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集寧四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5.考試范圍:選擇性必修2部分章節,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1.世界文明發展早期,某地區雨水稀少,沒有森林,缺乏木材,人們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棟梁。據此推斷,同屬于該地區創造的文明是( )A. 答案A B. 答案BC. 答案C D. 答案D2.截至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9.7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34.7%;公路里程達123.8萬公里,增長了1.4倍,其中高速公路9.6萬公里,增長了2.8倍;定期航班里程達328萬公里,增長了1倍。這反映了我國( )A. 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 B. 開始構建多層次交通體系C. 交通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D. 經濟資源實現了優化配置3.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來社稷逐漸成為國家的代稱。社稷壇一般位于王宮右側,宗廟位于王宮左側。明朝建立的社稷壇位于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內。下列對社稷壇的解讀正確的是( )①反映以農為本文化特征 ②體現了祖先崇拜的信仰③符合城市營建對稱布局 ④最早出現在明代北京城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②④4.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00—2021年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年均增速高達5.3%。2021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為41.7%,與發達經濟體占全球的份額差距縮減至16.6個百分點。這表明( )A. 區域集團化規模的擴大 B. 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C.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D. 第三世界納入國際體系5.列寧指出:“不管我們怎樣覺得商業領域距離共產主義很遙遠,但正是在這個領域,我們面臨著一項特殊任務。”晚年他多次提到,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是要找到處理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同小農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到和諧共處的形式。這表明,新經濟政策( )A. 使俄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 是列寧對現實的思考和政治策略C. 清除了工農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D. 旨在建立工農聯盟的蘇維埃政權6. 1000年前后,匈牙利國王伊什特萬一世為充實國家建設人力,邀請了來自西歐的教士、騎士、商人和農民前來定居生活。他們可以在政府任職、軍隊參軍,也可以獲得貴族身份。由此可知當時的匈牙利( )A. 階級矛盾尤為突出 B. 開放包容文化多元C. 人口流動十分頻繁 D. 社會治理混亂失序7.19世紀中后期,英國頒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對自來水水質、水量、水價等作了嚴格的規定,確立了政府對自來水公司的監督機制。至1902年,英國又成立了首都供水委員會,由政府統一管理供水機構。這些舉措反映出英國( )A. 大力推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B. 城市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C. 積極應對城市化中的社會問題 D. 人民居住條件的明顯改善8.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間他雄心勃勃地企圖恢復羅馬帝國的版圖。為此從533年起他先后派兵遠征北非和意大利,恢復了帝國在北非和大部分意大利的統治。但542年,查士丁尼卻被迫停止對外的征伐,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帝國本土遭到阿拉伯人的攻擊 B. 鼠疫的爆發使帝國人口銳減C.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封建割據 D. 教權擴張嚴重威脅世俗王權9.汽車、高速公路、高鐵、航運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交通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下列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交通運輸的成就,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①“東風牌”小轎車的生產 ②上海滬嘉高速的建成③京津城際鐵路的通車運營 ④大興國際機場的竣工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10.崇寧元年,宋徽宗下詔在各地建立“安濟坊”,“以病人輕重而異室處之”,而且廚舍、湯藥、飲食也分別置辦。這表明宋代( )A. 疫病頻發危及民眾的安全 B. 統治者重視民間疾病預防C. 注重隔離以防止疫情擴散 D. 傳統中醫學取得突出成就11.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勞,后代受其利焉。”這一材料評價的是( )A.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B. 隋朝實現南北統一C.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D.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12.《羅蘭之歌》寫到:“查理曼大帝聞訊后轉身回師,只見原野上遍布法蘭克騎士的尸骸,羅蘭雖已戰死沙場,仍緊握杜蘭達爾圣劍,其忠誠使天使親自降臨接引他的靈嘉耶的頭盔被劈成兩半,卻仍保持著戰斗的姿態。主教屠賓用最后的力氣為死者祈禱,他的權杖沾滿異教徒的鮮血。”這段材料反映的中世紀的騎士精神是( )A. 絕對忠誠與視死如歸的勇氣 B. 敬神愛民與維護正義的使命C. 沖破束縛與滌蕩秩序的魄力 D. 捍衛榮譽與崇尚武力的精神13.