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爾沁左翼中旗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抽樣檢測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34568910答案DAbCDABD1D【詳解】據題干“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重新統一中國。這一貢獻為后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一半的功業”的評價,D項正確;科舉制度是隋朝的重要創新,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的選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創立,正式確立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是在隋煬帝時期,不是隋文帝,排除A項;大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雖對后世影響深遠,但屬于具體工程成就,且與隋文帝的直接關聯較弱,排除B項;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是秦朝,而非隋朝,排除C項。2.B【詳解】根據圖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皇帝之下設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中樞權力機構出現于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B項正確;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沒有設立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排除A項;兩宋時期實行二府三司制,與圖示所展示的三省六部制不完全一致,排除C項;明朝廢除了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立了內閣,清朝設立了軍機處,排除D項。3.A【詳解】據題干“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和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期,翰林學士多為有才能的皇帝親信,他們負責起草軍國大事詔制,參與決策機務工作,分理行政,這有利于皇帝旨意的下達與執行,提高行政辦事效率,A項正確;決策準確性更多依賴皇帝個人能力與學士素質,制度設計本身未強調此點,排除B項;短期可能因權力集中減少分歧,但安史之亂后翰林學士與宦官結合反而加劇動蕩,故“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而言,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D項。4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第一手史料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可知,敦煌莫高窟是當時留下的實物資料,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B項正確;紀錄片《大唐盛世》是經過了后人的藝術加工,書籍《明朝那些事兒》是后人的論述,楊家將故事年畫《四郎探母》經過了藝術創作,不能作為第一手史料,均排除。5D【詳解】根據材料“不為長久之計,而用最下之策”可知,蘇軾認為“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負擔,根據材料“以屈辱換取茍安”及“歷史學家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出版于抗日戰爭時期”可得出,范文瀾在中國抗日時期設身處地思考“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以屈辱換來暫時和平;根據材料“歷史學教授趙永春的論文,發表于2008年”“對遼宋關系既有積極性,也有消極性”可得出在和平年代,對歷史的認識會更全面,綜上,時代和立場影響歷史認識,D項正確;歷史事件的評價可以通過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來趨近真實,但并不是沒有確切定論,排除A項;觀,點的新與舊并不是判斷歷史評價是否客觀的標準,排除B、C項。6.C【詳解】據表格看出,南方文學家數量從隋唐到南宋持續增長,北方文學家數量明顯減少。結合所學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繁榮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南方文學家的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BK)第1頁共3頁科爾沁左翼中旗2024 ~ 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抽樣檢測七年級歷史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百家講壇》在介紹隋朝最重要的貢獻時,曾評價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講,隋文帝也罷,隋朝也罷,一半的功業就在于此。”該貢獻是指A.確立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B.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C.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D.結束了長期分裂使中國重歸統一2.根據圖中的信息推斷,圖中所示的中樞權力機構出現在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3.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 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唐中央決策機制的調整A.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 B.確保了決策的準確性C.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 D.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4.第一手史料是指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以下屬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紀錄片《大唐盛世》 B.敦煌莫高窟C.書籍《明朝那些事兒》 D.楊家將故事年畫《四郎探母》5.下表觀點是對澶淵之盟的評價,由此可見A.歷史事件并沒有確切定論 B.觀點越新歷史評價越客觀C.觀點越舊歷史評價越客觀 D.時代和立場影響歷史評價6.對于下圖中文學家南北分布演變趨勢變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南方完全沒有戰亂 B.北方廢除科舉取士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歷代堅持重文輕武7.明朝朝廷重要文書由內閣擬定批答文字,送請皇帝批準,皇帝可將章奏“留中”(不作處理)、“改票”(加以刪改)或“中旨”(從宮中直接傳旨)。該現象反映的本質是A.集思廣益,減少失誤 B.分工協作,提高效率C.相互制約,杜絕貪腐 D.權力集中,強化皇權8.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嶺北行省基本行政單位沿用蒙古族傳統;兀兒地區設置北庭都護府等機構,這體現了元朝A.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 B.君主專制的加強C.四通八達的境內交通 D.疆域范圍的擴大9.明代時飲茶方式簡化,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幅增加。明清時期,棉花和桑樹得到大力推廣, 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蠶桑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福建泉州地區多 種植甘蔗,其利潤高于種植水稻,所以人們常常“改稻田種蔗”。這些現象反映當時的A.區域市場聯成商業網絡 B.經濟作物較多投入市場C.商業資本開始操控市場 D.小農經濟已經趨于瓦解10.乾隆《御制詩》中寫道:“間年外域有人來,宇可求全關不開。人事天時誠極盛,盈虛默念懼增哉”的詩句。“外域有人來”導致乾隆“懼增”,下列關于乾隆皇帝實行的“寧可求全關不開”政策的評述,正確的是A.完全杜絕了中國與外界接觸的機會B.閉關自守是我國古代一以貫之的政策C.主要起到抵御西方侵略的積極作用D.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共30分)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在隋代,特別在唐代……貴族的力量逐漸衰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官僚所代替,這些職業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過科舉登仕……這樣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進入官場。舊貴族逐漸消失。隨著政府官員的這一變化,皇帝的地位也改變了……皇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會之上,同時皇帝開始逐漸地擴大了他的專制權力。——(英)崔瑞德(美)費正清《劍橋中國史(隋唐史)》(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職業官僚”是通過哪一制度形成的?并據材料指出該制度政治影響。(3分)材料二(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①②中應填入的內容。(2分)材料三 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專制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孟德斯鳩(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最能反映“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的朝代及措施。(2分)材料四 與“暴君” “暴政”之辭不同,“專制”是被歷史地看待的。它曾在人類史上廣泛存在,東西方都有過,這種政體是否正當合理,因時而異。兩千年前創立專制是“進步” 的,兩千年后推翻專制也是“進步”的。——閻步克(注:著名歷史學家)(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千年前創立專制”的影響。(3分)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唐前期的統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產。唐代開元、天寶之際,人口數量為6000萬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時起,戶口即超過1200萬……唐宋的水路運輸發達,承接了隋代開鑿大運河帶來的便利,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得以連接貫通……這個時期,出現了船戶、挑夫和舵工等職業勞動者,他們把產品運轉到全國各地,使各地互通 有無……據《通典》記載,當時全國有耕地620萬項,以1唐畝合今0.786市畝和以每市畝產糧154斤計算,全國糧食總產量為750428萬斤;宋徽宗時墾田面積達到1000萬頃,耕作 技術進步和水利條件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摘編自歐陽曉《唐宋時期經濟增長的大國效應》材料二明清時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市鎮,一大批工商業市鎮以及商品經濟發達的府域得到快速發展,其中江南地區尤多。劉家港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托發達的航運,商品北達京師,西至巴蜀,甚至銷往歐洲,消費市場十分廣闊。明中后期的蘇州,占總人口半數以上的手工業者或與之相關聯的從業人員在當地生產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銷往外地,江南地區自古就有“重農不抑商,扶商不危農”的商貿傳統口江南市鎮從農村商業產業鏈的發端開始,種植經濟作物,發展手工制造業,向內、向外拓展交易市場,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經濟模式。——摘編自張軼倫《明清江南市鎮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3分)(2 )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商品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及原因。(5分)(3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能從哪些方面了解經濟情況。(2分)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 漢武帝建元年間,張騫率眾自長安出發西行,細心調查了附近國家的國情,首次開辟了中原與西方的官方通道,完成了“鑿空之旅”,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先后成功抵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海上新紀元,留下千古佳話。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運用史實予以論證(要求:明確寫出自己的觀點,說明理由要有史實依據,史論結合,表述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pdf 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