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期末檢測卷八年級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1 2 3 4 5 6 7C B D C D A B8 9 10 11 12 13 14B C D A B A A材料題15.(1)保家衛國;(2分)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分)(2)工業門類不齊全,重工業基礎薄弱;(2分)材料二反映的重工業基礎薄弱是展開一五計劃的原因或背景。(2分)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任答一點即可,2分)(3)強硬堅決,絕不妥協;(2分)一國兩制;(2分)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同分裂分子作斗爭。(言之有理即可,2分)16.(1)圖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圖2——經濟特區的建立。(2分)影響: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2)傳統觀念: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2分)南方談話;(2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任寫一點,2分)我們要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言之有理即可,2分)17.示例一:主題:中國智慧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史事: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呦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等。論述: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有重要貢獻。呦呦呦科研團隊發現了有效抵御瘧疾的青蒿素,得到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收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示例二:主題:中國方案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史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共建“一帶一路”等。論述: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積極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和新的動力。2017年,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方案為推動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25年上學期期末檢測卷八年級歷史滿分:100分 時量:60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4分,滿分56分)1.“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標志著中國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文中高度盛贊的事件是( )A.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B.抗日戰爭的勝利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1951年5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文章《人民民主專政在農村中生了根》,文中寫道:“剛分到田地的農民晚上興奮得連睡覺都睡不好,半夜要起來好幾次,出門去看看他新分得的插著小紅旗的田。從心坎里高興出來!”由此可知,“人民民主專政在農村中生根”主要得益于( )A.《共同綱領》的頒行 B.土地改革運動的實施C.農業合作化掀起高潮 D.農業合作化的推進3.1954年毛澤東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 )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B.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C.提出“一國兩制”構想D.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4.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5.題圖是國務院1956年7月28日發出的一份文件的主要內容。據此可知,我國( )①對于小商販業務安排的問題。 ②對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運輸合作社、合作商店方面的問題。 ③適當解決小業主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④公私合營企業的私股定息問題。 ⑤職工和私方人員的工資福利問題。 ⑥企業改組和人事安排問題。A.完成了“一化三改”任務B.關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困難C.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D.重視三大改造中出現的問題6. 20世紀50年代《科學普及資料匯編》記載:廣東新會農民創造水稻和高粱“雜交”辦法;陜西西安農民成功地將棉花“嫁接”到椿樹上;陜西蒲城縣農民試驗“公雞孵小雞”,使母雞有更多時間下蛋。與這些“記載”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A.契合了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B.反映了農業合作化取得豐碩成果C.遵循了客觀嚴謹的自然規律D.標志著農業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7.有學者指出,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增長得益于鄧小平的政策。以往中國拒資本主義于國門之外,鄧小平的政策則計劃把它請進門來,利用它為經濟發展服務。“鄧小平的政策”是( )A.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B.打開國門吸引外資C.政企分開按勞分配 D.設立特區擴大出口8.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有三次創業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第三次創業高潮點出現的原因是(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D.興辦四個經濟特區9. 某省紀委、監委組織省級機關黨員干部到廉政教育館接受紀律教育。這體現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依法治國C.全面從嚴治黨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0 . 民族區域自治實行以來,特別是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11.2015年11月,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會晤。會談中,習近平指出: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么,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愿意同其交往。習近平總書記談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一個中國”原則B.經濟相互促進C.兩岸直接“三通”D.經濟互補互利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中受閱出現的核導彈方隊,該兵種的發展( )A.促進祖國大陸獲得統一B.得益于錢學森等人付出C.推動興邊富民逐步落實D.經歷抗美援朝戰爭考驗13.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大量優秀作品問世,如《紅巖》《青春之歌》《東方紅》《英雄兒女》等。這些優秀作品問世的背景是( )A.“雙百”方針的提出B.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D.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群眾體育快速發展,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健身運動成為時尚。到2019年底,我國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這折射出(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D.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二、材料分析題(15題16分,16題18分,18題10分,共44分)15.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付出了諸多努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950年,毛澤東曾說過:“‘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也說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八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材料三材料四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來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鄧小平:《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1)根據材料一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目的。(2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有何重大意義?(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存在的問題。(2分)請簡要說明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的關系。(2分)根據材料三地圖中的工業成就,請說說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點。(2分)(3)根據材料四總結,中國在收回香港問題上的態度如何?(2分)香港回歸得益于鄧小平提出的哪一偉大構想?(2分)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請思考你能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些什么?(2分)16.中國道路是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年份 農業總產值 (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397 1341990年 7662.1 6862000年 24915.8 22822010年 67763.1 62722020年 137782.2 171312023年 158507.2 21691圖圖1圖2材料二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步擺脫這種觀念,形成新的認識,對推動改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材料三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幅圖表數據的變化分別得益于什么經濟政策?(4分)從圖1中可以看出該經濟政策有何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關于計劃與市場的傳統觀念是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哪一思想解放的事件突破了這一傳統觀念?(2分)由此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確立了怎樣的目標?(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我們走自己的路”指的是1978年以來開辟的哪一道路?(2分)請列舉一例材料三中的“理論自信”。(2分)結合材料三,談談你對文化自信的認識。(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時間 歷史事件1953年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 萬隆會議上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20世紀70年代 呦呦呦科研團隊發現了有效抵御瘧疾的青蒿素2013年 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小明同學通過學習表格中的歷史知識,提煉出了“中國智慧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中國的外交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兩大主題。請你任選一個主題,根據表格中相關的的史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主題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行文流暢,200字左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八年級—明德洞井中學—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docx 歷史—八年級—明德洞井中學—期末考試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