細胞兩極移動,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圖2:a染色體數為體細胞的2倍,處于有絲分裂后期;b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或者處于有絲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體細胞也可以是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的細胞;d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細胞,e細胞為精細胞、卵細胞或極體。【解答】解:A、圖1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細胞均等分裂,可判斷為雄性動物的初級精母細胞,A錯誤;B、由分析可知,圖2所示的細胞類型中,一定含染色單體的是b、d(染色體數目與DNA數目之比為1:2),B正確;C、孟德爾遺傳規律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對應于圖2中b類型細胞,C錯誤;D、圖2細胞類型c可能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形態和數目變化規律,能正確分析題圖,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3.如圖1和圖2表示有絲分裂不同時期染色體和核DNA的數量關系,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處于圖1的CD段B.圖1中DE段的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變C.圖2中a對應圖1中的AB段,c對應圖1中的EF段D.有絲分裂過程不會出現圖2中d所示的情況【考點】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特征及意義.【專題】坐標曲線圖;有絲分裂.【答案】C【分析】分析圖1:圖1表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與核DNA之比,其中BC段表示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由1個變為2個,是由于間期DNA的復制;CD段表示每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處于有絲分裂前期和中期;DE表示每條染色體上的DNA由2個變為1個,是由于后期著絲點的分裂;EF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圖2:a、c表示染色體:DNA=1:1;b表示染色體:DNA=1:2;d表示染色體:DNA=2:1,這種情況不存在。【解答】解:A、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是觀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最佳時期,對應于圖1的CD段,A正確;B、圖1中,DE表示每條染色體上的DNA由2個變為1個,是由于后期著絲點的分裂,此時細胞染色體組數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變,B正確;C、圖2中a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對應圖1中的E→F段,c表示G1期或有絲分裂末期,對應圖1中的A→B段或E→F段,C錯誤;D、圖2中,d表示染色體:DNA=2:1,這種情況不存在,故有絲分裂過程不會出現圖2中d所示的情況,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和柱形圖,考查有絲分裂過程及變化規律,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含量變化規律,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細胞所處的時期、各曲線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時期;各柱形圖代表的時期,再結合所學的知識答題。4.下列關于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說法錯誤的是( )A.衰老細胞體積變小,細胞核的體積增大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死亡均屬于細胞凋亡C.細胞自噬可以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穩定,也可能導致細胞凋亡D.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考點】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細胞死亡.【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B【分析】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再利用。此外,處于營養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就叫細胞凋亡。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解答】解:A、衰老細胞內的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核的體積增大,A正確;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死亡可能屬于細胞凋亡,也可能為細胞壞死,B錯誤;C、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內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再利用。此外,處于營養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C正確;D、端粒受損可能會導致細胞衰老,這是科學家的一大科學研究發現,此外還有自由基學說,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哺乳動物紅細胞的部分生命歷程如圖所示,圖中除成熟紅細胞外,其余細胞中均有核基因轉錄的RNA。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造血干細胞與幼紅細胞基因相同但表達情況不同B.網織紅細胞仍然能夠合成核基因編碼的蛋白質C.紅細胞在衰老過程中細胞核變大,細胞體積變小D.成熟紅細胞的凋亡有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態【考點】細胞的分化;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細胞死亡.