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練習題(含答案)選擇題1. 人類最早的文明產生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稱為“尼羅河的贈禮”。這主要是由于尼羅河流域( )A. 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B. 適合農業耕作C. 有利于建造金字塔 D. 民主政治起源較早2.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古埃及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與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由此可知,其統治范圍地跨( )A. 非洲、亞洲 B. 非洲、歐洲C. 亞洲、歐洲 D. 歐、亞、非三洲3. 某中學的同學們在項目化學習中,收集了如下圖片。據此判斷他們探究的主題是( )A. 埃及太陽歷 B. 古埃及象形文字C. 法老的統治 D. 古埃及文明成就4. 古埃及人為了計算尼羅河漲水的時間,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陽歷。由于需要測量尼羅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兩岸土地,古埃及人發展了數學。這些情況表明( )A. 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B. 君主專制加速科技進步C. 宗教信仰推動經濟繁榮D. 農業經濟阻礙歷法革新5. 有學者認為,金字塔的建造涉及力學、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建筑學等眾多學科知識。由此可知,金字塔( )A. 反映國王的無限權力B. 反映古埃及農業技術發達C.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D. 反映古埃及文明延續至今6. 《漢謨拉比法典》規定:拐帶奴隸、幫助奴隸逃跑或窩藏奴隸者,都要被處以死刑。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無公民權的自由民。據此可知,它( )A. 維護奴隸主利益 B. 主張君權神授C. 提倡自由與平等 D. 保護私有財產7. 古巴比倫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刑事、商貿、婚姻等行為都作了較詳細的規定,并于公元前18世紀左右形成了《漢謨拉比法典》。這說明( )A. 古巴比倫的社會生活很浪漫B. 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完美C. 古巴比倫的商品經濟較活躍D. 人類社會的法制歷史非常悠久8. 據下圖可知,《漢謨拉比法典》( )第一條:倘自由民宣誓揭發自由民之罪,控其殺人,而不能證實,揭人之罪者應處死。 第二十二條:自由民犯強盜罪而被捕者,應處死。 第二十五條:任何房屋失火,前來救火自由民覬覦屋主之財產而取其任何財物者,此人應投于該處火中。A. 宣揚君主專制統治 B. 維護奴隸主的利益C. 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 具有社會規范功能9.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口從早期開始便是由不同的民族組成,古巴比倫人通過制定《漢謨拉比法典》,使過去的部落習俗大部分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國家的法律。由此可見,《漢謨拉比法典》( )A. 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B. 活躍了古巴比倫商品經濟C. 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D. 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10. 下表是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在位時統治者的行為和職責。據此可以推斷古巴比倫( )國王漢謨拉比 國王任命的總督 基層公社的首領下令并嚴厲監督總督興修水利,在位的好幾個年份都作為“開鑿河渠之年”而載入史冊。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軍事、行政、稅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場,管理稅收和司法等。A. 重視發展農業 B. 法律體系嚴密C. 維護奴隸主利益 D. 商品經濟活躍11. 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崛起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它曾被稱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這里所說的文明( )A. 被稱為哈拉帕文明 B. 是雅利安人創造的C. 是佛教文化的代表 D. 是孔雀王朝的遺存12. 弗羅茲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個非常善于經營的富有商人,家財萬貫。他有很多愿望。在當時的條件下,你認為他可能實現的愿望是( )A. 向國家多納稅,尋求國王授予爵位B. 向神廟中的婆羅門上供C. 雇傭一名武士,保護財物不受侵犯D. 娶一個貌美公主做妻子13. 下面是依照古印度的《摩奴法典》所作出的判決記錄。這表明古印度( )傷害罪判決: (1)色斯(吠舍)打傷塔闊爾(剎帝利)判處斷肢 (2)塔闊爾(剎帝利)打傷拉吉普特(剎帝利)處以罰款A. 法治建設完備B. 社會矛盾尖銳C. 種姓差異分明D. 法律同罪同罰14. 古代印度,不同種姓嚴禁通婚,法律地位不平等,種姓的職業固定,世代相襲。據此可知,種姓制度導致印度( )15.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說:“哪個婆羅門不是和一般人一樣,經由母親懷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說自己是最尊貴的種姓呢?持這種論調的婆羅門,實在是所言不實,是沒道理和不光彩的。”這表明釋迦牟尼( )A. 反對婆羅門的特權B. 受到民眾的支持C. 拒絕婆羅門入教D. 宣揚“忍耐順從”16. 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關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你認為下面內容與這一主題無關的是( ) A.種姓制度 B.釋迦牟尼塑像 C.巴黎圣母院 D.阿拉伯數字17. 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作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點是( )①都誕生于公元以前②都誕生于亞洲③最后都為統治者所利用④它們的傳播有利于各地區間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8. “以零號填補個位、十位、百位……的空白,進位法簡明準確”,評述的對象是( )A.