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1.下如表為《漢謨拉比法典》關于經濟活動的部分規定。據此可知,古巴比倫( )租賃關系 如果耕牛在租用期間死亡,租牛者要負責賠償亨如果遇上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歉收時,損失由承租者負責。雇傭關系 雇傭手工業者按日計酬,一般手工業者每日酬金5—6塞(合0.23克—0.276克)銀子。高利貸 借貸還債時,需要證人在場。貸谷利率為33.3%,貸銀利率為20%。A.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B.積極緩和國內階級矛盾C.商業契約普遍存在 D.重視規范經濟活動秩序2.“中世紀初期的西歐,羅馬時代的城市大多皆告沒落,工商業衰敗,有的已成廢墟,它們在經濟上與農村無甚區別”。造成進入中世紀后,西歐城市沒落的直接因素是A.羅馬帝國的分裂 B.采邑改革的推行C.阿拉伯帝國的征服 D.日耳曼人的破壞3.在中古西歐,私立法庭是貴族自己的地方法庭,專門處理貴族莊園中的事情,以及處理農奴的案件。按照慣例,農奴的案件一般主人說了就可以裁決,領主可以自由處理他自己的農奴,可以對農奴判以死刑。由此可知,私立法庭的設置( )A.使農奴的法律地位與奴隸相同 B.直接推動了羅馬法在西歐的普及C.使領主開始得以隨意處死農奴 D.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莊園與農奴制度4.中世紀西歐城市居民掀起了爭取城市自由和自治的斗爭,常用的手段包括( )①金錢贖買 ②武力斗爭 ③教會的贈與 ④與領主談判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古代美洲印加帝國位于南美洲西側,權力高度集中,其法律不僅規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種方式、灌溉用水的分配方式,還對錯過灌溉時間、違規播種或收割、不結婚等任何被視為反社會的行為進行懲罰。這些舉措有利于( )A.保證農業生產有序推進 B.加強帝國的中央集權C.有效解決糧食儲存難題 D.緩解尖銳的人地矛盾6.對哥倫布抵達美洲,人們評價不一:歐洲人稱“發現美洲”,印第安人稱“歐洲人侵略的開端”,歷史學家稱“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馬克思則認為“從那時起,資本的現代歷史就展開了”。對這一現象認識最合適的是( )A.上述不同評價均缺乏史料實證 B.同一事實會存在不同的歷史解釋C.印第安人缺乏開闊的世界視野 D.上述評價都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7.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這一變化( )A.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B.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C.體現了對人性價值的肯定D.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8.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1789年原則”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宗教,有自己的殉道者和傳道者,深深感化了廣大群眾,最終還產生了一些偉大的事物。這表明大革命時期法國( )A.極其重視破舊立新 B.繼續熱衷宗教戰爭 C.確立民主共和體制 D.啟蒙思想向外傳播9.下圖為1870—1900年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單位:百萬噸)。對數據變化趨勢理解正確的是( )A.美國已經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B.歐美工業化進程加劇環境污染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劇10.巴黎公社相繼頒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資,宣布工資必須全部交給工人,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人民對公職人員有監督權和罷免權。這一法令( )A.維護巴黎人民的根本利益 B.把維護工人利益作為首要目標C.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的行為 D.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政權特點11.19世紀末的民族解放運動大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非洲反帝斗爭中卻有一個國家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獨立,這個國家是( )A.埃塞俄比亞 B.埃及 C.蘇丹 D.阿爾及利亞12.下圖是1915 年的一幅德國漫畫,代表英國的蜘蛛正在貪婪地吞噬著歐洲,觸角已經伸到了地中海和土耳其海峽,并將德國海軍堵在了波羅的海;右下角的德國潛艇正在剪斷蜘蛛網,而右上角的則是代表德國的鷹。該漫畫揭示了( )A.英德兩國結成了戰時同盟 B.英國已成為世界殖民強國C.德國積極爭奪海外殖民地 D.德國軍事實力超過了英國13.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面臨發展和生存兩大問題。通過打敗法西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方式解決了生存問題。為解決發展問題,蘇聯政府實施A.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B.肅反運動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玉米運動14.從“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點的各種觀點”表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起點 主要的主張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 部分中國學者1937年七七事變 部分中國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 國際大部分學者1940年德國進攻西歐 部分歐洲學者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 部分前蘇聯和俄羅斯學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部分歐美學者A.歷史研究受時代背景制約 B.研究視角影響歷史結論C.原始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真相 D.歷史事實受歷史解釋影響15.1958年10月到1959年12月,經過多輪磋商,美、蘇等多個國家共同簽署《南極條約》,確認將進一步促進南極富有成效的國際科學合作,承認南極洲永遠繼續專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為國際糾紛的場所或對象。這反映出( )A.南極成為全球爭奪重點 B.國家競爭轉向技術領域C.美蘇既有合作又有競爭 D.