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國既不肯對蒙古稱臣,也不肯朝貢。這些行為對于當時已經揚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國是極之不尊敬的,為了懲罰這個國家,憲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擔任西征統帥,帶同將領出征木剌夷國,奪取西亞。以下對這次出征說法正確的是( )A. 蒙古攻占巴格達 B. 蒙古滅掉花剌子模國C. 蒙古征服今俄羅斯地區 D. 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14.4世紀以前,中國人的梵語知識匱乏,佛教學說被中國僧人所接受表現在:一方面通過隨意的、遺漏的和經常是幾乎無法理解的譯文,這樣改變了原樣的中介,另一方面通過使用中國術語所增加的誤導,而擁有了廣泛的非佛教意蘊。這可用來說明,佛教在華傳播過程中( )A. 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了沖突 B. 被中國的僧人隨意地誤導C. 適應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要求 D. 沖擊了儒家思想主體地位15.1910年,山東巡撫特允許煙臺、青島兩海關“每月共準運牛500只(出口),是于農業、洋商兼顧并籌”。后德國公使施壓,山東巡撫被迫退讓,同意耕牛出口每月增至1000只。至1919年,山東耕牛出口頭數,竟“每日輸出有200余頭之多”。這可以用來說明( )A. 近代中國經濟被動轉型 B. 民族工業進步推動商業貿易發展C. 山東地區農業日漸衰落 D. 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6.中國歷史上集鎮的形成和發展多與集市有關,宋代以后集市普遍發展,集鎮也隨之增多。下列對宋代集鎮的敘述正確的有①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②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③有些成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④部分兼具軍事防御和經濟活動功能A. ①② B. ①②④C. ②③ D. ③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醫藥事業事關全人類福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以來,中原地區的醫藥學便通過高麗傳到邪馬臺國(日本)。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醫藥通過商貿、官方使節、留學生、佛教等途徑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越南及東南亞、阿拉伯地區。明朝初年,鄭和率龐大船隊七下南洋和西洋,到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沿途各國開展醫學交流。……中國人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抵御這一病毒。有確切的記載稱,1688年俄羅斯遣人到中國學痘醫。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種術傳遍各大洲,為人類預防和控制天花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受阿拉伯醫學的影響,藥物制劑在宋代有了改進,出現了“丸衣”。明代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將新制劑法傳入中國,結合中醫藥理論和藥材,制成“花露”,不但用于治病,還用于衛生制劑流傳至今。——《古代中外醫藥的交流互鑒》材料二金雞納原產南美,可用來治療瘧疾等發熱性疾病。從1640年至1776年,金雞納樹皮源源不斷地從南美運至歐洲。19世紀隨著實驗醫學的發展,金雞納的主要成分奎寧被提取出來,其藥用價值逐步得到證實。1820年,金雞納的抗瘧作用在歐洲得到官方認可。英國陸軍部、荷蘭和法國殖民地農業部都將奎寧列為必備藥物,這極大降低了士兵和移民的死亡率。隨著歐洲對奎寧需求的激增,金雞納在19世紀上半葉成為南美各國出口到歐洲的主要產品,然而非科學的采集方法導致金雞納樹皮日益稀缺。為擺脫對南美洲金雞納的依賴,歐洲人開始在錫蘭、緬甸、爪哇等地陸續砍伐了幾十萬英畝的森林用以種植金雞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因網絡基本形成。——王林亞《改變世界的奎寧:全球環境史視野下人類對金雞納的認知、引種及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外醫藥交流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金雞納從一個地方性藥用植物逐漸成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人類歷史上的醫藥交流,談談你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17世紀倫敦發生鼠疫后,在地方政府和議會推動下,王室政府開始積極投身防疫工作,女王授權樞密院編撰《政令大全》,以加強對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并加強隔離和對貧民救助力度。政府則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嚴禁人員和牲畜流動等。英國的防疫措施, 如死者的證明、檢查員的指定、對葬禮時間的控制和對家庭的隔離等,都是部分或全部來自歐洲對付傳染性疾病的經驗。瘟疫的頻繁暴發,使得英國大量人口死亡,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給民眾心理帶來嚴重恐慌, 進而沖擊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在疫病的肆虐下,神職人員紛紛死亡,基督教會束手無策,宗教醫學更顯得毫無成效,“它促使人們對基督所講的愛心、瘟疫的發生、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進行思索,從而引起人們對信仰與自身所處地位產生懷疑與不滿”。——摘編自陳凱鵬《論近代早期英國防疫對策特點》(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早期英國防疫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疫情對英國社會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絲路的起源,源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認知而進行的地理探險,是人類的好奇心驅使下的自覺本能行為,但在中世紀往往與貿易、移民、旅行、戰爭、種族沖突、宗教傳播等密切相關,其興衰變遷往往與歐亞民族遷徙、政治版圖、國家實力、科技進步等相關聯。兩漢時期,絲綢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陸上絲綢之路逐漸進入繁盛時期。