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哈爾濱德強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生物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哈爾濱德強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生物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哈爾濱德強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試
高一年級 生物試題(I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
1. 如圖一為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示意圖,圖二是玉米植株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自然條件下,豌豆的傳粉方式是自花傳粉
B. 若用玉米做雜交實驗,不需要操作①
C. 圖一中紅花是母本,白花是父本
D. 玉米和豌豆都是雌雄同株植物,它們的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
2. 下列關于孟德爾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其解釋,正確的是( )
A. 孟德爾發現F 的高莖∶矮莖=3∶1,這屬于假說—演繹中的“假說”內容
B. F 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這屬于假說—演繹中的“演繹”內容
C. F 產生配子時,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是分離現象的本質
D. 推斷將F 與隱性個體測交,后代會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為1∶1,該過程屬于“驗證”
3. 下列關于遺傳學基本概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隱性性狀是生物體不能表現出來的性狀,而顯性性狀是雜合子表現出來的性狀
B. 孟德爾揭示的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生物體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C. 桃園中一株桃樹的絕大多數花瓣呈粉色,少數花瓣呈紅色,這種現象叫作性狀分離
D. 表型是生物體表現出來的性狀,與之相關的基因組成即是基因型,它們之間是一一對應關系
4.某學習小組將若干黃色小球(標記D)和綠色小球(標記d)放入甲、乙兩個小桶,兩小桶中黃色小球∶綠色小球均為2∶1,進行了“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多次抓取并記錄甲、乙組合,其中Dd的組合約占2/9B. 每次抓取小球前需搖勻小桶,并在每次抓取后將小球放回桶中
C. 從甲小桶中隨機抓取一小球并記錄,可模擬配子的產生過程
D. 甲小桶中的小球總數量可以和乙小桶不同
5. 菜心起源于中國,享有“蔬菜之冠”的美譽。菜心的花是兩性花,花色是菜心的重要性狀,對提高種子純度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用乳白花菜心和黃花菜心雜交,F1均為黃花。F1與親本乳白花雜交,后代乳白花:黃花=491:501,F1與親本黃花雜交,后代絕大多數是黃花,但出現極少量的乳白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控制花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 菜心花色不同是因為葉綠體中色素含量不同
C. 黃花為隱性性狀,乳白花為顯性性狀
D. 出現極少量乳白花可能是F1去雄不徹底導致的
6. 豌豆子葉的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種子的圓粒(R)對皺粒(r)為顯性,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兩對基因獨立遺傳?,F用純合黃色圓粒品種與純合綠色皺粒品種雜交獲得F1,F1自交得到F2。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F1產生的配子隨機結合形成不同基因型受精卵的過程體現了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B. 若自然條件下將F2中黃色圓粒豌豆混合種植,后代出現綠色皺粒豌豆的概率為1/36
C. 從F2的黃色皺粒豌豆植株中任取兩株,則這兩株豌豆基因型不同的概率為5/9
D. F1產生的雄配子總數與雌配子總數相等是F2出現9:3:3:1性狀分離比的前提
7. 科學家發現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關于證明蛋白質和核酸哪一種是遺傳物質的系列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中,加熱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體內可使R型活菌的相對性狀從無致病性轉化為有致病性
B. 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利用自變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將“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養基中,結果證明DNA是轉化因子
C.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發現其DNA進入宿主細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復制