世界多極化趨勢已出現16.1983年,美國《社會保障修正案》規定:自2009年開始,每晚一年,退休年齡推遲2個月,至2027年將退休年齡從現在的65歲提高到67歲;1983年后,推遲退休者的社會保障津貼率從每年的3%提高到每年的8%。對上述情況的合理解釋是美國( )A.發揮政府調控作用 B.社會公平問題已經解決C.創設公共福利制度 D.各行業勞動力極度缺乏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關鍵點(時間、事件),它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它既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結起來。它是質量互變的契機或樞紐。掌握事物的關節點,是掌握事物的度的關鍵。——摘編自《哲學大辭典》示例: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關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圍繞“歷史中的關節點”,參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擬一個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18.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從16世紀起,眾多國家紛紛登上國際舞臺,開啟了不同的發展軌跡。這些國家的興衰演變,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有的國家通過思想文化變革實現進步,有的依靠工業革命實現飛躍,還有的通過政治變革走上強國之路。結合近代西方社會發展歷程(選取兩個國家),以“獨特發展道路與大國崛起”為主題,自擬觀點并多角度展開論述。(要求:觀點鮮明,史實準確,論證邏輯嚴謹,表述條理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名稱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特點 力量失衡 兩極對峙形成 一戰后的巴黎和會(1919年)和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 二戰后期的開羅會議(1943年)、德黑蘭會議(1943年)、雅爾塔會議(1945年)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內容 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 處置戰敗國、美蘇劃分勢力范圍等實質 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體系 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秩序——摘編自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知識,圍繞“國際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提出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主席維吉爾·約旦博士說:“雖然英國在我們的援助下,在結束這場斗爭時不至失敗,但是它的經濟衰竭和威望受損,將落到不能再恢復或保持它過去在世界事務中長期占據的統治地位的地步……經濟力量和政治影響的權杖將歸于美國。”——摘編自【蘇】維·薩·科瓦爾《他們想竊取我們的勝利果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對外政策史概論(1939年——1943年6月)》材料二 參加過1939年爆發的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回到了黃金海岸。在他們有機會拿自己的命運同其他國家人民的命運加以比較后,他們就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任何路線,只要能改善他們的處境,他們就準備采取。人們對英國直到當時為止所采取的殖民政策普遍感到不滿,對于英國極力鼓勵部落封建主義的間接統治政策尤其感到不滿。——摘編自【加納】恩克魯瑪《恩克魯瑪自傳》材料三 說什么“英國人民在一陣急躁的情緒下放棄了他們的帝國”,這是一種無稽之談。他們并沒有喪失統治的力量。他們的責任毋寧是把他們在漫長的時間里獲得的長處傳播給其他國家。——英國首相麥克米倫于20世紀50年代發表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三的觀點加以評析。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D A A B C A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A B C A1.D【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對租賃關系中耕牛死亡賠償、歉收責任,雇傭關系中的酬金標準,以及高利貸的借貸程序和利率等經濟活動的多個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這表明古巴比倫重視通過法律手段來規范經濟活動秩序,D項正確;材料信息只是關于經濟活動的相關規定,并不能說明古巴比倫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出這些規定與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有直接關系,其主要目的是規范經濟秩序,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法律對經濟活動的規范,而非商業契約的普遍存在,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結合課本知識得出,4世紀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破壞了羅馬帝國的道路運輸,使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和貿易日益困難,彼此隔絕,造成商業的衰退,奢侈品無法運到城市,作為商業和交通中心的城市的繁華生活無法維持,而都市文明和商業文明也隨之衰落,故D項正確;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歐的衰落無關,故A不正確;采邑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與題干所述無關,故B不正確; 阿拉伯帝國的征服與直接原因的要求不符,故D不正確。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可知,私立法庭是貴族自己的地方法庭,專門處理貴族莊園中的事情,農奴的案件一般主人說了就可以裁決,領主可以自由處理他自己的農奴,可以對農奴判以死刑,說明私立法庭加強了貴族和封建領主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莊園與農奴制度,D項正確;農奴是中古歐洲封建社會的一種特殊人群,其法律地位與奴隸不同,排除A項;材料沒有描述羅馬法在西歐的普及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說領主可以自由處理農奴,包括判以死刑,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處死農奴,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中古時期(歐洲)。