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授課PPT、生態系統圖片素材、食物鏈/網練習卡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描述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鏈和食物網。 2.闡明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生物之間傳遞。 3.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認識到生命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依存關系,形成尊重生命、愛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觀。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 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組成;2.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規律。 【教學難點】1. 描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關聯;2. 理解能量不可循環的特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情境: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大規模捕殺麻雀(列為“四害”),導致蟲災爆發、農業受損。 問題鏈: 麻雀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什么角色?(次級消費者) 此案例說明生態系統存在什么規律?(生物相互制約,維持平衡)新課講解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直觀感知:展示草原、森林等圖片,引導學生列舉生物與非生物成分。 歸納定義: 生態系統= 一定空間內生物群落+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 辨析練習(PPT展示): 一塊農田 → 生態系統 一條小丑魚 → 個體 池塘中的水 → 非生物部分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角色分析(案例:啄木鳥捕蟲+真菌分解樹樁): 角色功能實例生產者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植物消費者直接/間接依賴有機物昆蟲、啄木鳥分解者分解有機物→無機物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提供物質/能量基礎陽光、水、空氣核心關系: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相互依存,通過物質循環形成閉環(如:有機物→無機物→植物吸收)。 (三) 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 食物鏈構建: 規則:起點(生產者)→ 箭頭指向捕食者(如:草 → 蟲 → 鳥)。 練習:書寫3條正確鏈式,辨析錯誤案例(如箭頭反向)。 食物網深化: 活動:分組繪制教材P86草原食物網(共11條鏈),討論: 問題:若蛇數量銳減,貓頭鷹、青蛙、鼠的數量如何變化? 結論:從理論上分析,假如蛇的數量大大減少,貓頭鷹的數量會減少;青蛙、鼠、食蟲鳥的數量會增加;各種生物的數量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總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 (四) 生態系統的功能 物質循環(以碳為例): 路徑:大氣CO → 植物光合作用→ 有機物 → 消費者/分解者 → 呼吸作用→ CO 特點:循環利用(圖示循環箭頭)。 能量流動: 路徑:太陽能 → 生產者(化學能)→ 消費者(食物鏈傳遞) 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思考:為何能量無法循環?(能量以熱能形式散失)課堂小結 生態系統 ├─ 概念:生物群落 + 無機環境 ├─ 組成 │ ├─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 └─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 ├─ 營養結構:食物鏈 → 食物網 └─ 功能 ├─ 物質循環(如碳循環) └─ 能量流動(單向、遞減)板書設計 第二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生態系統教學反思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