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材歷史八年級上冊答案【材料研讀P5】閱讀材料,談談鴉片走私帶來的嚴重危害。鴉片走私使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銀價上漲,增加農民負擔。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毒害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的戰斗力。【想一想P7】為什么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結束?①政治:清政府政治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英國政治制度先進。②經濟:中國是封建自然經濟,生產力落后;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高度發展,已成為頭號工業強國。③軍事:清政府軍備廢弛,舊式武器難以抵擋英軍的新式武器。④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指揮不當。【課后活動P9】結合《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談談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了中國貿易主權;規定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開近代中國領土被列強瓜分之先例;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的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所以說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傳統的小農經濟逐步瓦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想一想,P10】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會不會發生 提示:仍然會發生?!皝喠_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兩國發動戰爭的借口,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讀地圖P11】找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增開的通商口岸。比較兩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位置有什么不同。瓊州、臺灣、淡水、汕頭、鎮江、江寧、九江、漢口、煙臺、天津、營口。鴉片戰爭后開放的通商口岸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在長江以南;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以北的地區。【材料研讀P12】閱讀材料,談談你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感受。提示:英法侵略者燒毀圓明園是野蠻的行為,是對全人類的犯罪。圓明園被燒毀使中國的文化遺產遭到嚴重損失,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同時,它也讓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暴露無遺,使侵略者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它永遠警示著中國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勵我們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課后活動P14】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新的危害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如外國公使駐京,內河航運權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中華文化遺產遭受空前浩劫,大規模領土割讓等,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帶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俄國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材料研讀P17】閱讀材料,結合當時形勢談談你對太平天國土地分配辦法的看法。《天朝田畝制度》集中反映了農民階級對土地的要求,它是農民革命斗爭的思想結晶,它標志著農民革命達到了最高峰?!短斐锂€制度》主張在維持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絕對平均主義,這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脫節,也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無法實現的。【課后活動P19】制作太平天國運動大事年表,簡述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材料研讀P24】這段話反映了李鴻章什么觀點 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說法 洋務派的代表李鴻章認為自己的努力只是虛有其表而已,說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的道路,沒有改變中國落后的命運,最終失敗了。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沒有改變清王朝腐朽的政治制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想一想 P28 新疆和臺灣建省具有怎樣的意義?】提示: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新疆和臺灣的管轄,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防和東南海防, 維護了國家統一。【課后活動P28】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實現求強求富的目標 洋務運動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體”)的前提下引進西方技術(“用”)。僅停留在器物層面,拒絕觸及政治制度。單純的技術引進無法挽救腐朽的封建體制,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材料研讀P30】閱讀材料,談談你對日軍侵略罪行的認識。反映了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本質,這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傷疤。是日本軍國主義有組織的反人類罪行。它提醒世人: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縱容,終將侵蝕和平根基。唯有堅持真相、捍衛正義,方能避免文明再度墜入暴力深淵。【想一想P31】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戰???中國政治制度落后;軍事戰略失誤;經濟實力薄弱;清朝統治腐敗,清政府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課后活動P33】結合《馬關條約》的內容,說說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割地);這使中國喪失了領土主權。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賠款);大大家中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和清政府的財政危機。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設廠)使得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位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總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加劇。【材料研讀P35】梁啟超認為變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舉制,建立新式學校。