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期末檢測卷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BCCAC6-10 CDBAB11-14 DADB二、材料分析題15.(1)唐玄宗李隆基;(2分)唐玄宗勵精圖治,重視經濟發展,重用人才;(言之有理即可)(2分)安史之亂。(2分)(2)曲轅犁(2分)玻璃,藥材,特產等等。(2分)(3)技術的穩步提高、新作物的引進、開放的文化生活和蓬勃的貿易經濟;(任寫兩點4分)早市和夜市進一步發展。(2分)16.(1)設立軍事行政機構: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冊封: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冊封皮邏閣云南王、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和親: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每個史實2分,同一種方式的史實最多得2分)作用:促進了唐朝的民族交融和加強了邊疆管理。(2)蕃漢分治,因俗而治。(2分)學習漢文化,創立文字和貨幣。(2分)(3)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說辭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2分)注重因地制宜,合理處理民族關系。(言之有理即可,2分)17.(1)相互影響,雙向交流。(2分)鑒真東渡。(2分)(2)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分)原因: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商品交易。(2分)(3)閉關政策。(2分)使清朝無法適應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采取積極開放,兼容并包的態度。(言之有理即可,2分)2025年上學期期末檢測卷七 年 級 歷 史滿分:100分 時量:60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4分,滿分56分)1.隋唐時期,國家糧倉設在洛陽,江南等地的漕(通過水道運輸糧食)糧大量運來,運河上終日“漕船往來,千里不絕”,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開通( )鞏固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經濟交流C.改變了經濟重心 D.促進了物種交換2.“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體現了孟郊從社會下層一躍而入上層社會的喜悅。導致這種社會階層流動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三省六部制3.流寓湖南的文學家及其描寫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詩人,在湖南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兩年。他居無定所,來往于今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寫詩近百首。他的詩風淳樸厚重,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是( )A.王維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4.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簽書施行”。據此,通判的作用是( )A.分散知州的權力 B.收歸地方財賦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權力 D.防止宰相的權力過大5.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6.史料是研究歷史的根據。史料根據載體的不同,可分為口述史料、實物史料、文獻史料、歷史紀錄片等。其中實物史料可信度最高。下列關于研究宋遼關系的史料中最真實可靠的是( )A.陶晉生著《宋遼關系史研究》B.紀錄片《中華戰爭通史·澶州之戰》C.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D.元修《遼史》7.中國古代某一王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為管理這樣廣袤的疆土,該王朝創立了( )A.分封制 B.郡縣制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8.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A.遼宋夏金的并立 B.經濟重心的南移C.中央集權的加強 D.重文輕武的風氣9.宋朝出版事業興盛,官方圖書事業獲得很大發展,民間藏書之風也極為盛行,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和藏書中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印刷術的改進 B.科舉制的確立C.造紙術的發明 D.宋詞的繁榮10.有學者指出:“在我看來,中國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項。我認為,一個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天文歷法肯定是它的第一發明;一個人口最多的民族,中醫中藥肯定是它的第二發明。”材料意在強調( )A.中國古代的發明不僅有四大發明B.發明主要取決于實用C.中國古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各地D.重要發明應服務于農業11.“詩史互證”乃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獨特方法。以下詩句能夠佐證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跡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B.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C.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D.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12.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如圖是雍正皇帝頒給七世達賴格桑嘉措的金印,該文物( )A.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轄的證明B.證明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的領土D.見證了雍正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3.劉軍同學在歷史研究性學習中準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他從圖書館借來了《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等書。下列最可能成為論文標題的是( )A.淺議清朝的民族關系 B.試論清朝的對外關系C.簡論清朝的文化專制 D.略談清朝的君主專制14.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圖,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性資料。如圖插圖最有可能出自( )A.《齊民要術》 B.《天工開物》C.《本草綱目》 D.《資治通鑒》二、材料分析題(15題16分,16題,17題各14分,共44分)15. 某校七年級某歷史興趣小組以“學史方法”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搜集到以下資料,請你一起參與完成任務。(16分)【詩歌中的歷史】《憶昔》(節選)——杜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無家別》(節選)——杜甫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葛藜。 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1)詩歌一中“全盛日”出現于哪位皇帝統治時期?(2分)結合所學,概括其出現的原因。(2分)從詩歌一中的“全盛”轉變為詩歌二中的“世亂”,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2分)【壁畫中的歷史】圖1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耕種圖》 圖2 唐墓壁畫《客使圖》(局部)(2)圖1中使用的耕作工具是什么?(2分)圖2中右側第三位人物是來自東羅馬帝國的使者。結合所學知識,推測這位使臣可能帶來什么禮物?(寫出一種即可) (2分)【書籍中的歷史】材料 宋朝商業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國經濟生產率的明顯增長中找到。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水稻的早熟品種的引進,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開放強大的文化生活和蓬勃的貿易經濟,使商業繁榮超過前代。——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根據材料,概括宋朝出現“商業革命”的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項宋朝“商業革命”在時間上的表現?(2分)16.國家統一、民族交融和邊疆治理三位一體,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第一,設立軍事行政機構,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 第二,實行冊封制度改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三,實行和親政策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間文化的交融。 第四,重用少數民族人才以鞏固中央政權。——摘編自馬曉琳《淺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1)從材料一中任選兩種方式,分別列舉史實予以佐證。(4分)結合所學,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深遠影響。(2分)材料二元昊建國,設蕃漢官:蕃官主黨項,漢官主漢人。 ——《西夏書事》 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遼史·百官志》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2)材料二反映了遼和西夏統治者怎樣的統治思路?(2分)結合所學,歸納遼、西夏有哪些相同的統治措施。(2分)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元史·地理志》(3)根據材料三,用元朝管理邊疆的史實說明“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2分)綜合上述材料,古代邊疆管理對當代國家治理有何啟示?(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更為積極的表現是文化的相互影響……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帶來了 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編自袁行需《中華文明史·第三卷》(1)依據材料一,概括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隋唐時期“由內向外”文化交流的史實。(2分)材料二鄭和下西洋路線圖(2)根據材料二,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什么地區?(2分)結合所學,說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三 清朝統一臺灣后,群臣對是否開放海禁爭論激烈,康熙認為開放海禁有利國計民生,指定開放四個通商口岸。海外貿易活躍了地區經濟,也使清政府獲得豐厚稅利。……因為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對海外貿易不斷加強管制。乾隆時期,英國的武裝商船多次駛入通商口岸,引起清政府的警覺,于是下令僅保留廣州一口通商。后來,英國政府兩次派使團來華,要求擴大通商,均遭清政府拒絕。——摘編自王家范張耕華等《大學中國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2分)結合所學,這種政策對清朝產生了什么危害?(2分)綜合上述材料,今天的中國應該如何處理對外關系?(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七年級--明德洞井中學--參考答案.docx 歷史--七年級--明德洞井中學--期末考試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