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情檢測七年級生物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題2分,共80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課堂搬進大自然,讓孩子們在自然課堂中收獲知識與快樂。某校開展“與自然同行、走進生物王國”活動,讓課程“走出去”,讓知識“活起來”。請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10題:1.與自然同行過程中,某小組調查生物種類時發現一種生物,將其歸于藻類,理由最可能是A.具有果實 B.沒有根、莖、葉的分化C.具有葉綠體 D.生活在水中2.在樹林中、巖石上,可借助青苔(苔蘚)來辨別方向。許多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很敏感,可用來監測空氣污染程度。下列最容易找到青苔的環境是A.向陽、干燥、無污染 B.向陽、潮濕、有污染C.背陰、潮濕、無污染 D.背陰、干燥、有污染3.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小明從《植物志》中查閱到紅豆杉屬于裸子植物。紅豆杉具有的特征是①有根的分化 ②假根,有莖、葉的分化③體內有輸導組織 ④能產生種子⑤種子外有果皮包被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4.蕨類植物大多生活在陰濕環境中,主要原因是蕨類植物A.沒有輸導組織 B.沒有根的分化,吸水能力弱C.能開花結果 D.繁殖過程離不開水環境5.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被稱為天然的“碳氧”平衡器。下列屬于被子植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A.卷柏和貫眾是重要的中藥材 B.滿江紅可以做綠肥和飼料C.高粱為人類提供食物來源 D.側柏可作為園林綠化樹種6.米豬肉指感染豬肉絳蟲的病豬肉,豬肉絳蟲是一種腸道內寄生蟲,成蟲身體背腹扁平,呈兩側對稱,有口無肛門,屬于扁形動物。下列動物中,與絳蟲同屬于扁形動物的是A.蛔蟲 B.水蛭 C.血吸蟲 D.梭子蟹7.“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家鴿的肺和氣囊都能進行氣體交換,適于在空中飛行時獲得更多的氧氣B.蛇的體表覆蓋著角質的鱗片,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適應陸地生活C.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呼吸,適于生活在潮濕的土壤環境D.蝗蟲后足發達,有兩對翅,適于在陸地上跳躍和空中飛行8.《九魚圖》是現代畫家宋守友所作的一幅國畫,九條可愛的錦鯉在水中嬉鬧,寓意著長長久久,吉祥如意。關于魚在水中的生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用肺呼吸 B.體表常覆蓋著鱗片,能分泌黏液C.身體紡錘形,兩側有側線,背鰭控制前進方向 D.主要由頭部的擺動為運動提供動力9.青蛙和烏龜都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烏龜才是真正適應陸地環境的脊椎動物,主要原因是A.青蛙的肺比烏龜的肺發達B.青蛙沒有頸,烏龜有頸C.青蛙的四肢發達,烏龜的四肢短小D.青蛙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離不開水,而烏龜的生殖和幼體發育過程不受水環境限制10.喜鵲是江蘇省的省鳥,下列不屬于喜鵲適于飛行特征的是A.身體呈流線型 B.前肢變成翼 C.體溫恒定 D.胸肌發達大熊貓(哺乳綱)是中國特有物種,皮毛黑白相間,憨態可掬惹人喜愛。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大熊貓的毛色都是黑白相間的。大熊貓有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之分,前者頭長近似熊,毛色黑白分明,后者頭圓更像貓,腹部毛色偏棕,此外還有極少的白色大熊貓和棕色大熊貓。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1~13題:11.下列關于大熊貓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體表被毛,恒溫動物 B.體內無膈C.卵生動物 D.無神經系統12.大熊貓在體色、形態上的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A.生物種類多樣性 B.生態系統的多樣性C.遺傳多樣性 D.生物數量的多樣性13.為保護野生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資源,我國建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涉及多個自然保護區,包括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千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上述保護措施屬于A.遷地保護 B.就地保護 C.生態旅游 D.法制管理近年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全民關注美食的熱潮。某生物社團開展了“美食中的生物學”活動,同學們各自帶來了家鄉特色美食,大家發現微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4~16題:14.小煜同學帶來了家鄉傳統小吃-醪糟(láozāo),制作醪糟(糯米酒)過程中需要用到酵母菌。下列關于制作米酒的敘述錯誤的是A.酵母菌沒有葉綠體,以糯米中的淀粉為營養B.制作過程中可以經常掀蓋查看發酵情況C.最終制作完成后能聞到酒味,說明酵母菌發酵產生了酒精D.產生的氣泡可能是酵母菌發酵過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15.小賓同學帶來了花饃,但是由于保存不當,花饃發霉長出來“黑毛”,于是同學們用顯微鏡對“黑毛”進行了觀察,并繪制出匍枝根霉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①內有大量孢子 B.有根、莖、葉的分化C.②能吸取有機養料 D.組成匍枝根霉的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16.