根據所學可知,中世紀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故①②正確,A項正確;教會的贈與不是獲取城市自由的主要方式,故③錯誤,排除BC項;與領主談判也不是取得自由的常用手段,故④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印加帝國法律對土地分配與耕種、灌溉用水分配以及農業相關行為進行規定與懲罰,這種規范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各環節有序運作,從而保證農業生產有序推進,A項正確;權力高度集中雖體現中央集權特征,但題干中的具體措施集中于農業生產管理,未涉及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調整,排除B項;法律規范農業生產可能提高效率,但未提及糧食儲存,排除C項;土地分配方式屬于資源管理范疇,材料未涉及土地短缺或人口增長導致的人地矛盾,無法得出緩解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哥倫布抵達美洲是一個歷史事實,但不同群體(歐洲人、印第安人、歷史學家、馬克思)從不同立場和視角出發,給出了不同的解釋。這體現了歷史解釋的多元性,B項正確;這些評價是基于不同立場和視角得出的結論,并非因為缺乏史料。史料實證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但這些評價更多是解釋和觀點,而非史實本身,排除A項;印第安人的評價是基于自身遭受殖民侵略的悲慘經歷,是一種合理的立場表達,不能簡單歸因于“缺乏開闊的世界視野”,排除C項;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提出的歷史觀,強調經濟基礎和階級斗爭。只有馬克思的評價明確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其他評價(如歐洲人的“發現美洲”、印第安人的“侵略開端”)并非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世界)。據題干“文藝復興以前,光在藝術中是用來表現神圣性的最直接要素。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光照被大量運用于對普通人物的塑造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強調人性的價值。光從用于表現神圣性到用于普通人物的塑造,這體現了藝術家們開始關注普通人物,也就是對人性價值的肯定,這種變化是符合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C項正確;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科學有所發展,但光在藝術中運用的變化主要不是源于對光的科學認知加深。因為從題目所表達的核心來看,是關于藝術中光的運用從表現神圣性到用于普通人物塑造的轉變,這更多地是與當時的思想文化變革相關,而非科學認知方面的原因,排除A項;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勢力雖然受到沖擊,但還不能說是急劇衰落。而且光在藝術中運用的這種變化主要是思想文化領域對人性關注的體現,不能直接反映教會勢力的急劇衰落,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產生的經濟根源,而不是光在藝術中運用變化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因果關系顛倒,排除D項。故選C項。8.A【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年(法國)。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它以激進的方式沖擊了舊的封建秩序。革命者們大力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積極打破封建等級制度、貴族特權以及舊的社會規范等舊事物 。同時,努力構建新的政治制度、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比如試圖建立民主共和體制等,A項正確;法國大革命主要是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特權,并非是繼續熱衷宗教戰爭。宗教戰爭在中世紀及宗教改革時期較為突出,與法國大革命的主旨不符,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后,歷經多次政治動蕩和政體變遷,如先后經歷了君主制復辟,在大革命時期并沒有確立民主共和體制,排除C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1789年原則”本身的影響力,像宗教一樣有殉道者和傳道者,更側重于法國國內對舊制度的沖擊和新思想、新秩序的構建,而非啟蒙思想向外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1900年歐美國家。據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1870-1900年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其工業發展的水平,材料中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呈增長趨勢,而溫室氣體是空氣污染物,其排放量的增加正是環境污染加劇的體現,B項正確;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其在二戰后才成為新的世界霸主,排除A項;數據主要體現歐美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但不能直接看出世界經濟聯系和世界市場擴大情況,無法得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歐美資本主義發展速度,無法體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矛盾加劇,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1年的法國。根據“巴黎公社相繼頒布法令提高工人工資,宣布工資必須全部交給工人,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人民對公職人員有監督權和罷免權”可知,巴黎公社頒布法令保護了工人階級的經濟和政治權利,體現了鮮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重點在于保護工人 的利益,而不是巴黎人民的根本利益,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維護工人的利益,但是不能說明公社將其作為首要 目標,排除B項;材料中賦予工人階級監督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官員貪污腐敗行為,但是“杜絕”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的非洲。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1894 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獨立。