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考古發現印證,某遠古人類遺址出土了大量炭屑和兩具燒骨,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和許多獸骨化石,據此推斷該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在原始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私有制和奴隸制出現,人類逐步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在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文明的出現 C.農作物的種植 D.氏族的衰落3.他竭盡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過其門而不入”。他是( )A.炎帝 B.黃帝 C.蚩尤 D.大禹4.2023年,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一處大型青銅器作坊遺址,出土了包括禮器、工具和武器在內的數百件青銅器,其中部分器物采用復合范鑄造技術。這一發現最直接印證了( )A.商朝中期青銅文化形成“禮制重器”的傳統B.夏朝晚期已具備成熟的青銅器規模化生產C.西周初期青銅器廣泛用于農業與戰爭領域D.春秋時期生鐵冶煉技術取代青銅鑄造工藝5.夏王桀、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都是有名的君王,以史為鑒,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吸取到的治國經驗為( )A.好大喜功方可提升國力 B.殘暴統治才可以穩固政權C.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D.連年戰爭顯示軍隊戰斗力6.西周諸侯國經由周天子“授民授疆土”而建立,周天子與受封諸侯以血緣、姻親形成情感聯系,又憑借分封制下的權利義務與宗法制等政治制度,確立起嚴格的君臣關系。這有利于( )A.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B.實現諸侯國文化認同C.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西周的統治范圍7.《論語·八佾》載:“季氏八佾舞于庭。”按周禮,天子八佾(64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而季氏作為大夫竟用天子之樂,孔子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中出現的局面反映出( )A.禪讓制度得到推行 B.學術思想十分活躍C.諸侯爭霸王室衰微 D.大規模的民族交融8.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人工鑄鐵技術;戰國時期,生產工具的鐵器化進程加快,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冶鐵手工業中心,生產種類有農具、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等。這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 )A.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 B.冶鐵技術領先世界 C.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 D.鐵器已實現商品化9.《商君書》指出在國家治理中“利出于地,則民盡力;名出于戰,則民致死。入使民盡力,則草不大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據此可知,商鞅主張( )A.獎勵耕戰 B.廢除井田制 C.嚴明法度 D.統一度量衡10.佛教源于印度,在中國發揚廣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結果。據此可知,文明交流的特點是( )A.雙向性 B.單一性 C.排外性 D.優越性1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統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之后,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分別建立了西漢和東漢統一王朝。這材料描述的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2.秦的統一,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如南北朝時期都以中華正統自居,宋元時期遼宋夏金共奉“中國”之號。由此可見,秦的統一( )A.奠定了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 B.影響后世政治制度的發展C.結束分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D.加強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13.漢承秦制,唐襲隋規,都出現了盛世。然而,秦朝與隋朝卻都二世而亡,石外七年級(1)班的四位同學歸納分析了四種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確的是( )A.南同學:周邊少數民族騷擾 B.魯同學:橫征暴斂苛政黷武C.趙同學:宦官擅權外戚臨朝 D.楊同學:外來侵略顛覆政權14.漢文帝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曾經想做一個露臺,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這反映出漢文帝( )A.提倡勤儉治國 B.減輕賦稅徭役 C.注重農業生產 D.廢除嚴刑峻法15.《漢書》記載:“(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輒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材料描述的是漢武帝( )A.削弱地方勢力 B.加強經濟管理 C.尊崇儒家思想 D.大舉反擊匈奴16.《后漢書·五行志》記載:“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這主要是因為( )A.丞相權力空前膨脹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豪強地主兼并土地 D.東漢黃巾起義爆發17.《漢書·西域傳》載:“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漢武帝這一舉措( )A.保障了絲綢之路暢通 B.導致了社會秩序混亂C.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 D.推動了張騫出使西域18.據史料記載,西晉時期內遷的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內遷的匈奴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據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西晉時期( )A.民族交融得到一定發展 B.鮮卑與黃帝有血緣關系C.諸侯王的勢力日益強大 D.江南地區得到迅速開發19.“皇帝對胡漢聯姻非常高興,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與漢族官僚的女兒聯姻。他還把自己的鮮卑姓改為漢姓‘元’。”材料中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北魏孝文帝 C.松贊干布 D.金世宗20.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利用三國時期劉徽的“割圓術”,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 )A.開放包容 B.交融交流 C.傳承創新 D.多元一體二、非選擇題(共計60分)21.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的名稱。(各寫一個即可)(4分)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周易》(2)材料二說明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材料三:(3)材料三中的圖1、圖2分別是什么結構的房子,分別屬于哪一居民?