梁啟超的論斷揭示了制度變革是近代化轉型的核心,這一思想對今日改革仍具啟示:技術、人才、教育的發展,若缺乏制度創新護航,終將難竟全功。【課后活動P37】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維新人士在全國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推動維新思想廣泛傳播。變法主張廢除科舉八股文,動搖了儒家倫理的絕對權威。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推動新式教育。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推動了工商業發展??傊煨缱兎ㄊ垢嗳嗜酥臼筷P心國家命運,促進了思想啟蒙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對近代教育和報刊事業的發展也產生長遠影響。【材料研讀P40】你如何理解瓦德西這段話 反映了義和團運動對西方殖民者的沖擊及其對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盁o限蓬勃生氣”暗指民眾自發的反侵略意志,承認中國人民力量。義和團運動既有愚昧排外(如仇視鐵路、電報),又蘊含樸素的愛國情懷。【課后活動P43】填空表格戰爭 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想一想P48】為什么《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益高漲起來 《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條約的苛刻條件和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害激發了民眾的反抗情緒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材料研讀P50】閱讀材料,說說黃花崗起義的歷史意義。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起義促進了民主革命浪潮的進一步高漲,也推動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后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課后活動P51】材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主張 社會現實:《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和代理人。揭示了帝國主義已不僅僅是通過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來控制中國,更通過操控清政府這個中央政權,實現了對中國內政外交的間接統治。這種“洋人朝廷”的現實已被許多有識之士和民眾所察覺,民族危機感和對清政府的不滿、憤怒情緒正在社會中廣泛蔓延。主張:表達了作者推翻清王朝、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革命主張。推翻清王朝(“洋人的朝廷”)以反抗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主張。【材料研讀P54】談談孫中山對臨時大總統職責的認識。總統權力的根本來源:國民公意(主權在民),總統的核心使命:服務國家與民眾(公仆意識),臨時性:總統職務的過渡屬性(反對權力私化),終極目標:民國國際承認與穩定(國家主體性)要求民國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確保新生政權的主權地位。【想一想P55】為什么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首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的核心原則,徹底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確立現代國家性質:主權在民原則。構建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系統規定公民權利:資產階級人權宣言。【課后活動P57】武昌起義勝利后一個多月,全國十多個省相繼宣布獨立,革命迅速蔓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同盟會等組織通過《民報》《猛回頭》等刊物宣揚反清思想,激發民眾反抗意識。新式知識分子覺醒,如留日學生群體接受民主思想,成為革命骨干,還有國內新式學堂培養出具有現代意識的學生群體。清廷統治根基瓦解。武昌起義的催化劑作用。立憲派與舊官僚的轉向。民眾抗爭的助推:社會矛盾的全面爆發。【想一想P59】“二十一條”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主權淪喪:中國陷入殖民地化危機。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一切特權。經濟命脈被扼。袁世凱的賣國和復辟帝制活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加速軍閥混戰與政權崩潰。條約要求中國軍事、財政顧問須用日本人(控制國防與經濟)。民族覺醒:民眾愛國意識空前高漲。日本獨霸意圖刺激英法警惕,列強矛盾激化。【課后活動P61】為什么袁世凱的帝制復辟很快失敗 違背歷史潮流: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都必然短命。統治基礎崩潰:眾叛親離的孤立處境。賣國行為激化矛盾,社會各階層反抗。【想一想P66】五四愛國學生為什么喊出“外爭主權、除國賊”口號 愛國學生喊出“外爭主權、除國賊”的口號,是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不平等條約,以及國內那些出賣國家利益、勾結外國勢力的反動分子。這一運動展現了中國青年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材料研讀P67】說說你對這份宣言的感受。這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是五四運動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字里行間充滿了激昂的愛國熱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展現了當時中國青年和知識分子的覺醒與擔當。反映出當時中國面臨的嚴峻形勢——列強侵略、政府軟弱、國家主權淪喪。這種緊迫感激發了全國民眾的愛國情緒,促使社會各界團結抗爭。這份宣言不僅是五四運動的戰斗檄文,更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的象征。五四運動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奮斗,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課后活動P69】結合本課所學,說說你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1919年)所孕育的偉大民族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并包含進步、民主、科學的追求,以及勇于抗爭、敢于擔當、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愛國學生和民眾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展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五四精神激勵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李大釗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愛國主義仍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追求進步鼓勵我們不斷創新;民主與科學推動社會公平與科技發展,青年擔當要求新時代青年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材料研讀P71】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以往的革命者(如辛亥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往往寄希望于上層社會(軍官、政客、議員等),試圖通過拉攏權貴來實現變革。但五四運動證明,真正的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工人階級、學生、市民的廣泛參與,展現了底層民眾的覺醒和巨大能量,標志著中國革命從“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革命者認識到:只有發動人民群眾,才能實現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想一想P73】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中國革命終于有了正確的方向和組織保障。