全國人民英勇抵抗,終于在1896 年打敗侵埃意軍,迫使意大利簽署和約,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國家。埃塞俄比亞保持了自己的獨立。A項正確;埃及在反對英國的侵略中,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以此喚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在1882 年反抗英國侵略埃及的斗爭中,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抵抗。后抵抗失敗,阿拉比被俘,英國占領埃及。排除B項;蘇丹“馬赫迪”起義,號召人民起來斗爭,趕走外國侵略者。這次武裝起義規模很大,持續近20 年,曾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起義失敗后,英國控制了蘇丹。排除C項;阿爾及利亞的抗爭也失敗了,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世界)。根據漫畫可知,德國潛艇正在剪斷蜘蛛網,而右上角的則是代表德國的鷹,說明德國積極爭奪海外殖民地,C項正確;英德兩國在一戰中是敵對關系,排除A項;英國早在18世紀中期就已成為世界殖民強國,排除B項;德國軍事實力超過了英國在漫畫中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C項。13.A【詳解】根據材料“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面臨發展和生存兩大問題。通過打敗法西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方式解決了生存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蘇聯為“發展問題”即實現工業化,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采取的措施是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故選A項;B、C、D與題干無關,故排除BCD項。1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時期(世界)。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不同的主張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得出了不同的二戰起點結論,研究視角影響歷史結論,B項正確;不同時期的學者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對二戰起點有不同的看法,但題干中沒有涉及研究者的時代背景,排除A項;因為表格主要呈現的是不同學者的觀點,而非原始史料與歷史真相的關系,排除C項;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歷史解釋而改變,而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分析和解讀,不同的歷史解釋會影響人們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認識,排除D項。故選B項。1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58-1959 年正處于美蘇冷戰時期,而美、蘇等國能共同簽署《南極條約》,體現了在南極問題上的合作;但同時冷戰背景下,美蘇在全球范圍內存在著廣泛的競爭,所以該事件反映出美蘇既有合作又有競爭,C項正確;多個國家共同簽署《南極條約》有利于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而非加劇爭奪。且《南極條約》雖然側面反映各國在南極的爭奪,但不能得出是“爭奪重點”,排除A項;各國在南極的競爭與科技有關,但南極只是國際競爭的一個小方面,沒有其他領域競爭情況,不能斷定競爭轉向技術領域,排除B項;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重要標志是 20 世紀 60、70 年代歐共體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等,與材料時間和內容均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3年的美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83年,美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改革,鼓勵延遲退休,以便減少政府在退休人員方面的福利負擔,這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舉措,A項正確;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早在羅斯福新政時,已經創設公共福利制度,排除C項;僅憑題干信息無法得出各行業勞動力極度缺乏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7.示例:論題: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是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到最終形成的關節點。論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深入開展,這一時期成為世界市場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機器大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品數量急劇增加。為了尋找更廣闊的市場和更豐富的原料產地,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武力侵略、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手段,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同時,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也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火車、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使得商品的運輸更加便捷和高效,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分工日益明顯,進一步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得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總之,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不僅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階段進入到最終形成階段,它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聯系,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古代至現代(世界)。