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了植物生長素類似物(2,4﹣D)對富貴竹插條生根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1 2 3 4 5 6 72,4﹣D濃度(mol/L) 清水 10﹣15 10﹣13 10﹣11 10﹣9 10﹣7 10﹣5平均生根條數(根) 2.0 3.8 9.4 20.1 9.1 1.3 0A.該探究實驗的自變量是2,4﹣D濃度,因變量為插條生根條數B.濃度為10﹣5mol/L的2,4﹣D溶液對富貴竹生根既不促進也不抑制C.如要確定促進富貴竹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需縮小2,4﹣D濃度梯度作進一步實驗D.實驗過程中,每條插條的葉片數以及實驗室的溫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實驗結果2.將一株正在生長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飛行的航天飛船的暗室內,暗室朝向地心的一側開一個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圖1所示;如圖2表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植物莖生長的作用情況;如圖3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對頂芽和根部生長的作用情況。請判斷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一段時間后,圖1所示植物莖的生長方向是背光生長B.若圖1中莖的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m,則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p的范圍是m<p<2mC.圖3中②可表示的是頂芽,c﹣d表示隨生長素濃度升高對芽生長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D.若把圖1裝置放回地球同時去掉光源,植物根遠地側的生長素濃度為m,則近地側生長素濃度r的范圍是r>2m3.某同學做過如下的實驗:①②③④⑤⑥為六個空白瓊脂塊,經過一段時間后,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實驗結論等相關內容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①含生長素比②多,③含生長素比④多,⑤⑥不含生長素B.該實驗可證明生長素有極性運輸的現象,并且該現象和單側光照無關C.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則放置①的胚芽鞘彎曲角度更大D.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二者彎曲角度不同可以證明在單側光的照射下生長素發生了橫向運輸4.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分別指開花需要短日照條件和長日照條件。科學家分別將一種短日照植物和一種長日照植物置于短光周期中,但在長暗期中間給予一次瞬間光照,結果短日照植物不開花,長日照植物開花;再將這兩種植物置于長光周期中,但在長光期中間插入一次短時黑暗,結果短日照植物仍不開花,長日照植物開花。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植物接收光照的分子有光敏色素等物質B.短光周期的長暗期中間給予瞬間光照,長日照植物開花,因為滿足了其對暗夜長度的要求C.長光周期的長光期中間插入短時黑暗,短日照植物開花D.該實驗說明植物開花可能與連續暗期的長短有關5.乙烯和生長素(IAA)在高濃度NH4NO3;條件下可調節擬南芥幼苗根毛的發育。野生型擬南芥幼苗受到高濃度NH4NO3毒害后,根毛會畸形分叉,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甲、乙均為缺失某蛋白質的IAA不敏感型突變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注:甲缺失蛋白M,乙缺失蛋白N,ACC為乙烯合成前體A.高濃度NH4NO3下,乙烯或IAA抑制根毛的分叉均需要蛋白NB.高濃度NH4NO3下,外源ACC對乙的根系保護效果比對甲的好C.添加ACC或IAA均可抵抗高濃度NH4NO3對甲和乙的毒害作用D.在調節野生型擬南芥的根毛發育時ACC和IAA表現為協同作用6.某小組進行了不同濃度2,4﹣D對插條生根作用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其中丙是蒸餾水處理組。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實驗因變量檢測指標只能是生根數量B.2,4﹣D的濃度是該實驗的自變量C.該實驗中甲組的2,4﹣D濃度低于乙組的D.該實驗可以證明生長素能抑制植物生根7.如圖一表示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一段時間后胚芽鞘彎曲的情況(彎曲角度用α表示);圖二表示生長素對胚芽鞘生長的影響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在C點時,α具有最小值B.當生長素濃度小于B點濃度時,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加逐漸減小C.當生長素濃度高于B點濃度時,生長素會抑制胚芽鞘的生長D.胚芽鞘放瓊脂塊一側的細胞的分裂速度加快導致彎曲生長8.下列關于燕麥胚芽鞘向光生長的敘述,正確的是( )A.燕麥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B.生長素產生的部位和發揮作用的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C.單側光照射下尖端的生長素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為極性運輸D.胚芽鞘向光生長體現了生長素在低濃度時促進生長、高濃度時抑制生長9.如圖表示生長素發現過程中的相關實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速度可作為達爾文實驗的因變量B.鮑森 詹森的實驗證明了生長素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C.拜爾的實驗在黑暗中進行是因為光照會影響生長素的合成D.溫特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由尖端產生的化學物質引起的10.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莖的背地性的形成可以用“淀粉—平衡石假說”來解釋:當植物的放置方向改變時,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沿著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體內一系列信號分子的改變,如引起生長素沿著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對稱分布。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平衡石細胞導致植物根部背地側生長素濃度高,細胞生長快B.