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迅速發動工人運動(如京漢鐵路大罷工)、農民運動(如湖南農民運動),使底層民眾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推動土地革命: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使億萬農民獲得解放。領導抗日戰爭:在民族存亡關頭,中國共產黨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解放全中國:最終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材料研讀P75】填空表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方面 內容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階級基礎 無產階級的壯大組織基礎 早期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材料研讀P79】黃埔軍校門口曾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你如何理解這幅對聯的內容?體現了黃埔軍校要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說明黃埔軍校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體現了孫中山通過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危亡的革命理想。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直截了當地與功利主義劃清界限,強調軍校并非傳統官僚的晉升階梯。下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將革命軍人與普通人的生命觀區別開來,此句警示學員必須做好為理想犧牲的準備。【想一想P80】說說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原因。國共合作與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共產黨在工農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動員群眾支持北伐,增強了革命力量。北伐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口號,順應了民眾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的愿望,贏得了廣泛支持。國民革命軍以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干,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紀律嚴明,戰斗力強。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為北伐提供了后勤保障和情報支持。北洋軍閥各派系(如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之間矛盾重重,難以聯合抵抗北伐軍。北伐軍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后擊敗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閥。【課后活動P82】結合本課所學,說說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推動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領導工農運動,支援北伐戰爭。參與軍事斗爭,增強北伐軍戰斗力。黃埔軍校的貢獻: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批革命軍事人才。葉挺獨立團:中共直接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鐵軍”)在北伐中屢建奇功,如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共在國民革命中發揮了政治領導、組織動員、軍事斗爭、思想宣傳等重要作用,但由于國民黨右派的背叛和中共自身經驗不足,革命最終失敗。然而,中共在革命中積累了經驗,為后來的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奠定了基礎。【想一想P85】毛澤東為什么要把革命的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主要是基于國民革命失敗后的經驗教訓和中國國情的現實分析。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導致中共在城市的力量遭受重創。南昌起義(1927.8)、秋收起義(1927.9)、廣州起義(1927.12),但均因敵強我弱而失敗,證明單純依靠城市暴動難以成功。敵人力量集中在城市,農村敵人統治薄弱:偏遠農村(如井岡山地區)敵人力量分散,農民受壓迫深,革命熱情高,適合建立根據地。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實踐,秋收起義受挫后轉向農村,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基于失敗教訓、國情分析和成功實踐,將革命重心轉向農村,最終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課后活動P88】將下列事件與其對應的內容或意義用直線連接起來。 【材料研讀P93】閱讀材料,談談你對紅軍長征的認識。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人類歷史上的偉大遠征:紅軍行程約二萬五千里,跨越11個省,翻越雪山草地,突破國民黨重重圍堵,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軍事奇跡。長征是“宣言書”,向世界宣告紅軍的英雄氣概:長征打破了國民黨“剿滅紅軍”的妄想,證明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宣傳隊”,傳播革命思想:紅軍沿途宣傳抗日救國和土地革命,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和階級覺悟。擴大黨的影響力:長征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傳播到更廣闊地區,為日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基礎。保存革命力量:紅軍從30萬人銳減到3萬人,但保留了黨的骨干(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袖),成為革命的火種。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開啟革命新局面:長征結束后,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領導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革命勝利。【課后活動P93】結合本課所學,說說紅軍長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艱難險阻。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主要來自軍事圍堵、惡劣自然環境和內部危機三個方面。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圍剿蔣介石調集百萬軍隊,對紅軍實施“追剿”和“堵截”,企圖徹底消滅紅軍。地方軍閥的阻撓。自然環境的極端惡劣——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缺衣少糧,疾病肆虐。黨內的危機與挑戰,“左”傾錯誤導致初期嚴重損失。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是空前的,但紅軍以頑強的意志、卓越的智慧和人民的支持戰勝了一切困難。長征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更錘煉出偉大的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br/>【想一想P96】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九一八事變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確立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企圖通過侵略中國(尤其是東北)獲取資源、市場和戰略基地。