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歷史學科第二單元: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基礎鞏固】1.曾國藩以為:“(辦洋務)可以剿發逆(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御外來侵略)。”這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民族工業 B.抵抗外來侵略 C.鎮壓農民起義 D.維護清朝統治【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辦洋務)可以剿發逆(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御外來侵略)”可知洋務運動要洋務運動要對內平定農民起義,對外抵制外來侵略,這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D項正確;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了民族工業,屬于洋務運動的意義,排除A項;抵抗外來侵略和鎮壓農民起義是洋務運動是直接目的,排除BC項。故選D項。2.標語、口號帶有特定時代的歷史印記。下列口號中,最能體現洋務運動時代的是( )A.“自強”、“求富” B.“外爭主權,內除國賊”C.“民主”、“科學” 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A項正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五四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排除C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排除D項。故選A項。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洋務運動在“自強”口號下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工業。下列屬于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軍事工業是( )A.輪船招商局 B.漢陽鐵廠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織布局【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期間的軍事工業有江南制造總局、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C項正確;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均為民用企業,排除ABD項;故選C項。4.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這些企業的開辦( )A.成功抵制了列強的侵略 B.培養了近代軍事人才C.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D.實現了富國強兵目的【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企業的開辦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C項正確;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并沒有成功抵制列強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清朝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排除A項;興辦民用企業的目的不是培養近代軍事人才,排除B項;洋務運動沒有讓中國富強起來,排除D項。故選C項。5.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以后,李鴻章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洋務運動一無是處 B.洋務運動勞而無功C.洋務運動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樣子 D.洋務運動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可知洋務運動最后以失敗告終,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D項正確;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務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AB項;洋務運動的目的在于維護清王朝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6.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圖是小華同學繪制的示意圖,該圖的主題可能是( )A.內憂外患 B.邊疆危機 C.救亡圖存 D.反抗侵略【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示意圖描述了日本侵略臺灣,英國入侵西藏,阿古柏占領新疆,反映了清朝邊疆危機,B項正確;示意圖沒有體現內憂,排除A項;示意圖沒有反映救亡圖存,排除C項;示意圖沒有反映反抗侵略,排除D項。故選B項。7.下列詩句與19 世紀 70年代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關的是( )A.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B.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C.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D.國之昌盛須流血,流血請從嗣同始【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與左宗棠有關。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在新疆人民的支持下,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打敗了侵占新疆的阿古柏政權,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整個新疆,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B項正確;“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與鄭成功有關,是指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排除A項;“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與紅軍長征有關,排除C項; “國之昌盛須流血,流血請從嗣同始”與譚嗣 同有關,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被殺留下絕命詩,排除D項。故選B項。8.1885年初,法國攻占中越邊境重鎮南關,老將( )臨危受命,于3月取得鎮南關大捷。A.劉永福 B.劉銘傳 C.馮子材 D.左宗棠【答案】C【詳解】鎮南關大捷是1885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馮子材的帶領下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C項正確;劉永福是黑旗軍首領,參與抗法援越,但沒有領導鎮南關大捷,排除A項;劉銘傳曾任臺灣巡撫,但與鎮南關大捷無關,排除B項;左宗棠的主要功績是收復新疆,排除D項。故選C項。【能力提升】1.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中國人認真地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而波及各個階層,則無疑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體現這種“社會思潮”的主張是( )A.“中體西用” B.變法圖強 C.“實業救國” D.“三民主義”【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對內憂外患,洋務派提出 “中體西用” 思想,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掀起洋務運動,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出現的社會思潮,A項正確;“變法圖強” 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的主張,希望通過變法維新,實現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時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之后,排除B項;“實業救國” 思潮主要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主張通過發展實業來救國,時間晚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三民主義” 是孫中山在 1905 年提出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指導辛亥革命等,時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2.