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選擇題(共25 小題,50分)1-5CCDAC 6-10ACBAC 11-15CCBAD 16-20ADCCA 21-25BDDBA非選擇題(共4小題,50分)26.(1)(4分)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度(2)(4分)目的:加強皇權。措施:設立軍機處。(3)(2分)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中央的權力不斷加強,地方上的權力不斷縮??;等等。27.(1)(6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筒車;曲轅犁;聯系:唐朝經濟繁榮,統治者鼓勵生產,先進生產工具發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唐朝出現盛世時期。(2)(4分)水稻產量高,種植面積大等(3)(4分)經濟重心南移;北民南遷28.(1)(4分)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2)(4分)中國鄰海的地理環境;統治者的重視;航海技術的進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北方民族政權并立,戰事紛爭等。(任答兩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一點2分,共4分)(3)(4分)閉關鎖國。(1分)積極作用: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消極作用: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須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答,各2分,共4分)29.(1)(2分)主要特征:注重實用; 以農為本;強調整體;受制于官府。(2)(6分)新發展:唐宋時期的成就主要在文化傳播和航海技術領域。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海外貿易的繁榮(商品經濟發展);重視文化的傳承。(3)(6分)特點:中國主要是對傳統科技的總結,西方出現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突破;中國注重經驗總結,西方重視理論研究,造成中國科技逐漸落后于西方。原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中外科技交流;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八股取士,束縛創新思維。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樣卷七年級歷史(開卷)注意: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荚嚂r間60分鐘,滿分100分??忌鷳紫乳喿x試題卷及答題卡上的相關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選擇題(共25 小題,5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圖中①②兩朝所處的時代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2.大運河通濟渠段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唐代沉船及遺物、其內出土了大量文化遺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陜西磁州窯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河北筵窯系的白瓷等。這些發曉可用于說明( )A.當時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 B.隋唐時期海外貿易頻繁C.運河開鑿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D.制瓷技術進入成熟階段3.唐高祖時期,15位宰相中僅1人是寒庶出身,通過科舉成功入仕。至唐玄宗時期,35位宰相中有11人出身寒庶或小姓家族,且其中多數憑借明經、進士等科舉科目踏上仕途。這一變化體現了科舉制( )A.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規范分科考試流程C.推動教育體系擴展 D.促進社會階層流動4.有學生選取了“吾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才”為研究材料。他的研究主題是 ( )A.貞觀之治出現的條件 B.唐玄宗的治國措施C.中外交流頻繁的表現 D.北宋初年的社會政治5.初唐,長安城只有在元宵節才有“星橋鐵索開”“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揚州則“夜市千燈照碧云”“猶自笙歌徹曉聞”。這表明唐朝( )A.有嚴格的商業時空限制 B.放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松弛 D.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加強6.下圖反映唐朝中后期的社會問題是 ( )A.地方的藩鎮割據勢力強大 B.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C.民族間交融取代民族隔閡 D.政權更迭中蘊含統 一趨勢7.下圖反映了唐朝天寶十四年至乾元三年戶籍數、人口數和納稅人口數的變化情況。圖中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黃果起義的致命打擊 B.少數民族貴族反叛中央C.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D.中央政府內部爭權奪利8.下表是某校七年級學生所做的歷史課堂筆記。據此判斷,其學習的內容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封回統首領為懷仁可汗 ·封大祚榮為渤海郡工A.開放的社會風氣 B.民族交往與交融. C.多彩的文學藝術 D.繁榮的對外貿易9.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反映了( )鑲金獸首瑪瑙杯,出土于西安何家村,該造型的長沙窯背釉褐綠彩蓮花紋碗,發現于印度尼酒具多見于中亞、西亞,特別是今伊朗地區西亞勿里洞島海域的唐代沉船“黑石號”A.中外交流的廣泛 B.農業技術的改進 C.民族關系的和睦 D.政治制度的創新10.杜甫的詩反映了社會的真實情況,故有“詩史”之稱:李清照的詞反映戰亂帶來的災難,在當時及現在產生了較大影響;關漢卿的《竇娥冤》因反映當時官僚腐敗與社會不公而廣為流傳。據此可知( )A.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 B.文學作品有夸張和虛構成分C.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D.宋元時期文學藝術空前發達11.2025年的春節不同尋常,這個承載首民族記憶的節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時光的刻度,更是千年文明的活態傳承。回溯這份文化基因的形成過程,盛唐文化作為中國占代文化的琉驟蜜蜂。始終是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節點。下列文化成就屬于唐朝時期的是( )A.屈原創作的新體詩歌“楚辭” B.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C.畫家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D.羅貫中的小說《王國演義》12.這套制度的設計思想以“防弊”為核心理念,以收權、分權和崇義抑武為實踐手段,以“與士大夫治天下”為時代特色、“這套制度”( )A.造就大唐盛世的局面 B.導致五代上國的更迭C.加強宋代的中央集權 D.鞏固元朝的邊疆治理13.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宋、遼、西夏、金有戰有和。 下列示意圖正確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4.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財政赤字更達到1570余萬緡:王安石實施變法后,熙寧、元豐年間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十萬”的盛況。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提升了宋朝軍事實力C.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D.促進了經濟Ⅱ心南移15.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當時所產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 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小說《水滸傳》 B. 文天祥的愛國故事C.《岳飛精忠報國》的歷史劇本 D.出土壁畫《契丹人引馬圖》16.觀察下面這組圖可知,促使中國古代貨幣發生變化的經濟因素是( )A.商品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B.北方人口南遷,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C.幣制混亂不一,民間私人鑄幣風氣盛行D.國家實現統一,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17.對下圖文學家南北分布演變趨勢的原因解釋合理的是( )A.南方完全沒有戰亂 B.北方廢除科舉取上C.歷代堅持崇文抑武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18.宋朝設市舶司,掌管檢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稅,收購政府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的官署。