題干材料強調關鍵歷史節點、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首先,圍繞“歷史中的關節點”的主題,選取原始農業產生、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解體等世界歷史上的關鍵事件,圍繞其影響,參照材料中的示例擬定論題。如選取工業革命,可以擬定論題為: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是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到最終形成的關節點。然后,結合所學從工業革命對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變革的影響、工業革命與對外擴張關系、交通運輸革命與對外擴張的關系、國際分工與各國聯系的日益緊密的角度分析。最后,歸納總結,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深化,不僅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世界市場從初步形成階段進入到最終形成階段,它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和政治聯系,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觀點: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推動大國崛起。論述:以英國和美國為例。英國在18世紀率先開展工業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工廠擺脫了自然條件限制,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極大提高生產力,紡織、采煤等行業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有著較為先進的君主立憲制度,為工業發展提供穩定政治環境,保障了資產階級利益,促進了資本積累和技術革新,使其成為“世界工廠”,率先崛起為世界大國。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后來居上,愛迪生發明電燈等眾多電器設備,貝爾發明電話,汽車、飛機等新技術也得到廣泛應用。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奴隸制,為經濟發展掃除障礙,建立起統一市場,完善民主制度,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和資本。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促進,推動美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實現大國崛起。可見,科技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制度創新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二者協同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其它大國亦可)【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世界。設問是結合近代西方社會發展歷程(選取兩個國家),以“獨特發展道路與大國崛起”為主題,自擬觀點并多角度展開論述。首先選取兩個國家,如:以英國和美國為例。據材料“有的依靠工業革命實現飛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觀點: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協同推動大國崛起。結合所學展開闡述。分別從英國在18世紀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作用;君主立憲制為工業發展提供穩定政治環境;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新技術的發明及廣泛應用;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美國民主共和制的不斷完善;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促進;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等方面闡述說明。最后,總結升華,科技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制度創新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二者協同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示例一:觀點: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推動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論述:兩次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形成。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導致它們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最終釀成一戰。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二戰后,歐洲普遍衰落,美、蘇空前強大,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在兩極格局下,多極力量成長,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綜上所述可知,國家間力量對比的變動引起國際地位的變動,最終導致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示例二:觀點: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之間的博弈。論述:國際格局是國際社會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國際社會各種力量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大國的利益變化、實力此消彼長打破原有的均勢平衡,促使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反映了一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傳統的歐洲舊帝國體系崩潰,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法國遭受嚴重破壞;英國贏得戰爭卻失去了霸權;美國從西半球大國崛起為世界大國;亞太地區的力量結構發生變化,遠東霸權的爭奪集中在美、英、日三國,在對中國的獨占控制權與太平洋海上霸權的爭奪中,日美矛盾上升。因此,各戰勝國根據新的力量對比,經過斗爭和妥協,調整了彼此間的關系,形成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凸顯英、法、美等大國利益。