微生物一般是指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下圖中微生物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①屬于多細胞生物 B.②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③的細胞結構簡單 D.④能產生孢子17.我國沿海海域有時會發生赤潮,導致養殖的扇貝、貽貝等生物大量死亡。下列關于赤潮發生原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海洋魚類過度繁殖 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海洋溫度上升C.浮游生物過度繁殖 D.海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少18.原產于拉丁美洲的清道夫魚,適應性極強,肉量極少且肉質粗糙,能大量吞食其它魚卵和魚苗,在我國幾乎無天敵。下列幾位同學關于野外放生清道夫魚這一事件的看法,最合理的是A.甲:隨意放生無所謂 B.乙:豐富我國生物多樣性C.丙:增加我國魚肉產量 D.丁:威脅我國生態安全“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在漫長的勞作實踐中,結合植物的生長發育,加工、提煉而成的農耕社會的時間指南,體現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學。請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9~21題:19.“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時節氣溫轉暖,降雨量增多,適合播種,播種前往往先進行松土,播種后往往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目的是給種子萌發提供A.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光照 B.適宜的光照和大量的水分C.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D.適宜的溫度和大量的水分20.芒種,是個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正是北方麥收之時。發育成小麥種子的是圖中序號A.① B.② C.③ D.④21.立夏,是萬物進入快速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許多春季作物開始進入生長期,需要進行及時的田間管理,這包括除草、松土、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以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若田間一次施肥過多,就會使作物變得枯萎發黃,這一現象俗稱“燒苗”。其原因是A.土壤溶液濃度小,細胞吸水 B.土壤板結,植物無法吸收水和無機鹽C.所施肥料不正確,無法被植物吸收 D.土壤溶液濃度大,細胞失水某校堅持“五育并舉”,嚴格落實“雙減”政策,開辟了勞動種植基地“開心農場”,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探索生物學奧秘。請根據所學知識完成22~26題:22.同學們在“開心農場”種植大豆,對栽培和生長過程進行了記錄。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大豆播種時需要澆適量的水B.結出來的豆莢是大豆的果實C.大豆幼苗生長緩慢,葉片發黃,是因為土壤中缺乏含磷的無機鹽D.一朵大豆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可判斷出大豆花屬于兩性花23.下圖表示大豆種子萌發的過程。下列關于大豆種子及其萌發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大豆種子的胚能發育成新植株 B.種子萌發過程中,胚芽最先突破種皮C.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含量不斷增加 D.大豆種子的胚根能發育成莖24.在“開心農場”,同學們開展西瓜幼苗移栽和田間管理活動,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陰天移栽主要是為了減弱蒸騰作用 B.移栽后遮陽是為了降低光合作用C.帶土移栽是為了保護根部 D.移栽時保留較少葉片25.同學們在種植中發現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根能不斷生長的原因是A.能不斷吸收土壤中的有機物 B.根冠起保護作用C.各部分細胞都能分裂產生新細胞 D.分生區細胞不斷分裂和伸長區細胞體積增大26.下圖是根尖結構示意圖,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A.① B.② C.③ D.④27.“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發育成萬千枝條的是A.葉芽 B.花芽 C.胚軸 D.胚根28.大豆和小麥可以加工成豆粉和面粉,豆粉和面粉人們經常食用,混合食用好處更多。下列關于大豆種子和小麥種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大豆種子和小麥種子都有種皮和胚 B.豆粉和小麥面粉主要來自種子的子葉C.大豆種子和小麥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 D.大豆種子有2片子葉,小麥種子有1片子葉觀察和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為了探究“植物體內運輸水分的結構是什么?”,某同學設計了家庭生物小實驗,根據所學知識回答29~31題:29.將芹菜葉柄插入紅墨水中一段時間后,葉柄制成縱切切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被染紅的結構是A.表皮 B.導管 C.篩管 D.葉肉30.通過觀察發現水分經過芹菜葉柄向上輸送到葉,根據所學知識,該同學構建了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示意圖(下圖),在植物體內水往高處流的動力主要來源于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騰作用 D.