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熱身考試歷史試卷(七)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四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四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簽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來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選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1.下圖名為《趕集的古羅馬農民》,其展現的是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場景:一位農民趕著牛,提著葡萄,背著獵物去趕集。這反映了古代羅馬( )A.自然經濟的封閉性B.經濟生活的多元化C.市場經濟的體制化 D.土地制度的國有化2.從1801到1850年,英國急劇膨脹的城市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勞動力的同時,也給城市住房帶來巨大壓力。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通過調查詳細了解情況,決定通過立法制定住房的標準,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于1885年頒布《工人階級住房法》。在改善住房條件的問題上,有的城市繼續由資本家和房地產商實行營利經營,政府也通過立法進行約束。這反映了英國( )A.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B.已經建設成為法制國家C.政府干預房地產經濟 D.階級矛盾不斷激化3.制作示意圖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根據圖示,右側“?”處應填( )A.兩極格局 B.多極化趨勢 C.單極世界 D.經濟全球化4.下面是蘇聯“一五”計劃、“二五”計劃時期工農業產值增長情況簡表。它主要反映了蘇聯( )時期 重工業 輕工業 農業“一五”計劃時期 143% 90% 負增長“二五”計劃時期 139% 100% 54%A.商品經濟繁榮B.工農業協調發展C.國際地位提高 D.工業化成就突出5.下圖呈現的是“1951—1981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單位:%)”(以1950年為基數)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日本因發展速度最快而成為新的世界霸主B.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C.各國發展不平衡源于國際間缺少協調合作D.這體現了兩極格局的崩潰和多極化的發展6.下圖為隋朝糧倉分布示意圖,據圖可知當時( )糧食主產區分布于江南地區B.國家倉儲制度完善管理嚴格C.倉庫設置都集中在首都地區D.運河開通便利物資運輸儲藏7.如果為如圖標注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政權并立阻礙經濟文化交流 B.都城選址與經濟格局變遷C.邊疆治理依賴水陸交通建設 D.政區劃分與自然地理因素8.下表為中國1933—1936年運輸器材輸入金額統計表(單位:千元)。表中數據可用于說明當時( )年份 汽車、巴士及車底盤 牽引車、拖車及卡車 火車頭及煤水車 鐵路客車貨車1933 6878 4786 2502 17151934 7561 7239 978 18811935 5513 5330 3951 19661936 4505 7100 14029 11607A.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 B.民族資本主義生存空間拓展C.列強加大對中國資本輸出 D.近代化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9.黑死病給佛羅倫薩帶來了屠城般的毀滅。目睹這一切的薄伽丘在首輪瘟疫偃旗息鼓后開始了長篇小說《十日談》的撰寫。據此可知,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大家相互回避,街坊鄰居互不照應,即使親戚之間也不相往來,或者難得探望。瘟疫把大家嚇壞了,以致兄弟、姐妹、叔侄甚至夫妻互相都不照顧。最嚴重而難以置信的是父母盡量不照顧看望兒女,仿佛他們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A.黑死病造成了歐洲人口的大量死亡,導致勞動力短缺B.黑死病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造成了社會的隔閡C.文學作品體現了黑死病帶來的社會動蕩D.黑死病的傳播堅定了人們的宗教信仰10.下圖所示為我國某套郵票的票面圖案《采藥》,其描繪了兩名女性鄉村醫生,背著藥筐,拿著鋤頭,正在崇山峻嶺間采草藥的場面。該畫面信息可印證當時( )A.國家重視農村衛生狀況改善B.民眾缺醫少藥問題愈發突出C.農民投身經濟建設熱情高漲D.中醫藥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11.全書首列總目、凡例、附圖,“標名為綱,列事為目”。該書問世后,陸續被譯成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100多種版本,成為我國有史以來被譯成外文最多的科學著作之一。該書是( )A.《天工開物》 B.《本草綱目》 C.《農政全書》 D.《徐霞客游記》12.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扁鵲望診的歷史記述,據此推斷( )記述 出處公元前七世紀初,扁鵲曾對齊桓侯望診。 《韓非子·喻老》公元前五世紀初,扁鵲為趙簡子診斷病情。 《史記·扁鵲傳》公元前四世紀末,扁鵲曾治療秦武公臉部的疾病。 《戰國策·秦策》A.在春秋戰國時期確實存在扁鵲其人 B.扁鵲有可能是當時杰出醫生的集合體C.歷史敘述往往帶有作者的價值取向 D.對同一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歷史解釋13.下圖是1906年《時事畫報》登載的題為《何不講求衛生》的舞獅圖,圖中按語為:“迎神舞獅之所,祓除不祥,此鄉愚為,為有識者所哂。西人謂時疫由于地方不潔、華人不講究衛生所致,殆近理哉。”該畫的創作寓意是( ) A.喚醒國人救亡圖存意識B.提高群眾公共衛生水平C.弘揚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風14.下表所示為某學習小組搜集的相關史料。他們由此得出的推論最合理的是,這一時期( )史料內容 史料來源秦始皇焚書詔今中,規定“所不去者,醫藥、卜藍、種樹之書” 《史記·秦始皇本紀》(北魏周游)尤善醫藥……太宗嘗苦風頭眩,游治得愈,由此見寵,位至特進,踢爵成德侯 《魏書·周海傳》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科舉科目)例處分 《唐會要·醫術》A.政府主導醫學發展B.醫學受到官方重視C.社會崇醫之風興盛 D.御醫選拔方式多樣15.下圖是1952年愛國防疫衛生運動蓬勃開展中廣泛張貼的宣傳海報。由此可知,新中國初期的疫病防治( )A.突出以意識形態斗爭為核心 B.體現了衛生工作的時代特色C.形成了完整的醫療衛生體系 D.消除了傳染病對人民的威脅16.下面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當時陜甘寧邊區( )時間 具體措施1941年11月 《解放日報》開設“衛生專欄”,重點介紹傳染病的預防和一些衛生保健知識1942年4月 邊區設立防疫總委員會,分區、縣先后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1942年5月 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報告和防治制度1944年7月 開辦了規模龐大的衛生展覽會,歷時八天,參觀者萬余人A.醫療衛生體系得以完善B.民眾生命健康日益受到關注C.公共衛生意識持續強化 D.醫療機構服務職能不斷擴大17.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在2018年發布的“全球醫療質量排行榜”顯示,北歐、北美、大洋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能力最強,其次則是拉美、東歐、阿拉伯地區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處于醫療質量水平末端的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這體現出( )A.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醫療質量程度 B.醫療能力越強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D.亞非拉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普遍落后18.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A.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C.