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授課PPT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闡述什么是生態系統服務。 2.解釋某些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通過實驗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5.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特點。 2.分析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事例。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呼倫貝爾草原狼群減少導致野兔泛濫、草場退化”的案例。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一個很大的牧業基地。過去那里有許多狼,狼經常襲擊牛羊等,嚴重影響到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給人的安全造成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狼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后狼的數量銳減,但野兔卻以驚人的速度大量增加,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從而使草原加速退化,使草原上的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挑戰。 提問:這個案例說明了生態系統的什么特點? 學生: 思考、回答(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有限)。 總結并導入新課:人類活動常是干擾源,如何影響生態?新課講解 (一) 生態系統服務 1. 指導閱讀教材P101,明確“生態系統服務”定義(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各種惠益)。 提問:生態系統服務的實現依賴于什么?(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學生:閱讀、回答。 教師:強調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活動過度會削弱服務功能。 (二) 污染物富集與影響 教師:展示DDT案例。 提問: 1. 大量噴灑DDT為何危及其他動物?(沿食物鏈富集) 2. 鳥、蜜蜂等減少對生態系統和人類有何影響?(結構破壞、功能受損,如害蟲失控、傳粉受阻) 學生: 討論、交流、回答。 教師: 總結污染物富集危害及生物多樣性重要性。 (三) 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02-103“河流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案例。 提問: a. 河流如何體現自我調節?(輕度污染可恢復) b. 排污強度與水質關系說明什么?(調節能力有限度) c. 這給我們什么啟示?(經濟發展需兼顧生態保護) 學生: 閱讀、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 明確調節能力概念、特點(恢復性)和核心觀點(有限性)。 (四) 人類活動影響案例分析 教師:展示圖片/案例: 1. 水華/酸雨湖泊 → 影響?(污染、健康危害、生物多樣性下降) 2. 砍伐天然林 vs. 人工林 → 影響?(結構單一、調節弱、服務功能降) 3. 非法捕獵 → 影響?(種群銳減、平衡破壞、服務削弱) 4. 濕地開墾 vs. 退田還湖 → 影響?(功能喪失 vs. 恢復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 學生: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教師: 引導分析,補充總結,強調保護與修復行動(自然保護區、物種重引入、清潔能源、植樹造林如三北防護林/毛烏素治沙成就)。 (五)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教師: 1. 展示“酸雨形成示意圖”,簡述成因。 2. 布置探究任務:以小組為單位,課下根據教材P106-107提示設計實驗方案(模擬酸雨)。探究不同pH酸雨對種子發芽/幼苗生長的影響。 強調:實驗后妥善處理或放歸生物。 一周后課堂交流實驗結果與結論。課堂小結 教師: 1. 引導學生回顧核心知識點: - 生態系統服務是基礎。 - 污染物會富集危害大。 - 調節能力有,但有限度。 - 人類活動可破壞也可保護生態環境。 2.強調:保護生態系統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踐行綠色發展。板書設計 第二章 生態安全 第一節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 生態系統服務 → 人類生存的基礎(食物、水、氣候調節) 2. 生態威脅 → 污染物富集(DDT) → 調節能力有限(草原/河流案例) 3. 人類活動雙面性 破壞:污染、砍伐、捕獵 保護:自然保護區、清潔能源、植樹造林 4.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教學反思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