平衡石細胞使得植物根部對生長素濃度的影響更敏感C.植物根部和莖部的生長素分布受平衡石細胞的影響是相同的D.平衡石細胞使植物體內生長素只能從上端向下端進行極性運輸11.植物體的生長發育受到外源光信號和內源激素的共同調控,植物的光敏色素有兩種類型,紅光型(Pr)和遠紅光型(Pfr),Pr吸收紅光后會轉化為Pfr,結合圖中信息,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結合圖示推斷,可以進入細胞核內發揮作用的是PrB.生長素主要促進細胞質的分裂,細胞分裂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二者協同促進細胞分裂C.生長素的受體在細胞核內,而細胞分裂素和藍光的受體都在細胞膜上D.與光合色素相比,光敏色素在遠紅光的區域具有吸收光譜12.通常,葉片中葉綠素含量下降可作為其衰老的檢測指標。為研究激素對葉片衰老的影響,將某植物離體葉片分組,并分別置于蒸餾水、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將各組置于光下。一段時間內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如圖所示。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可推測施用ABA能促進秋天銀杏樹的葉由綠變黃的過程B.CTK與ABA對延緩該植物離體葉片衰老具有協同作用C.可推測ABA組葉綠體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組D.植物葉片的衰老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結果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4﹣表油菜素內酯(EBR)是目前農業上應用最多的油菜素內酯類似物。為探究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的緩解效應,科研人員以垂穗披堿草幼苗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結果如表所示:NaCl濃度(mmol/L) 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EBR濃度(μmol/L) 0 0 2 4 6 8 10平均苗長(mm) 75 29 31 55 68 49 28平均根長(mm) 28 12 13 18 21 15 9(1)在細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內酯與 (答出2種激素)具有協同作用,而與 (答出1種激素)相拮抗。(2)本實驗能否說明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的生長具有兩重性?請說出理由 。(3)若本實驗是測定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緩解效應最適濃度的預實驗,預實驗的目的是 。為進一步測定EBR的最適濃度,完成以下實驗方案:第一步:配制濃度分別為 μmol/L的EBR水溶液5組;第二步:選取一定數量生長狀況相同的100mmol/LNaCl脅迫下的垂穗披堿草幼苗,隨機均分為5組,并用以上濃度EBR水溶液分別處理;第三步:將以上5組垂穗披堿草幼苗在相同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第四步:測量并計算 。通過比較確定EBR水溶液作用的最適濃度。(4)EBR在生產上施用時,還需要綜合考慮 等因素。14.為研究生長素(IAA)和乙烯對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影響,選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實驗:實驗1:將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圖1所示實驗處理,一段時間后觀察幼苗的生長情況。實驗2:將生長兩周的番茄幼苗葉片分別進行A、B兩種處理(A處理:不同濃度的IAA溶液處理;B處理:在不同濃度的IAA溶液中分別加入適宜濃度的乙烯處理),3h后測定細胞膜的通透性,結果如圖2所示。(1)在番茄幼苗中,生長素可由 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而來,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 。(2)實驗2結果表明,在 和 時,IAA對細胞膜通透性的影響不顯著。B組加乙烯處理后,隨IAA濃度的提高,番茄葉片細胞膜的通透性顯著增加,與A組高濃度處理變化趨勢具有平行關系。請對這一實驗現象提出合理的假說:當IAA濃度的增加到一定量后,就會 促進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從而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大。(3)實驗1中,幼苗 (填“能”或“不能”)向光彎曲生長,這一生長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4)在實驗1中,若將5個含不同濃度IAA(均促進生長)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圖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側,經暗處培養后,測定胚芽鞘彎曲角度,結果如圖3所示。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15.研究人員將含有適宜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置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進行如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體內,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 (答出2點即可)。(2)圖1實驗中,一段時間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將 (填“直立生長”“向左彎曲生長”“向右彎曲生長”),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3)為驗證生長素在胚芽鞘中只能進行極性運輸,某人做了圖2實驗,發現一段時間后下端瓊脂塊中出現生長素。為了驗證該結論,請畫出還需補充的另一組實驗,并預期實驗結果。 預期實驗結果: 。新課預習銜接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探究了植物生長素類似物(2,4﹣D)對富貴竹插條生根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1 2 3 4 5 6 72,4﹣D濃度(mol/L) 清水 10﹣15 10﹣13 10﹣11 10﹣9 10﹣7 10﹣5平均生根條數(根) 2.0 3.8 9.4 20.1 9.1 1.3 0A.該探究實驗的自變量是2,4﹣D濃度,因變量為插條生根條數B.濃度為10﹣5mol/L的2,4﹣D溶液對富貴竹生根既不促進也不抑制C.如要確定促進富貴竹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需縮小2,4﹣D濃度梯度作進一步實驗D.