【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C【分析】分析題圖:圖示表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部分生命歷程,造血干細胞先形成幼紅細胞,幼紅細胞排除細胞核后形成網織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喪失細胞器后形成成熟的紅細胞,所以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各種細胞器。【解答】解:A、細胞分化的不同階段,被選擇性表達的基因有所不同,所以造血干細胞與幼紅細胞中基因的執行情況不同,A正確;B、網織紅細胞中含有細胞核轉錄形成的mRNA和核糖體,仍能夠合成核基因編碼的蛋白質,B正確;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C錯誤;D、細胞凋亡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成熟紅細胞的凋亡有利于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紅細胞為素材,結合以哺乳動物紅細胞的部分生命歷程圖,考查細胞呼吸、細胞分化、細胞凋亡、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點,分析題圖,根據題干信息“除成熟紅細胞外,其余細胞中均有核基因轉錄的RNA”,對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6.細胞周期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即M期),前者又可分為三個階段:G1期(DNA復制前期)、S期(DNA復制期)、G2期(DNA復制后期)。已知某生物細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M期的時長分別為9、5、3、2(單位:小時)。TdR是一種DNA合成可逆抑制劑,選擇性阻斷S期,去除后S期可繼續進行。為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現對細胞依次進行如下操作:①加入TdR;②維持14小時;③去除TdR;④維持x小時;⑤加入TdR。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S期DNA復制后,核DNA數量和染色體數量均會隨之加倍B.操作①后,M期細胞至少需要5小時后才能到達G1/S交界處C.操作④中x需要大于5小時并小于14小時D.若操作⑤維持4小時之后去除TdR,各細胞的分裂進程將“同步”【考點】細胞增殖的意義和細胞周期.【專題】材料分析題;正推法;有絲分裂.【答案】C【分析】雙阻斷法:TdR(DNA復制抑制劑)——使S期的細胞不動,流程:1、加TdR,待經過G2+M+G1時間,G2+M+G1所有細胞都集中到了G1/S交界處(看作質點),即此時就剩下S期一段。2、移去TdR,待經過S期時間,所有細胞出了S段。3、加TdR,待經過G2+M+G1時間,包括S期的所有細胞又集中到了G1/S交界處。4、實現同步化。【解答】解:A、S期DNA復制后,核DNA數量數目加倍,但復制后的染色單體共用一個著絲粒,染色體數目不會發生改變,A錯誤;B、據題意可知,細胞分裂過程為G1→S→G2→M,且G1的時間為9小時,TdR是一種DNA合成可逆抑制劑,選擇性阻斷S期,因此操作①加入TdR后,M期細胞至少需要9小時后才能到達 G1/S交界處,B錯誤;C、據題意可知,操作①②后,G2+M+G1所有細胞都集中到了G1/S交界處,剩下需要將S期細胞也處于G1/S交界處,因此操作③后,需要維持S期時間(5小時),讓所有S期細胞都移出S期,但是同時不能有細胞再次進入S期,所以時間長度要小于G2、M、G1期之和,也就是小于14小時,C正確;D、操作⑤后,需要將所有細胞都處于G1/S交界處,因此需要經過G2+M+G1時間(14小時),此時各細胞的分裂進程將“同步”,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有絲分裂的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染色體行為特征進行分析應用。7.近年來,隨著生物科學和醫學技術的發展,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iPS細胞最初是由成纖維細胞轉化而來,科學家在相同條件下,分別單獨培養胎兒、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纖維細胞,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細胞來源 胎兒 中年人 老年人增殖代數 50 20 2﹣﹣4A.對于多細胞動物而言細胞的衰老就是個體的衰老B.成纖維細胞體外培養增殖代數多少與年齡有關C.一般情況下人體細胞在體外培養最多分裂50次就停止分裂D.iPS細胞繼續培養可進一步分化形成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多種細胞【考點】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干細胞的培養及其應用.【專題】數據表格;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A【分析】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關系:(1)單細胞生物: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2)多細胞生物:①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不等于個體的衰老和死亡。②兩者之間的聯系: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解答】解:A、對于多細胞生物而言,細胞的衰老和死亡不等于個體的衰老和死亡,但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A錯誤;B、由表可知: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代數隨著個體年齡的增大而減少,說明成纖維細胞的增殖能力與個體年齡有密切關系,B正確;C、一般情況下,人體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限的,人體細胞在體外培養最多分裂50次就停止分裂,C正確;D、iPS細胞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iPS細胞繼續培養可進一步分化形成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多種細胞,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細胞衰老和干細胞等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記教材知識,屬于考綱理解層次的考查。8.將某動物(染色體數為2n)用32P充分標記后的精子與未標記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隨后轉入基本培養基(無32P)中繼續培養。