吸收作用31.下圖中控制a過程強弱的結構是A.表皮細胞 B.葉片 C.氣孔 D.根毛32.下圖是“探究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實驗的部分步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實驗步驟的先后順序是丁→乙→甲→丙 ②步驟甲中大燒杯內是酒精③步驟乙的目的是設置對照實驗 ④步驟丁的目的是將葉片原有淀粉耗盡或運走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3.下列裝置可用于驗證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是A. B.C. D.34.“梨樹砍三刀,樹枝壓彎腰”,果農在梨樹種植時,用“環割”的方法來增加梨的產量,原因是A.葉片制造的有機物下行受阻 B.根部吸收的養料快速上行C.體內水分供應充足 D.體內水分不易散失35.宿遷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這里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林蔭小道非常涼爽,主要是因為植物的A.運輸作用、蒸騰作用 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蒸騰作用 D.光合作用、蒸騰作用36.2025年初,在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一個“太空抽屜”里,科研人員通過物理化學方法成功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植物體內該生理過程發生的場所是A.液泡 B.線粒體 C.葉綠體 D.細胞核37.“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贊美了荔枝果肉的甜美,荔枝樹從開花到結出果實需經歷的過程是①精子與卵細胞結合 ②長出花粉管 ③結出果實和種子 ④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38.無土栽培是不依賴于土壤的栽培方式,無土栽培的核心是配制和適時更換營養液,其中營養液配制中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A.氮、磷、鉀 B.氮、磷、鐵 C.磷、鉀、硼 D.氮、磷、鋅39.天水大櫻桃以其果大、色鮮、味美等特點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采摘。有游客發現同一株櫻桃樹上結著不同品種的果實。這里采用的技術是A.扦插 B.壓條 C.嫁接 D.植物組織培養40.長途運輸蔬菜時,通常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處理,可使蔬菜保存較長時間。下列選項運用的原理與上述相同的是A.中耕松土 B.及時排澇C.將水果放入冰箱保存 D.給無土栽培的營養液通入氧氣二、綜合題(本大題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41.【傳統農業】中華民族從遠古時代起就發展了農業生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中“五谷”在甲骨文時期就已存在,如圖所示:【商品農業】鄉村振興項目用智能大棚種植系統種植草莓,提升草莓產量。圖中A、B、C表示草莓葉片的相關生理活動:請同學們依據所學生物學知識,結合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五谷”中的“黍”“稷”等字將作物舒展的莖和葉形象地表現出來。莖和葉的舒展、葉片互不遮擋,有利于作物進行__________作用。(2)圖中草莓的匍匐莖繁殖新植株,這種生殖方式屬于______(填“有性”或“無性”)生殖。(3)圖中有利于維持“碳氧平衡”的生理活動主要是__________(填圖中字母),此過程中能量的轉換是__________。42.我縣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因地制宜成功建成多個草莓生產基地,開展休閑采摘,帶動觀光農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小靜同學在溫室大棚設計了乙圖所示的實驗,并如乙圖把裝置連接好,將草莓植株暗處理一晝夜后,移至光照下,幾小時后,打開閥門②,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了__________。(2)取下葉片A和B,脫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變成藍色的葉片是______(填“A”或“B”),說明了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光合作用的產物是__________。(3)為了進一步提高草莓的品質和產量,技術員對草莓大棚進行測試,甲圖是從0點開始持續密封24小時,測得的某氣體濃度的變化情況,請判斷該氣體是__________,根據甲圖判斷,草莓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是__________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情檢測七年級生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包括40題,每題1分,共計40分。在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D C C A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B B D C D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C A B D A A B B C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A C A D C B A C C二、填空題(本部分共2題,每空1分,共計10分。)41.(1)光合(2)無性(3)A 光能轉變為化學能42.(1)(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2)A 光 淀粉(3)氧氣 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