實驗過程中,每條插條的葉片數以及實驗室的溫度等因素也會影響實驗結果【考點】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專題】數據表格;植物激素調節.【答案】B【分析】根據實驗課題可知,實驗的自變量是2,4﹣D濃度,因變量是插條生根條數,并且無關變量包括:側芽的數目、溶液處理的時間等,無關變量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因此應保持相同且適宜;生長素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解答】解:A、該探究了植物生長素類似物(2,4﹣D)對富貴竹插條生根的影響,實驗的自變量是2,4﹣D濃度,因變量為插條生根條數,A正確;B、對空白對照組相比,濃度為10﹣5mol/L的2,4﹣D溶液時平均生根條數(根)較少,說明對富貴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錯誤;C、從表格可知,富貴竹插條生根的最適的2,4﹣D溶液濃度為10﹣11mol/L左右,如要確定促進富貴竹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需縮小2,4﹣D濃度梯度作進一步實驗,C正確;D、實驗過程中,每條插條的葉片數以及實驗室的溫無關變量,度等因素屬于也會影響實驗結果,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以探究2,4﹣D促進芽、根的最適濃度為背景,考查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識記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把握2,4﹣D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能夠根據題意和表格中的數據獲取有效信息,找出實驗的目的,進而判斷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再結合所學知識答題。2.將一株正在生長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飛行的航天飛船的暗室內,暗室朝向地心的一側開一個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圖1所示;如圖2表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植物莖生長的作用情況;如圖3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對頂芽和根部生長的作用情況。請判斷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一段時間后,圖1所示植物莖的生長方向是背光生長B.若圖1中莖的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m,則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p的范圍是m<p<2mC.圖3中②可表示的是頂芽,c﹣d表示隨生長素濃度升高對芽生長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D.若把圖1裝置放回地球同時去掉光源,植物根遠地側的生長素濃度為m,則近地側生長素濃度r的范圍是r>2m【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專題】坐標曲線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B【分析】太空飛行的航天飛機,失去重力作用,植物生長受到單側光的影響,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一側多,生長素極性向下端運輸,使背光一側生長快,植物表現出彎向光源生長。【解答】解:A、圖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狀態下,重力對生長素的分布沒有影響,而單側光仍能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勻,使向光側生長素分布少,背光側生長素分布多,引起莖向著光源方向生長,A錯誤;B、若圖1中莖的向光側的生長素的濃度為m,因為背光側的生長素分布多且生長快于向光側,因此其濃度范圍應該大于m小于2m,即m<p<2m,B正確;C、由于根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芽,因此②可表示的是頂芽,c﹣d表示隨生長素濃度升高對芽生長的促進作用逐漸減弱,C錯誤;D、若把圖1的裝置放回地球上,同時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響,根的近地側生長素的濃度大于遠地側,且近地側抑制生長,遠地側促進生長,若遠地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根的近地側生長素的濃度范圍是大于c,既r>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分析題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某同學做過如下的實驗:①②③④⑤⑥為六個空白瓊脂塊,經過一段時間后,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實驗結論等相關內容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①含生長素比②多,③含生長素比④多,⑤⑥不含生長素B.該實驗可證明生長素有極性運輸的現象,并且該現象和單側光照無關C.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則放置①的胚芽鞘彎曲角度更大D.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二者彎曲角度不同可以證明在單側光的照射下生長素發生了橫向運輸【考點】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專題】模式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C【分析】據圖分析:①②瓊脂塊對應的胚芽鞘尖受單側光照射,所以①含生長素比②多;③④對應胚芽鞘去除尖端,放置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③④生長素含量相同,⑤⑥對應胚芽鞘形態學下端朝上,生長素不能運輸至形態學上端,⑤⑥不含生長素。【解答】解:A、據圖可知,保留胚芽鞘尖端給與單側光照射,①接收到的生長素比②多;去除胚芽鞘尖端,放置含生長素的瓊脂塊,這時單側光照射不影響生長素的分布,在胚芽鞘中生長素可從形態學上端運輸至形態學下端,但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至形態學上端,所以③④生長素含量相同,⑤⑥不含生長素,A錯誤;B、該實驗可證明生長素有極性運輸的現象,但沒有設置無單側光的對照組,無法判斷極性運輸和單側光照無關,B錯誤;C、①含生長素比②多,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則放置①的胚芽鞘生長的更快、彎曲角度更大,C正確;D、若將①和②分別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側,二者彎曲角度不同,可以證明①②中生長素含量不同,但無法證明在單側光的照射下生長素發生了橫向運輸,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判斷胚芽鞘是否生長,看是否有生長素的來源,且生長素是否能到達作用部位;判斷胚芽鞘是否彎曲,看生長素是否分布均勻。