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
課標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于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應達到:識記杜魯門主義、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馬歇爾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北約”“華約”、古巴導彈危機等冷戰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事件;在此基礎上,通過逐一分析戰后美蘇對峙的原因以及按時間順序梳理古巴導彈危機的發展進程和美蘇之間的互動,理解冷戰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濃厚、核軍備競賽以及自我控制機制等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間的關系。
教材分析
第18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涉及時間長、跨度大,講述二戰后50年代至90年代兩極格局的演變歷程:隨著二戰的結束,東西方重新走向對立。在美蘇的不斷猜忌中,兩大陣營的對抗正式開始。雙方開展了除直接軍事交戰之外的全方位遏制與競爭——冷戰陰云籠罩二戰后的世界。60、70年代,在兩極對峙格局下,歐洲、日本、中國、第三世界等多個力量開始崛起,多極化趨勢出現,沖擊兩極對峙。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蘇對抗逐漸緩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從單元視角看,《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是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的第1課。本課內容是對20世紀下半葉國際關系的總體論述,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變化以及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到時在冷戰這一總體環境下發生、發展的歷史事件,而這些又對冷戰的發生與發展產生的影響。本課在總體上更關注國家間的互動關系及由此導致的國際關系、國際格局的變化。冷戰既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政策,又是這種政策實施所造成的國際關系狀態。在冷戰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又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本課內容又為下一單元《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做鋪墊。
學情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 下》第八單元的內容,學習時間安排在高一下學期。經過高一上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們已經能很好的把握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可以較為流暢的進行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從知識儲備上看,學生在初中時學過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歐洲聯合的趨勢和日本經濟的發展、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大體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及變化過程。
課時內容主旨
本課以“冷戰的興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作為主線,設計為三小節。通過整合歸納,構建起以“冷戰興亡——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為主線的主要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線索,構建起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以思考冷戰的啟示為引子把課堂延伸到課堂外、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基礎上融會貫通、展望未來。
課時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構建歷史時間軸的方式,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多角度搜集史料,探討冷戰產生的歷史背景;通過時間軸、歷史照片、歷史地圖、主要人物回憶錄等方式,縱觀冷戰表現并對典型事件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國際格局演變及影響演變的重要因素,使學生認識到美蘇兩極爭霸格局是由美蘇兩國的對外戰略決定的,從而使學生明確處理國際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確原則。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表現及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歷程。 教學難點:影響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因素及由此得到的啟示。
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核武器歷來是以極高的危險和破壞性為我們熟知。在二戰末期,美國曾分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雖然加快戰爭的進程但也產生不可彌合的悲劇,請同學們閱讀這一串觸目驚心的數字。而在悲劇發生七年之后,在古巴上空拍下了這樣張照片,從照片上發現了蘇聯部署的導彈隱蔽性發射裝置與一枚中程彈道導彈。據說一枚導彈攜帶的核彈頭威力比廣島原子彈大30倍。核危機為何再度上演 國際和平如何守護 就讓我們一起在這場“和”與“核”的博弈中來看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學生閱讀數據感受核武器帶來的破壞,思考為何人類再度陷入核戰危機 課堂導入所起的作用是引發學生的興趣、快速進入正題,易簡短巧妙、懸疑激趣。圖片類史料生動形象,對于營造情境、調動氣氛很有裨益。讓學生感受核武器帶來的危害,并對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產生疑問。