二戰即將結束時,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確立了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二戰使歐洲普遍衰落,美蘇空前強大。雅爾塔體系實質是美蘇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總之,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的力量對比,新的國際格局形成是建立在強國主導下的強權政治,體現了大國力量的博弈。(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的世界。示例一:首先,根據題目要求確立觀點。“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知識,圍繞‘國際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提出觀點并展開論述”結合材料“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和所學知識確定觀點:國家力量對比的變化推動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其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國際格局演變的背景分析說明。隨著兩次工業革命,導致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爆發一戰,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英法為中心的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有所改變。二戰后,美蘇兩國實力增強,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隨著西歐、日本及中國及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最后,總結升華,說明國家間力量對比的變動引起國際地位的變動,最終導致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示例二:首先,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確立觀點:國際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大國之間的博弈。其次,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一戰后,沙俄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英國的實力受到沖擊,美國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一戰,經濟實力增強。經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根據各自的實力較量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使歐洲普遍衰落,美蘇空前強大。從而確立了由美蘇控制的雅爾塔體系。最后,總結升華,說明國際格局的變化是各國實力發展的變化的體現。20.觀點:麥克米倫認為,英國沒有放棄殖民地,仍然對世界進行著統治。評析:麥克米倫的觀點是美化英國的舉動。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犯下了嚴重罪行,其對殖民地的放棄完全是在強大的外來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二戰后殖民帝國迅速瓦解的原因主要有: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二戰初期英軍的潰退,表明英帝國已相當脆弱,難以為殖民地帶來安全保護,削弱了帝國的凝聚力;英國為爭取殖民地人民參戰,曾許下種種諾言,戰后需要兌現;戰爭中盟國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覺醒;戰爭還使殖民地不少人士成長為民族主義領袖,例如,恩克魯瑪帶領黃金海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他們領導了戰后的獨立運動;戰后美蘇等大國對殖民主義的抵制,也造成了不利于殖民帝國延續的國際環境。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綜上所述,麥克米倫認為,英國沒有放棄殖民地,仍然對世界進行著統治,充分暴露了英國的傲慢。【詳解】本題為評論解說題,時空是:二戰后(英國)。首先,提煉材料三中的觀點,根據材料“說什么‘英國人民在一陣急躁的情緒下放棄了他們的帝國’,這是一種無稽之談。他們并沒有喪失統治的力量。他們的責任毋寧是把他們在漫長的時間里獲得的長處傳播給其他國家。”可知,英國不承認放棄了對殖民地的控制,仍然在美化英國的處境,因此,可以提煉觀點為:麥克米倫認為,英國沒有放棄殖民地,仍然對世界進行著統治。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結合材料信息“雖然英國在我們的援助下,在結束這場斗爭時不至失敗,但是它的經濟衰竭和威望受損,將落到不能再恢復或保持它過去在世界事務中長期占據的統治地位的地步……經濟力量和政治影響的權杖將歸于美國。”可知,英國經濟衰竭和威望受損,正接受美國的援助;根據材料“參加過1939年爆發的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回到了黃金海岸。在他們有機會拿自己的命運同其他國家人民的命運加以比較后,他們就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任何路線,只要能改善他們的處境,他們就準備采取。人們對英國直到當時為止所采取的殖民政策普遍感到不滿,對于英國極力鼓勵部落封建主義的間接統治政策尤其感到不滿。”可知,參加過二戰的殖民地人們,受新思想的影響,對殖民政策不滿,促使殖民地國家的獨立。據此,可以對麥克米倫的觀點進行評析,如:麥克米倫的觀點是美化英國的舉動。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犯下了嚴重罪行,其對殖民地的放棄完全是在強大的外來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二戰后殖民帝國迅速瓦解的原因主要有: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二戰初期英軍的潰退,表明英帝國已相當脆弱,難以為殖民地帶來安全保護,削弱了帝國的凝聚力;英國為爭取殖民地人民參戰,曾許下種種諾言,戰后需要兌現;戰爭中盟國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覺醒;戰爭還使殖民地不少人士成長為民族主義領袖,例如,恩克魯瑪帶領黃金海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他們領導了戰后的獨立運動;戰后美蘇等大國對殖民主義的抵制,也造成了不利于殖民帝國延續的國際環境。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提煉觀點的準確性,如:綜上所述,麥克米倫認為,英國沒有放棄殖民地,仍然對世界進行著統治,充分暴露了英國的傲慢。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