D. 煙草花葉病毒實驗中,以病毒顆粒的RNA和蛋白質互為對照進行侵染,結果發現自變量RNA分子可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
8. 某同學利用塑料片、曲別針、扭扭棒、牙簽、橡皮泥、鐵絲等材料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以加深對DNA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下列操作或分析錯誤的是( )
A. 一條鏈上相鄰的兩個堿基通過“—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連接在一起
B. 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細相同,是因為A—T堿基對與G—C堿基對的形狀和直徑相同
C. 在構建的不同長度DNA分子中,堿基A和T的數量越多化學結構越穩定
D. 觀察所構建模型中只連接一個五碳糖的磷酸基團位置,可看出DNA兩條鏈方向相反
9. 科學家發現了單鏈DNA的一種四螺旋結構,一般存在于人體快速分裂的活細胞(如癌細胞)中。形成該結構的DNA單鏈中富含G,每4個G之間通過氫鍵等形成一個正方形的“G-4平面”,繼而形成立體的“G-四聯體螺旋結構”(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每個“G-四聯體螺旋結構”中含有兩個游離的磷酸基團
B. 該結構中富含G-C堿基對
C. 該結構中(A+G)/(T+C)的值與雙鏈DNA中不一定相等
D. 該“G-四聯體螺旋結構”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分裂
10. 基因通常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下列關于基因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基因全部位于染色體上,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B. 基因的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多樣性決定了基因的多樣性
C. 基因的遺傳效應主要是指基因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蛋白質的合成
D. DNA的轉錄過程是以基因為單位進行的,實質是基因的表達
11. 翻譯過程如圖所示,其中反密碼子第1位堿基常為次黃嘌呤(I),與密碼子第3位堿基A、U、C皆可配對。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tRNA分子內部不發生堿基互補配對
B. 反密碼子為5′-CAU-3′的tRNA可轉運多種氨基酸
C. mRNA的每個密碼子都能結合相應的tRNA
D. 堿基I與密碼子中堿基配對的特點,有利于保持物種遺傳的穩定性
12. Rous肉瘤病毒是誘發癌癥的一類RNA病毒,如圖表示其致病原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過程①發生在宿主細胞內,需要宿主細胞提供逆轉錄酶
B. 過程②的目的是形成雙鏈DNA,其中酶A是一種RNA聚合酶
C. Rous肉瘤病毒致癌的過程中,宿主細胞的遺傳信息發生改變
D. 過程③是以+DNA為模板合成大量Rous肉瘤病毒+RNA的過程
13. 下列關于基因的表達和性狀關系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或蛋白質分子結構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B. 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在遺傳上沒有性別差異
C. 即使生物體基因的堿基序列不發生改變也有可能發生可遺傳性狀的改變
D. 某些基因在各種分化后的細胞中都能表達
14. 下列過程中未發生基因重組的是( )
A. 黑色家鼠和白化家鼠雜交,F1全為黑鼠,F2中黑鼠∶淡黃鼠∶白鼠=9∶3∶4
B. 表型正常的雙親生下患苯丙酮尿癥的孩子
C. 灰身長翅果蠅和黑身殘翅果蠅雜交,F1全為灰身長翅,F1的測交后代出現四種表型,比例為42∶42∶8∶8
D. 將人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利用大腸桿菌生產人胰島素
15. 如圖是某基因編碼區部分堿基序列,在體內其指導合成肽鏈的氨基酸序列為甲硫氨酸—組氨酸—脯氨酸—賴氨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注:AUG(起始密碼子):甲硫氨酸
CAU CAC:組氨酸 CCU:脯氨酸
AAG:賴氨酸 UCC:絲氨酸
UAA(終止密碼子)
A. ①鏈是轉錄的模板鏈,其左側是5′端,右側是3′端
B. 若在①鏈5~6號堿基間插入一個堿基G,合成的肽鏈變長
C. 若在①鏈1號堿基前插入一個堿基G,合成的肽鏈不變
D. 堿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譯得到的肽鏈不可能相同
16. 基因型為AaBb(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的某二倍體生物有以下幾種細胞分裂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丁中基因a的出現最可能與基因重組有關
B. 乙中基因a不可能來源于基因突變
C. 丙細胞產生的子細胞發生的變異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D. 甲中基因a最可能來源于染色體的互換
17. 克氏綜合征是一種性染色體異常疾病。某克氏綜合征患兒及其父母的性染色體組成見圖。Xg1和Xg2為X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導致該患兒染色體異常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精母細胞減數分裂Ⅰ性染色體不分離
