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課預習銜接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如圖表示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從外界環境攝入的O2進入肝臟細胞的途徑為:外界環境→呼吸系統→A→①→②→肝臟細胞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島素、血漿蛋白等物質C.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環境是②③D.腎炎導致①滲透壓增加,②減少2.從某種意義上說,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種化合物。下列各組物質中,屬于內環境成分的一組是( )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呼吸酶、胰島素、糖蛋白C.K+、血漿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載體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3.為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某興趣小組向三種樣液中滴加酸或堿,用pH計測定結果如表。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pH 加入HCl溶液/滴 加入NaOH/滴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20 25 30自來水(初始為7.6) 5.2 4.9 4.5 4.3 4.2 4.2 8.3 9.1 9.5 9.7 10.0 10.2緩沖液(初始為7.2) 7.1 6.7 6.7 6.6 6.4 6.0 7.8 8.0 8.2 8.4 8.5 8.5牛血漿(初始為7.0) 7.0 6.9 6.8 6.7 6.6 6.4 7.2 7.3 7.5 7.5 7.6 7.6A.三組樣液初始pH不同,故無法通過該結果比較緩沖能力的高低B.三組樣液中,自來水組是對照組,緩沖液組和牛血漿組是實驗組C.為減小實驗誤差,每一pH結果應為三次重復測量后獲得的平均值D.比較緩沖液組與牛血漿組,可以證明后者含有緩沖對/H2CO34.如圖為人體體液之間物質交換示意圖,其中甲﹣丁表示人體體液的四種不同組成成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淋巴細胞生活的環境是乙、丙、丁B.甲中含有抗體、激素和血紅蛋白C.甲與乙的最主要區別是乙中含有較多蛋白質D.淋巴循環受阻會導致乙增加5.如圖為人體胰腺的局部組織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內環境主要由①④⑥組成,占體液的大部分.B.當人體饑餓時,B中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AC.某人喝入少許食醋后不會引起血漿pH明顯下降,與它含有緩沖物質有關D.若花粉等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會使圖中⑤的通透性增大,⑥增多,導致水腫6.圖一、二分別為兩位同學所作的“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模式圖,圖一中的②④⑤和圖二中的甲、乙、丙均為細胞外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兩圖中,②與甲、④與丙、⑤與乙分別對應B.②是體內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C.甲、乙、丙的體積之和小于細胞內液的體積D.⑤中的蛋白質含量比②和④中的多,滲透壓更高7.下列關于內環境及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正常情況下糖原不出現在內環境中;②組織液滲回血漿和滲入淋巴的量相差較大;③血漿成分穩定時機體保持穩態;④腹瀉會引起體液中水和蛋白質大量丟失;⑤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會出現組織水腫。A.二項 B.三項 C.四項 D.五項8.對內環境的穩態理解最全面的是( )A.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使內環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B.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C.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激素的作用下,通過各組織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D.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9.流感病毒感染者往往出現發熱、咳嗽、乏力、咽痛等癥狀。感染者的常規治療需要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以維持內環境穩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高熱不退患者可以采取輔助措施來降低體溫,如加蓋棉被,增加排汗B.感染者機體內的O2、神經遞質、血紅蛋白等都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感染者血液中每一種成分的含量都是固定不變的D.人體的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10.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它向腦細胞供應一定的營養,并運走腦組織的代謝產物,調節著中樞神經系統的酸堿平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腦脊液屬于內環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單向的B.腦細胞產生的CO2經過腦脊液可直接釋放到外界環境C.大腦深度思考時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能使腦脊液pH明顯降低D.腦脊液與血漿在成分上的主要區別在于血漿含有較多的蛋白質11.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如圖是內環境的結構示意圖,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體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①中存在的淋巴細胞在機體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B.急性腎小球腎炎會導致④中滲透壓下降,從而出現組織水腫現象C.經常飲酒的人肝細胞會受到損傷,其中的一些胞內酶會進入內環境中D.肝組織中③④處的O2濃度和CO2濃度的大小關系分別是③>④和③<④12.如圖為肝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圖,以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B中的O2在肝細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過6層磷脂雙分子層B.A與B在組成成分上最大的差異是A中蛋白質含量較高C.在饑餓條件下,肝臟周圍葡萄糖濃度A>BD.內環境中如HCO3﹣/H2CO3等緩沖對的存在,使得其pH能保持穩定不變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為人體某組織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是 (填字母)。