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復習檢測卷(二)-2024-2025學年歷史八年級下冊統編版一、選擇題1.1980年,黨中央指出:“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和集體農業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面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并不可怕。”這一指示( )A.促進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B.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C.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D.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2.右圖是1959年楊煥照創作的《田園瓜果熟滿載送市場》年畫,呈現出一片豐收喜悅的場景。這一作品( )A.激發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熱情 B.真實再現當時農業生產成就C.反映改革開放后服飾的變遷 D.說明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完成3.《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其中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二步”的歷史事件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推行土地改革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完成三大改造4.“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鋼材品種從170多種增加到370多種,復合不銹鋼板、汽車用薄鋼板、無縫鋼管等均可自主生產,鋼材自給率由5%提高到86%。這反映出( )A.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B.我國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C.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推進D.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建設方針取得成效5.新中國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基本都須經農民協會討論、決議然后才能執行,農民協會組織成為土地改革的主力軍。這一現象說明土地改革( )A.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B.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C.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 D.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6.20世紀50年代的國內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阿瑪尼(朝鮮語對長輩女性尊稱)的形象,如《三八線上》通過阿瑪尼為志愿兵“小不點”縫制服、送打糕等日常生活細節,塑造出一個親切慈祥,為志愿軍“操心如母”的女性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 )A.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B.捍衛中國國家安全C.凸顯抗美援朝正義性 D.激發人民建設熱情7.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斷探索基于統一戰線的黨派合作實踐,視政黨合作為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重要路徑。下列能夠體現這一實踐的事件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土地改革C.西藏地區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8.近年,哈爾濱文旅市場持續火爆。哈爾濱市累計接待游客304.79萬人次,哈爾濱機場運送旅客20.5萬人次,鐵路客發量突破140萬人次。這反映了( )A.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實現 B.生活水平的提高C.休閑成為生活主導部分 D.城市化進程加速9.2023年,我國共實施67次發射任務,研制發射221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及航天器數量刷新我國最高紀錄,位列世界第二。這主要體現出我國( )A.對外開放持續擴大 B.首創載人航天技術C.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D.社會生活變化巨大10.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指出,“一帶一路”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這反映中國( )A.注重與發達國家的合作 B.發展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C.致力消除各國發展差距 D.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1.1972年,尼克松在訪華時說:“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這反映尼克松( )A.謀求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 B.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C.承認中美已建立外交關系 D.徹底放棄敵對中國的政策12.小明同學將撰寫“新中國國防力量增強”的研究報告,以下參考價值最高的是( )A.最近發表的論文《中國海軍發展趨勢》B.爺爺講述的“參加國慶閱兵”經歷C.軍事博物館陳列的“東風”導彈實物“D.同學“中國導彈發展歷程”手抄報13.“這是在香港、澳門問題上的成功應用,為處理歷史上遺留下來仍未了結的國際爭端,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解決道路。”材料評價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B.“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 D.“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14.1951年,中共中央決定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作為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的兩項中心工作,隨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央( )A.確保一五計劃順利實施 B.工作重心從經濟轉向教育C.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 D.實現了民族地區共同富裕15.下表是1999一2018年中國憲法修正案中對“中國式現代化”增添或修改內容的部分摘要。這反映出我國( )年份 內容變化1999年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04年 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2018年 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A.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持續發展 B.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C.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斐然 D.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16.題圖是1978-1992年間我國以“股份制”為關鍵詞發表的論文數量(單位:篇)變化趨勢。這一變化趨勢反映出這一時期( )A.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 B.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至各城市C.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17.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后中央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中央領導人組織和領導調查組在浙江、湖南、廣東等地調查工農業生產情況。這一舉措的目的是( )A.為推動土地改革順利完成B.糾正“左”傾錯誤,調整國民經濟C.為抗美援朝戰爭籌備物資D.加速工業化進程,實現“超英趕美”二、材料分析題18.某校開展“學黨史·強信念·當尖兵”黨史知識競賽,閱讀材料,完成以下任務。材料一:基本陳列 對應時期第一部分:紅旗屹立深圳灣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部分:社會主義新寶安 ①第三部分:改革開放排頭兵 ②第四部分:新時代先行示范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整理自深圳黨史館材料二:展板1 展板21949年10月1日,深圳人民升起華南地區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2年10月,寶安縣土改工作小組合影。展板3 展板41961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寶安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在深圳戲院合影。 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投身特區建設。——整理自深圳黨史館材料三:新臺階、新篇章。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深圳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堅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深圳特區報《深圳: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將表格中的①②處補充完整。