教師講述:美蘇兩國在二戰中攜手相助,是對抗法西斯的親密戰友,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舉杯相慶,而就在此時美國駐蘇聯參贊卻說:“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那么這個“戰爭”指什么?二戰中親密無間的盟友在戰后關系如何了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共同學習閱讀課本第一子目,構建一個二戰后初期的時間軸。 自主學習:二戰后初期,美蘇兩國關系走向如何?都采取了哪些行動?閱讀課本第一目,完成二戰后初期時間軸;并根據第一目內容,自主設計時間軸并進行展示。 結合美國駐蘇參贊的話巧妙設疑、呈現沖突,引發學生對二戰后美蘇關系走向的思考。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歷史學習的基礎。通過自主構建時間軸,學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戰后美蘇關系變化,搭建起恰當準確的時空觀念。
第一節:和裂變 核積聚
過渡:從同學們建造的二戰后初期時間軸可以看出,二戰后初期美蘇進行了一系列對抗,最終在1955年形成兩極對峙格局。為何二戰中親密無間的盟友在二戰后變成了敵人?到底是誰引發了冷戰。老師請來了三位當事人來為我們解答。 材料一 丘吉爾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于美國) 丘吉爾先生現在是站在戰爭挑撥者的立場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獨的,他不僅在英國有朋友,而且在美國也有朋友。丘吉爾先生的方針是進行戰爭的方針,即號召同蘇聯開戰。 ——斯大林就丘吉爾演說答記者問 材料二“蘇維埃制度比非蘇維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穩固”。“戰爭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的必然產物,只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說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書”。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選民大會上的演說 材料三 今日世界已面臨嚴重的局勢,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挑選一種,極權主義之種子,在蔓延及生長。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 ——杜魯門在國會兩院會議上的講話(1947) 材料四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識形態)以及戰后美蘇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蘭問題、土耳其問題、伊朗問題等。這些矛盾加深了雙方相互間的懷疑和不信任。 ——沈志華《冷戰五書》 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展示自己得出的結論:材料一認為冷戰興起與英國丘吉爾煽動有關;材料二認為是蘇聯斯大林強調與資本主義對峙、戰爭不可避免;材料三可以看出是美國積極主張與極權主義抗爭;材料四則綜合美蘇國家利益矛盾、意識形態對峙等問題,認為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冷戰爆發。 認識冷戰起源的多方因素: 他國干涉;推波助瀾(直接原因) 美蘇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對立(思想原因) 國家利益、國家戰略嚴重沖突(根本原因) 共同敵人消滅;同盟基礎消失(現實原因) 冷戰起源問題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立場不同、時代不同、史學家們所持觀點也不盡相同。如何理解這一段歷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這就離不開史料實證。為此,我挑選出四則不同立場的材料,引導同學們對四個材料進行分析,多角度認識冷戰起源不只是美國或者蘇聯單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兩者間的矛盾、懷疑和不信任引發冷戰。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重在史料分析的方法和過程。無論是哪種觀點,教師都不能強加給學生,需要學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并得出結論。
老師:在二戰結束合作基礎消失、美蘇實力增強、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對立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蘇終于走向了對立——戰后長達半世紀的冷戰就此開始。冷戰中都有哪些典型事件?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思考這一時期的冷戰有何特點? 學生:涵蓋政治、經濟、地緣政治、軍事集團對抗等多個領域;美國先采取措施,居于主導地位;集中于歐洲地區。 教師:那接下來我們就其中一個措施——馬歇爾計劃來具體分析。【展示三幅漫畫】 漫畫1 【美國】“他終于上道了” 漫畫2【蘇聯】“馬歇爾計劃開張” 漫畫3【英國】“杜魯門服裝店” 教師:美國倡導馬歇爾計劃的目的何在?馬歇爾計劃的影響有哪些?(如何理解馬歇爾計劃的“一箭多雕”?) 學生:①美國通過援助進一步加強了對西歐的領導,不但幫助西歐恢復了經濟,還抵消了蘇聯的影響,進而控制了西歐(實質);②把西歐變成了它的商品市場;③穩住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抵制了社會主義革命;④馬歇爾計劃將東歐和蘇聯也包括在受援國之內,“弱化”意識形態的對抗,引誘東歐各國,在被蘇聯拒絕后又達到了離間蘇聯和東歐關系的目的;⑤將分裂歐洲的責任推到蘇聯頭上。 【追問】為什么同樣的馬歇爾的計劃,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作者眼里就呈現了如此迥然不同的形象呢?應該如何認識這樣的反差?這樣的反差對于歷史學習有何啟示? 通過分析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更能體現這一時期冷戰的激烈程度:幾乎所有領域都打上冷戰對峙色彩。 