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的巨冊。”這句話強調新中國的成立( )A.推行民主共和制度 B.推翻三座大山壓迫C.壯大社會主義力量 D.實現民族偉大復興2.制作知識卡片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知識卡片可以論證( )歷史知識卡片時間:1951年4月29日至5月23日 代表:李維漢 阿沛·阿旺晉美 經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同年,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A.西藏通過武力解放 B.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C.西藏擺脫殖民統治 D.祖國實現了完全統一3.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從廣泛意義上說,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該觀點認為朝鮮戰爭( )A.促進了中國民族覺醒 B.推動了中國經濟飛躍C.維護了亞洲地區和平 D.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4.土地改革后,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長26.9%。這表明土地改革( )A.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B.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C.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5.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這話的意思是( )A.對我國的工業建設十分悲觀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C.我國工農業發展不平衡 D.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6.1949年,中國主要工業品原煤、原油、鋼的產量分別僅為美國的7.34%、5.05%、0.228.88。中國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國( )A.優先發展農業和手工業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C.注重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D.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7.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指出:“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里的“里程碑”是指(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工業化的起步C.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8.在推進農業合作化的進程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強調:合作社生產經營要穩步推進,避免粗暴和強迫命令,實現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由低級到高級的有序發展。這折射出當時中國( )A.聯產承包得到農民支持 B.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C.社會主義改造的復雜性 D.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9.大慶石油工人憑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干勁,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他們鑄就了( )A.紅船精神 B.長征精神 C.雷鋒精神 D.鐵人精神10.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作者是時任南大教師胡福明。他后來回憶說:“文章的理論觀點并不是我的首創,我只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把它寫了出來。”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是指( )A.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B.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C.“兩個凡是”引起普遍不滿 D.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1.在比較的意義上,正如陳云同志所言,“它是社會主義時期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具有歷史轉折的意義,無論給予多高的評價,在我黨的歷史上都不算過分。陳云所說的“這次會議”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2.在安徽鳳陽小崗村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包干到戶生產忙”,下聯是“喜看稻菽千層浪”,橫批應為( )A.“農業合作” B.“以人為本” C.“聯產承包” D.“小康社會”13.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于2025年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舉辦,共有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67家企業,攜4209個消費品牌參展。通過消博會,全球企業進入中國,中國企業拓展全球市場的平臺。消博會的舉辦主要體現了我國( )A.擴大國內需求 B.優化出口結構 C.深化對內改革 D.堅持對外開放14.在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有利于我國經濟進入全球市場”的是( )A.興辦經濟特區 B.開放沿海開發城市C.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某學習小組開展項目學習,準備了“兩彈一星研制成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建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等材料。請為他們提煉一個主題( )A.科技成就助力經濟發展 B.國防建設促進經濟發展C.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 D.國力強盛推動祖國統一16.“12億人口有了明確的方向、道路和方法,市場經濟是方法手段,不是確定社會性質,我們沒有辜負這些年,做了應該做的事……”與材料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十一屆三中全會 C.南方談話 D.中共十二大17.C919國產大飛機投入商業運行,國產大型盾構機“京華號”順利掘進,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順利投入運行,這些成就得益于新發展理念中的( )A.開放 B.綠色 C.創新 D.共享18.“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實行了(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19.下面是八年級某同學繪制的知識結構圖,請為他選擇一個恰當的主題( )A.增強兵種 科技強軍 B.聯合作戰 體系完備 C.劈波斬浪 捍衛海疆 D.鷹擊長空 使命擔當20.1970年4月2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由我國科技工作者自行研制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這顆人造衛星的名字是( )A.嫦娥一號繞月人造衛星 B.東方紅一號衛星C.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D.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二、非選擇題(4小題,共計6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4分)材料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中國人民志愿軍應當和必須入朝作戰》 圖1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2)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人民志愿軍應當和必須入朝作戰”的原因。(4分)材料三圖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2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4分)22.回首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艱辛歲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誤。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一場相關歷史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22分)【奮斗與成功】材料一:我國從1953年開始執行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經勝利地超額完成了。——摘編自中國國家統計局《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結果的公報》(1)依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勝利地超額完成了”的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這一期間我國在交通運輸方面取得的兩項具體成就。(4分)【失誤與挫折】材料二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糧、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許多地方城鄉居民出現了浮腫病,患肝炎和婦女病的人數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顯著增高。據正式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歷史》(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為什么會出現三年困難時期。(4分)為了擺脫經濟困難,當時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樣的經濟方針?(2分)【開放與富強】材料三:改革開放之初,習仲勛老書記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得到鄧小平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從那時候起,廣東以“敢為天下先”的擔當“殺出一條血路”,率先改革開放,率先創辦經濟特區。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完成了從經濟相對落后農業省份到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驚人跨越。——摘編自《黃坤明同志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的講話實錄》(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個廣東率先創辦的經濟特區。(4分)并說明經濟特區建立的意義。(2分)(4)請你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2分)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祖國大陸全體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1)為解決材料一中的歷史遺留問題,鄧小平提出了哪一偉大構想使香港和澳門得以順利回歸?(2分)請分別寫出香港和澳門在哪一年回歸祖國?(4分)材料二 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臺灣問題本質上是中國內政問題,我們團結臺灣同胞,推動臺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進而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系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2)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的重要共識內容是什么?(2分)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什么?(2分)(3)綜上可知,實現祖國統一必然趨勢,請你分析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至少兩點)。(4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時間 事件1949年 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 提出“求同存異”方針2013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2015年9月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12月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立結合所學知識,請根據以上大事年表里體現的“中國智慧”,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史實,確定主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要求:立論正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D D B D C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D D C C C C B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21.(1)形勢:國內:經濟凋敝(經濟瀕于崩潰);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2)事件:抗美援朝戰爭。原因: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出兵干涉,把戰場推進至中朝邊境,威脅中國安全。(3)事件:土地改革。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22.(1)原因: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的援助。具體成就: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等。(2)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進行;嚴重的自然災害等。經濟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3)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意義: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4)主題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就、挫折與改革之路等。23.(1)構想:一國兩制。時間:1997、1999年。(2)內容: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實質:中國內政問題。(3)有利因素:國家綜合國力增強;一國兩制的運用;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統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勢所趨。24.示例1:觀點:靈活的外交推動新中國外交取得豐碩成果。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新中國確立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時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萬隆會議的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使中國發展了與亞非新興民族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由此可見,中國積極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為國家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使自身發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示例2:新中國成立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完成,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總之,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外交事業的新篇章。示例3:彰顯中國智慧的外交。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完成,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當代國際關系的影響積極而深遠。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這是全球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由此可見,中國在積極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開展彰顯中國智慧的外交,既為國家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使自身發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示例4:中國方案推動國際合作交流。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和新的動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當代國際關系的影響積極而深遠。綜上,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能,為推動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