CO2能夠從組織細胞進入組織液的原因是: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 (填“高于”或“低于”)組織液。(2)只有維持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的穩態,機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目前普遍認為 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3)長時間行走后,腳底會磨起“水皰”,刺破水皰,流出的淡黃色液體主要是 ;若長期營養不良,會造成圖中 (填字母)含量增多,引起水腫。(4)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的含量有關。人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進入血液后, (填“會”或“不會”)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 。(5)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間既有密切關系,又有一定區別。一般情況下,血漿、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 。14.甲圖是人體某組織的模式圖,乙圖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①、②、③、④表示液體,A、B、C、E表示系統,D表示器官。(1)圖甲中不屬于人體內環境組成的液體是 (填數字序號),④表示的液體是 ;毛細淋巴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為 。(2)正常人體內③的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和 的含量有關。(3)圖中E表示 系統,具有運輸體內物質的作用;體內細胞只有通過F才能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則F表示 。(4)正常情況下,圖甲 中的CO2濃度最高。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細胞會因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以與血液中的 (H2CO3/NaHCO3)發生反應,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15.如圖表示內環境各成分及其與細胞間的關系,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D、E處的名稱分別是D 、E 。(2)內環境也叫做細胞外液,其中A的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的含量有關。 液(填“A”或“B”或“C”)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3)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目前普遍認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 調節網絡。(4)外界空氣中的氧氣進入人體組織細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過 層生物膜。新課預習銜接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如圖表示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從外界環境攝入的O2進入肝臟細胞的途徑為:外界環境→呼吸系統→A→①→②→肝臟細胞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島素、血漿蛋白等物質C.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環境是②③D.腎炎導致①滲透壓增加,②減少【考點】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專題】模式圖;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人體內所有液體統稱為體液,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又叫內環境,主要由組織液、血漿和淋巴組成。圖中,根據②→③→①是單箭頭可知,①是血漿,②是組織液,③是淋巴,A是循環系統,B是泌尿系統。【解答】解:A、從外界環境攝入的O2進入肝臟細胞的途徑為:外界環境→呼吸系統→A循環系統→①血漿→②組織液→肝臟細胞,A正確;B、①是血漿,含有葡萄糖、胰島素、血漿蛋白等物質,B正確;C、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環境是②組織液和③淋巴,C正確;D、腎炎導致①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②組織液增加,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組成和理化性質,意在考查考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能力。2.從某種意義上說,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種化合物。下列各組物質中,屬于內環境成分的一組是( )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呼吸酶、胰島素、糖蛋白C.K+、血漿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載體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專題】正推法;內環境與穩態.【答案】C【分析】1.內環境是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物質均屬內環境成分(如血漿蛋白、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氨基酸、遞質、激素等)。2.4類不屬于內環境的物質:(1)與外界相通的液體成分:消化液、淚液、汗液、尿液等;(2)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胞內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3)細胞膜上的成分:載體、受體等;(4)人體不能吸收的物質:纖維素、麥芽糖等。【解答】解:A、CO2,Cl﹣、尿素屬于內環境的成分,而解旋酶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A錯誤;B、唾液淀粉酶屬于消化酶、呼吸酶在細胞內、糖蛋白在細胞膜上,都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胰島素可以存在血漿中,屬于內環境的成分,B錯誤;C、K+、血漿蛋白、性激素、脂肪酸都屬于內環境的成分,C正確;D、Ca2+屬于內環境的成分,而載體蛋白在細胞膜上、胃蛋白酶屬于消化酶、DNA聚合酶在細胞內,都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成分的判斷,對于內環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題的關鍵。3.為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某興趣小組向三種樣液中滴加酸或堿,用pH計測定結果如表。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pH 加入HCl溶液/滴 加入NaOH/滴5 10 15 20 25 30 5 10 15 20 25 30自來水(初始為7.6) 5.2 4.9 4.5 4.3 4.2 4.2 8.3 9.1 9.5 9.7 10.0 10.2緩沖液(初始為7.2) 7.1 6.7 6.7 6.6 6.4 6.0 7.8 8.0 8.2 8.4 8.5 8.5牛血漿(初始為7.0) 7.0 6.9 6.8 6.7 6.6 6.4 7.2 7.3 7.5 7.5 7.6 7.6A.