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鴉片戰(zhàn)爭以前,來華外商一向居住在廣州城外的洋館: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侵略者蠻橫要求進入廣州城。根據(jù)《籌辦夷務始末》記載,萬姓切齒,誓不與之俱生。若夷人入城,必至罷市罷工,非以阻之,實以衛(wèi)之也。”這一斗爭表明鴉片戰(zhàn)爭后( )A.民眾自發(fā)進行反侵略斗爭 B.清政府積極組織民眾抵抗C.列強經(jīng)濟侵略已深入內地 D.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2.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條約規(guī)定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五口通商,協(xié)定關稅。《南京條約》的簽訂( )A.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C.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3.《天津條約》規(guī)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北京條約》則是由清政府代表恭親王與英法等國代表在北京進行談判并簽署的,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這說明當時( )A.英國擴大了在華的勢力范圍 B.清政府被迫進行外交轉型C.清政府已放棄天朝上國觀念 D.清政府近代外交體制確立4.185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fā)的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zhàn)爭是(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太平天國起義 D.義和團運動5.下列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A.開啟了工業(yè)近代化的歷程 B.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C.實現(xiàn)了政治制度的變革 D.挽救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6.有史學家認為左宗棠是杰出的民族英雄,這主要是基于他( )A.領導虎門銷煙 B.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 C.率軍收復新疆 D.指揮黃海大戰(zhàn)7.史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史論是對其價值、影響的分析或判斷。下列選項中屬于史論的是( )A.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 B.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推行“廢藩置縣”政策C.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 D.甲午中日戰(zhàn)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8.三國干涉還遼后,德國隨后以兩名傳教士在山東被殺為由,占領了膠州灣。俄國借口保護中國不受德國侵略,強行占領旅順與大連。而英國不甘落后于德、俄兩國,租借了威海衛(wèi)與九龍新界。法國又以 99年為期租借了廣州灣。據(jù)此可知這一時期( )A.列強對外資本輸出日益增大 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 D.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徹底激化9.19世紀末,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尋找出路。他們在各地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學會和報刊是北京的強學會、長沙的南學會、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上述學會和報刊主要宣傳的思想是( )A.自強求富 B.維新變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10.某一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這一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1.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經(jīng)撰寫過一副挽聯(lián):“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shù)千年專制之局。愿吾儕后死者,齊心協(xié)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該挽聯(lián)是寫給( )A.李大釗 B.譚嗣同 C.孫中山 D.張之洞12.學者金沖及曾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拋棄了對皇帝的崇拜,促使人們敢于發(fā)表以前不敢說的主張,民眾心理有了巨大變化。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A.背景 B.經(jīng)過 C.性質 D.影響13.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fā)。北京的學生們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舉行示威游行。五四運動的性質是( )A.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B.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C.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D.一次反對軍閥統(tǒng)治的斗爭14.1921年7月,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C.中華民國的建立 D.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5.有學者認為,八七會議雖然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但仍然認為工人運動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義后,一部分共產黨人才有計劃、有組織和有目的地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運動轉向農村農民運動。該學者意在強調( )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蘇聯(lián)經(jīng)驗 B.右傾錯誤的糾正受到了阻撓C.農民運動在初期被黨內普遍忽視 D.正確道路的探索具有漸進性16.20世紀30年代,有這樣一支軍隊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一路浴血奮戰(zhàn),舍生忘死,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紅軍長征 D.轉戰(zhàn)陜北17.抗日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后取得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結束。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是( )A.平型關大捷 B.百團大戰(zhàn) C.臺兒莊戰(zhàn)役 D.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18.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維護團結抗戰(zhàn)大局。這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的標志是(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C.七七事變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fā)表19.淮海戰(zhàn)役支前民工唐和恩的竹竿上刻著88個地名,從山東萊陽到江蘇徐州,全程2500公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俺們推的是小米,吃的是紅高粱,為的是讓子弟兵吃飽打勝仗。”這一史實反映( )A.土地改革激發(fā)農民參軍熱情 B.后勤補給依賴現(xiàn)代運輸工具C.戰(zhàn)略戰(zhàn)術決定戰(zhàn)爭勝負 D.人民群眾是革命勝利的保障20.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處于民族危機和近代化轉型時期,中國讀書人也面臨著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擇。