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遼寧省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遼寧省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遼寧省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試高二年級歷史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分,共計 48 分。1 2 3 4 5 6 7 8B A D C C C A A9 10 11 12 13 14 15 16B D A C D B C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 4 小題,第 17 題 14 分,第 18 題 12 分,第 19 題 14 分,第20 題 12 分,共 52 分。17.(14 分)(1)時代背景:大國爭霸,兼并戰爭頻繁;楚國為對抗秦國,向西南地區擴展;西南地區相對閉塞,但比較富饒;楚國與西南有一定的商貿交流。(每點 2 分,任答 3 點得 6分)(2)措施:河泊所遺址發現大量兩漢文書,說明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河泊所遺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表明漢代在西南地區實行郡縣制;石寨山遺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漢代仍保留當地首領并對其冊封,因俗而治;河泊所遺址出土的“滇國相印”及簡牘中的“滇相”、“滇丞”表明中央設置官員直接治理,制約滇王權力。(每點 2 分,4 點共 8分)18.(12 分)(1)表現:內容拓展,涵蓋人文、風俗等內容;結構體例變化,從圖為主到文字敘述為主體;圖經分離,單獨成冊。(每點 2 分,3 點 6 分)(2)原因:中央集權加強;科舉制度發展,士紳力量壯大并積極參與修志;理學影響;圖經難以適應實際應用的需要,方志便于廣泛快速傳播;印刷技術的進步。(每點 2 分,任答 3 點得 6分)19.(14 分)(1)歷史悠久;規模大,藏品豐富,種類繁多;藏品來源多樣;功能多樣;打上殖民烙印。(每點 2 分,任答 3 點得 6 分)(2)評析:近代以來,英國展開大規模的殖民掠奪,大英博物館的外國藏品一部分來自殖民時代的暴力掠奪,其他部分則來自商品流通等多種途徑。該觀點試圖混淆視聽,掩蓋殖民掠奪的歷史。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客觀上促進文物的國際研究,文化的世界性傳播;另一方面,破壞了所屬國本土文化傳承的完整性,侵犯文化主權,傷害民族感情。(背景 2分;本質 2 分;積極影響 2分;消極影響 2 分;共 8 分)高二年級歷史答案 第 1 頁 共 2頁20.(12 分)示例一:論題:社會環境的變化推動中國計時器及時間觀念的演變。(2 分)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農業生產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天文觀測和服務農業生產的需要,發明圭表、渾儀和漏刻等計時器,當時人們已經有了時間觀念,但時間的計量并不精準;明清時期,西學東漸,一些傳教士把西方的鐘表傳到中國,鐘表受到社會上層喜愛。由于商品經濟和中西貿易發展,鐘表也在沿海通商口岸傳播,廣州還出現了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廣鐘”。鐘表計時更加精準,沖擊了中國傳統的時間觀念。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文明沖擊下,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此西式機械鐘表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及,逐漸取代傳統計時器,國人的時間觀念逐漸近代化。(8 分)綜上所述,從圭表、滴漏的使用到西式鐘表的廣泛傳播,時間計量更加精準,國人時間觀念更強,這一變化折射了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2 分)示例二:論題:中國計時器及時間觀念的演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 分)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明朝以前我們擁有圭表、滴漏等多種傳統計時器,適應了農耕時代的需求;明清時期,西學東漸,基督教及西方自然科學成果傳播到中國,鐘表也被傳教士帶到中國。鐘表計時精準,首先在王公貴族中受到喜愛,隨著中西貿易在廣州的展開,西洋鐘表傳到民間,廣州還出現了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廣鐘”;近代以來,國人不斷向西方學習,西學東漸走向深入。西方鐘表逐漸取代傳統時計被廣泛使用,新式鐘點制也開始普及化,與傳統時辰制混合使用。時至今日,鐘表已完全被國人接受。(8 分)綜上所述,西式鐘表及其代表的時間觀念逐漸融入中華文化的過程,印證了中華文化與時俱進,兼容并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 分)(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如:西學東漸推動中國計時器及時間觀念的演變。)高二年級歷史答案 第 2 頁 共 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