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日本受世界經濟大危機(1929年)沖擊,國內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軍部和右翼勢力趁機推動對外侵略,以轉移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歐美列強深陷經濟危機,對日本侵略采取綏靖政策。【材料研讀P100】閱讀材料,說說西安事變發生的原因。民族危機加深——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1年),并繼續向華北擴張,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國民政府以“剿共”為首要任務,對日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引起全國民眾不滿。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情懷與對蔣介石政策的不滿,直接導火索:蔣介石親赴西安督戰“剿共”。【課后活動(P100)】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何歷史意義 促成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國民黨與共產黨結束十年內戰(1927—1937)。扭轉時局,推動全民族抗戰。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為全民族抗戰奠定基礎。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大局觀與和平誠意,中共以民族利益為重,主張和平解決事變,促成全國團結抗日,贏得民眾支持。【想一想P10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民族危機加深,《八一宣言》(1935年8月):中共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北平學生發動抗日示威,掀起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變(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被迫接受“聯共抗日”主張。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谷彰褡褰y一戰線的建立,使中國抗戰由局部抵抗發展為全民族抗戰,為最終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材料研讀P102】閱讀材料,說說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哪些努力。提出抗日救國主張,號召團結抗戰,《八一宣言》(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明確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呼吁全國各黨派、各軍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制定統一戰線方針,調整政策,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正式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決定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抗日。支持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中共領導北平學生發起抗日示威,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促進民眾覺醒。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共以民族大義為重,主張和平解決事變,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條件。提交合作宣言(1937年7月):七七事變后,中共向國民黨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表明團結抗日的誠意。【材料研讀P103】閱讀材料,用史實說明中國軍隊是如何抗戰的,這對抗戰初期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淞滬會戰(1937年8-11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太原會戰(1937年9-11月):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參戰)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徐州會戰(1938年1-5月):臺兒莊戰役取得重大勝利,殲敵1萬余人。敵后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建立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等游擊戰,開展百團大戰(1940年8-12月)。粉碎日軍速戰速決戰略,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1938年10月后),鼓舞全國軍民抗戰信心,形成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爭取國際支持與同情。【課后活動P105】結合本課所學,說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和意義。建立的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形成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的抗戰格局,國民黨軍隊負責正面戰場(如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共產黨軍隊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戰力量,使日本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力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以民族大義為重,推動建立統一戰線,在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材料研讀P109】閱讀材料,說說百團大戰在全國抗戰中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百團大戰斃傷俘日偽軍4萬多人,破壞敵方交通線近2000千米,拔掉據點近3000個。這次戰役有力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擴大了共產黨抗日武裝的影響,為根據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的決心,獲得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關注和支持。【想一想P111】用史實說明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各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廣大婦女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工人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文藝界成立各種抗戰協會,通過文藝作品宣傳抗戰,振奮士氣。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抗日戰爭期間,臺灣人民通過舉行反戰暴動、開展游擊斗爭、抵制奴化教育等方式打擊日本殖民統治和戰爭政策。七七事變后,大批愛國臺胞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為全國抗戰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課后活動P11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敵后戰場的作用和影響。