三組樣液初始pH不同,故無法通過該結果比較緩沖能力的高低B.三組樣液中,自來水組是對照組,緩沖液組和牛血漿組是實驗組C.為減小實驗誤差,每一pH結果應為三次重復測量后獲得的平均值D.比較緩沖液組與牛血漿組,可以證明后者含有緩沖對/H2CO3【考點】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實驗.【專題】數據表格;內環境與穩態.【答案】C【分析】1、細胞代謝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如碳酸等,人和動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經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這些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內環境,常使pH發生偏移,但一般情況下,機體能通過緩沖物質使pH穩定在一定范圍內。2、血液中含有許多對對酸堿度起緩沖作用的物質,也叫緩沖對,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堿度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而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解答】解:A、該實驗觀察的是pH前后變化,雖然初始pH不同,但對實驗結論影響不大,A錯誤;B、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血漿是否具有維持pH相對穩定的功能”,所以自來水組和緩沖液組是對照組,牛血漿組是實驗組,B錯誤;C、為減小實驗的偶然誤差,每一pH結果應為三次重復測量后獲得的平均值,C正確;D、比較緩沖液組與牛血漿組,可以證明后者含有緩沖物質,但不能證明含有緩沖對/H2CO3,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實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如圖為人體體液之間物質交換示意圖,其中甲﹣丁表示人體體液的四種不同組成成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淋巴細胞生活的環境是乙、丙、丁B.甲中含有抗體、激素和血紅蛋白C.甲與乙的最主要區別是乙中含有較多蛋白質D.淋巴循環受阻會導致乙增加【考點】體液的組成;內環境的組成.【專題】模式圖;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兩部分,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組織液主要由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滲出到細胞間而形成,大部分物質能夠被重新吸收回血漿,一部分組織液經毛細淋巴管壁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最終匯入血漿。【解答】解:A、圖中甲為血漿,乙為組織液,丙為淋巴液,淋巴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甲(血漿)和丙(淋巴液)。丁為細胞內液,是指細胞內的液體,淋巴細胞不能生活在細胞內液中,A錯誤;B、甲是血漿,血漿中約90%為水,其余10%分別是:蛋白質(7%~9%),無機鹽(約1%),以及血液運輸的其他物質,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激素、各種代謝廢物等。血紅蛋白為紅細胞內的物質,因此不會出現在內環境中,B錯誤;C、甲(血漿)與乙(組織液)的最主要區別是甲(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C錯誤;D、淋巴循環受阻會導致組織液中蛋白質增多,導致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進而導致乙(組織液)增加,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培養了學生分析題意、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5.如圖為人體胰腺的局部組織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內環境主要由①④⑥組成,占體液的大部分.B.當人體饑餓時,B中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AC.某人喝入少許食醋后不會引起血漿pH明顯下降,與它含有緩沖物質有關D.若花粉等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會使圖中⑤的通透性增大,⑥增多,導致水腫【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專題】模式圖;內環境與穩態.【答案】A【分析】分析題圖:①為淋巴液,②為毛細淋巴管,③為血細胞,④為血漿,⑤為毛細血管,⑥為組織液,⑦為細胞內液。A是毛細血管動脈端,B是毛細血管靜脈端。【解答】解:A、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約占體液的,內環境屬于細胞外液,主要由淋巴液①、血漿④和組織液⑥組成,A錯誤;B、人體饑餓時,血液流出胰腺時胰高血糖素濃度升高,所以毛細血管靜脈端B中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毛細血管動脈端A,B正確;C、喝入些許食醋后不會引起血漿pH明顯下降,與它含有的HCO3﹣/H2CO3、/H2PO4﹣等緩沖對有關,C正確;D、過敏反應產生的組織胺會使圖中毛細血管⑤的通透性增大,血漿中血漿蛋白等物質進入組織液,使組織液滲透壓升高,血漿中的水分滲入組織液,使組織液⑥增多,導致水腫,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內環境的組成及成分、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內環境是外界與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6.圖一、二分別為兩位同學所作的“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模式圖,圖一中的②④⑤和圖二中的甲、乙、丙均為細胞外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兩圖中,②與甲、④與丙、⑤與乙分別對應B.②是體內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C.甲、乙、丙的體積之和小于細胞內液的體積D.⑤中的蛋白質含量比②和④中的多,滲透壓更高【考點】內環境的組成.【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圖一中①是毛細血管壁,②是組織液,③是組織細胞,④是淋巴液,⑤是血漿,⑥是血細胞;圖二中甲是組織液,乙是血漿,丙是淋巴液,丁是細胞內液。【解答】解:A、圖一中②是組織液、④是淋巴液、⑤是血漿,圖二中甲是組織液、乙是血漿、丙是淋巴液,因此兩圖中,②與甲、④與丙、⑤與乙分別對應,A正確;B、②是組織液,是體內大多數細胞(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B正確;C、細胞外液約占體液的,細胞內液約占體液的,因此甲、乙、丙的體積之和小于細胞內液的體積,C正確;D、⑤是血漿,血漿中蛋白質含量比②和④中的多,滲透壓接近,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內環境的組成,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的關系,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是解題的關鍵。