隨著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海運成本的比較優勢,使海路逐漸興起,陸路逐漸式微,海上絲路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趨勢。就中國而言,在統一的時代中原王朝國力強盛,國強則絲路盛,在分裂的時代中原割據國力較弱時,往往周邊民族或政權勢力強盛,這時陸路絲路阻斷甚至廢棄。古絲路主要是一條商貿物資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換、貨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間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間的朝貢貿易,輸出的依次是以絲綢、瓷器、茶葉等為大宗的中國特色物產,輸入的則多半是香料、藥材、珠寶玉器、珍禽異獸等域外奢侈品。古絲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人員往來與文化交流、宗教傳播等相隨而至,對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摘編自《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材料二 法籍伊朗裔學者阿里,瑪扎海里認為:“在促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遭到遺棄的主要因素中,應提到近代技術工業的誕生和發展,這種工業以代用品取代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產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動,作為商道的絲綢之路便失去了傳統的意義與價值,與此同時,西方的歐洲文明不斷擴大自己在中亞的影響,中國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朱長征《絲綢之路經濟帶陸路運輸聯通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興起和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之際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至1851年,全國已有大小城鎮580座。從英國城市數量的急劇增加和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來看,此時的英國已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發展成為以城鎮為主體的國家。當時,大約有360個城市居民過萬人,但也有194個城鎮人數不足3000人。此時的倫敦匯集著豪華的宮殿、宏偉的政府辦公樓、高聳的大教堂、金融機構、博物館、藝術館和俱樂部,當然也充斥著貧民屋,到處都是骯臟混亂和無序。在這些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一切均是隨著產業革命的步伐自然而然地發展的。——摘編自陸偉芳《英國近代城市化特點及其社會影響》材料二 在二戰的大摧毀之后,英國的城市規劃人員有意識地尋求將倫敦市中心擁擠的工業及人口向郊區轉移,并于1943年首次啟動阿伯克龍比計劃,重點強調發展“新城”,旨在擴展首都的周邊面積。倫敦周圍向不可能在城市中心擁有自己住宅的城市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提供了住所。1960年以后,倫敦市中心人口開始流失,而整個地區尤其城市周邊人口增長十分明顯。英格蘭南部的大部分,甚至是中部正在迅速地變成倫敦廣闊而分散的郊區,以致像肯特郡和康沃爾郡這樣的曾經距離遙遠的農村地區,也異想天開地想成為倫敦的住房供應市場。而并非所有到鄉下的人都要每天通勤,有些人一周內通勤兩到三次,平時在家里或衛星城的辦公室里工作。——摘編自[美]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城市化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英國城市化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城市化的認識。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據材料“雨水稀少……棟梁”可知,該地區為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故選C項;陶片放逐法屬于古希臘雅典文明,排除A項;莎草屬于古埃及文明,排除B項;羽蛇神金字塔屬于古代美洲瑪雅文明,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內容可知,截至2012年,我國鐵路、公路、航空建設里程均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我國的交通運輸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故選A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開始了公路建設,因此開始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對我國的交通技術與世界的交通技術進行對比,因此C項無法判斷,排除C項;交通運輸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但是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反映以農為本文化特征,①符合題意;社稷壇一般位于王宮右側,宗廟位于王宮左側,符合城市營建對稱布局,③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體現的是對神的崇拜,而非祖先,②不符合題意;最早出現在明代北京城,與歷史史實不符,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4.