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第一次有絲分裂中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2n個B.第一次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C.第二次有絲分裂中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D.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2n個【考點】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特征及意義.【專題】正推法;有絲分裂.【答案】C【分析】1、DNA分子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都是由一條模板鏈和一條子鏈雙螺旋形成的;2、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間期染色體復制,一條染色體上含有2個染色單體、2個DNA分子,有絲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染色單體變成子染色體,染色體暫時加倍;3、受精卵中染色體一半來源于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解答】解:A、第一次有絲分裂中期由于著絲粒還沒分裂,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A錯誤;B、第一次有絲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而且DNA分子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故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2n個,B錯誤;C、DNA分子復制是半保留復制,第一次有絲分裂結束細胞內有n條32P標記的,故第二次有絲分裂中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C正確;D、第一次有絲分裂結束細胞內有n條32P標記的,但DNA只有一條鏈含32P,故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含有32P標記的染色體有n個,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細胞的有絲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變化規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9.Klotho蛋白是一種公認的抗衰老蛋白。近期研究發現,人體每天通過碳水化合物攝入能量占比與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密切相關(如圖所示),注射Klotho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并增加突觸可塑性(控制神經元之間通信的能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Klotho蛋白中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B.不吃主食可能不利于長壽,每天碳水攝入能量越高越好C.人體細胞衰老時,會出現染色質收縮、酶活性均下降等現象D.該研究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考點】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專題】坐標曲線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D【分析】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解答】解:A、Klotho蛋白中N元素主要用于合成“﹣CO﹣NH﹣”結構,A錯誤;B、不吃主食可能不利于長壽,每天碳水攝入能量在53.7%左右較好,Klotho蛋白含量最高,B錯誤;C、人體細胞衰老時,會發生染色質收縮,某些基因發生特異性表達,會發生mRNA的改變,因此人體細胞衰老時,會發生染色質收縮和核酸改變等現象,大多數酶活性下降,有些酶活性上升,C錯誤;D、依據信息,注射Klotho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并增加突觸可塑性,該研究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從題中獲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細胞衰老的知識做出正確判斷,屬于理解層次的內容,難度適中。10.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分化可增加細胞的種類,分化程度高的細胞全能性更易表現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被清除的過程是細胞壞死,不受基因控制C.癌細胞是能進行連續分裂的細胞,其物質運輸效率比衰老細胞更高D.人的成熟紅細胞進行無絲分裂過程中不出現染色體和紡錘體【考點】細胞的分化;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細胞的癌變的原因及特征;細胞的無絲分裂.【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C【分析】1、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越低。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解答】解:A、細胞分化可增加細胞的種類,分化程度高的細胞全能性更低,更難體現,A錯誤;B、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被清除的過程是細胞凋亡,受基因控制,B錯誤;C、癌細胞是能進行連續分裂的細胞,細胞衰老后,物質運輸效率降低,癌細胞的物質運輸效率比衰老細胞更高,C正確;D、人的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和細胞器,不能進行細胞分裂,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分化、細胞死亡、細胞癌變和細胞分裂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分化的意義;識記細胞凋亡的概念;識記癌細胞的特征,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11.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端粒DNA序列隨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逐漸縮短后,使內側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損傷,導致細胞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RNA為模板修復端粒。