7.下列關于內環境及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正常情況下糖原不出現在內環境中;②組織液滲回血漿和滲入淋巴的量相差較大;③血漿成分穩定時機體保持穩態;④腹瀉會引起體液中水和蛋白質大量丟失;⑤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會出現組織水腫。A.二項 B.三項 C.四項 D.五項【考點】內環境的理化特性;體液的組成.【專題】正推法;內環境與穩態.【答案】B【分析】關于“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應掌握以下幾點:(1)實質:體內滲透壓、溫度、pH等理化特性呈現動態平衡的過程;(2)定義: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狀態;(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4)層面:水、無機鹽、血糖、體溫等的平衡與調節;(5)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解答】解:①正常情況下糖原儲存在肝臟細胞和肌肉細胞內,不出現在內環境中,①正確;②組織液,大部分滲回血漿,少部分滲入淋巴,②正確;③內環境穩態的實質是:健康人的內環境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處于動態平衡中,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可見,血漿成分穩定時機體不一定保持穩態,③錯誤;④腹瀉會引起體液中水和無機鹽大量丟失,但不會引起蛋白質大量丟失,④錯誤;⑤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會引起血漿蛋白含量減少,血漿滲透壓下降,由血漿滲透到組織液中的水分增加,因此會出現組織水腫,⑤正確。正確的是①②⑤故選:B。【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內環境的組成,血漿、組織液、淋巴間的關系,內環境穩態失調癥,對于內環境組成和血漿、組織液、淋巴間的關系的理解及對各種內環境穩態失調癥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8.對內環境的穩態理解最全面的是( )A.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使內環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B.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C.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激素的作用下,通過各組織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D.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考點】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專題】正推法;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關于“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應掌握以下幾點:(1)實質:體內滲透壓、溫度、pH等理化特性呈現動態平衡的過程;(2)定義: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4)層面:水、無機鹽、血糖、體溫等的平衡與調節。【解答】解:A、由于血液中緩沖物質的調節作用,使內環境的pH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只涉及理化特性中的pH,A錯誤;B、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水平,B錯誤;C、正常機體在神經、體液、免疫的調節下,通過各組織、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C錯誤;D、正常機體在神經、體液、免疫的調節下,通過各組織、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知識點簡單,考查內環境穩態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識記內環境穩態的概念、調節機制、生理意義及實質,明確內環境穩態的實質是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9.流感病毒感染者往往出現發熱、咳嗽、乏力、咽痛等癥狀。感染者的常規治療需要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以維持內環境穩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高熱不退患者可以采取輔助措施來降低體溫,如加蓋棉被,增加排汗B.感染者機體內的O2、神經遞質、血紅蛋白等都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感染者血液中每一種成分的含量都是固定不變的D.人體的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考點】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的組成.【專題】信息轉化法;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內環境穩態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環境穩態一旦失調機體生命活動受影響,細胞代謝紊亂,從而表現出相應的內環境穩態失調癥,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的各器官,系統的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是保持動態平衡的。【解答】解:A、對于高燒不退的病人,加蓋棉被,不僅不利于散熱,反而會加重病情,A錯誤;B、血紅蛋白在紅細胞內,不在內環境中,B錯誤;C、感染者血液中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含量都是維持相對穩定的,C錯誤;D、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穩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內環境穩態的概念、調節機制、生理意義等基礎知識,明確內環境穩態是一種相對穩態的狀態,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即可。10.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它向腦細胞供應一定的營養,并運走腦組織的代謝產物,調節著中樞神經系統的酸堿平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腦脊液屬于內環境,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單向的B.腦細胞產生的CO2經過腦脊液可直接釋放到外界環境C.大腦深度思考時呼吸作用釋放的CO2能使腦脊液pH明顯降低D.腦脊液與血漿在成分上的主要區別在于血漿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專題】信息轉化法;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內環境指細胞外液,是人體細胞直接生存的環境,以區別于機體生存的外界環境。