阿拉伯數字 B.萬有引力定律 C.生物進化論 D.相對論19.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的是( )A.漢謨拉比 B.秦始皇 C.圖特摩斯三世 D.漢武帝20.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下列屬于這一地區文明成果的是( )①楔形文字 ②司母戊鼎 ③《漢謨拉比法典》 ④金字塔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A. 印度河流域 B. 恒河流域C. 尼羅河流域 D. 兩河流域2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城市有( )A. 哈拉帕和摩亨佐 達羅 B. 巴比倫和尼尼微C. 長安和洛陽 D. 雅典和斯巴達23.古代印度社會有四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 )A.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B.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C. 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吠舍 D. 剎帝利、婆羅門、首陀羅、吠舍24.婆羅門教的最高等級是( )A. 婆羅門 B. 剎帝利C. 吠舍 D. 首陀羅25.在古代印度,屬于剎帝利的是( )A. 祭司 B. 國王、武士和官吏C.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D. 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二、非選擇題26、填空題(1). 亞洲西部的_______河和______河流經的地方我們把它稱為兩河流域。(2). 在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從高到低的等級依次是_______、剎帝利、吠舍和_______。(3).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_______洲的_______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_______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4). 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_______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_______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_______階級利益的法典,_____________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5). 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_____。27、簡答題(1)簡述古代埃及文明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特點。(2)簡述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特點。(3)簡述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主要成就和特點。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佚名建筑師以精確的算術設計,建造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塊建筑物。這座陵墓總共用了約230萬塊石頭,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數則從更遠的尼羅河上游地區獲取,趁洪水季節搬運到吉薩來。——摘編自馬修斯等《西方人文讀本》材料二:胡夫的金字塔……其工藝的高超、計算的精確、結構的精美,為世界七大奇跡之冠。胡夫的兒子和孫子的金字塔,雖然較小,但是其建筑風格和附屬建筑物的布局與胡夫的金字塔相同。——摘編自[英]凱文·希林頓《非洲通史》材料三:1991年,埃及學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數百米和大獅身人面像的東南,發現了金字塔建設者的墓……1994年,美國籌備了一個基金會,恢復發掘這座消失的城市。美國學者萊赫奈爾說,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經居住過至少5萬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師和普通勞動者。——摘編自劉文鵬《埃及考古學》材料四: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過程中,今天的人們往往不易想象當時的歷史背景……過多地拘泥于技術問題的探討而忽視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偉大的力量。——摘編自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1)根據材料一,歸納與金字塔建造技術水平相關的信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金字塔的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三,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發現,并說明其價值。根據材料四,指出作者認為考察金字塔建造應著眼于什么。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即位。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國君,努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個人統治,發展經濟,緩解內部矛盾。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對外擴張,采取靈活的策略,統一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后來他進一步采取強有力措施,使王國走向強盛。材料二:如圖所示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瑪什,端坐在寶座上,漢謨拉比恭敬地站在他面前,沙瑪什正將權杖授予漢謨拉比。