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鄧小平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調控經濟?目錄國家的宏觀調控1“福利國家”2社會階層的變化301國家的宏觀調控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宏觀調控是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種調節與控制,是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說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經濟思想?溫故以知新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當戰爭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全世界有60%的國家參與其中;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全世界總人口數量的80%;...各參戰國家投入總兵力達1億人,消耗的軍費總計大約3萬億美元,相當于參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70%,損失物資的總價值高達4萬億美元。——喬治·威爾斯、卡爾頓·海斯《全球通史》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2、成功典范: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的糾正我們經濟制度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運用。”——羅斯福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2、成功典范: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3、外部刺激:蘇聯的強大帶競爭和啟發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2、成功典范: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3、外部刺激:蘇聯的強大帶競爭和啟發4、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興起凱恩斯主義1936年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通過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2、成功典范: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3、外部刺激:蘇聯的強大帶競爭和啟發4、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興起5、科技的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標志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一)背景:1、慘痛教訓:大蕭條及二戰對經濟的破壞2、成功典范: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施3、外部刺激:蘇聯的強大帶競爭和啟發4、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興起5、科技的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形勢需要而進行的科學研究工作。研究生物學過程的原理及其他很多問題,需要大量的經費,而且要冒風險,因此,這種經費是私人企業所不愿意承擔的。——金斯伯格教授《科學革命是挑戰和希望》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二)措施:1、對內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②制定經濟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③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經濟計劃≠計劃經濟1946年開始,英國政府用兩年就完成了對煤礦、民航、鐵路、公路、運輸、煤氣、電力等部門的國有化1960年開始,日本制定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十年之內國民生產總值和個人國民收入增加一倍美國的政府采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1960、1970、1980年分別為19.8%、22.3%、20.8%,其中大部分為軍事訂貨,為生產提供了最大的穩定市場“計劃能夠補償自由的不足”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二)措施:2、對外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②世界銀行③關貿總協定提供短期貸款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從而穩定世界經濟秩序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以美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以美國為主導的貿易體系1946-1949年,美國對外投資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國資本輸出總額達1555億美元,占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平均年增長率,1948-1960年為6.8%,1960-1965年為7.9%,1965-1970年為11%。關貿總協定的多邊關稅減讓成果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美國的利益目標。作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和最大的貿易進出口國,關稅壁壘的普遍降低首先對美國有利,而“日內瓦的多邊關稅減讓成果則體現了美國實質性的優勢”。 ——舒建中《美國與1947年日內瓦會議》1947年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三大支柱原則:以美元和美國為中心1995年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世界貿易體系戰后世界經濟體系1945年1945年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二)措施:3.評價①積極: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二戰后至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時期”。②局限:未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70 年代,出現“滯脹”現象。02福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福利體系德國:記者在社會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請實物的項目:結婚戒指51歐元,洗衣機306歐元,廚房用品161歐元,煤氣灶397歐元等。大多數家庭在拿到現金救濟后還會再申請實物救濟。美國:人口普查局定義的 3700 萬“窮人”:不僅有足夠的食品,還擁有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烤箱等。窮人每月可領到生活補助,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 瑞士:新生嬰兒的父親有權9個月不上班,嬰兒的母親也同樣領全薪在家看管孩子,孩子年滿16周歲以前,父母均可獲得生活津貼。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費醫療,超出規定金額部分還可再享受50%~90%補貼。法國:社會福利不管國籍,只要在法國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國民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路免費,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標準,孩子每個學期開學時可領取249.07歐元的補助。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福利國家”: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1)原因(2)目的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就不能保全少數富人。——肯尼迪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1)原因(2)目的社會有一張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撒切爾夫人【 福利:誰來為此買單? 】美國人口普查局定義的3700萬“窮人”中展示的卻是另一種景觀:他們不僅有足夠的食品,還擁有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烤箱等。根據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窮人每月可領到生活補助,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可以說窮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養活。──《市場報》另一只眼看美國:高福利制度制造“懶人經濟”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1)原因(2)目的(3)評價改善了低收入階層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同時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滯脹”現象時,減少福利成為各國改革的重要內容03社會階層的變化三、社會階層的變化1、農業和工業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 1950 12.2 23.2 50.71990 2.8 5.1 7.2工業 1950 34.7 42.2 22.21990 25.8 40.5 33.6服務業 1950 48.9 32.4 26.61990 71.4 54.4 59.2農、林、牧、漁業等第一產業和采礦、制造、建筑業等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非物質生產的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商業、會計、統計、金融、運輸、通信以及文化教育等,其產值和就業人數急劇上升。1、農業和工業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2、“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中間階層 自20世紀40年代起,西方幾個主要的現代化國家的社會分層結構中,均先后出現了以管理人員和公職人員為主的新中間階層,亦稱“中產階層”、“新中產階級” 。20世紀80年代以來,穩定保持在發達國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為推動現代化社會發展、引導社會消費、穩定社會形勢、定型社會規范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主體力量。階級概念淡化社會矛盾緩和三、社會階層的變化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業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務業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變化婦女運動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二戰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婦女運動興起。目的: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結果: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