(6分)(4)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試從氣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樣式為什么不同?(4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從武王開始,經過周公到成王的時候,先后封邦建國共71個……周王的子弟、姻親屬、功臣勛將成為大大小小的諸侯。———《中國政治制度論綱》(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實施的哪一政治制度?(2分)這一政治制度實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二 春秋戰國以來之所以會諸侯混戰,連年不斷,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終于實現了統一,若回頭再搞分封,那就勢必架空中央政權,重蹈諸侯割據爭戰的覆轍。而只有實行郡縣制,才能斷去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也才能確保中央集權,確保國家的安定和統一。——摘編自曹德本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2)根據材料二,分析郡縣制相比于分封制具有哪些進步性?(4分)材料三(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三所示是哪一朝代的形勢圖?(2分)該朝代推行的哪一項政治制度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材料四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漢書·主父偃傳》(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中的“上”指哪位皇帝?(2分)根據材料四,該皇帝面臨的難題是么?(2分)主父偃提出的解決措施是什么?(2分)23.古代陵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秦始皇陵兵馬俑 漢景帝陽陵陶俑隨葬俑人物相貌區分度高,且神情嚴峻、目光銳利,呈現尚武、強悍的風范。 隨葬俑人物面貌線條柔和圓潤,面帶微笑,神情舒展,呈現平和,從容的風格。——摘編自《中國古代俑》(1)根據材料一,分別概括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陶俑的風格。(4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4分)材料二:考古發現——洛陽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襲漢文化傳統,其中圓形封土基底體現洛陽風格。 牽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褶,大袖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騎馬所穿的套裝,至南北朝時已融入漢族特色。 洛陽北魏大墓出土東羅馬帝國時期金幣1枚。——摘編自劉連香《洛陽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風”與民族文化交融》(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洛陽出現北魏墓葬群相關的歷史事件。(2分)并歸納北魏在民族交往、對外交流方面的表現。(4分)(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中國古代墓葬風格的主要因素。(4分)24.【中國古代醫學、科學、文化】(8分)十堰市某學校七年級的徐坤同學將本學期所學的中國古代醫學、科學、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整理成下表。領域 人物 貢獻醫學 張仲景 撰寫《傷寒雜病論》;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華佗 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科學 賈思勰 撰寫《齊民要術》祖沖之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創編《大明歷》蔡倫 改進造紙術文化 司馬遷 撰寫《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王羲之 代表作是《蘭亭集序》,被譽為“書圣”顧愷之 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請閱讀表格內容,選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兩個或兩個以上),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B C C C C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A A B A A B C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共計60分)21.(1)黃河流域:半坡遺址;長江流域:河姆渡遺址。(2)從穴居、野處到建造宮室居住。(3)圖1是干欄式房屋,屬于河姆渡居民;圖2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屬于半坡居民。(4)南方氣候潮濕、炎熱,干欄式房屋通風防潮;北方氣候干燥、寒冷,半地穴式房屋保暖防風沙。22.(1)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2)進步性:避免出現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安定統一。(3)朝代:秦朝。政治制度:郡縣制。(4)皇帝:漢武帝。難題:一些諸侯王封地廣大,連城數十,勢力強大,成為危及國家統一的離心力量。措施:實行推恩令。23.(1)風格:秦始皇陵兵馬俑:雄渾大氣、壯觀威嚴;漢景帝陽陵陶俑:平和從容、面貌微笑。原因:秦始皇陵兵馬俑:秦朝完成統一,國力強盛,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威嚴的政治統治;漢景帝時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形成了平和從容的社會氛圍和文化風格。(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表現:民族交往方面:鮮卑等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學習、融合,如鮮卑人著漢服、說漢話等;對外交流方面:出土東羅馬帝國時期金幣,說明與西方有貿易往來等交流活動。(3)主要原因:政治局勢(統一或分裂)、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等。24.杰出人物推動社會進步張仲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他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理論的基礎,這對后世醫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華佗作為醫藥和健身的開創者,他的“麻沸散”和“五禽戲”分別代表著中醫麻醉技術與養生技術的突破,這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同時,在科學領域,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反映了古代中國精密的數學水平,而蔡倫改進造紙術則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繁榮。在文化領域,司馬遷撰寫的《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為后世歷史著述提供了范本,而王羲之與顧愷之的藝術作品則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樹立了極高的標桿及傳統美學。這些人物的共同點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通過創新與實踐,推動了中國文明在醫學、科學和文化方面的進步,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風貌,這也揭示了人才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