芪蓮舒痞顆粒(QLSP)對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結果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端粒酶水解產物是氨基酸,用雙縮脲試劑檢測溶液呈現紫色B.同正常鼠相比,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細胞更易癌變,較高濃度的QLSP使端粒酶活性降低C.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可能與端粒酶的低活性有關D.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端粒也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逐漸縮短,繁殖能力變差【考點】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細胞的癌變的原因及特征;蛋白質的檢測.【專題】正推法;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B【分析】分析題意,本實驗目的是研究芪蓮舒痞顆粒(QLSP)對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細胞端粒酶活性的影響,實驗的自變量是QLSP的有無及劑量,因變量是端粒酶為陽性和陰性的小鼠個體數。【解答】A、端粒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和DNA,水解產物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不能與雙縮脲試劑試劑反應,A錯誤;B、由柱形圖可知,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細胞端粒酶陽性最多,端粒酶活性較高,黏膜細胞最易癌變,隨QLSP濃度升高,端粒酶陽性的小鼠個體數逐漸減少,故較高濃度的QLSP,端粒酶活性降低,B正確;C、端粒DNA序列隨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逐漸縮短,而端粒酶可以修復端粒,故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可能與端粒酶活性增加有關,C錯誤;D、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幽門螺旋桿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也沒有端粒,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端粒和端粒酶為素材,考查細胞衰老的原因探究,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難度。12.人體骨髓中存在少量屬于多能干細胞的間充質干細胞(MSC),如圖為MSC分裂、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脂肪細胞中的DNA和RNA與MSC中的相同B.MSC不斷增殖分化,所以比成纖維細胞更易衰老C.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達時,該細胞開始凋亡D.不同誘導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類型的細胞【考點】細胞的分化;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細胞死亡.【專題】模式圖;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答案】D【分析】1、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2、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3、衰老細胞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4、分析題圖:圖示表示MSC分裂、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解答】解:A、組織細胞中的DNA與MSC中的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組織細胞中的RNA與MSC中不完全相同,A錯誤;B、MSC是多能干細胞,其與組織細胞相比,不易衰老,B錯誤;C、細胞凋亡也是基因表達的結果,C錯誤;D、由圖可知MSC能分裂、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不同誘導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類型的細胞,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細胞分化、細胞凋亡和細胞衰老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細胞分化的實質;識記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征及細胞凋亡的概念,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選項。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為某動物受精卵有絲分裂某時期的細胞和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所示細胞處于有絲分裂 中 期,該時期的主要特征是 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 。(2)圖甲所示細胞含有核DNA 12 個,染色單體 12 條,該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含有染色體 6 條。(3)DNA復制通常發生在圖乙中 ab 段,bc段對應的時期是 分裂前期和中期 ,cd段形成原因是 著絲粒分裂 。(4)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之后,精確地 平均分配 到兩個子細胞中。由于染色體上有 遺傳物質DNA ,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5)若該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眼球為紅色,是因為眼部細胞能合成紅色素,其他細胞不能合成,這種穩定性差異稱為 細胞分化 ,其實質是 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但遺傳物質不發生改變。【考點】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特征及意義.【專題】模式圖;有絲分裂.