B. 精母細胞減數分裂Ⅱ性染色體不分離
C. 卵母細胞減數分裂Ⅰ性染色體不分離
D. 卵母細胞減數分裂Ⅱ性染色體不分離
18. 癌癥的發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遺傳或表觀遺傳的變化,最終導致細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在膀胱癌患者中,發現原癌基因H - ras所編碼蛋白質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變為纈氨酸,表明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
B. 在腎母細胞瘤患者中,發現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可導致癌變
C. 在神經母細胞瘤患者中,發現原癌基因N - myc發生異常擴增,基因數目增加,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
D. 在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發現9號和22號染色體互換片段,原癌基因abl過度表達,表明基因重組可導致癌變
19. 圖甲是人的5號染色體和8號染色體,圖乙是某人初級卵母細胞中這兩對染色體聯會示意圖,已知這兩對染色體在減數分裂Ⅰ后期四條染色體隨機兩兩分離(不考慮互換),下
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該女子染色體異常的原因是斷裂的5號染色體與8號染色體錯誤連接
B. ②是發生變異的5號染色體,利用顯微鏡不一定能觀察到它所有的變異
C. 在僅考慮5號染色體和8號染色體的情況下,該女子形成的卵細胞有4種類型
D. 該女子與正常人婚后生下貓叫綜合征患兒,參與受精的卵細胞染色體組成可能是②和④
20. 栽培馬鈴薯為同源四倍體,育性偏低。GBSS基因(顯隱性基因分別表示為G和g)在直鏈淀粉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存在G基因才能產生直鏈淀粉。不考慮突變和染色體互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相比二倍體馬鈴薯,四倍體馬鈴薯的莖稈粗壯,塊莖更大
B. Gggg個體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均含有1個或2個G基因
C. 選用塊莖繁殖可解決馬鈴薯同源四倍體育性偏低問題,并保持優良性狀
D. 若同源染色體兩兩聯會,GGgg個體自交,子代中產直鏈淀粉的個體占35/36
21. 三葉蟲是寒武紀演化動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員之一,近期,我國在山東發現了五個三葉蟲屬的消化系統,時代均屬寒武紀苗嶺世。這些新標本保存較好,多數屬種保存了頭部消化系統,為了解三葉蟲消化系統尤其是頭部消化系統的結構提供了新信息。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結構等特征
B. 三葉蟲消化系統化石的發現能為研究三葉蟲的進化歷程提供直接的證據
C. 比較DNA分子和相關蛋白質分子的差異可揭示不同三葉蟲親緣關系的遠近
D. 比較解剖學發現三葉蟲和其他軟體動物形態差別大,說明它們沒有共同的祖先
22. “擬勢”是某些動物受驚擾或襲擊時,顯示異常的姿態或色澤,威嚇其他動物的一種現象,它是動物所具有的一種較為主動的防御行為。如玉米大蠶蛾遇到天敵時會展開前翅,露出后翅一對貓頭鷹眼形的花紋以警示天敵。而某些蜘蛛、甲蟲等昆蟲在受到驚嚇或襲擊時,會靜伏不動或跌落地面呈現“死亡”狀態,借以躲避天敵,這種現象稱為“擬死”。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擬勢”是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主動適應環境的結果B. 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
C. 具有“擬勢”的個體更容易生存并產生后代,說明定向變異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D. 研究不同生物適應性特征,應以個體為單位
23. 遺傳漂變是一種由群體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頻率的隨機波動現象。如圖表示個體數(N)分別是25、250、2 500的種群A基因頻率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三個種群中,N為2 500的種群更容易發生遺傳漂變
B. 遺傳漂變可能引起基因頻率改變,從而引起生物進化
C. 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是引起遺傳漂變的主要原因
D. 若群體隨機交配至第125代,則N為2 500的群體中Aa基因型頻率為0.375
24. 現有甲、乙兩種牽?;?,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ㄩ_白花。甲開白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
B. 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境下,甲有選擇優勢,A基因突變加快
C. 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生改變
D. 甲釋放的揮發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
25. 某同學由于平時缺乏鍛煉,一次較長時間的徒步游學后其腳掌磨出了水皰,但過幾天后水皰自行消失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水皰的消失是因為其中的液體滲入了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B. 水皰主要是由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出到組織液形成的