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內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腦脊液等。【解答】解:A、腦脊液是腦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屬于內環境,腦脊液與血漿之間的物質運輸是雙向的,A錯誤;B、腦細胞產生的CO2并不能直接通過腦脊液釋放到外界環境,而是需要經過血液循環和肺部的氣體交換過程才能被排出體外,B錯誤;C、內環境中有緩沖對物質,故大腦深度思考時呼吸作用釋放的CO2不會使腦脊液pH明顯降低,C錯誤;D、組織液、腦脊液、淋巴液與血漿在成分上的主要區別在于血漿含有較多的蛋白質,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內環境的概念及組成,能緊扣題干信息“它向腦細胞供應一定的營養,并運走腦組織的代謝產物”答題。11.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如圖是內環境的結構示意圖,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體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①中存在的淋巴細胞在機體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B.急性腎小球腎炎會導致④中滲透壓下降,從而出現組織水腫現象C.經常飲酒的人肝細胞會受到損傷,其中的一些胞內酶會進入內環境中D.肝組織中③④處的O2濃度和CO2濃度的大小關系分別是③>④和③<④【考點】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內環境的組成.【專題】模式圖;內環境與穩態.【答案】D【分析】1、營養不良引起血漿蛋白減少,滲透壓下降,組織液回流減弱,組織間隙液體增加,導致組織水腫現象。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溫度、pH和滲透壓:(1)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它含有的緩沖物質有關;(3)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在組成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上占有明顯優勢的是Na+和Cl﹣,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來源于Na+和Cl﹣。【解答】解:A、據圖分析,①為淋巴液,②為細胞內液,③為組織液,④為血漿,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在機體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A正確;B、急性腎小球腎炎會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血漿蛋白滲出,血漿蛋白含量下降,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向組織液滲透增加,進而出現組織水腫的現象,B正確;C、飲酒會引起肝細胞損傷,其中的一些胞內酶會經組織液進入血漿,C正確;D、肝組織中,氧氣由血漿擴散到組織液,而二氧化碳則由組織液擴散到血漿,故圖中③④處的氧氣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大小關系分別是③<④和③>④,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模式圖,考查內環境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內環境的組成,掌握各組成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分析題圖,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12.如圖為肝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圖,以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B中的O2在肝細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跨過6層磷脂雙分子層B.A與B在組成成分上最大的差異是A中蛋白質含量較高C.在饑餓條件下,肝臟周圍葡萄糖濃度A>BD.內環境中如HCO3﹣/H2CO3等緩沖對的存在,使得其pH能保持穩定不變【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專題】模式圖;內環境與穩態.【答案】C【分析】分析題圖:圖中為肝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圖,其中A表示組織液,B表示血漿。【解答】解:A、B表示血漿,血漿中的O2在肝細胞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穿過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細胞膜)→肝細胞膜(1層細胞膜)→線粒體雙層膜,共5層膜,10層磷脂分子,A錯誤;B、A為組織液,B為血漿,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高于組織液,B錯誤;C、在饑餓條件下,肝臟細胞中肝糖原分解產生葡萄糖,肝臟周圍組織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血漿中的葡萄糖濃度,C正確;D、內環境中如HCO3﹣/H2CO3等緩沖對的存在,使得其pH能保持相對穩定,而不是穩定不變,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內環境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內環境的組成,能正確分析題圖;識記內環境的理化特性,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二.解答題(共3小題)13.如圖為人體某組織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是 a和b (填字母)。CO2能夠從組織細胞進入組織液的原因是: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 高于 (填“高于”或“低于”)組織液。(2)只有維持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的穩態,機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目前普遍認為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3)長時間行走后,腳底會磨起“水皰”,刺破水皰,流出的淡黃色液體主要是 組織液 ;若長期營養不良,會造成圖中 b (填字母)含量增多,引起水腫。(4)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無機鹽和蛋白質 的含量有關。人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進入血液后, 不會 (填“會”或“不會”)使血液pH降低,原因是 血漿中的一些緩沖物質可以中和乳酸 。(5)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間既有密切關系,又有一定區別。一般情況下,血漿、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 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內環境與穩態.【答案】(1)a和b 高于(2)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3)組織液 b(4)無機鹽和蛋白質 不會 血漿中的一些緩沖物質可以中和乳酸(5)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分析】分析題圖可知,a是淋巴,b是組織液,c是血漿,abc共同組成內環境。