市舶司的設置說明宋朝( )A.貿易管理有效 B.稅收來源單一 C.重視海外貿易 D.造船技術高超19.我國某史書的《目錄》記載:“其體全仿年表……、其標明卷數、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痹撌窌赡苁? )A.《史記》 B.《大唐西域記》 C.《資治通鑒》 D. (小國演義)20.據記載,北宋末年的開封有以說,三國故事而知名的藝人雷四究,還有說五代故事的藝人尹常。南宋臨安以講小說出名的藝人有蔡和等五十人之多。這可以用來說明宋代( )A.市民文化生活豐富 B.主要文學形式是詞C.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D.海外貿易空前發達21、戚繼光在《路鈴深處》中寫道:“封侯非我意,但邀海波平?!编嵆晒υ凇稄团_》中寫道:“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詩中“泊波平”“逐荷夷”的壯舉( )A.加強了對西藏的有效管理 B.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利益C.鞏固了明政權的統治秩序 D.抗擊了當時世界頭號殖民帝國22.某校歷史學習興趣小組的學生在活動時制作了如下記錄卡,請你根據他們運用的史料、推測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探究主題: 運用史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機構:駐藏大臣、伊犁將軍 戰爭: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組織雅克薩反擊戰 迎回: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A.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C.清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 D.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23.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長造成用地緊缺,而土地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很多農民變為流民,以乞討為生。這種現象反映了 ( )A.清中期以后農民愈發懶惰B.清中期以后出現財政危機C.清朝放棄重農抑商D.清中期以后社會矛盾加劇24.有“國劇”之稱的京劇,共前身是薇劇,原以二黃調為主,兼唱昆腔、四平調等,后途漸吸收了京、秦二腔,發展成為京劇。這說明京劇藝術得以發展緣于( )A.脫離生活,逃避現實 B.搏采眾長,兼收并蓄C.文武兼修,角色齊全 D.政策鼓勵,題材廣泛25.從唐朝到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經歷了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的變化,尤其是明清小說創作大放異彩、出現這一變化過程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文化繁榮 B.古代中國印刷技術的不斷提升C.統治階級束縛民眾思想的需要 D.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逐漸僵化非選擇題(共4小題,50分)26.(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明朝統治者(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鞏固統治 于1380年,將丞相胡惟庸誅殺……并立下祖訓,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搅饲宄y治者對中央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使皇權專制達到頂峰。————摘編自《中國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分別反映出中國古代哪種政治制度。 (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以及清朝“對中央中樞機構進行了改組”的措施, (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趨勢。 (2分)2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半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杜甫《憶昔》材料二:圖一 圖二材料三:唐代以前,水稻在全國糧食生產中不占主要地位。宋代太湖地區的水稻畝產量約450斤,比唐代南方的水稻畝產量增長了60%左右。當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水稻已經是養活半數中國人的作物。 ————摘編自曾雄生《中國農業通史》(1)寫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盛世局面和材料一中圖一工具的名稱,并分析材料二中的生產工具與材料一內容之間的聯系, (6分)(2)根據材料三,指出宋代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情況。 (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影響古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4分)28.(12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圖一 示例: 人物:玄奘 事跡: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經,不畏艱險,經過四年長途跋涉到達天竺,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城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獻。、圖二材料二:隋唐以后,陸上絲綢之路日益阻塞,海上運輸逐漸興盛。宋朝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有通往日本、朝鮮等地的東海航線,還有通往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東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線。———摘編自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流》材料三:乾隆時期頒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二是外國商人到廣州,應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負責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國人借外商資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傳遞信息之弊;五是外國商船進泊黃埔,酌拔營員彈壓稽查。————摘自《清高宗實錄》卷(1)從材料一中選取一位人物,仿照示例,簡述其為中外交往作出的貢獻。 (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絲綢之路發生變化的原因。 (4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鈣唐宋時期相比,清朝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一政策變化的認識。 (4分)29.(14分)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但在明清時期逐步落后于世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類別 數學 天文歷法氣象 地學 化學 農學 機械 水利 輕工 兵器項數 22 25 25 9 25 7 7 8 8———摘編自《中國的世界紀錄》材料二:唐宋時期,中國的科技達到了新的高峰。唐代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宋代畢昇進一步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大量的科學發現,包括指南針的改進與應用,為航海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材料三: 明清時期中西方科技發展對比 (1500-1800年)時期 中國重大科技成就 西方重大科技成就1500-1600 《本草綱目》完成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600-1700 《農政全書》編撰 牛頓建立經典力學1700-1800 《四庫全書》編纂 瓦特改良蒸汽機(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主要特征。 (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時期科學技術在哪些領域取得新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學技術取得新發展的主要原因。 (6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18世紀中國科技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請從國家政策和教育制度兩個角度分析中國科技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 (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答案.docx 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區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調研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