教師:從剛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馬歇爾計劃背后也有深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對抗,打上冷戰烙印,是冷戰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在這樣的對抗之下,歐洲成了對壘分明的兩大陣營(見下圖),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 通過表格再次梳理美蘇針鋒相對的對抗措施,以馬歇爾計劃為突破口深入分析冷戰的實質。之所以選取馬歇爾計劃為典型事件分析,是基于學生對此比較陌生,且這一措施本身是經濟援助計劃,通過分析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更能體現這一時期冷戰的激烈程度:幾乎所有領域都打上冷戰對峙色彩。在分析馬歇爾計劃時,采用文字材料、歷史地圖、歷史漫畫等多種形式,更好的展現史料教學,提升學生分析、辨別不同史料的能力。 此外,歷史漫畫作為一種歷史學習資源,有利于我們在藝術鑒賞和解讀中達成教學目標。要欣賞歷史漫畫作為藝術作品所創設的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情境,感受其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諷刺性和幽默性,參悟其哲理,接受藝術魅力的洗禮。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其創設的與文字風格迥異的情境,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上強化歷史研究的意識,并采用正確的步驟與方法挖掘其歷史價值,看到歷史的真相與本質,讀出畫中和畫外的“歷史”。只有這樣,方能在“漫畫中的藝術”與“漫畫中的歷史”間找到契合點,從而有效地防止解讀中的枯燥乏味與膚淺片面等現象。
第二節:“核”對峙;“和”破滅
過渡:在這場“核”和“和”的博弈之中,在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間,經歷了二戰后初期針鋒相對的對壘后,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在60年代以后關系發展如何? 教師:通過大家自己續寫的時間軸,我們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對峙的兩大陣營之際既有激烈對抗也有緩和交流。下面我們以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古巴導彈危機來具體看一下。 材料一 越南戰爭 材料二 從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的來往信件達25封。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 設問:根據以上材料,分析這一時期兩極對峙呈現的特點? 教師:隨著冷戰的持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卷入其中,比如亞洲越南戰爭爆發等等。但是這一時期的冷戰還呈現出另一鮮明特征:既有激烈對抗也有緩和交流。為什么會呈現這一特點?我們再通過下面的思維導圖來分析。 結論:美蘇兩國激烈的核對抗讓其盟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擔心隨時成為對抗的犧牲品,但核彈下的恐怖平衡成功也抑制了新世界大戰的爆發。 自主學習:60年代以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對峙格局發生怎樣的變化?閱讀課本剩余部分內容,續寫時間軸 學生:既有對抗也有緩和;冷戰不局限于歐洲,也波及到美洲等地,影響越來越大。 學生:60年代以來歐洲、日本崛起,中國影響力增強、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興起沖擊兩極格局;美國在這一時期遭受經濟危機,實力有所下降;蘇聯抓住時機積極競爭的同時采取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冷戰下緩和交流的出現。 續寫時間軸能幫助學生搭建完整的時空框架,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二戰后兩極對峙格局的演變歷程。基于這一時期冷戰的特點追問其原因,能幫助學生構建通史觀念,明白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都是相互聯系的,從而形成有機聯系的知識網,學會多角度看世界、分析問題。同時,這一原因分析也為后期總結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做好鋪墊。
第三節:“核”陰霾;“和”啟示
過渡:由此可見,美國60、70年代因為實力稍有下降,更多的謀求交流緩和。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與蘇聯的對抗,70年代末80年代星球大戰計劃的提出、和平演變的應用,再一次使對抗凸顯出來。那這種對抗的最終結果如何呢?我們進入第三節的學習。 展示材料: 1989年11月柏林墻的倒塌成了東歐民主浪潮的最高點,象征了共產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全面瓦解,同時也結束了鐵幕對歐洲的分化。1989年的民主浪潮席卷整個歐洲大陸,推翻了所有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政府。1990年兩德統一后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陷入癱瘓,一年后華約組織宣告解散,而以蘇聯為首的經互會也在1991年6月宣告解散。 問:柏林墻倒塌有何歷史意義 追問一:相較“熱戰”,你是否認同“冷戰”是人類理性和冷靜的表現? 追問二:冷戰真的終結了嗎?從中你又有哪些感想? 教師總結:近代國際法之父格勞秀斯1625年撰寫《戰爭與和平法》,明確提出應對戰爭行為進行限制。到1864年,在紅十字運動的推動下,歐洲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締結《關于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人類在還無法擺脫戰爭陰影的情況下,通過制定有關國際法以維持戰爭中的人道,這本身就是人類在不斷走向理性與文明的過程。而“冷戰”未始不可以視為人類對于“熱戰”的“慎重”。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為維護自身霸權統治,仍對中國采取一系列制裁行為,這意味著冷戰雖已結束,但冷戰思維尚存。