C. 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其成分中蛋白質的含量最高
D. 水皰的形成和消失,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之間存在動態聯系
二、不定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15分;漏選得1分,錯選得0分。)
26. 玉米粒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玉米粒的形狀由基因B/b控制,現用純種黃色飽滿玉米和白色皺縮玉米雜交,F1全部表現為黃色飽滿。F1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為黃色飽滿
66%:黃色皺縮9%:白色飽滿9%:白色皺縮16%。不考慮致死、其他變異等情況,下列對上述兩對性狀遺傳的分析中,錯誤的是( )
A. 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
B. 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C. F1測交后代表型之比可能為4:1:1:4
D. 基因A和b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
27. 果蠅(2n=8)卵原細胞減數分裂存在“逆反”減數分裂現象,如圖是“逆反”減數分裂過程(MⅠ、MⅡ分別表示減數分裂Ⅰ和減數分裂Ⅱ),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逆反”減數分裂的MⅠ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互換和姐妹染色單體分離
B. “逆反”減數分裂的MⅡ不發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
C. “逆反”減數分裂的MⅡ過程中核DNA數目和染色體數目都發生減半
D. MⅡ過程重組染色體高概率地進入卵細胞有利于提高子代的變異率
28. DNA復制時,一條新子鏈可以進行連續復制,而另一條鏈只能先合成新鏈片段即岡崎片段(如圖所示)。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鏈或岡崎片段的合成,需先借助引物酶以DNA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末端上聚合脫氧核苷酸。當DNA整條單鏈合成完畢或岡崎片段相連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水解掉,換上相應的DNA片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引物酶屬于RNA聚合酶
B. DNA復制時,一條新子鏈按5'→3'方向進行,而另一條鏈復制方向相反,按3'→5'方向進行
C. DNA聚合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鍵形成,不能催化磷酸二酯鍵斷裂
D. 對DNA進行標記時,標記物應在胸腺嘧啶上
29. 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哺乳動物的體細胞中
X染色體失活中心(XIC)調控X染色體的失活過程,隨機只允許一條X染色體保持活性,其余的X染色體高度濃縮化后失活形成巴氏小體。由于原始生殖細胞中XIC區域的基因會關閉,使得失活的X染色體恢復到活性狀態,因此成熟的生殖細胞中沒有巴氏小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正常情況下若觀察到某胎兒的細胞中出現巴氏小體,則該胎兒性別為雌性
B. 若原始生殖細胞中XIC區域基因正常表達,則X染色體無法恢復活性
C. 失活的X染色體高度螺旋化,基因不能表達,原因主要是翻譯過程受阻
D. 失活的X染色體可來自父方,也可來自母方
30. 某動物毛色具有灰色(A)和黑色(a)、短尾(E)和長尾(e)兩對相對性狀,若該動物種群中雌雄個體數量相等,經過自由交配多代后,相關基因頻率變化如表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項目 A基因 E基因
第1代 100% 12%
第7代 67% 48%
第10代 61% 86%
A. 控制該動物毛色和尾型的全部基因不能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
B. 種群繁殖過程中毛色基因發生了突變,但尾型基因未發生突變
C. 該動物種群繁殖過程中長尾基因頻率下降與自然選擇有關
D. 可推測該種群中灰色雜合子和短尾雜合子的頻率會持續增大
三、非選擇題(共35分。)
31. (每空2分,共12分。)在蜂群中,雌蜂幼蟲一直取食蜂王漿而發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為食的幼蜂將發育成工蜂。研究發現,DNMT3蛋白是核基因表達的一種DNA甲基化轉移酶,能使DNA某些區域添加甲基基團,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基因經過過程①(虛線框中堿基序列)合成的RNA的堿基序列為CUUGCCAGC,過程①發生的場所是__________。相比過程②,過程①特有的堿基配對方式是______ ____。在細胞內,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質,原因是__________
(2)DNA甲基化若發生在基因轉錄的啟動子序列上,則會影響RNA聚合酶與該序列的識別與
結合,進而抑制基因的表達。據圖可知,DNA甲基化______(填“會”或“不會”)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
