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授課PPT、眼球模型、耳模型、相關視頻素材(眼球結構、視覺形成、聽覺形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生命觀念:理解人體感知外界環境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形成結構與功能觀。 2.科學思維:通過分析視覺、聽覺等形成過程,培養邏輯推理和歸納總結能力。 3.探究實踐:嘗試觀察眼球、耳的結構模型,提高觀察與動手操作能力。 4.態度責任:關注用眼、用耳衛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視覺和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在視覺和聽覺形成過程中,光線、聲波如何轉化為神經沖動,并最終在大腦皮層形成感覺的機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1. 情境導入: 展示圖片或簡述科學故事《科學家利用前置人工視網膜讓失明16年患者重新“看”見光明》。2. 提出問題: 故事中這副特制的眼鏡模擬了眼球中的哪些結構?它幫助患者重新感知了什么信息?3. 教師小結: 強調人體感知環境變化對生存的重要性,并指出視覺是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引出本課主題。新課講解——眼和視覺 一、眼球的結構 1. 引入: 強調視覺信息的重要性,視覺形成依賴眼球結構。2. 模型觀察 & 視頻輔助: 指導學生觀察眼球模型,同時播放視頻《眼球的結構》,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圖4-1認識眼球各部分。3. 核心問題探究:(1) 眼球主要由哪幾大部分構成?(眼球壁、內容物)(2) 眼球壁分哪三層?每層包含哪些主要結構?各自功能是什么?(外膜:角膜-透光折射/鞏膜-保護;中膜:虹膜/瞳孔-控光/睫狀體-調晶狀體/脈絡膜-營養遮光;內膜:視網膜-感光)(3) 眼球內容物包括哪些?功能?(房水、晶狀體-主要折射、玻璃體-折射支撐)4. 教師總結: 簡述眼球附屬結構(眼瞼、睫毛、淚器等)及其保護作用。二、視覺的形成 1. 問題引導: 如此復雜的結構,是如何讓我們“看見”的?2. 自主學習 & 視頻輔助: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初步了解過程。播放視頻《視覺的形成》。3. 過程解析: 教師結合PPT動畫詳細講解:光路: 物體反射光 → 角膜 → 房水 → 瞳孔 → 晶狀體 (主要折射) → 玻璃體 → 視網膜 (形成倒立縮小的物像)。神經傳導: 視網膜感光細胞 → 產生神經沖動 → 視神經 → 大腦皮層視覺中樞 → 形成視覺(正立圖像)。4. 關鍵點強調: 成像在視網膜,視覺形成在大腦。5. 學生活動: 嘗試用文字箭頭圖或簡單示意圖描述視覺形成過程。三、眼的調節功能 1. 問題驅動:(1) 為什么我們能看清遠處和近處的物體?(晶狀體曲度調節:看近曲度變大,看遠曲度變小 - 睫狀體作用)(2) 瞳孔在光線變化下有何反應?(明處縮小,暗處放大 - 虹膜控制)2. 聯系生活: 解釋家貓夜間瞳孔放大便于捕鼠的原理。四、近視及其預防 1. 問題引入: 既然眼睛能調節,為什么還會近視?2. 探究成因: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頁。教師解析(結合圖示): 近視成因主要是眼球前后徑過長 或 晶狀體曲度過大且不易恢復 → 遠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 前方 → 視物模糊。矯正方法: 佩戴凹透鏡(近視鏡)使光線適當發散,使像后移到視網膜上。3. 護眼行動 - “四要四不要”:“四要”:讀寫姿勢正確(眼書距約33厘米)用眼30-40分鐘,休息遠眺定期檢查視力近視后及時醫學驗光配鏡“四不要”:不在走路、乘車時看書/用電子產品不躺臥看書/用電子產品不在強光直射下看書/用電子產品不在光線暗處看書/用電子產品4. 解釋原理: 強調遠眺放松睫狀肌、醫學驗光的重要性。新課講解——耳和聽覺 一、 耳的結構 1. 問題引入: 我們看到的是耳的哪部分?耳由幾部分構成?2. 模型觀察 & 圖示講解: 指導學生觀察耳模型,教師結合PPT圖示或教材圖4-5講解: 外耳: 耳郭(收集聲波) → 外耳道(傳導聲波)。 