【答案】B【解析】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實力增強,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縮小,說明新興國家實力不斷增強,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動,B項正確;材料強調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與區域集團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未強調世界經濟的聯系,排除C項;第三世界早已納入國際體系,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據材料“不管我們怎樣覺得商業領域離共產主義很遙遠,但正是在這個領域,我們面臨著一項特殊任務”“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就是要找到處理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同小農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到和諧共處的形式”可知,此時新經濟政策有利于緩解工農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符合當時蘇俄的生產力水平,是列寧對現實的思考和政治策略,B項正確;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并未使俄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排除A項;“清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新經濟政策實行前,俄國已建立起了工農聯盟的蘇維埃政權,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匈牙利國王邀請來自西歐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們前來定居,并接納他們進入政府和軍隊,這明顯體現了匈牙利的開放和包容態度。同時,這些來自西歐的人們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習俗,促進了匈牙利文化的多元化,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匈牙利國內存在特別突出的階級矛盾。相反,國王通過邀請不同階層的人來定居,并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這更像是一種社會整合和融合的策略,而非階級矛盾的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僅提及國王邀請外來人員定居的情況,并未說明匈牙利國內或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情況。因此,不能單憑這一點就斷定當時匈牙利的人口流動十分頻繁,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匈牙利社會治理方面的任何問題。相反,國王能夠采取積極措施邀請外來人員定居并賦予他們一定權利,這表明當時的社會治理是有一定秩序和規劃的,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后期,隨著英國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種問題,英國政府加強對自來水的監督,以提高供水質量,滿足人民需求,故選C項;此時英國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二戰后大力推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排除A項;完備指應該有的全都有了,單憑對自來水的監督管理不能說城市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備,排除B項;居住條件包括人均或戶均住房面積、自來水、電等設施的提供狀況,居住環境質量如綠化面積、空氣污染等狀況,單憑對自來水的監督管理無法得出“明顯改善”的結論,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一半,據此可以判斷,鼠疫的爆發導致了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對外的征伐,B項正確;導致帝國被迫停止對外征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鼠疫的爆發,使帝國人口銳減,A項不屬于主要原因,而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封君封臣制度是中世紀西歐國家所實行的政治制度,不在拜占庭帝國范圍,排除C項;教權威脅王權發生在中世紀的西歐,與拜占庭帝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A【解析】①“東風牌”小轎車誕生于1958年,從而揭開了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歷史篇章;②1988年建成的上海滬嘉高速,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③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④2019年,大興國際機場竣工;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序正確的是①②③④,選擇A項符合題意。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以病人輕重而異室處之',而且廚舍、湯藥、飲食也分別置辦。”表明宋代注重隔離以防止疫情擴散,C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表明疫病頻發危及民眾的安全,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表明統治者重視民間疾病預防,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表明傳統中醫學取得突出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舶航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可知,這是對京杭大運河的描述,隋煬帝時開通的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及其意義,與隋朝實現南北統一、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以及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無關,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2.