4.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分別指開花需要短日照條件和長日照條件。科學家分別將一種短日照植物和一種長日照植物置于短光周期中,但在長暗期中間給予一次瞬間光照,結果短日照植物不開花,長日照植物開花;再將這兩種植物置于長光周期中,但在長光期中間插入一次短時黑暗,結果短日照植物仍不開花,長日照植物開花。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植物接收光照的分子有光敏色素等物質B.短光周期的長暗期中間給予瞬間光照,長日照植物開花,因為滿足了其對暗夜長度的要求C.長光周期的長光期中間插入短時黑暗,短日照植物開花D.該實驗說明植物開花可能與連續暗期的長短有關【考點】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生命活動.【專題】信息轉化法;植物激素調節.【答案】C【分析】1、短日照植物(長夜植物):指每天日照時間短于它的臨界日長才開花的植物。2、長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指每天日照時長于它的臨界日長才開花的植物。3、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解答】解:A、植物接收光照的分子有光敏色素(色素﹣蛋白復合體)等物質,A正確;B、短日照植物實際是長夜植物,長日照植物實際是短夜植物,短光周期的長暗期中間給予瞬間光照。長日照植物能開花,因為滿足了其暗夜長度的要求,B正確;C、長光周期的長光期中間插入短時黑暗,短日照植物不開花,因為不能滿足其對連續黑暗時間較長的要求,C錯誤;D、由題意可知,該實驗說明植物開花可能與連續暗期的長短有關,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的相關知識,屬于對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注意在這里,光提供的是信息,不是能量。5.乙烯和生長素(IAA)在高濃度NH4NO3;條件下可調節擬南芥幼苗根毛的發育。野生型擬南芥幼苗受到高濃度NH4NO3毒害后,根毛會畸形分叉,相關實驗結果如圖所示(甲、乙均為缺失某蛋白質的IAA不敏感型突變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注:甲缺失蛋白M,乙缺失蛋白N,ACC為乙烯合成前體A.高濃度NH4NO3下,乙烯或IAA抑制根毛的分叉均需要蛋白NB.高濃度NH4NO3下,外源ACC對乙的根系保護效果比對甲的好C.添加ACC或IAA均可抵抗高濃度NH4NO3對甲和乙的毒害作用D.在調節野生型擬南芥的根毛發育時ACC和IAA表現為協同作用【考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專題】坐標曲線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B【分析】分析柱形圖,對于野生型擬南芥幼苗而言,ACC和IAA都能抑制高濃度NH4NO3對野生型擬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甲組缺失蛋白M,且對IAA不敏感,即使添加了ACC和IAA,也不能抵抗高濃度NH4NO3對擬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乙組缺失蛋白N,對IAA不敏感,但添加了ACC能顯著抵抗高濃度NH4NO3對擬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而添加IAA抵抗效果不明顯。【解答】解:A、由圖可知,高濃度下蛋白N缺失,乙烯能抵抗高濃度NH4NO3對擬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而IAA抵抗高濃度NH4NO3對擬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較弱,說明IAA抑制根毛的分叉需要蛋白N而乙烯不需要,A錯誤;B、由圖可知,施加外源ACC乙組的抑制根毛分叉的效果更明顯,甲組幾乎不起作用,故高濃度NH4NO3下,外源ACC對乙的根系保護效果比甲的好,B正確;C、由圖知,只有添加ACC 可抵抗高濃度NH4NO3對乙的毒害作用,添加IAA抵抗高濃度NH4NO3對乙的毒害作用較弱,添加ACC 或IAA無法抵抗高濃度NH4NO3對甲的毒害作用,C錯誤;D、由圖中信息無法得出調節野生型擬南芥的根毛發育時ACC和IAA表現為協同作用,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6.某小組進行了不同濃度2,4﹣D對插條生根作用的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其中丙是蒸餾水處理組。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該實驗因變量檢測指標只能是生根數量B.2,4﹣D的濃度是該實驗的自變量C.該實驗中甲組的2,4﹣D濃度低于乙組的D.該實驗可以證明生長素能抑制植物生根【考點】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專題】坐標曲線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B【分析】據圖分析:圖示是2,4﹣D對插條生根作用的實驗結果,其中丙是蒸餾水處理組,即對照組。結果顯示,甲組和乙組促進生根的效果都比丙組好,且甲組促進生根的效果比乙組好。【解答】解:AB、據圖分析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2,4﹣D的濃度和時間,因變量是插條生根的數量或生根程度,A錯誤,B正確;C、由圖中可知甲組促進生根的效果比乙組好,但這不能說明甲組的2,4﹣D濃度低于乙組,C錯誤;D、該實驗中丙組為對照組,甲乙可證明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根,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的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如圖一表示將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一段時間后胚芽鞘彎曲的情況(彎曲角度用α表示);圖二表示生長素對胚芽鞘生長的影響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在C點時,α具有最小值B.當生長素濃度小于B點濃度時,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加逐漸減小C.當生長素濃度高于B點濃度時,生長素會抑制胚芽鞘的生長D.胚芽鞘放瓊脂塊一側的細胞的分裂速度加快導致彎曲生長【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答案】B【分析】生長素生理作用:促進生長、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的發育;特點: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一中胚芽鞘彎曲程度越大,α越小。實驗設計需遵循對照原則,欲證明生長素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應設計空白對照組。