中耳: 鼓膜(振動) → 聽小骨(放大傳導振動) → 鼓室(含空氣,通咽鼓管)。 內耳: 耳蝸(含聽覺感受器,將振動轉化為神經沖動) + 前庭和半規管(含位覺感受器,感知頭部位置和運動)。3. 知識拓展: 簡述前庭和半規管與平衡覺的關系。 二、 聽覺的形成 1. 問題引導:(1) 聽覺最終在哪里產生?(大腦皮層聽覺中樞)(2) 哪些結構受損會影響聽覺?(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等)2. 過程解析: 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頁。 教師總結(結合動畫): 外界聲波 → 耳郭(收集) → 外耳道(傳導) → 鼓膜(振動) → 聽小骨(傳導放大振動) → 耳蝸(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 → 聽神經(傳導) → 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 形成聽覺。3. 學生活動: 用文字箭頭圖描述聽覺形成過程。 三、耳和聽力保護 1. 問題討論: 結合生活實例,討論保護聽力的措施和原理:(1) 遇到巨大聲響(如放鞭炮)為何要張口或捂耳?(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防震破 - 咽鼓管作用)(2) 鼻咽部感染為何要及時治療?(防病菌經咽鼓管入中耳引起中耳炎)(3) 飛機起降時咀嚼口香糖有何作用?(促進咽鼓管開放,平衡鼓膜內外氣壓)(4) 什么是噪聲?危害?如何防治?(影響工作休息的聲音;危害身心健康、聽力;建議:禁鳴笛、植樹隔音、勿喧嘩等)2. 護耳措施歸納:避免長時間、大音量使用耳機不用尖銳物掏耳防止臟水入耳正確擤鼻涕(壓單側鼻孔,勿用力過猛)遇巨響,迅速張口或閉嘴捂耳及時治療鼻咽部炎癥遠離噪聲環境/做好防護 四、其他感覺器官 1. 問題引導 & 閱讀:(1) “狗鼻子特別靈”強調什么感覺?(嗅覺 - 鼻)(2) “盲人摸象”主要靠什么感覺?(觸覺 - 皮膚)2. 教師總結: 簡述其他感覺: 嗅覺: 鼻腔黏膜中的嗅覺感受器。 味覺: 舌上的味蕾(感受器)。 皮膚感覺: 觸覺、壓覺、冷覺、熱覺、痛覺等感受器。3. 拓展與責任: 強調狗嗅覺遠超人類(嗅細胞數量差異),強調保護盲道的重要性(觸覺應用)。課堂小結 1. 師生共同回顧: 本節課學習了哪些主要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2. 核心知識梳理:視覺: 眼球結構(角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 → 形成過程(光→折射→成像→神經沖動→大腦視覺)。聽覺: 耳結構(外耳、中耳-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 → 形成過程(聲波→振動→傳導→神經沖動→大腦聽覺)。其他感覺: 嗅覺(鼻)、味覺(舌)、皮膚感覺(觸、壓、冷、熱等)。3. 強調健康觀念: 愛護感官,科學用眼用耳,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板書設計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一、 眼和視覺 結構: 眼球壁:外膜(角膜/鞏膜) - 中膜(虹膜/瞳孔/睫狀體/脈絡膜) - 內膜(視網膜) 內容物: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視覺形成: 光 → 角膜/房水 → 瞳孔 → 晶狀體(折射) → 玻璃體 → 視網膜(成像) → 視神經 → 大腦(視覺) 近視 & 預防: 成因(眼軸長/晶狀體凸) → 像落視網膜前 → 凹透鏡矯正 → “四要四不要” 二、 耳和聽覺 結構: 外耳:耳郭、外耳道 中耳:鼓膜、聽小骨、鼓室(咽鼓管) 內耳:耳蝸(聽覺)、前庭/半規管(位覺) 聽覺形成: 聲波 → 耳郭 → 外耳道 → 鼓膜(振動) → 聽小骨 → 耳蝸(沖動) → 聽神經 → 大腦(聽覺) 聽力保護: 防噪聲、避掏耳、防水入、正確擤鼻、遇響張口/捂耳、及時治炎癥 三、 其他感覺 嗅覺(鼻)、味覺(舌)、皮膚覺(觸、壓、冷、熱)教學反思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