從下表魯迅、張謇等人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出( )李伯元 1897年6月,放棄科舉,來到上海,開辦了第一份上海小報《指南報》,痛斥時弊。之后接受了商務印書館的聘請。魯迅 1898年12月,放棄科舉,前往南京就讀水師學堂,后轉礦業(yè)學堂,最后東渡日本學習。張謇 清末最后一位狀元,曾在清廷為官,后辭官回家經(jīng)商,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等。A.國家民族前途重于個人利益 B.社會就業(yè)方式多樣化C.經(jīng)濟利益誘惑大于政治出路 D.人才培養(yǎng)方式多元化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計60分)21.中國近代歷史是伴隨著血與火、侵略與反侵略進行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1839年6月的這場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zhàn)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zhàn)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能輕易放過的。”——摘編自《安德科·翰·森致拉本特函》(1)材料一中的“這場禁煙運動”指的是哪一個事件?(2分)中國被迫接受的“條件”寫在哪一條約里?(2分)材料二 這場戰(zhàn)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自此中國在貧弱的道路上繼續(xù)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嚴重。——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2)“這場戰(zhàn)爭”是近代哪一次戰(zhàn)爭?(2分)“被動模仿”評價的是近代中國什么歷史事件?(2分)材料三 抗戰(zhàn)期間,中國以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殲滅了日寇150余萬,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死傷人數(shù)的70%。中國戰(zhàn)場還牽制了日軍近80%的兵力,對日寇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軍民進行了十四年奮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最大限度地動員和團結全國軍民共同抗戰(zhàn),開辟廣大的敵后戰(zhàn)場,對敵作戰(zhàn)12.5萬次,殲滅日軍52萬余人,殲滅大部分偽軍。——摘編自危兆薇《論抗戰(zhàn)精神》(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主要特點。(4分)簡述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意義。(4分)22.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不同社會階層積極探索國家出路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函》(1)材料一中,李鴻章認為中國主要在哪一方面落后于西方?(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李鴻章等人開展的自救運動。(2分)材料二 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xiàn)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經(jīng)。——徐中約《中國近代史》(2)根據(jù)材料二,當時“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資產階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fā)動了哪兩大“政治運動”?(4分)材料三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德、賽兩位先生”分別指什么?(4分)(4)綜合以上材料及結合所學,總結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是什么?(4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fā)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xiàn)了崇洋逐新的趨向。——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的哪些領域發(fā)生了變化?(6分)材料二 《申報》 近代中國的報刊發(fā)展史是一部外商與國人共同參與,既有外文也有中文的多元歷程。最早由英國人美查創(chuàng)辦的《申報》,以及美國人的《新聞報》,起初都是為迎合中國人而設的外商中文日報,后來被中國人接手,《申報》更是創(chuàng)下了七十八年的最長出版記錄。此后,一批批報紙相繼問世。近代報刊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也是社會變革和思想斗爭的重要舞臺,其發(fā)展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2分)并總結近代報刊的作用。(4分)材料三(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什么特點?(4分)24.閱讀材料,完成任務。(10分)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時間 史實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1898年 戊戌變法1911年 辛亥革命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1919年 五四運動20世紀20年代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請選擇表中兩個及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C A C D B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B D D C A D D A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21.(1)事件:虎門銷煙;條約:《南京條約》。(2)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事件:洋務運動。(3)特點: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牽制了大量日軍;團結抗戰(zhàn),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了長期的作戰(zhàn);中國共產黨發(fā)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偉大意義:中國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戰(zhàn)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22.(1)方面:火器(器物、技術亦可得分);運動:洋務運動;(2)問題:實現(xiàn)民族救亡;運動: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或資產階級革命)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只要答出民主、科學即可得分);(4)中國近代化探索經(jīng)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特點23.(1)哪些領域:①交通;②穿著打扮;③社交禮儀;④社會風俗;⑤飲食;⑥休閑娛樂。(2)報紙:《申報》。作用:①傳播信息;②是社會變革和思想斗爭的重要舞臺。(3)特點:①發(fā)展歷程艱難曲折;②在夾縫中求生存;③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較大;④發(fā)展時間較長。(任意答一點即可)24.答案示例:觀點: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9世紀60年代,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口號,向西方學習技術,促進中國近代化進程,客觀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隨著民族危機加劇,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促進思想啟蒙,推動社會進步。綜上所述,順應歷史潮流趨勢,有針對性的改革,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qū)2024-2025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qū)2024-2025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