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教學設計新課標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在第一學段數與運算中指出:探索加法和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會整數加減法。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新課標中不僅注重了算法,還注重了算理,并且明確提出了加法二字,可見對《加法》這一內容的重視程度。“加法是所有運算的基礎。”所以《加法》這部分內容在整本書的學習,甚至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新課程標準將數與代數整合成了數與運算與數量關系兩部分。《加法》屬于數與運算部分。新課標中數與運算部分指出:學生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關于《加法》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具體如下:課標內容 具體內容內容要求 1.探索加法的算理與算法;2.會整數加法。學業要求 1.能描述四則運算的含義;2.能熟練口算 20以內加法,形成初步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教學提示 1.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2.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利用對應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義3.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關注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教學目標:1.經歷9加幾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初步理解“湊十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2.在比較各種計算方法中,體會“湊十法”在計算中的方便與快捷,形成快速計算9加幾的口算技巧,初步滲透轉化思想。3.在探究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算法多樣化,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學重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過程,并能正確計算。教學難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感受轉化思想。教學過程:任務一:超市購物,喚醒意識。過渡:出示白衣堂小學運動會視頻,學生從真實情境中感受運動會的熱鬧氛圍。為了給運動員們補充能量,志愿者準備去超市買13盒酸奶。超市里的酸奶有兩種包裝:10盒一裝的,8盒一裝的,還有一些零散的酸奶,你會怎樣買?預設:10盒加3盒零散的。師:為什么大家都選擇10盒一裝的再買些零散的?預設:這樣買最方便。師:10是我們的好朋友,找到10,計算就會又快又準確!過渡:出示超市里10個裝的物品,這些設計有助于大家在買東西的時候計算更方便更容易。【設計意圖】學生體會到10個10個數更便捷,“湊10法”的種子潤物無聲的在學生心底萌發。任務二:分析提問,列出算式。1.觀圖得信息。師:你從這幅圖中發現了哪些信息?預設:箱子里有9盒酸奶,箱子外有3盒酸奶。師: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預設:箱子里有9盒酸奶,盒子外有4盒酸奶,一共有幾盒酸奶?師:這個問題好,我們一起去研究好嗎。2.完整的表述圖意:箱子里有9盒酸奶,盒子外有4盒酸奶,一共有幾盒酸奶?3.列出算式:9+4=13。【設計意圖】一年級的孩子閱讀信息,提出問題的意識不強,獲取信息、提出問題需要引導,讓學生完整的表達圖意。任務三:自主探究,明確算理。師:9+4真的等于(13)嗎?獨立思考:13是怎么來的?你是怎么算的?師出示展示算理的工具,磁力板。師:一個圓片代表一盒酸奶,你可以在磁力板上數一數,想辦法說明13是怎么來的。也可以在磁板上移一移,說說13是怎么來的。小組任務:4人為一小組,用圓片代替酸奶,數一數、擺一擺,移一移。互相說一說你們的想法。時間:3分鐘學生拿出磁力板,試一試。(師巡視)師:完成后把你的想法講給你同桌聽。(注意一人說一人聽)全班反饋(預設):預設一:點數法。一個一個地數,1、2、3、4、5、6、7、8、9、10、11、12、13。預設二:接著數。接著往后數,10、11、12、13。預設三:湊10法。這里有9盒牛奶,移1盒酸奶過來等于10盒酸奶,10+3=13。展開:師:誰能完整清楚地再說一說。師演示:把外邊的4盒酸奶拿出一個就是把4分成了1和3,把1盒放進去,就是把1加上9,等于10,10加3等于13。師:這樣輕輕的一移,就湊成了一個10,10+3=13過渡:你更喜歡哪種方法呢?拿出小棒代替酸奶,我們也來像她這樣移一移,你還會移動嗎。學生再次動手移動小棒,經歷“移—捆—算”的過程。思考1:拿2根移過去行嗎?思考2: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我們可以把這樣一個復雜擺的過程用簡潔的方式表示出來。板書分解圖,“枝形圖”。學生拿出學習單,圈一圈,怎樣圈能表示湊成10呢?小結:我們通過分一分、湊一湊、圈一圈就把新知識轉化成了舊知識,即把9+4轉化成了10+3。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湊十法。師:計算像9+4=13這樣的算式就是我們要學習的9+幾。回顧如何用湊十法去操作9加幾。師:在日常生活中,湊十法可以應用于許多場景。舉例說明。【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語言交流,在直觀可感的活動中 “湊10”的算理,在由易到難的對比中掌握并真正理解湊十法。任務四:鞏固練習,感知規律。1.【課本89頁“做一做”第1題】圈一圈、算一算。觀察這幾道算式,說一說9加幾的加法的計算方法。【課本89頁“做一做”第2題】觀察每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第一個算式是第二個算式使用湊十法的過程。任務五:課堂總結,滲透大單元。小結:湊成十,是一顆具有魔力的種子,我們要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今天幫我們計算了9+幾,以后還會幫我們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等等等等。這個種子的魔力,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領會。教后反思:“9加幾”是進位加法的起始課,也是后續學習的基礎,處于知識節點之間的重要位置,這決定了“9加幾”是一節值得深耕細作的“種子課”。課前我反復思考的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學生對“湊十”的“十”建立起強烈的好感,從而讓學生愿意主動湊十?二是教材編排對“湊十”的表征相對單一,即在操作的基礎上用結構圖呈現“看大數,拆小數,湊成十,再相加”的思維過程。三是這一單元的課題是“進位加法”,如何讓學生初步體會“進位”二字的意思?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教師有以下兩點思考:一、教學重點不應是關注正確的計算結果,而是“湊十”的計算策略和進位的計算道理,這些正是能帶給后續知識以生長力量的寶貴種子,我們要把它們播撒在學生的心田。二、僅看“9+4”這樣抽象的符號表征,學生很難想到“湊十”的計算策略,因此理解“湊十法”的含義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引導學生“移一移”湊成10,再“圈一圈”豐富對算法和算理的理解。種子的力量在于生長!這節課在學生心中播種的“湊十”、“滿十進一”、“轉化”等數學種子,來日必將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給后續知識以無窮生長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