牽制大量日軍兵力,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建立敵后根據地,開展游擊戰,迫使日軍分散兵力防守占領區,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消耗日軍有生力量,采用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靈活戰術,不斷襲擾日軍,使其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民主選舉等政策,動員群眾參與抗戰,形成軍民一體的抗戰體系。保障物資供應和情報支持。配合正面戰場,形成完整抗戰體系,敵后戰場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使日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無法集中兵力速戰速決。鼓舞全國抗戰信心。敵后戰場的發展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不斷壯大,為后來的解放戰爭積累了經驗和力量。【想一想P114】《論持久戰》對全民族堅持抗戰具有怎樣的意義 科學分析抗戰形勢,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觀點,指出抗日戰爭將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預見了戰爭必然是持久戰,最后勝利屬于中國。指明抗戰正確道路,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重要思想,強調必須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主張開展人民戰爭,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增強民族抗戰信心,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武器,堅定了持久抗戰的必勝信念,消除了部分人的悲觀情緒和僥幸心理。指導抗戰實踐,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綱領性文件,為抗日根據地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體現【材料研讀P117】閱讀材料,說說你對偉大抗戰精神的體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新時代仍需發揚這種不畏艱難、團結奮斗的精神,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更是激勵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要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為建設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課后活動P117】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礎。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中華民族贏得崇高的聲譽。【想一想P121】國民黨軍隊談判期間進攻解放區說明了什么 國民黨軍隊在談判期間進攻解放區的行為,深刻暴露了其政治本質和戰略意圖。假和談、真內戰的虛偽性,獨裁專制的本質暴露。企圖消滅人民武裝力量,1946年6月圍攻中原解放區(出動30萬軍隊),試圖在美軍幫助下完成軍事部署。戰略誤判的體現,迷信軍事優勢(當時國共兵力對比4.3:1),低估人民戰爭威力。教育了中間勢力,民主黨派認清了國民黨真面目。加速了人心向背,解放區群眾更堅定支持共產黨(1947年土改使1億農民分到土地),國民黨士兵厭戰情緒蔓延。【材料研讀P122】談談你對毛澤東上述論斷的認識。毛澤東的上述論斷深刻揭示了人民戰爭的本質規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戰略智慧。"紙老虎"論的辯證思想,戰術層面承認反動派有"真老虎"的兇殘性。戰略層面揭示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兵民是勝利之本:淮海戰役中543萬支前民工與60萬解放軍比例達9:1,根據地建設: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戰略決戰奠定基礎。毛澤東的論斷不僅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制勝法寶,更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辯證法。它告訴我們,決定歷史走向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眾,而非表面上的武器裝備優勢。這一思想對于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課后活動P125】結合本課所學,說說中國共產黨為解決上述問題作出了哪些努力。毛澤東冒險親赴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方針。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同意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方案。開展土地改革(1946年5月),解放區1億農民獲得土地,激發支前熱情。軍事自衛反擊,1946年7月-1947年2月,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爭取民主黨派支持,949年召開新政協會議,籌備建立新中國。【想一想P127】解放區土地改革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放區土地改革,使農村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研讀P130】朗誦這首詩,談談你的感想。再現渡江戰役壯舉,吸取項羽鴻門宴教訓,體現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革命浪漫主義風格,"鐘山風雨"象征時代巨變,"天翻地覆"呼應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歷史辯證法體現,"人間正道"揭示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滄桑"巨變預示新中國誕生。這首詩既是氣勢磅礴的戰爭史詩,更是深刻的歷史宣言。它藝術地再現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轉折,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規律,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課后活動P132】回顧所學知識,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五四運動(1919年)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中共一大(1921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立,確立黨的綱領和奮斗目標。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北伐戰爭(1926-1927)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如吳佩孚、孫傳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27年),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紅軍長征(1934-1936)。日戰爭時期(1931-1945)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局部抗戰開始。西安事變(1936年),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戰(1937-1945),正面戰場: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敵后戰場:百團大戰、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戰勝利(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重慶談判(1945年),簽訂《雙十協定》,但國民黨撕毀協議。戰略防御→反攻(1946-1949),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及重點進攻。三大戰役(1948-1949):遼沈、淮海、平津戰役,渡江戰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覆滅。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