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民用企業大都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即官府督理商人經營,少數采用官商合辦和官辦的方式。屬于這一性質的企業是( )A.大生紗廠 B.漢陽鐵廠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局【答案】B【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期間,民用企業大都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漢陽鐵廠是張之洞創辦的民用工業,采用官督商辦的形式,B項正確;大生紗廠是民族資本家張謇創辦的企業,不屬于洋務企業,排除A項;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創辦)和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創辦)屬于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采用官辦方式,不屬于民用企業,排除C、D項;故選B項。3.1871年,曾國藩、李鴻章上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辦理章程折》,其中寫道:“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這體現代化進程中要( )A.學習西方制度 B.加強技術引進 C.重視發展實業 D.注重人才培養【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和所學知識可知,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從奏折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和李鴻章上奏選派幼童赴美,學習西方的軍政、船政等內容。這體現了注重人才的培養,D項正確,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改變封建制度,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洋務運動注重對人才的培養,與加強技術引進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洋務運動重視發展實業,排除C項。故選D項。4.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這說明(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國家 B.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不斷深入C.漢族官員在政府中起主導作用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國家【答案】B【詳解】據材料“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從“夷務”到“洋務”的轉變,以及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都表明中國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在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始更加重視和接納西方的技術和知識,B項正確;題目中提到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但并未提及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來治理國家,洋務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器物,而非思想,排除A項;題目中并未提及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的地位或作用,排除C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特別是《南京條約》的簽訂,而題目描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情況,且主要關注的是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排除D項。故選B項。5.有學者認為,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技術,在軍事和民用工業領域及文化教育、思想變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但由于受當時清政府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等內外憂患的影響、洋務運動在自我保護、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限制。該學者( )A.認為洋務運動實現了工業化 B.客觀地評價了洋務運動C.分析了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 D.強調洋務派主張的弊端【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材料“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技術,在軍事和民用工業領域及文化教育、思想變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反映了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期間,中國的軍事和民用工業逐漸發展起來,文化教育及思想變革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材料“由于受當時清政府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等內外憂患的影響、洋務運動在自我保護、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限制”反映了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由此可知,題干材料對洋務運動進行了客觀的評價,B項正確;洋務運動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開啟了中國工業化序幕,而不是實現了工業化,排除A項;題干材料客觀地評價了洋務運動,并沒有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性,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性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排除C項;材料客觀評價了洋務運動,并沒有強調洋務派主張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6.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經營三年,在華外國輪船公司就損失了白銀1300萬兩;開平煤礦出產的煤逐漸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場的地位。材料說明洋務運動( )A.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B.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C.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 D.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答案】C【詳解】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 ,且讓在華外國輪船公司損失白銀;開平煤礦產出的煤取代洋煤在天津市場的地位,這些都表明洋務運動創辦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C項正確;洋務運動旨在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實現富國強兵。