圖二中橫坐標以上的部分代表促進作用,橫坐標上的點代表既不促進也不抑制,而橫坐標以下部分(c點以后)代表抑制作用。【解答】解:A、瓊脂塊中生長素濃度在C點時,既不促進也不抑制,所以α等于90°,A錯誤;B、當生長素濃度小于B點濃度時,隨生長素濃度的增加,對胚芽鞘生長的促進作用增大,胚芽鞘向右彎曲生長明顯,導致α逐漸減小,B正確;C、當生長素濃度高于B點濃度時,生長素對胚芽鞘的生長仍起促進作用,但促進作用逐漸減小,C錯誤;D、生長素不能促進細胞的分裂,但能促進細胞伸長,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胚芽鞘的彎曲生長取決于兩側生長速度的快慢,若兩側生長速度不相同,則會出現彎曲的現象。8.下列關于燕麥胚芽鞘向光生長的敘述,正確的是( )A.燕麥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B.生長素產生的部位和發揮作用的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C.單側光照射下尖端的生長素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為極性運輸D.胚芽鞘向光生長體現了生長素在低濃度時促進生長、高濃度時抑制生長【考點】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專題】正推法;植物激素調節.【答案】A【分析】1、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2、生長素的產生: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由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而成。3、生長素的運輸:胚芽鞘、芽、幼葉、幼根中: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稱為極性運輸;在成熟組織中:生長素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非極性運輸。【解答】解:A、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向光彎曲生長的部位在尖端下部,A正確;B、生長素產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發揮作用的部位在伸長區,B錯誤;C、單側光照射下尖端的生長素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為橫向運輸,C錯誤;D、由于單側光的作用,導致背光側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側,胚芽鞘向光側生長慢、背光側生長快只體現了生長素促進生長的作用,并沒有體現低濃度時促進生長、高濃度時抑制生長的特點,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9.如圖表示生長素發現過程中的相關實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速度可作為達爾文實驗的因變量B.鮑森 詹森的實驗證明了生長素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C.拜爾的實驗在黑暗中進行是因為光照會影響生長素的合成D.溫特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由尖端產生的化學物質引起的【考點】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專題】模式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D【分析】1、達爾文根據實驗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單側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現向光性彎曲。2、鮑森 詹森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3、拜爾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4、溫特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造成的,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解答】解:A、達爾文的實驗中胚芽鞘的遮光部位屬于自變量,胚芽鞘是否彎曲生長屬于因變量,A錯誤;B、鮑森 詹森的實驗證明了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當時并不知道這種“影響”就是生長素,B錯誤;C、生長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照,C錯誤;D、溫特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促進生長的物質,這種物質可由尖端向下運輸,促進下部的生長,造成胚芽鞘彎曲,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0.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莖的背地性的形成可以用“淀粉—平衡石假說”來解釋:當植物的放置方向改變時,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沿著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體內一系列信號分子的改變,如引起生長素沿著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對稱分布。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平衡石細胞導致植物根部背地側生長素濃度高,細胞生長快B.平衡石細胞使得植物根部對生長素濃度的影響更敏感C.植物根部和莖部的生長素分布受平衡石細胞的影響是相同的D.平衡石細胞使植物體內生長素只能從上端向下端進行極性運輸【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專題】正推法;植物激素調節.【答案】C【分析】淀粉﹣平衡石假說是被普遍承認的一種解釋重力對植物生長調節的機制,該假說認為,植物對重力的感受是通過體內一類富含淀粉體的細胞,即平衡石細胞來實現的,當重力的方向發生改變時,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就會沿著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體內一系列信息分子的改變,如通過影響生長素的運輸導致生長素沿著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對稱分布,從而造成重力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解答】解:A、據題意可知,平衡石細胞中的淀粉體就會沿著重力方向沉降,使得植物根部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細胞生長受抑制,A錯誤;B、平衡石細胞使根部生長素分布不均,而不是使植物根部對生長素濃度的影響更敏感,B錯誤;C、平衡石細胞對植物根部和莖部生長素濃度的影響是相同的,都會導致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于背地側,C正確;D、極性運輸是指生長素從植物形態學上端運向形態學下端運輸,而不是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1.