二戰后德國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遏制與對抗沒有出路,和平與合作才能共贏,只有超越意識形態,和平相處,相互尊重;結伴而不結盟,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摒棄冷戰思維,實現合作共贏;以對話解決爭端,用協商化解分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 答:實現德國的統一,促進歐洲一體化迅速發展;加速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解體,促進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 本環節在梳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2個追問,這2個追問層層遞進,將學生的思維從知識梳理記憶升華到核心問題思考,將課堂從歷史往事延伸到現實生活,結合現實開展關于冷戰終結的討論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冷戰結束了,但冷戰留給現今更為可怕的產物就是所謂的冷戰思維,冷戰并沒有真正終結。這個思考實際上是批判性思維的另一種形式——逆向思考。有助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對已有結論進行再反思、再質疑,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業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蘇關系的變化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蘇冷戰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在國際關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蘇冷戰是在對抗與緩和的交替中進行的,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 ——《冷戰風云》世界知識出版社 材料二 有一種觀點認為,“蘇聯的極權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展以及斯大林的偏執狂是冷戰產生的根源,美國是為了對付蘇聯威脅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應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蘇聯在參加馬歇爾計劃的討論時,指責該計劃使“歐洲各國必將落入被監督國家的地位”,因而拒絕接受。1991年,蘇聯領導人卻公開呼吁美國等西方對蘇聯實施“新的馬歇爾計劃”,甚至連國內的經濟改革和發展計劃也邀請美國等國家幫助制定。 (1)美蘇冷戰“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的具體表現有哪些?(5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觀點嗎?說明你的理由。(4分) (3)聯系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蘇聯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 第(1)問,需從“冷戰”的含義入手,“冷戰”是指除直接武裝對抗(熱戰)以外的一切敵對形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注意材料二的立場,回答時從美蘇“冷戰”的原因入手即可。第(3)問,聯系蘇聯經濟改革的失敗,馬歇爾計劃對西歐成功的援助等說明蘇聯政策變化的理由。 [答案] (1)歐洲“冷戰”: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組織,遏制蘇聯;蘇聯和東歐針鋒相對,成立華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在歐洲全面對峙。亞洲“熱戰”:美國發動或參與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理由:二戰后美蘇失去了戰時合作的基礎;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美蘇兩國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國積極推行霸權主義,積極反蘇、反共。 (3)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對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惡化;“蘇聯模式”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板書設計
備課反思
本節課以“冷戰興衰”作為主線,設計三個篇章講述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歷程。在教學設計中,共采用12幅歷史照片、8段文字材料、3幅歷史地圖、2幅歷史漫畫和1個示意圖作為史料進行分析,充分體現史料實證,有助于學生歷史解釋和歷史理解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圍繞材料進行問題設計時,沒有過多關注歷史思維的階梯性,有些問題缺乏鋪墊,學生回答時需要引導。可以設計成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鏈,層層設問,降低學生分析問題的難度,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更適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自己動手整理了2個歷史時間軸、1個表格,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還可以在更多方面發動學生以調動積極性,比如在材料搜集和選取上,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找資料。老師在搜集過程中,對搜集方法、史料分類及應用上加以指導,這樣更符合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长海县| 龙陵县| 平凉市| 六盘水市| 夏邑县| 和龙市| 定远县| 鞍山市| 云梦县| 南充市| 普宁市| 余干县| 德兴市| 黑河市| 宁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黑山县| 三原县| 万荣县| 北流市| 凤冈县| 泰来县| 股票| 肇东市| 兰西县| 论坛| 棋牌| 咸宁市| 闽侯县| 广南县| 宁津县| 台北市| 射洪县| 多伦县| 民权县| 红河县| 维西| 澳门| 娱乐|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