但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在軍事自強方面的失敗,且整體上也未真正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排除A項;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抵制,并非突出對資本主義發展的促進作用,排除B項;洋務運動是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并沒有推翻封建君主專制,排除D項。故選C項。7.史明辨同學在歷史課上記錄筆記如下,他學習的主題是( )主題: 1.美國、日本侵略臺灣 2.左宗棠收復新疆 3.中法戰爭 4.英國、俄國侵略西藏 A.西北危機 B.瓜分狂潮 C.東南危機 D.邊疆危機【答案】D【詳解】據題干“美國、日本侵略臺灣;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英國、俄國侵略西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地區(臺灣、新疆、西藏等)面臨的列強侵略及中國的應對,反映的是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D項正確;“西北危機”僅涵蓋左宗棠收復新疆等西北相關內容,不全面,排除A項;“瓜分狂潮”主要是甲午戰后列強對中國的瓜分,與題干時間及內容不符,排除B項;“東南危機”只涉及臺灣等東南部分內容,不全面,排除C項。故選D項。8.下面材料信息表明清政府成功收復新疆的原因是( )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辦西北軍務;他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和美式槍炮,還命蘭州制造局為西征軍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進武器;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執行先阿后俄、緩進急戰、剿撫兼施的收復策略,僅一年半就消滅了阿古柏政權。A.洋務運動獲得蓬勃發展 B.軍隊裝備更新與戰術得當C.新疆自古屬于中國領土 D.左宗棠得到民眾大力支持【答案】B【詳解】材料“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和美式槍炮,還命蘭州制造局為西征軍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進武器” 體現了軍隊裝備更新;“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執行先阿后俄、緩進急戰、剿撫兼施的收復策略” 體現了戰術得當,這些因素是清政府成功收復新疆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洋務運動整體蓬勃發展的狀況,且收復新疆成功并非主要歸因于洋務運動整體發展,排除A項;新疆自古屬于中國領土是客觀事實,但并非材料所體現的此次收復新疆成功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左宗棠得到民眾大力支持的相關表述,排除D項。故選B項。9.馬尾軍港遭襲,上海《申報》評論說“今日之時勢,倘令中國百姓人出一法郎以為兵餉而竭力以攻法人,則未有不蹦躍樂輸者。”據此可知,當時( )A.左宗棠抬棺收復故土 B.輿論界聲援抗法斗爭C.清政府堅決抵抗法軍 D.群眾反侵略意識高漲【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今日之時勢,倘令中國百姓人出一法郎以為兵餉而竭力以攻法人,則未有不蹦躍樂輸者”可知,評論提到百姓愿意主動出資支持抗法斗爭,反映了輿論對抗法行動的支持態度。強調“攻法人”的迫切性,說明輿論界對法國侵略行為的強烈反應。輿論界聲援抗法斗爭,直接契合《申報》的評論立場,B項正確; 左宗棠抬棺收復故土與題干無關,左宗棠收復新疆時間是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而馬尾海戰發生于1884年,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清政府態度,實際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搖擺不定,排除C項;評論僅體現輿論呼吁,無法直接推及“群眾反侵略意識高漲”,排除D項。故選B項。10.中法戰爭后,清廷下諭:“上年法人尋釁,疊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牽制。”隨后就海軍建設中“船廠應如何增設,炮臺應如何安設,槍械應如何精造,要求督撫大吏各抒己見。”材料說明清政府( )A.強化地方管理 B.近代海防意識提高C.盲目高傲自大 D.成為“洋人的朝廷”【答案】B【詳解】據題干“船廠應如何增設,炮臺應如何安設,槍械應如何精造,要求督撫大吏各抒己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提及清政府在中法戰爭后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并就海軍建設進行討論,這反映了清政府對于近代海防的重視和認識的提高,B項正確;題干反映了清政府對于近代海防的重視和認識的提高,和地方管理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清政府盲目自大的態度,而是在總結戰爭經驗教訓,尋求海軍建設的發展,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D項。故選B項。11.“全省(臺灣)出現了第一條鐵路、第一臺電話、第一枚郵票、第一盞電燈、第一所新式學校,出現了自己經營并敢于與外人競爭的輪船,出現了有數以千計現代工人的礦區,也出現了最初的民族資本。許多新式事業集中于一省,成效蔚然可觀,使邊疆海島新建的行省后來者居上,成為全國洋務運動中的先進省份。”上述材料表明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 )A.加強了我國東南海防 B.增加了清朝財政收入C.強化了清朝邊疆治理 D.推動了臺灣經濟發展【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全省(臺灣)出現了第一條鐵路、第一臺電話、第一枚郵票、第一盞電燈、第一所新式學校,出現了自己經營并敢于與外人競爭的輪船,出現了有數以千計現代工人的礦區,也出現了最初的民族資本”可知,材料列舉了臺灣建省后出現的鐵路、電話、電燈、新式學校、輪船、礦區等現代化成果,并指出這些新式事業使臺灣成為洋務運動中的先進省份。這些內容直接體現了臺灣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快速發展,因此,清政府在臺灣建省的主要成效是推動臺灣經濟發展,D項正確;清政府加強了我國東南海防措施體現在建立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等,題干更側重于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排除A項;題干并沒有提到財政收入的具體增長,排除B項;題干措施中更側重于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強化了清朝邊疆治理這一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故選D項。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第一任巡撫。下表是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1884-1891)的主要活動。時間(年) 主要活動1884 以福建巡撫銜督防臺灣,指揮清軍守滬尾,衛臺北,與法軍激戰。1885 中法停戰后幾年內,設總營務處,統轄全臺防務;整頓軍制,練兵,軍隊全部改用洋槍;建筑新式炮臺,配備強勁大炮;派水師駐扎澎湖,添購兵船。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1886 設立撫墾總局,發展農業生產。設商務局,成立輪船公司,與外國商輪展開競爭。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設立樟腦總局、硫磺總局,與外國爭利。 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1887 興辦西學堂,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于對外交涉的人才。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臺共設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設立煤務局,建立基隆煤礦等。 設立鐵路總局,自行修建鐵路,至1891年臺北至基隆段鐵路竣工通車。 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 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蒸汽碾路機,并設置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鋪設滬尾至福州、安平至澎湖的海底電纜,從此,臺灣與大陸電訊暢通。