植物體的生長發育受到外源光信號和內源激素的共同調控,植物的光敏色素有兩種類型,紅光型(Pr)和遠紅光型(Pfr),Pr吸收紅光后會轉化為Pfr,結合圖中信息,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結合圖示推斷,可以進入細胞核內發揮作用的是PrB.生長素主要促進細胞質的分裂,細胞分裂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二者協同促進細胞分裂C.生長素的受體在細胞核內,而細胞分裂素和藍光的受體都在細胞膜上D.與光合色素相比,光敏色素在遠紅光的區域具有吸收光譜【考點】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生命活動;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專題】模式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可知,細胞膜上分布著細胞分裂素受體和向光素。細胞分裂素受體與細胞分裂素結合后,將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內影響基因表達過程;向光素接受藍光信號后,一方面影響葉綠體的狀態和分布位置,另一方面影響核內的基因表達;細胞質內還有光敏色素,其接受紅光信號后,也可以影響核內的基因表達,核內還有隱花色素和生長素受體,隱花色素也能接受藍光信號影響基因表達,生長素受體與生長素結合后影響基因表達,綜上所述,光、植物激素等環境因素可作為信息分子被受體接受并起作用,最終通過信息傳遞系統影響核內的基因表達,進而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解答】解:A、從圖中看出,Pr吸收紅光后進入細胞核,由于Pr吸收紅光后會轉化為Pfr(遠紅光型),所以進入細胞核發揮作用的是Pfr,A錯誤;B、細胞分裂素與受體結合后,主要促進細胞質的分裂,而生長素與受體結合,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B錯誤;C、從圖中看出,藍光的受體有PHOT和隱花色素,隱花色素位于細胞核內,C錯誤;D、光合色素主要吸收可見光,而光敏色素在遠紅光的區域具有吸收光譜,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環境因素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12.通常,葉片中葉綠素含量下降可作為其衰老的檢測指標。為研究激素對葉片衰老的影響,將某植物離體葉片分組,并分別置于蒸餾水、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將各組置于光下。一段時間內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如圖所示。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可推測施用ABA能促進秋天銀杏樹的葉由綠變黃的過程B.CTK與ABA對延緩該植物離體葉片衰老具有協同作用C.可推測ABA組葉綠體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組D.植物葉片的衰老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結果【考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專題】坐標曲線圖;植物激素調節.【答案】B【分析】由圖分析可知,ABA處理組葉綠素的相對含量低于對照組,CTK處理組葉綠素的相對含量最高,CTK+ABA處理組葉綠素含量高于對照組和ABA處理組,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各處理組葉綠素的相對含量都呈下降趨勢,這說明ABA能夠促進葉綠素的分解,CTK能夠抑制葉綠素的分解,而ABA能夠削弱CTK對葉綠素分解的抑制作用。【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ABA能夠促進葉綠素的分解,故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銀杏樹的葉由綠變黃的過程,A正確;B、由分析可知,ABA能夠促進葉綠素的分解,CTK能夠抑制葉綠素的分解,CTK與ABA對延緩該植物離體葉片衰老具有拮抗作用,B錯誤;C、NADPH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施用ABA組的葉綠素的含量降低明顯,說明葉片衰老程度高,與CTK組相比,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故ABA組葉綠體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組,C正確;D、由題圖信息分析可知,植物葉片的衰老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結果,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識記各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并能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4﹣表油菜素內酯(EBR)是目前農業上應用最多的油菜素內酯類似物。為探究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的緩解效應,科研人員以垂穗披堿草幼苗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結果如表所示:NaCl濃度(mmol/L) 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EBR濃度(μmol/L) 0 0 2 4 6 8 10平均苗長(mm) 75 29 31 55 68 49 28平均根長(mm) 28 12 13 18 21 15 9(1)在細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內酯與 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答出2種激素)具有協同作用,而與 脫落酸 (答出1種激素)相拮抗。(2)本實驗能否說明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的生長具有兩重性?請說出理由 能。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 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 。