【答案】(1)中;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2)12;12;6(3)ab;分裂前期和中期;著絲粒分裂(4)平均分配;遺傳物質DNA(5)細胞分化;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分析】1、甲圖中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有絲分裂的中期。2、乙圖中縱坐標是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ab段表示DNA復制,結果一條染色體上含有2個DNA分子,bc段表示有絲分裂的前期、中期,cd表示著絲粒分裂,一條染色體上的DNA數目減半,de段表示有絲分裂的后期、末期。【解答】解:(1)甲圖所示細胞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有同源染色體,處于有絲分裂的中期。(2)圖甲所示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中期,含有6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上含有2條DNA,因此,此時甲細胞含有12個核DNA,12條染色單體,該細胞產生的子細胞含有6條染色體。(3)乙圖中縱坐標是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ab段表示DNA復制,此時細胞位于有絲分裂的間期,bc段表示有絲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d表示著絲粒分裂,一條染色體上的DNA數目減半,位于有絲分裂后期。(4)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關鍵是DNA的復制)之后,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由于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5)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若該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眼球為紅色,是因為眼部細胞能合成紅色素,其他細胞不能合成,這種穩定性差異稱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但遺傳物質不發生改變。故答案為:(1)中;著絲粒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2)12;12;6(3)ab;分裂前期和中期;著絲粒分裂(4)平均分配;遺傳物質DNA(5)細胞分化;基因的選擇性表達【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有絲分裂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14.如圖1為某二倍體高等植物細胞(2N=8)有絲分裂過程中,一對姐妹染色單體(a和b)的切面變化及運行圖,①→②→③表示不同時期細胞中a、b位置的依次變化。圖2表示該細胞發生分裂不同時期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的變化,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①→②不同時期細胞中b位置的依次變化是 紡錘絲牽引 的結果。(2)染色體處于圖1中位置①和③時的細胞中,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量之比分別為 1:2:2 和 1:0:1 。(3)圖1中③時期對應圖2 CD 段,該時期引起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變化的原因是 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4)圖2中,AB段引起每條染色體上DNA含量變化的實質是 DNA的復制 。(5)末期赤道板處出現細胞板,其向四周擴展形成 細胞壁 。與高等植物細胞不同,動物細胞在有絲分裂末期的特點是 細胞膜向內凹陷,最后縊裂形成子細胞 。【考點】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特征及意義.【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有絲分裂.【答案】(1)紡錘絲牽引(2)1:2:2 1:0:1(3)CD 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4)DNA的復制(5)細胞壁 細胞膜向內凹陷,最后縊裂形成子細胞【分析】分裂間期:為分裂期進行活躍的物質準備,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同時細胞有適度生長。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前期:染色質絲螺旋纏繞,縮短變粗,成為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包括兩條并列的姐妹染色單體,并有一個著絲粒連接著。核仁逐漸解體,核膜逐漸消失。從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形成一個梭形的紡錘體;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染色體形態固定,數量清晰,便于觀察;后期: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數量加倍;末期:染色體逐漸變成染色質絲。紡錘絲逐漸消失,出現核仁和核膜。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一個細胞板,細胞板逐漸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解答】解:(1)圖1為某二倍體高等植物細胞(2N=8)有絲分裂過程中,一對姐妹染色單體(a和b)的切面變化及運行圖,①→②→③表示不同時期細胞中a、b位置的依次變化。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兩側都有紡錘絲附著在上面,紡錘絲牽引著染色體運動,使染色體的位置發生移動,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由紡錘絲牽引著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所以圖1中①→②不同時期細胞中、b位置的依次變化是紡錘絲牽引的結果。(2)位置①時的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前中期,此時每條染色體上都有2個染色單體,每條染色體上有2個DNA,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量之比為1:2:2;位置③時的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個子染色體,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量之比為1:0:1。