(3)已知注射DNMT3 siRNA(小干擾RNA)能使DNMT3基因表達沉默,蜂王的基因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的,請設計實驗驗證基因組的甲基化水平是決定雌蜂幼蟲發育成工蜂還是蜂王的關鍵因素。
實驗思路:取多只生理狀況相似的雌蜂幼蟲,均分為A、B兩組,A組不作處理,B組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用花粉和花蜜飼喂一段時間后,觀察并記錄幼蜂發育情況(幼蟲發育成工蜂還是蜂王)。實驗預期結果:____組幼蟲發育成蜂王,另一組幼蟲發育成工蜂。
32. (除特殊注明外,每空2分,共12分。)某雌雄異株的植物(2n=24),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該植物有高莖和矮莖(由基因A、a控制)、抗病和感病(由基因B、b控制)兩對相對性狀,用高莖感病植株和矮莖抗病植株為親本進行正交和反交實驗,F1均為高莖抗病。F1的雌雄植株進行雜交,F2的表型及比例為高莖抗病∶高莖感病∶矮莖抗病∶矮莖感病=7∶1∶3∶1(不考慮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區段上)。請回答下列問題:
(1)欲對該植物的基因組DNA進行測序,需測定______條染色體上的DNA序列。
(2)根據正、反交實驗結果,可判斷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不屬于伴性遺傳,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控制上述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符合遺傳基本規律,且上述雜交結果是由某種花粉不育導致的,則可推測是含______基因的花粉不育,F2高莖抗病植株中雙雜合個體占______。
(4)科研人員將某外源抗蟲基因M導入該植物某雄株中的某條染色體上,使之具備抗蟲性狀。為了確定基因M所在的染色體,通過最簡單的雜交實驗,測定后代的抗蟲性。
①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基因M最可能位于Y染色體上;
②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基因M最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
③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基因M最可能位于常染色體上。
33. (除特殊注明外,每空2分,共11分。)馬鈴薯野生種是二倍體,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塊莖繁殖,塊莖繁殖易積累病毒。普通栽培種為四倍體,其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同源染色體聯會出現“2+2”“3+1”“2+1+1”等類型。
(1)用種子繁殖是實現馬鈴薯育種優化的重要途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員為獲得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種,需先純化父本和母本,再讓其雜交,從而獲得表現一致的雜交種。
①四倍體栽培種比野生種雜交育種難度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發現,二倍體馬鈴薯傳粉時,花柱中的S - RNase是一種毒性蛋白,過多時會引起花粉管生長停滯,其他植株花粉產生的SLF蛋白能識別并降解S - RNase,推測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自交不親和的特性,野生種無法獲得__________,限制了野生種雜交育種進程。自交不親和是馬鈴薯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維持馬鈴薯__________多樣性的一種策略。
(3)研究人員發現一株自交親和的二倍體馬鈴薯雜合植株,并確定該性狀受顯性基因A控制,A蛋白可廣泛識別并降解多種類型的S - RNase;該雜合植株的自交后代只出現AA和Aa兩種基因型,比例接近1:1,而不是1:2,推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 2.C 3.B 4.A 5.D
6.B 7.D 8.C 9.C 10.A
11.D 12.C 13.B 14.B 15.C
16.A 17.A 18.D 19.C 20.B
21.D 22.B 23.B 24.A 25.C
二、不定項選擇題
26.AD 27.AD 28.BC 29.BD 30.AC
三、非選擇題
31.(1)細胞核 T-A 一個 mRNA 分子上可以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
(2)不會
(3)注射 DNMT3 siRNA B
32.(1)13
(2)正交和反交結果相同,F1均為高莖抗病
(3)a和b 3/7
(4)①雌雄植株均有抗蟲和不抗蟲個體 ②雌性全不抗蟲,雄性全抗蟲 ③抗蟲植株和不抗蟲植株的比例在雌雄中無差異
33. (1)種子繁殖可產生基因重組,出現新性狀,有利于育種優化
(2)①四倍體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聯會紊亂,難以形成正常配子 ②自花花粉產生的SLF蛋白不能降解自身的S-RNase 純合子 基因
(3)基因型為aa的受精卵不能發育(或致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大英县| 敖汉旗| 舞阳县| 西乡县| 慈利县| 固安县| 闽侯县| 田阳县| 吉木萨尔县| 大连市| 克拉玛依市| 琼结县| 太康县| 教育| 兴业县| 普宁市| 东宁县| 屏东县| 宜昌市| 平遥县| 枣庄市| 明星| 大渡口区| 霍林郭勒市| 土默特右旗| 浙江省| 伊川县| 蕲春县| 林州市| 龙泉市| 平湖市| 嘉兴市| 石屏县| 伊宁县| 三亚市| 城市| 多伦县| 深圳市| 中宁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