(3)若本實驗是測定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傷害緩解效應最適濃度的預實驗,預實驗的目的是 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為進一步測定EBR的最適濃度,完成以下實驗方案:第一步:配制濃度分別為 4、5、6、7、8 μmol/L的EBR水溶液5組;第二步:選取一定數量生長狀況相同的100mmol/LNaCl脅迫下的垂穗披堿草幼苗,隨機均分為5組,并用以上濃度EBR水溶液分別處理;第三步:將以上5組垂穗披堿草幼苗在相同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第四步:測量并計算 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 。通過比較確定EBR水溶液作用的最適濃度。(4)EBR在生產上施用時,還需要綜合考慮 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劑的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 等因素。【考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類型和作用.【專題】實驗性簡答題;植物激素調節;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脫落酸(2)能 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3)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4、5、6、7、8 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4)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劑的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分析】該實驗的自變量是EBR濃度,因變量是平均苗長和根長。實驗前做一個預實驗,目的是為正式實驗摸索條件,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解答】解:(1)在細胞分裂方面,油菜素內酯能促進分裂,與赤霉素(促進細胞的伸長)、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而脫落酸能抑制發芽,與油菜素內酯相抗衡。(2)根據表格數據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因此能說明EBR對鹽脅迫下垂穗披堿草幼苗的生長具有兩重性。(3)預實驗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表格中苗長和根長最長的是EBR濃度6μmol/L的組,因此判斷EBR的最適濃度范圍為4~8μmol/L。為進一步探究EBR的最適濃度,可設置5個組EBR的濃度分別為4、5、6、7、8μmol/L,測量并計算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通過比較確定EBR水溶液作用的最適濃度。(4)生產上施用EBR時,需要綜合考慮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劑的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故答案為:(1)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脫落酸(2)能 EBR濃度為2~8μmol/L都可以緩解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但EBR濃度為10μmol/L 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垂穗披堿草苗和根生長的傷害(3)可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也可用于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4、5、6、7、8 每組垂穗披堿草幼苗的平均苗長和根長(4)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劑的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14.為研究生長素(IAA)和乙烯對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影響,選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實驗:實驗1:將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圖1所示實驗處理,一段時間后觀察幼苗的生長情況。實驗2:將生長兩周的番茄幼苗葉片分別進行A、B兩種處理(A處理:不同濃度的IAA溶液處理;B處理:在不同濃度的IAA溶液中分別加入適宜濃度的乙烯處理),3h后測定細胞膜的通透性,結果如圖2所示。(1)在番茄幼苗中,生長素可由 色氨酸 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而來,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 吲哚乙酸 。(2)實驗2結果表明,在 無外源乙烯 和 低濃度IAA 時,IAA對細胞膜通透性的影響不顯著。B組加乙烯處理后,隨IAA濃度的提高,番茄葉片細胞膜的通透性顯著增加,與A組高濃度處理變化趨勢具有平行關系。請對這一實驗現象提出合理的假說:當IAA濃度的增加到一定量后,就會 促進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加 促進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從而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大。(3)實驗1中,幼苗 不能 (填“能”或“不能”)向光彎曲生長,這一生長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幼苗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 。(4)在實驗1中,若將5個含不同濃度IAA(均促進生長)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圖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側,經暗處培養后,測定胚芽鞘彎曲角度,結果如圖3所示。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最適濃度的IAA促進作用最強,胚芽鞘彎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適濃度,促進作用都減弱,胚芽鞘彎曲角度都減小 。【考點】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植物激素調節.【答案】(1)色氨酸 吲哚乙酸(2)無外源乙烯 低濃度IAA 促進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加(3)不能 幼苗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4)最適濃度的IAA促進作用最強,胚芽鞘彎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適濃度,促進作用都減弱,胚芽鞘彎曲角度都減小【分析】分析題圖1:幼苗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IAA不能發生橫向運輸,只能極性運輸.