材料三:在前言部分,漢謨拉比頌揚其功績,說他制定法典是為了在全國發揚正義與公道……法典明確規定,凡拐帶、藏匿奴隸者處死刑;理發師未經奴隸主許可而剃掉奴隸的標識,應處斷指之刑……奴隸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認自己的主人,將遭受割耳之刑。——摘編自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謨拉比使國家走向強盛的原因。材料二中浮雕的這個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政治觀念?浮雕下面的法典銘文是用哪種文字刻寫的?材料三中漢謨拉比宣稱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他制定法典的實質又是什么?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古巴比倫王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概況。答案1-5BADAC 6-10ADDCA 11-15ABCAA 16-20CBAAB 21-25AAAAB26(1).幼發拉底 底格里斯(2).婆羅門 首陀羅(3).非 尼羅 3000(4).漢謨拉比 奴隸 奴隸主 漢謨拉比法典(5).漢謨拉比法典27、(1) 發展歷程: 早期發展:公元前 3500 年左右,埃及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 3100 年左右,美尼斯初步統一埃及,建立起早期王朝。之后經歷了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等時期。古王國時期,法老權力強大,開始大規模修建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產技術。新王國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對外擴張,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達到鼎盛,但后期逐漸衰落。 外族統治與融合:新王國之后,埃及先后遭到利比亞人、努比亞人、波斯人等外族入侵和統治,在這過程中,埃及文化與外族文化有一定融合。公元前 332 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埃及進入希臘化時期,本土文化受到希臘文化沖擊。后來又被羅馬統治。 主要成就: 建筑方面: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如胡夫金字塔等,它是法老的陵墓,規模宏大,建筑工藝精湛,體現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水平和數學知識。此外還有盧克索神廟等宗教建筑,這些建筑裝飾精美,有大量的浮雕和壁畫。 文字方面: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它是一種表意文字,通過圖形來表示事物或概念。象形文字有一定的書寫規則,對后來的字母文字發展有影響,比如腓尼基字母就受到其啟發。 科技方面:在醫學上,古埃及人能做外科手術,如木乃伊制作過程中能處理尸體的器官,掌握了一定的麻醉技術,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有自己的醫學文獻。天文學上,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共 12 個月,這種歷法對后來的歷法發展有一定影響。 特點: 濃厚的宗教色彩:古埃及宗教貫穿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法老被視為神的化身,金字塔等建筑是為法老的來世服務,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頻繁,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都受到宗教教義和祭司的影響。 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政治、軍事、經濟、司法等一切大權。國家的資源可以被法老支配用于修建陵墓、神廟等大型工程。整個社會圍繞法老運轉,臣民對法老絕對服從。 穩定的農業經濟基礎: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肥沃土壤,古埃及農業發達。農業生產的穩定保障了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手工業、商業等其他經濟形式,并且農業生產與宗教、歷法等密切相關,比如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周期制定太陽歷。 (2) 發展歷程: 城邦興起:公元前 3500 年左右,兩河流域南部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這些小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兼并。公元前 2400 年左右,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 帝國興衰:后來,兩河流域又經歷了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等時期。公元前 18 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崛起,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達到強盛,統一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古巴比倫王國滅亡后,兩河流域又先后被亞述、新巴比倫等王國統治。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園。此后,兩河流域先后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等外族征服。 主要成就: 法律方面:《漢謨拉比法典》是最突出的成就,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婚姻、家庭、財產、債務、租賃、雇傭等,對各種犯罪行為都有相應的懲罰規定,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 文字方面:兩河流域的人們使用楔形文字,它是用蘆葦桿在泥板上壓印而成,形狀像楔子。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后來被廣泛使用于兩河流域的各個民族,有大量的泥板文書記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 科技與建筑方面:在數學上,兩河流域的人們掌握了四則運算、分數等知識,還能計算面積和體積。在天文方面,他們能區分恒星和行星,制定了陰歷,設置閏月來調整與太陽歷的差異。建筑上,有著名的古巴比倫城等,城墻高大堅固,城內有宮殿、神廟等建筑。 