1888 設立郵政總局,發行郵票,郵路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等地。1890 設電報學堂,招收學生學習電訊技術。1891 清廷批準劉銘傳辭職。——整理自《劉銘傳傳》《劉銘傳:晚清淮軍著名將領》《劉銘傳傳略》等(2)根據你對材料的綜合分析,談談你的認識。【答案】認識:劉銘傳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推動臺灣的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臺灣的開發和經濟發展;經營臺灣,維護了內部統一和民族團結,符合人民的利益。【詳解】認識:根據材料“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興辦西學堂,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于對外交涉的人才”結合所學可知,劉銘傳對臺灣貢獻巨大。軍事上,中法戰爭時積極御敵,戰后整頓軍備,提升臺灣軍事防御能力,如修建新式炮臺、更新武器裝備等。經濟方面,設立各類機構發展農工商,像撫墾總局、商務局等,還引入新生產方式,創辦近代企業,與外商爭利。交通通訊上,修建鐵路,架設電線電纜,設郵政局,加強臺灣與大陸聯系。教育上,興辦西學堂和電報學堂培養人才。他的舉措推動臺灣近代化,促進開發發展,維護統一團結,符合人民利益。故認識:劉銘傳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推動臺灣的近代化進程;促進了臺灣的開發和經濟發展;經營臺灣,維護了內部統一和民族團結,符合人民的利益。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1861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材料二:竊以今日自強之端,首在開辟利源,杜絕外耗。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于鐵。……近來各省雖間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軍火,于民間日用之物,尚屬闕如。臣愚以為華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應悉行仿造,雖不盡斷來源,亦可漸開風氣。——張之洞《籌設煉鐵廠折》(1889年)(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談談洋務派如何看待“求富”與“自強”的關系。列舉運動期間創辦的民用企業兩例。材料三: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吳永《庚子西狩叢談》(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答案】(1)主要目的: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或: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抵御列強侵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只答“維護清朝封建統治”不扣分)(2)關系:“求富”是“自強”的基礎。舉例: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3)作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不符合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潮流;僅僅學習西方科技,而不改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本身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詳解】(1)主要目的:根據材料一“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或: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抵御列強侵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只答“維護清朝封建統治”不扣分)(2)關系:根據材料二“竊以今日自強之端,首在開辟利源,杜絕外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認為自強的開始是發展經濟,所以“求富”是“自強”的基礎。舉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民用企業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3)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由清政府主導創辦民用企業,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民間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局限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開始的,其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不符合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潮流;根據材料三“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僅僅學習西方科技,而不改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本身等.【拓展延伸】1.1842年,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在推行洋務新政的過程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的目標。這一轉變可以說明( )A.救亡自強的初步提出 B.民族富強的目標逐漸實現C.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 D.學習西方由技術轉向制度【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要是強調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洋務派 “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 不僅繼承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還進一步付諸實踐,通過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方式,試圖實現國家的自強和富強。這體現了從單純的思想主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是對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C項正確;“救亡自強” 的思想并非在洋務派時期才初步提出,早在鴉片戰爭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面臨的危機,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 就蘊含著救亡的思想,排除A項;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有使中國實現民族富強的目標,排除B項;洋務派的主張仍然局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層面,并沒有轉向學習西方的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2.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 )A.中國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探索取得較大成效 D.日本侵略不是正義違背民意【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和所學可知,19世紀60----90年代以李鴻章為首的地主階級掀起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籌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等,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故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C項正確;洋務運動并未完成軍隊的西式改革,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中國的集權制度,排除B項;材料與日本侵略不是正義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求富’則是因為在‘自強’的旗幟下,洋務派在展開軍工創建活動中缺乏資金、原料等,所以為了能夠獲得這些所需,他們進一步提出了‘求富’以解決自身需求。”