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 9 課 秦統一中國導入新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古風》組詩中的詩句,描述了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氣勢。這首詩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秦王嬴政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又是怎樣來鞏固統一的?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過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核心素養目標1.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基本情況,認識秦的統一的原因。(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知道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和影響,理解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歷史解釋)3.知道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4.認識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歷史的進步。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及其意義。(家國情懷)01秦滅六國0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03鞏固統一的措施目 錄感悟人生一、秦滅六國1.原因戰國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爭,設想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人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渴望統一。戰國后期已出現局部統一的態勢。社會基礎:廣大民眾企盼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材料1:(白起)誅屠四十馀萬之眾,盡之于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史記》材料2: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萃并諸侯。——《史記·河渠書》材料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史記·李斯列傳》材料4:(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荀子·強國篇》經濟基礎: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經過商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上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的實力。材料5: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貫和出身,只重才能。如李斯原是楚國小吏,尉繚相傳原是魏國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賞韓非的學說,為得到這一人才,下令攻韓,迫使韓王將韓非送往秦國。材料6: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個人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積極策劃,重用人才。材料7: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記》軍事戰略:秦王嬴政采用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2.過程(1)時間:(2)順序:(3)策略:前230-前221年韓、趙、魏、楚、燕、齊。先弱后強,先近后遠;遠交近攻,各個擊破。“遠交近攻”就是把秦國的戰略進攻重點指向距離較近的韓、趙、魏等國,暫時穩住距離較遠的燕、齊等國。遠交近攻的實施,鞏固了秦國對新占領土地的控制,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3.秦朝建立(1)時間:(2)都城:(3)君主:公元前221年咸陽嬴政嬴政人物簡介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史稱“秦始皇”。《史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13 歲繼秦王位,親政后,他罷黜呂不韋,平定嫪毐之亂,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敢的決斷力。此后,嬴政重用李斯、王翦等能臣,陸續兼并六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4.意義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統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概念解析思考探究:春秋戰國的動蕩局面會給秦朝哪些啟示?如何解決?王室衰微需要加強什么權力?中央專制主義天子需要加強什么權力?諸侯爭霸中央集權專制主義:指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中央集權: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感悟人生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軍事、財政等一切大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材料8:皇,王也。——《詩·小雅·漸漸之石箋》材料9: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為德稱也。——《禮記正義》卷二十五2. 皇帝制度2. 皇帝制度朕統一天下,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材料10: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材料11: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材料12:秦始皇規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所用的玉印稱“璽”。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三公之下,設置九卿。3.中央:三公九卿制各司其職,分權牽制權力集中,皇權至上家國同構特點:影響: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對以后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4.地方:郡縣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材料13: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14: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郡縣制,官員由皇帝任免,只有俸祿無封地,有利于國家統一郡縣制的普遍推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合作探究閱讀下列史料,思考郡縣制的作用是什么?材料15:無論郡守也好,縣官也罷,包括地方政府的其他“干部”都不再是分封制下可以世襲的貴族,而只是朝廷派遣下來的具有專業化、職業化的“命官”。這些憑行政管理技能領取朝廷“俸祿”的官僚們在指定的轄區內只能依法依規行使被“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權,如負責督促人民從事生產活動,收取皇糧國稅,征發兵役和徭役,調解民間矛盾糾紛,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等等。同時,所有的官員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皇帝的監督和處置。——摘編自宋亞平《郡縣制度: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堅實基石》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稅等制度推向全國,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行政軍事監察皇帝總攬大權,至高無上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郡(守)縣(令或長)意義:使國家的一切權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對以后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歸納比較周朝和秦朝統治的差異合作探究項目 周朝(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王、天子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 是天下共主統治地方的方式地方官員的產生 血緣世襲與中央的關系 相對獨立影響共同點 分封制皇帝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郡縣制易形成分裂割據朝廷任命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性質: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感悟人生三、鞏固統一的措施1.文化統一文字為小篆材料16: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初有隸書,以趣簡約,而古文由此絕矣。——(五代十國)徐鍇《說文系傳》意義: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在全國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區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嶧山石刻小篆材料17:半兩錢的幣值:秦24銖為一兩,約7.8g;在正常情況下,一石米值一百錢,一匹馬值一萬錢。到了秦末漢初, 一石米值一萬錢,一匹馬值一百萬錢。2.經濟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從秦朝開始,圓形方孔這一貨幣形制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長度)秦一尺約今23.1cm量(容量)秦一升約今202ml衡(重量)秦一斤約為今250g作用: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3.交通統一車軌,開鑿靈渠(1).陸路:統一車軌和道路的寬度,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秦帝國馳道分布圖秦馳道馳道寬40步,車子兩輪間距離統一為6尺(約138.6CM)影響:有利于車輛暢行無阻,交通便利,政令通達,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鞏固統治。(2).水路: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促進了水路交通的發展。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4.軍事材料 1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賈誼《過秦論》①北擊匈奴,修長城。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②南征百越。征服越族地區,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設桂林、南海、象等數郡)。統一嶺南,北擊匈奴,修筑長城作用:拓展管轄范圍,促進邊疆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5.秦的疆域東海隴西長城一帶南海材料19:東至海①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②,北據河③為塞,并陰山至遼東。——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20: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大秦帝國疆域空前遼闊,鼎盛時期的面積34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同一時期稱霸西方的羅馬共和國鼎盛時期的面積只有195萬平方公里。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拓展知識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陜西西安臨潼東邊的驪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這就是秦始皇陵。據史書記載,驪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宮殿,藏有無數奇珍異寶。1974年,在陵墓東側1500米處發現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眾多的兵馬俑。三座大型兵馬俑葬坑里,埋葬著8000余件陶制武士俑,還有上萬件兵器及100余輛木制戰車。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是20世紀我國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說他是暴君,你怎么評價他?展拓伸延VS功過(1)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首創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1)“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2)廣建宮殿,大修陵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3)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知識拓展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廢除六國的法律,把原來秦國的法律推行于全國。史稱“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1)法律方面:《秦律》《秦律》細密、嚴苛,是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2)其他措施:編訂戶籍,整頓社會風俗等材料16:秦簡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學史崇德材料21: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時代來,顯然是進入了新的時代,他和他的政治機構,顯然比前一時代的封建國家起著較多的作用。因此,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后來延續二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22:秦朝……用一個組織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的分封制;一直延續到1912年最后一個王朝被推翻時才告終。該結構包括一個獨攬大權的皇帝、一個訓練有素的有效的官僚機構、一個軍用馳道網和北方的長城、一個統一的文字和貨幣,所有這些使中國得以維持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斯塔夫里阿諾斯中華文明千年傳承,國家統一亙古不變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統一。——習近平課堂總結鑄就帝國原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民心所向;商鞅變法;善用人才帝國長城公元前221年—韓趙魏楚燕齊—秦朝建立,定都咸陽①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②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小篆)統一車軌及道路寬度;開鑿靈渠派蒙恬北擊匈奴;修長城;統一嶺南,在越族地區設郡管理過程意義政治長城經濟長城文化長城交通長城萬里長城秦統一中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