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運動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授課PPT、人體骨骼模型/圖、關節模型/圖、雞翅解剖標本、簡易骨—關節—肌肉模型、相關視頻片段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學習,學生能準確說出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骨骼肌),認識運動依賴于特定結構,認同人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分析運動過程,學生能闡明神經系統如何支配肌肉收縮,進而牽動骨繞關節運動,并能說明運動需要消化、呼吸、循環等系統的協同配合。 3.通過模型觀察、動作體驗、小組討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推理分析能力。 4.認識體育鍛煉對運動系統及全身健康的益處,了解常見運動損傷及預防措施,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骨骼肌);骨、關節和骨骼肌的協調配合產生運動(重點強調神經系統的支配作用)。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并闡述“在神經系統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關節活動”的運動產生機制;理解并闡明運動是多個系統(運動、神經、消化、呼吸、循環等)協同作用的結果,體現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1.深入理解并闡述“在神經系統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關節活動”的運動產生機制。 2.理解并闡明運動是多個系統(運動、神經、消化、呼吸、循環等)協同作用的結果,體現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新課講解 (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1. 感知運動結構:展示人體運動圖片/視頻,提問:“運動依賴哪些結構?”引入“運動系統”概念。 【活動1】體驗屈肘:學生做屈肘動作,感受并思考:哪些部位在動?由什么結構構成?2. 探究核心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21、22,觀察“人體骨骼圖”“關節示意圖”“雞翅標本圖”。 核心問題引導討論:a. 運動系統由哪三部分組成?b. 骨與骨如何連接?(重點:關節連接)c. 關節的基本結構有哪些?各部分功能是什么?(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d. 骨骼肌由哪兩部分組成?(肌腹、肌腱)e. 關節對運動的意義?(靈活)如何保護?(熱身、護具等)3. 歸納共識:小組匯報,師生共同梳理:運動系統 = 骨 (杠桿) + 關節 (支點) + 肌肉 (動力)。強調關節的結構與功能。 (二)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運動產生 1. 探究肌肉協作: 【活動2】體驗肌肉狀態:學生做屈肘、伸肘動作,觸摸感受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狀態。學生體驗雙手下垂、雙手提重物時兩肌肉狀態。 提問: 屈肘/伸肘時,兩塊肌肉如何配合?提重物時呢? 共識: 骨骼肌協作(收縮/舒張)是運動基礎。2. 揭示核心機制: 關鍵提問: 肌肉為什么會收縮?光有運動系統結構完好,就能動嗎?(例:癱瘓病人) 引導分析:a. 骨的運動靠什么?(骨骼肌收縮牽拉)b. 骨骼肌收縮受什么控制?(神經系統!) 形成核心概念:神經刺激 → 骨骼肌收縮 → 牽動所附著的骨 → 繞關節活動 → 產生運動。3. 模型輔助理解:展示/制作簡易“骨關節肌肉”模型(用硬紙板代表骨,圖釘代表關節,皮筋代表肌肉)。 提問: 模型如何模擬運動?拉動皮筋(模擬肌肉收縮)相當于什么過程?(神經支配)4. 理解系統協作: 提問: 運動的產生和維持,僅靠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夠嗎?還需要哪些系統?為什么? 共識: 能量供應(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等)是運動持續的基礎。運動是多系統協同的結果。(三)體育運動與健康 1. 探討益處: 提問: 科學體育鍛煉對身體,特別是對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有什么好處? 學生討論/閱讀(P24、25): 促進循環、改善營養、提高神經靈敏度、促進發育、增強體質等。2. 認識損傷與預防: 提問: 運動不當可能導致哪些損傷?(關節脫位、韌帶拉傷、骨折、肌肉拉傷) 追問: 如何有效預防這些損傷? 共識: 充分熱身、合理安排運動量、掌握正確技術、使用護具等。課堂小結 1. 知識梳理:師生共同回顧:運動系統組成?運動如何產生(強調神經支配核心環節)?運動需要哪些系統配合?2. 升華觀點: 再次強調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以及生命活動的整體性、協調性。3. 聯系導入: 簡要解釋關節脫位(關節頭從關節窩滑出)及預防的重要性。板書設計 第三節 神經系統支配下的運動 一、 運動系統的組成 骨 (杠桿) ↓ 運動系統 → 關節 (支點) → 結構:關節面(關節頭+關節窩)、關節囊、關節腔(滑液) → 功能:牢固、靈活 ↑ 關節軟骨→ 功能:靈活 骨骼肌 (動力) → 組成:肌腹(收縮)、肌腱(附著) 二、 運動的產生 (核心!) 神經刺激 ↓ 支配骨骼肌收縮 ↓ 牽動附著骨 ↓ 繞關節活動 (支點) ↓ 產生運動 強調: 神經系統支配是啟動和控制的中心環節。 骨本身不能運動,需肌肉牽拉。 三、 運動的協作與健康 1.多系統協作:能量供應: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等。 2.體育運動與健康: 益處: 促循環、強營養、提神經、助發育、增體質。 損傷: 脫位、拉傷(韌帶/肌肉)、骨折。 預防: 熱身充分、量力而行、技術規范、善用護具。教學反思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