上述內容主要闡述了( )A.洋務運動是在什么背景下開始的B.洋務派發展民用工業的主要原因C.洋務運動的口號、特點和影響D.洋務運動的主要經過和基本特點【答案】B【詳解】據題干“他們進一步提出了‘求富’以解決自身需求。”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運動由于資金短缺,因此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B項正確;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背景下開展,但是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洋務運動特點是只學習西方技術,不學習西方制度,但是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洋務運動主要經過是前期創辦軍事工業,后期創辦民用工業,以及創辦北洋海軍,洋務運動基本特點是只學習西方技術,不學習西方制度,但是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英兩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日本軍隊進攻臺灣。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法軍進攻臺灣。以上史實( )A.說明了清廷政治統治的腐敗無能 B.體現出清廷無能力維護國家主權C.反映出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 D.致使新疆地區開始引起清廷重視【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英兩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日本軍隊進攻臺灣。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法軍進攻臺灣”可得出信息:清朝統治時期,邊疆出現了嚴重的危機,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沒有體現清廷統治的腐敗無能,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沒有體現清廷無力維護國家主權,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沒有體現新疆地區開始引起清廷重視,排除D項。故選C項。5.1885年鎮南關大捷后,軍機處在發寄給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電報中說:“現在桂(軍)甫復諒(山),法即據澎(湖),馮(子材)、王(德榜)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據此可知,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是( )A.清政府以戰促和顧全大局 B.英美為維護利益對華施壓C.清政府奉行妥協退讓政策 D.清政府害怕軍隊寡不敵眾【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亦無把握”可得出清政府在戰爭中奉行妥協退讓政策,C項正確; 清政府害怕戰爭奉行妥協退讓,并未以戰促和顧全大局,排除A項;英美為維護利益對華施壓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清政府害怕軍隊寡不敵眾,排除D項。故選C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歷史學科第二單元: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基礎鞏固】1.曾國藩以為:“(辦洋務)可以剿發逆(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御外來侵略)。”這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民族工業 B.抵抗外來侵略 C.鎮壓農民起義 D.維護清朝統治2.標語、口號帶有特定時代的歷史印記。下列口號中,最能體現洋務運動時代的是( )A.“自強”、“求富” B.“外爭主權,內除國賊”C.“民主”、“科學” 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洋務運動在“自強”口號下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工業。下列屬于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軍事工業是( )A.輪船招商局 B.漢陽鐵廠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織布局4.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這些企業的開辦( )A.成功抵制了列強的侵略 B.培養了近代軍事人才C.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D.實現了富國強兵目的5.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以后,李鴻章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洋務運動一無是處 B.洋務運動勞而無功C.洋務運動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樣子 D.洋務運動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6.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圖是小華同學繪制的示意圖,該圖的主題可能是( )A.內憂外患 B.邊疆危機 C.救亡圖存 D.反抗侵略7.下列詩句與19 世紀 70年代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關的是( )A.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B.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C.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D.國之昌盛須流血,流血請從嗣同始8.1885年初,法國攻占中越邊境重鎮南關,老將( )臨危受命,于3月取得鎮南關大捷。A.劉永福 B.劉銘傳 C.馮子材 D.左宗棠【能力提升】1.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中國人認真地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而波及各個階層,則無疑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體現這種“社會思潮”的主張是( )A.“中體西用” B.變法圖強 C.“實業救國” D.“三民主義”2.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民用企業大都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即官府督理商人經營,少數采用官商合辦和官辦的方式。屬于這一性質的企業是( )A.大生紗廠 B.漢陽鐵廠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局3.1871年,曾國藩、李鴻章上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辦理章程折》,其中寫道:“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這體現代化進程中要( )A.學習西方制度 B.加強技術引進 C.重視發展實業 D.注重人才培養4.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將涉外交涉稱為“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在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夷務”一詞,代之以“洋務”。到19世紀60年代,洋務包含西方科技等內容,思想界興起洋務思潮,清政府內部出現洋務派。這說明( )A.清政府采用西方思想治理國家 B.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不斷深入C.漢族官員在政府中起主導作用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國家5.有學者認為,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技術,在軍事和民用工業領域及文化教育、思想變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但由于受當時清政府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等內外憂患的影響、洋務運動在自我保護、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限制。