【答案】A【解析】材料中羅蘭戰死仍緊握圣劍,體現其絕對忠誠,且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展現視死如歸的勇氣,能反映中世紀騎士精神,故選A項;敬神愛民與維護正義的使命雖涉及宗教元素,但材料中主教屠賓的祈禱是戰斗后的臨終行為,而非主動踐行宗教使命,且未提及保護平民或匡扶正義的內容,排除B項;中世紀騎士需維護封建秩序,且材料未表明其有沖破束縛滌蕩秩序的魄力,排除C項;崇尚武力確屬騎士特征,但材料未展現對個人榮譽的追求,重點在于羅蘭對查理曼的忠誠而非武力榮耀,且杜蘭達爾圣劍作為象征更多指向信仰而非武力,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為了懲罰這個國家,憲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擔任西征統帥,帶同將領出征木剌夷國,奪取西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52年,蒙哥派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并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即伊利汗國,巴格達是伊拉克的城市,A項正確;1220年,成吉思汗滅花剌子模國,排除B項;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并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一欽察汗國,排除C項;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此次西征遠抵里海與黑海以北,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的素養。“使用中國術語”“擁有了廣泛的非佛教意蘊”,這些因素會導致佛教的不斷本土化,促使佛教以中國姿態出現,并融人中國文化中,故選C項;A.B兩項是對材料錯誤的解讀,故排除A.B兩項;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故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10年,山東巡撫特允許煙臺、青島兩海關‘每月共準運牛500只(出口),是于農業、洋商兼顧并籌’。……至1919年,山東耕牛出口頭數,竟‘每日輸出有200余頭之多’。”及所學可知,中國政府官員限制耕牛出口,希望農業能夠與洋商兼顧,但是耕牛出口在外國的壓力以及時代發展的推動下,卻日益增多,中國傳統的經濟被動地向近代轉型,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牛由農耕牲畜變為出口產品,與中國民族工業進步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山東農業的發展情況,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D項。故選A項。16.【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集鎮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經濟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們中的大部分是不設城墻的、在交通交匯處以手工業或貿易發展起來的小城市。當發展至一定規模時,政府便賦予它們新的城市行政身份,部分兼具軍事防御和經濟活動功能,這主要和當時商品經濟發展有關,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宋代集鎮不符合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①錯誤,排除AB項;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②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1)持續時間久;交流途徑多樣;涉及地域廣;具有雙向性和互惠性;影響深遠。(2)金雞納自身的藥用價值高;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促進物種的傳播;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國政府的推廣;科學技術的發展。(3)醫藥學的交流應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則;藥用植物的引進種植要重視生態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各國應加強醫藥交流,共同推動醫藥學事業的發展。【解析】(1)據材料一“秦漢以來,......明代萬歷年間”得出,持續時間久;據材料一“中醫藥通過商貿、官方使節、留學生、佛教等途徑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越南及東南亞、阿拉伯地區”得出,交流途徑多樣;涉及地域廣;據材料一“1688年俄羅斯遣人到中國學痘醫。……受阿拉伯醫學的影響,藥物制劑在宋代有了改進……”可知,具有雙向性和互惠性;據材料一“此后百余年,人痘接種術傳遍各大洲,為人類預防和控制天花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出影響深遠。(2)據材料二“金雞納原產南美,可用來治療瘧疾等發熱性疾病”得出,金雞納自身的藥用價值高;據材料二“從1640年至1776年,金雞納樹皮源源不斷地從南美運至歐洲”得出,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促進物種的傳播;據材料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球性的金雞納種植因網絡基本形成”得出,世界市場的形成;據材料二“英國陸軍部、荷蘭和法國殖民地農業部都將奎寧列為必備藥物”得出,各國政府的推廣;據材料二“19世紀隨著實驗醫學的發展,金雞納的主要成分奎寧被提取出來,其藥用價值逐步得到證實”得出,科學技術的發展。(3)據材料一“人痘接種術傳遍各大洲,為人類預防和控制天花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結合所學得出,醫藥學的交流應秉承互惠互利、平等的原則;據材料二“然而非科學的采集方法導致金雞納樹皮日益稀缺”得出,藥用植物的引進種植要重視生態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據材料一“受阿拉伯醫學的影響,藥物制劑在宋代有了改進,出現了‘丸衣’”、“”意大利傳教士將新制劑法傳入中國,結合中醫藥理論和藥材,制成‘花露’”并結合所學得出,各國應加強醫藥交流,共同推動醫藥學事業的發展。18.【答案】(1)特點:制定出符合本國特色的防疫對策;將疫情預警,隔離防控,救助,衛生檢疫相結合,形成了較為系統科學的防疫體系;中央與地方相互配合;借鑒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等等。(2)影響: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沖擊了社會經濟;動搖了教會的權威,促進思想解放;促進了理性和科學精神的成長;推動了世俗醫學的發展;人口布局有所改變;等等。【解析】(1)據材料“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包括實施隔離、清掃街道、禁止集會、嚴禁人員和牲畜流動等。英國的防疫措施, 如死者的證明、檢查員的指定、對葬禮時間的控制和對家庭的隔離”可知,將疫情預警,隔離防控,救助,衛生檢疫相結合,形成了較為系統科學的防疫體系;據材料一“在地方政府和議會推動下,王室政府開始積極投身防疫工作”可知,中央與地方相互配合;據材料“都是部分或全部來自歐洲對付傳染性疾病的經驗”及所學知識可知,借鑒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符合本國特色。