瓊脂塊中的IAA運輸到下面促進細胞伸長生長,因此幼苗將直立生長.圖2:A處理:不同濃度的IAA溶液處理;B處理:在不同濃度的IAA溶液中分別加入適宜濃度的乙烯處理.根據A曲線可知,在無外源乙烯和低濃度IAA時,IAA對細胞膜透性的影響不顯著.B組加乙烯處理后,隨IAA濃度的提高,番茄葉片細胞膜透性顯著增加,與A組高濃度處理變化趨勢具有平行關系,這說明當IAA濃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會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細胞膜的透性.圖3:將5個含不同濃度IAA(均促進生長)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圖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側,經暗處培養后,測定胚芽鞘彎曲角度,結果如圖3所示,原因是:最適濃度的IAA促進作用最強,胚芽鞘彎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適濃度,促進作用都減弱,胚芽鞘彎曲角度都減小。【解答】解:(1)生長素是由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形成的。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2)實驗2結果表明,根據A曲線可知,在無外源乙烯和低濃度IAA時,IAA對細胞膜透性的影響不顯著。根據題意可知,該假說為IAA濃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會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大。(3)實驗1中,由于幼苗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因此幼苗不能向光彎曲生長。(4)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于胚芽鞘的作用效果不同,將5個含不同濃度IAA(均促進生長)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圖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側,經暗處培養后,測定胚芽鞘彎曲角度,結果如圖3所示,原因是:最適濃度的IAA促進作用最強,胚芽鞘彎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適濃度,促進作用都減弱,胚芽鞘彎曲角度都減小。故答案為:(1)色氨酸 吲哚乙酸(2)無外源乙烯 低濃度IAA 促進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加(3)不能 幼苗沒有尖端,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瓊脂塊不能感受單側光刺激)(4)最適濃度的IAA促進作用最強,胚芽鞘彎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適濃度,促進作用都減弱,胚芽鞘彎曲角度都減小【點評】本題結合圖示,考查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作用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15.研究人員將含有適宜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置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進行如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體內,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 芽、幼嫩的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答出2點即可)。(2)圖1實驗中,一段時間后,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將 向右彎曲生長 (填“直立生長”“向左彎曲生長”“向右彎曲生長”),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 瓊脂塊中的生長素進入胚芽鞘切段的左側,使胚芽鞘左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右側,引起胚芽鞘左側生長快于右側 。(3)為驗證生長素在胚芽鞘中只能進行極性運輸,某人做了圖2實驗,發現一段時間后下端瓊脂塊中出現生長素。為了驗證該結論,請畫出還需補充的另一組實驗,并預期實驗結果。 預期實驗結果: 一段時間后,該組下端瓊脂中無生長素 。【考點】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植物激素調節.【答案】(1)芽、幼嫩的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向右彎曲生長 瓊脂塊中的生長素進入胚芽鞘切段的左側,使胚芽鞘左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右側,引起胚芽鞘左側生長快于右側(3) 一段時間后,該組下端瓊脂中無生長素【分析】植物的不同器官對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反應情況不同,根最敏感,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其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其生長,故幼根左側放置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左側生長慢,所以向左彎曲生長,胚芽鞘左側放置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左側生長快,所以向右彎曲生長。【解答】解:(1)在植物體內,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圖1中,胚芽鞘左側放置的瓊脂塊中的生長素可以進入胚芽鞘切斷的左側,從而使胚芽鞘左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右側,故向右彎曲生長。(3)依據圖2,并不能說明結論,因為沒有實驗證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所以應該增加一組胚芽鞘形態學上端朝下的實驗,以證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即如圖:預期結果:經過一段時間,該組下端瓊脂中無生長素,說明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故答案為:(1)芽、幼嫩的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向右彎曲生長 瓊脂塊中的生長素進入胚芽鞘切段的左側,使胚芽鞘左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右側,引起胚芽鞘左側生長快于右側(3) 一段時間后,該組下端瓊脂中無生長素【點評】本題考查植物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