該學者( )A.認為洋務運動實現了工業化 B.客觀地評價了洋務運動C.分析了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 D.強調洋務派主張的弊端6.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經營三年,在華外國輪船公司就損失了白銀1300萬兩;開平煤礦出產的煤逐漸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場的地位。材料說明洋務運動( )A.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B.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C.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 D.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7.史明辨同學在歷史課上記錄筆記如下,他學習的主題是( )主題: 1.美國、日本侵略臺灣 2.左宗棠收復新疆 3.中法戰爭 4.英國、俄國侵略西藏 A.西北危機 B.瓜分狂潮 C.東南危機 D.邊疆危機8.下面材料信息表明清政府成功收復新疆的原因是( )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辦西北軍務;他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和美式槍炮,還命蘭州制造局為西征軍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進武器;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執行先阿后俄、緩進急戰、剿撫兼施的收復策略,僅一年半就消滅了阿古柏政權。A.洋務運動獲得蓬勃發展 B.軍隊裝備更新與戰術得當C.新疆自古屬于中國領土 D.左宗棠得到民眾大力支持9.馬尾軍港遭襲,上海《申報》評論說“今日之時勢,倘令中國百姓人出一法郎以為兵餉而竭力以攻法人,則未有不蹦躍樂輸者。”據此可知,當時( )A.左宗棠抬棺收復故土 B.輿論界聲援抗法斗爭C.清政府堅決抵抗法軍 D.群眾反侵略意識高漲10.中法戰爭后,清廷下諭:“上年法人尋釁,疊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牽制。”隨后就海軍建設中“船廠應如何增設,炮臺應如何安設,槍械應如何精造,要求督撫大吏各抒己見。”材料說明清政府( )A.強化地方管理 B.近代海防意識提高C.盲目高傲自大 D.成為“洋人的朝廷”11.“全省(臺灣)出現了第一條鐵路、第一臺電話、第一枚郵票、第一盞電燈、第一所新式學校,出現了自己經營并敢于與外人競爭的輪船,出現了有數以千計現代工人的礦區,也出現了最初的民族資本。許多新式事業集中于一省,成效蔚然可觀,使邊疆海島新建的行省后來者居上,成為全國洋務運動中的先進省份。”上述材料表明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 )A.加強了我國東南海防 B.增加了清朝財政收入C.強化了清朝邊疆治理 D.推動了臺灣經濟發展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第一任巡撫。下表是劉銘傳在臺灣任職期間(1884-1891)的主要活動。時間(年) 主要活動1884 以福建巡撫銜督防臺灣,指揮清軍守滬尾,衛臺北,與法軍激戰。1885 中法停戰后幾年內,設總營務處,統轄全臺防務;整頓軍制,練兵,軍隊全部改用洋槍;建筑新式炮臺,配備強勁大炮;派水師駐扎澎湖,添購兵船。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1886 設立撫墾總局,發展農業生產。設商務局,成立輪船公司,與外國商輪展開競爭。設立官辦硫磺廠,用新法熬制;設立樟腦總局、硫磺總局,與外國爭利。 設電報總局,架設水陸電線。1887 興辦西學堂,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于對外交涉的人才。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臺共設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設立煤務局,建立基隆煤礦等。 設立鐵路總局,自行修建鐵路,至1891年臺北至基隆段鐵路竣工通車。 設立官辦機器鋸木廠,為鐵路提供枕木。 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蒸汽碾路機,并設置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鋪設滬尾至福州、安平至澎湖的海底電纜,從此,臺灣與大陸電訊暢通。1888 設立郵政總局,發行郵票,郵路至廈門、福州、廣州、上海等地。1890 設電報學堂,招收學生學習電訊技術。1891 清廷批準劉銘傳辭職。——整理自《劉銘傳傳》《劉銘傳:晚清淮軍著名將領》《劉銘傳傳略》等(2)根據你對材料的綜合分析,談談你的認識。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1861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材料二:竊以今日自強之端,首在開辟利源,杜絕外耗。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于鐵。……近來各省雖間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軍火,于民間日用之物,尚屬闕如。臣愚以為華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應悉行仿造,雖不盡斷來源,亦可漸開風氣。——張之洞《籌設煉鐵廠折》(1889年)(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談談洋務派如何看待“求富”與“自強”的關系。列舉運動期間創辦的民用企業兩例。材料三: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吳永《庚子西狩叢談》(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拓展延伸】1.1842年,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在推行洋務新政的過程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的目標。這一轉變可以說明( )A.救亡自強的初步提出 B.民族富強的目標逐漸實現C.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 D.學習西方由技術轉向制度2.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 )A.中國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探索取得較大成效 D.日本侵略不是正義違背民意3.“‘求富’則是因為在‘自強’的旗幟下,洋務派在展開軍工創建活動中缺乏資金、原料等,所以為了能夠獲得這些所需,他們進一步提出了‘求富’以解決自身需求。”上述內容主要闡述了( )A.洋務運動是在什么背景下開始的B.洋務派發展民用工業的主要原因C.洋務運動的口號、特點和影響D.洋務運動的主要經過和基本特點4.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英兩國支持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俄國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區,日本軍隊進攻臺灣。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法軍進攻臺灣。以上史實( )A.說明了清廷政治統治的腐敗無能 B.體現出清廷無能力維護國家主權C.反映出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 D.致使新疆地區開始引起清廷重視5.1885年鎮南關大捷后,軍機處在發寄給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電報中說:“現在桂(軍)甫復諒(山),法即據澎(湖),馮(子材)、王(德榜)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據此可知,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是( )A.清政府以戰促和顧全大局 B.英美為維護利益對華施壓C.清政府奉行妥協退讓政策 D.清政府害怕軍隊寡不敵眾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任務型作業)(原卷版).docx 第4課 洋務運動與邊疆危機(任務型作業)(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