(3)位置③時的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姐妹染色單體消失,每條染色體上DNA數由2變為1,對應圖2CD段。(4)圖2中,AB段每條染色體上DNA數由1變為2,變化的實質是DNA的復制。(5)末期赤道板處出現細胞板,其向四周擴展形成細胞壁;與高等植物細胞不同,動物細胞在有絲分裂末期的特點是細胞膜向內凹陷,最后縊裂形成子細胞。故答案為:(1)紡錘絲牽引(2)1:2:2 1:0:1(3)CD 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4)DNA的復制(5)細胞壁 細胞膜向內凹陷,最后縊裂形成子細胞【點評】本題考查有絲分裂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5.miR﹣135b是一種在結腸癌細胞中合成量較高的RNA。科研人員研究了miR﹣135b含量對結腸癌細胞的細胞凋亡和細胞周期的影響,結果如表1所示。表1 miR﹣135b對結腸癌細胞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的影響組別 細胞凋亡率(%) 處于間期不同階段的細胞比例(%)G1期 S期 G2期對照組 5.95 48.63 15.96 35.41miR﹣135b抑制組 25.67 62.47 16.46 21.07(注:細胞周期由間期和分裂期組成,間期分為G1期、S期和G2期,分裂期又稱為M期)請回答:(1)細胞凋亡對于正常多細胞生物體的作用有 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重要作用 。(至少寫出2點)(2)表1結果表明,高含量miR﹣135b能 抑制 (填“促進”或“抑制”)結腸癌細胞的凋亡。(3)為方便相關研究,可用“胸苷(TdR)雙阻斷法”對細胞進行同步化處理。TdR會抑制DNA復制使細胞周期停留在S期,對其他時期不起作用,洗去TdR后細胞周期恢復正常。若測得細胞周期各階段的時間為:G1(6.2h)、S(4.5h)、G2(3.2h)、M(1.4h),如圖所示,則加入TdR 10.8 h后,細胞都將停留在S期及G1期與S期的交界處,若要使這些細胞均停留在G1期與S期的交界處,進一步的處理是 第二次阻斷后應該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4.5h到10.8h之間 。(4)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合成不同類型的周期蛋白,科研人員測定了G1期CyclinD1、CyclinE、CDK2三種周期蛋白合成量,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CyclinE與CDK2結合,能促使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而CyclinD1過量合成會使周期抑制蛋白活化。表2結腸癌細胞中G1期相關細胞周期蛋白合成量的相對值組別 CyclinD1 CyclinE CDK2對照組 0.89 1.13 0.82miR﹣135b抑制組 1.28 0.73 0.43由表1和表2數據可推測,miR﹣135b含量影響結腸癌細胞凋亡可能的機制是 抑制周期抑制蛋白活化,促進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 。除了手術之外,治療早期結腸癌可能的思路是 降低miR﹣135b的表達 。【考點】細胞增殖的意義和細胞周期;細胞死亡.【專題】數據表格;有絲分裂.【答案】(1)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重要作用(2)抑制(3)10.8 第二次阻斷后應該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4.5h到10.8h之間(4)抑制周期抑制蛋白活化,促進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 降低miR﹣135b的表達【分析】細胞周期的概念: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細胞周期分為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解答】解:(1)細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也叫做細胞編程性死亡,正常情況下,細胞凋亡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重要作用。(2)據表格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miR﹣135b抑制組細胞凋亡率較高,說明miR﹣135b少時,細胞凋亡率高,即高含量miR﹣135b能抑制結腸癌細胞的凋亡。(3)題意顯示,胸腺嘧啶核苷 (TdR) 雙阻斷法是常用的同步方法,胸苷會抑制DNA分子的復制而立刻阻斷細胞周期,而處于其它周期的細胞不受過量胸苷影響,洗去胸苷后細胞周期恢復正常。據此可設計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具體操作為:向細胞培養液中第一次加入過量的TdR,經一段時間處理后,細胞都將停留在S期及G1期與S期的交界處,則處理的時間至少為大于或等于(G2+M+G1)=3.2+1.4+6.2=10.8h。由于S期時間為4.5h,G1+G2+M=10.8h,故若要使這些細胞均停留在G1期與S期的交界處,第二次阻斷后應該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4.5h到10.8h之間。(4)CyclinD1、CyclinE、CDK2是G1中三種周期蛋白,其中CyclinE與CDK2結合,能促使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而CyclinD1過量合成會使周期抑制蛋白活化,據表格1可知,據表格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miR﹣135b抑制組細胞凋亡率較高,據表格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miR﹣135b抑制組CyclinD1較高,CyclinE、CDK2較低,即高含量的miR﹣135b能降低CyclinD1含量,升高CyclinE、CDK2含量,推測miR﹣135b含量抑制結腸癌細胞凋亡可能的機制是抑制周期抑制蛋白活化,促進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除了手術之外,治療早期結腸癌可能的思路是降低miR﹣135b的表達。故答案為:(1)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重要作用(2)抑制(3)10.8 第二次阻斷后應該在第一次洗去TdR之后的4.5h到10.8h之間(4)抑制周期抑制蛋白活化,促進細胞由G1期向S期轉化,促進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 降低miR﹣135b的表達【點評】本題考查細胞周期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