(2)參照示例,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塊展板(示例展板除外),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展板解說詞。參考示例:展板3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設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英定了基礎。這張照片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深圳的實行,反映了深圳民主政治的實踐。(3)根據材料三,指出深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中的作用。19.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中指出中國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新型國家關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上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封鎖孤立政策。我國實行“—邊倒”外交政策,迅速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中國首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摘編自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材料二(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蘇聯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中國必須調整自己的安全戰略。這種戰略調整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緩和中美關系來對抗蘇聯的威脅,避免兩面作戰的危險局面。……毛澤東多次表明中國安全形勢的變化和安全戰略的調整是導致中美兩國接近的最重要原因。——摘編自李潛虞《中美關系緩和的多角度分析》材料三近日美國到處揮舞關稅大棒,公然把自身利益凌駕于各國共同利益之上,公然無視多邊貿易體制和既定規則,國際社會不能聽之任之……中國是堂堂正正的大國,也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我們站出來阻止強權,不僅是為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是為了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為了避免人類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2025年4月11日外交部長王毅在活動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三件大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應如何構建新型國家關系?20.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中國一百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要有獨立的精種,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一一據《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美建交…·…這些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材料三歷史因交往而多彩,文明因借鑒而豐富、下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成就示意圖、材料四改革開放后,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一積機拓展多邊外文,加銀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戰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連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從月而勢力……舉辦多次重吳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者日叢業要的作用。一一摘編自人收飯《中國歷欠》八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率行什么擇的外交政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什么?中美兩國于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請你結合材料三圖示,寫出“開拓”、“突破”階段我因取得的外交成處各一項(4)根據材料四,歸納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的外交布局、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外交取得世人矚目成就的原因。21.發展經濟事關國計民生。新中國建立后,國家特別垂視經濟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什么要進行這種改革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中國原來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而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按照《①》的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碎道路。這就是我們要實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建設成就(部分)1953年 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大煤礦建成投產。1955年 新中國第一套 6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在上海組裝成功,開始建立中國的發電設備生產基地。1956年 中國第一輛解放彈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1956年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材料三 這個村衣民的做法是:全隊517畝耕地,按人包到戶:國家農副產品的交售等任務、按人包干到戶:完成包干任務后,刺多剩少全歸自己。大家興奮地說:“大包干不轉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多刺少都是自己的。”——摘編自《新中國60年60個路標》(1)材料一中①橫線處是哪部法律文獻?這次改革使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材料二的建設成就與我國政府采取的哪一重大舉措有關?這些成就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建設重點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個村農民的做法”具體是指什么措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我國經濟建設的認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A3.【答案】D4.【答案】D5.【答案】A6.【答案】C7.【答案】A8.【答案】B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D17.【答案】B18.【答案】(1)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展板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深圳人民在華南地區率先升起五星紅旗,成為全國最早解放和迎接新中國的地區之一。這一歷史事件展現了深圳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堅定支持,體現了深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先鋒作用,也為后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3)高質量發展示范作用;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鋒。19.【答案】(1)特點:實行“一邊倒”,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參與國際會議,發揮建設性作用;解析:從外交政策、原則、國際參與等方面概括。(2)1971 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 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尼克松訪華);1972 年中日建交;解析:列舉 20 世紀 70 年代三件外交大事。(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多邊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從原則、態度、舉措等方面回答。20.【答案】(1)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標志: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間中國,標志著兩國關系正常化。時間:1979年。(3)“開拓”:《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突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或中日建交、中美建交)(4)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1.【答案】(1)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舉措: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3)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化: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4)認識:經濟建設要符合國情;要堅持改革創新;要重視民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