(2)據材料“使得英國大量人口死亡,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可知,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沖擊了社會經濟,同時英國人口的大量死亡,使得英國人口布局有所改變;據材料“基督教會束手無策,宗教醫學更顯得毫無成效”、“從而引起人們對信仰與自身所處地位產生懷疑與不滿”及所學知識可知,動搖了教會的權威,促進思想解放,促進了理性和科學精神的成長;此外,英國對應對疫情的措施推動了世俗醫學的發展。19.【答案】(1)特點::經歷了陸上絲路逐漸式微和海上絲路興起的變化過程;絲路的興衰受朝代治亂興衰的影響;是文化交往、交流的橋梁、紐帶;古代絲路貿易輸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輸出的主要是中國特產。(2)衰落的原因:“海禁”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工業革命的進行,機器產品比手工產品更有競爭力,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崛起,在世界貿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奧斯曼土耳其阻斷了東西方商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結構的調整,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輪船的使用。【解析】(1)據材料一“海運成本的比較優勢,使海路逐漸興起,陸路逐漸式微,海上絲路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得出經歷了陸上絲路逐漸式微和海上絲路興起的變化過程;據材料一“在統一的時代中原王朝國力強盛,國強則絲路盛,在分裂的時代中原割據國力較弱時”,得出絲路的興衰受朝代治亂興衰的影響;據材料一“古絲路主要是一條商貿物資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換、貨物交易是主要形式”,得出是文化交往、交流的橋梁、紐帶;據材料一“輸出的依次是以絲綢、瓷器、茶葉等為大宗的中國特色物產,輸入的則多半是香料、藥材、珠寶玉器、珍禽異獸等域外奢侈品”,得出古代絲路貿易輸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輸出的主要是中國特產。綜合以上可知,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興起和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應提到近代技術工業的誕生和發展,這種工業以代用品取代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產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進行,機器產品比手工產品更有競爭力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結構的調整;根據材料二“缺少了商品的流動,作為商道的絲綢之路便失去了傳統的意義與價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奧斯曼土耳其阻斷了東西方商路與新航路開辟;根據材料二“西方的歐洲文明不斷擴大自己在中亞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崛起,在世界貿易中居于支配地位;根據材料二“中國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再根據工業革命的知識可知,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輪船的使用。綜合以上可知,明清之際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20.【答案】(1)特點:英國的城市化起步早、發展迅速;由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發展具有自發性;城市發展存在地區間的不均衡性。(2)影響:減輕大城市人口過度集中、惡性膨脹的壓力;改善居住環境,提高住房水平;優化城鎮布局。(3)認識:城市化要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城市化過程要注重環境保護,建設綠色城市;控制城市發展規模,關注民生。【解析】(1)據材料一“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至1851年,全國已有大小城鎮580座”,可得出英國的城市化起步早、發展迅速;據材料一“在這些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一切均是隨著產業革命的步伐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可得出由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發展具有自發性;據材料一“大約有360個城市居民過萬人,但也有194個城鎮人數不足3000人。此時的倫敦匯集著豪華的宮殿、宏偉的政府辦公樓、高聳的大教堂、金融機構、博物館、藝術館和俱樂部,當然也充斥著貧民屋,到處都是骯臟混亂和無序”,可得出城市發展存在地區間的不均衡性。(2)據材料二“倫敦周圍向不可能在城市中心擁有自己住宅的城市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提供了住所。1960年以后,倫敦市中心人口開始流失,而整個地區尤其城市周邊人口增長十分明顯”,可得出減輕大城市人口過度集中、惡性膨脹的壓力;據材料二“倫敦周圍向不可能在城市中心擁有自己住宅的城市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提供了住所”,可得出改善居住環境,提高住房水平;據材料二“英格蘭南部的大部分,甚至是中部正在迅速地變成倫敦廣闊而分散的郊區,以致像肯特郡和康沃爾郡這樣的曾經距離遙遠的農村地區,也異想天開地想成為倫敦的住房供應市場”,可得出優化城鎮布局。(3)據材料一“此時的倫敦匯集著豪華的宮殿、宏偉的政府辦公樓、高聳的大教堂、金融機構、博物館、藝術館和俱樂部,當然也充斥著貧民屋,到處都是骯臟混亂和無序。在這些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一切均是隨著產業革命的步伐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可得出城市化要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據材料一“當然也充斥著貧民屋,到處都是骯臟混亂和無序”,可得出城市化過程要注重環境保護,建設綠色城市;據材料二“倫敦周圍向不可能在城市中心擁有自己住宅的城市中產階級,甚至工人階級提供了住所”,可得出控制城市發展規模,關注民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1).docx 答案 (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