特點: 城市文明發達:兩河流域文明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中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有完善的市政設施和建筑,如供水排水系統等。不同城市之間有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城市文明對整個地區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民族融合頻繁:兩河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周邊民族眾多,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同民族不斷遷徙和融合。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等先后在這一地區建立政權,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使得兩河流域文明具有多元性。 商業經濟繁榮:由于兩河流域地區資源有限,需要通過貿易來獲取所需物資,因此商業經濟比較繁榮。貿易范圍廣泛,不僅在兩河流域內部,還與周邊地區如埃及、印度等地有貿易往來。這種商業繁榮推動了貨幣的產生和契約、法律等商業制度的發展。 (3) 發展歷程: 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 2300 - 前 1750 年,古代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哈拉帕和摩亨佐 達羅等城市文明,城市規劃合理,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和建筑。但這一文明后來神秘消失,原因可能是自然災害、外族入侵等。 吠陀時代與種姓制度形成: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他們帶來了 繼續 自己的文化,并逐漸建立起種姓制度。這一時期被稱為吠陀時代,《吠陀》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宗教等情況。之后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十六大國相互爭霸,思想文化領域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也在這一時期產生。 帝國時期:公元前 324 年,旃陀羅笈多建立孔雀帝國,阿育王時期達到鼎盛,基本統一了印度半島。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孔雀帝國滅亡后,印度又經歷了外族入侵和分裂時期,先后被大夏、貴霜等外族統治。 主要成就: 種姓制度:這是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特征。將社會分為婆羅門(祭司貴族)、剎帝利(國王、武士和官吏)、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在職業、權利、義務等方面有嚴格規定,它對印度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存在嚴重的不平等,但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了社會秩序。 宗教文化:佛教是古代印度重要的宗教文化成就。公元前 6 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教義包括四諦、八正道等,對世界宗教文化發展影響巨大,傳播到亞洲許多國家。此外,婆羅門教也是古代印度重要宗教,有復雜的教義、祭祀儀式和神話體系,對印度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 科技與學術:在數學上,古代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實際是印度數字),包括 0 - 9 的計數法,對世界數學發展意義重大。在醫學方面,有自己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如《阿闥婆吠陀》中記載了一些藥物和治療手段。文學上,有《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大史詩,內容豐富,涵蓋了神話、歷史、倫理等多方面內容,是印度文化的瑰寶。 特點: 宗教主導社會生活:無論是種姓制度還是人們的日常行為、思想觀念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響。婆羅門教和佛教在不同時期都占據重要地位,宗教教義規定了人們的道德準則、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祭祀等宗教活動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獨特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將社會嚴格劃分為不同等級,這種等級是世襲的,幾乎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不同等級之間界限分明,在婚姻、職業等方面有嚴格限制,低等級對高等級有一定的依附性,這種制度在世界文明中獨具特色。 文化的多元融合性:古代印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先后受到雅利安人等外族入侵和文化影響,在與本土文化融合過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例如佛教吸收了一些婆羅門教的思想,印度的建筑、藝術等風格也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色。28、(1)(1)設計恢宏;巨石采集;運輸科學。(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3)新發現: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遺址。價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會分工和生活狀況。(4)當時的建筑技術;當時的歷史背景。29、(1)(1)個人突出的才能;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對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制定了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等。(2)政治觀念:君權神授。文字:楔形文字。(3)目的:在全國發揚正義與公道。實質:維護奴隸主的利益。(4)政治:漢謨拉比統治時期的古巴比倫王國,實行君主專制,國王宣揚“君權神授”,法律實質上保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經濟:商品經濟比較活躍,法律保護私有財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