內環境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解答】解:(1)圖中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是:a淋巴液和b是組織液。CO2能夠從組織細胞擴散進入組織液,因為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釋放CO2使得CO2的濃度組織細胞內高于組織液。(2)只有維持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的穩態,機體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3)長時間行走后,腳底會磨起“水泡”,刺破水泡,流出的淡黃色液體主要是組織液;若長期營養不良,會造成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進而導致圖中b組織液含量增多,引起水腫。(4)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血漿的pH值為7.35~7.45,由于血漿中一些緩沖物質可以中和乳酸,所以,人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進入血液后,不會使血液pH降低。(5)內環境穩態的實質是指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維持相對穩定。一般情況下,血漿、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故答案為:(1)a和b 高于(2)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3)組織液 b(4)無機鹽和蛋白質 不會 血漿中的一些緩沖物質可以中和乳酸(5)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組成和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14.甲圖是人體某組織的模式圖,乙圖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①、②、③、④表示液體,A、B、C、E表示系統,D表示器官。(1)圖甲中不屬于人體內環境組成的液體是 ① (填數字序號),④表示的液體是 淋巴液 ;毛細淋巴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為 組織液和淋巴液 。(2)正常人體內③的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無機鹽 和 蛋白質 的含量有關。(3)圖中E表示 循環 系統,具有運輸體內物質的作用;體內細胞只有通過F才能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則F表示 內環境 。(4)正常情況下,圖甲 細胞內液(或①) 中的CO2濃度最高。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細胞會因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乳酸進入血液后,可以與血液中的 NaHCO3 (H2CO3/NaHCO3)發生反應,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內環境與穩態.【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題圖分析:圖示是內環境穩態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示意圖,其中A為消化系統、B為呼吸系統、C為排泄系統,D為皮膚,E為循環系統,F為內環境;①為細胞內液,②為組織液,③為血漿,④為淋巴,圖中組織液、血漿和淋巴組成人體細胞直接生存的內環境,內環境也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解答】解:(1)圖甲中①為細胞內液,②為組織液,③為血漿,④為淋巴,其中組織液、血漿和淋巴組成人體細胞直接生存的內環境,①(細胞內液)不屬于人體內環境組成的液體,④表示的液體是淋巴;毛細淋巴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為組織液和淋巴。(2)③是血漿,其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3)由于所有的物質都要經過E出入內環境,圖中E表示循環系統,體內細胞只有通過F才能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則F表示內環境。(4)CO2是細胞代謝的產物,因此正常情況下,圖甲細胞內液(①)中的CO2濃度最高;乳酸進入血液后,可以與血液中的NaHCO3發生反應,使血液的pH維持相對穩定。故答案為:(1)①;淋巴液;組織液和淋巴液(2)無機鹽;蛋白質(3)循環;內環境(4)細胞內液(或①);NaHCO3【點評】本題考查內環境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5.如圖表示內環境各成分及其與細胞間的關系,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D、E處的名稱分別是D 消化 、E 泌尿 。(2)內環境也叫做細胞外液,其中A的滲透壓大小主要與 蛋白質和無機鹽 的含量有關。 B 液(填“A”或“B”或“C”)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3)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目前普遍認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 神經—體液—免疫 調節網絡。(4)外界空氣中的氧氣進入人體組織細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過 11 層生物膜。【考點】內環境的組成;內環境的理化特性;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內環境與穩態.【答案】(1)消化 泌尿(2)蛋白質和無機鹽 B(3)神經—體液—免疫(4)11【分析】分析題圖:圖示是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圖,分析可知,A是血漿,B是組織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統,E是泌尿系統。【解答】解:(1)據圖分析可知,圖中的D表示消化系統,E表示泌尿系統。(2)內環境也叫作細胞外液,主要是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組成;A是血漿,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B組織液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3)目前普遍認為,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4)外界環境中的O2進入人體組織細胞參與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過肺泡壁(2層細胞膜)、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細胞膜)、進入紅細胞膜、出紅細胞膜、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細胞膜)、組織細胞膜、線粒體膜(2層膜),共2+2+1+1+2+1+2=11層膜。故答案為:(1)消化 泌尿(2)蛋白質和無機鹽 B(3)神經—體液—免疫(4)11【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