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D.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19.如圖是《人民日報》1957年12月4號刊登的漫畫《忙壞了制圖員》,該漫畫( )A.體現了現實主義畫派的特點 B.諷刺了技術層面的“浮夸風”C.體現了“雙百方針”的貫徹 D.反映了國家基礎建設的成就20.波斯帝國有全長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國秦王朝則精心修建了“馳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長,從恒河三角洲直達西北部開伯爾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羅,并在那里與西抵中東、北達中亞的商路連接起來。以上歷史現象出現的前提是( )A.商業的繁榮 B.國家的統一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傳播21.下表有關商貿形式創新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有( )商貿形式創新 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① 貨幣誕生 便利了商品交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② 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建立 為商人提供資金和信用,加速資本原始積系③ 首家百貨公司開業 為人們提供大眾化消費商品,促使茶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④ 電子商務興起 極大提高了商業效率,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2002年我國開始推行“財政省直管縣”改革,縣財政與省財政直接發生聯系,市財政只對省財政有結算關系。如圖為采取省直管縣或省直轄縣體制的縣級地方政府數量圖。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省直轄縣或直管縣個數A.增加省級財政調控力度 B.促進縣域經濟均衡發展C.變革基層行政管理體制 D.全面落實中央頂層設計23.如圖所示為清嘉慶帝為表彰徽商鮑氏家族濟困扶貧、廣行善舉而立的樂善好施坊。這反映了( )A.國家對社會教化的重視B.政府是社會救濟主體C.徽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24.觀察如圖,其反映的突出社會問題是( )A.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不同步 B.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不協調C.經濟發展與醫療水平不統一 D.社會財富與社會分配不均衡25.下面為漢代絲綢之路和元代絲綢之路示意圖。與漢代相比,元代絲綢之路的主要不同是( )漢代絲綢之路示意圖 元代絲綢之路示意圖A.與蒙古遠征密切相關B.深刻影響歐洲經濟格局C.交流的時空大為拓展 D.河西走廊核心地位下降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共3小題,共25分,請考生按要求作答)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美國學者伊佩霞在《劍橋插圖中國史》中這樣描述唐朝:國家的統一、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兩座宏偉京城的修建和國內國際貿易的擴大,均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唐朝長安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萬,吸引著來自亞洲各地的商賈、留學生和朝拜者。唐都長安平面圖如下 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材料二 唐朝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到北宋時則以洛陽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開封)為東京。《東京夢華錄》說東京商業“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南宋人《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東京人口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宋都城東京平面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二兩幅平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長安與北宋東京各自有哪些顯著特點。(2)結合所學,分析唐宋城市特點發生變化的原因?并分析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趨勢。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1年起,德國鐵路建設的投資占全部生產投資的1/5,成為工業化的先導部門。鐵路建設推動了冶金和采礦工業的發展,技術變化和投資的增加帶來了鋼鐵生產中卡特爾壟斷組織的廣泛出現,壟斷組織實現了橫向聯合,保證了德國鋼材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9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化學工業與電氣工業迅速發展,在有機化學工業和合成材料方面確立優勢甚至壟斷地位,電氣工業也一直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 ——摘編自錢乘旦等《世界現代化進程》材料二 從1953年起,中國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次提出包括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目標。1957年,我國建成了飛機和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等新工業部門。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歷史任務,并確定了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 ——摘編自王娟《脈絡·蘊涵·意義:大歷史觀視域下的中國式現代化》等材料三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和“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明確了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細化了21世紀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將小康社會的內涵深化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其目標是實現物質、政治、精神、社會與生態五大文明體系協調發展。 ——摘編自郭玉坤《守正與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之路》(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19世紀中后期德國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特點,并指出當時兩國現代化得以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從新中國初期至今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變化。(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出的歷史意義。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1902—1912 年《大公報》中刊載的一些醫學廣告。《大公報》創刊于1902 年,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報刊之一,刊載了大量的醫學廣告。其所刊載的西醫廣告中出現了一些新的醫學學科概念,代表性的眼科廣告有“西國醫眼”“大學眼藥”“共濟醫院廣告”等,代表性的牙科廣告有“牙醫周相臣”“金剛石老牌牙粉”“小松崎齒科病院”等。從廣告看社會變遷標題 內容獅子牌牙粉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氣血肉長成的,身體不似金石的堅固……牙齒就是人之一生緊要開口,此處不保養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西醫妙技 本邑某紳之夫人,患噎膈癥,將及一年。屢延華醫調治,毫無寸效,至今正幾至滴水不能下咽,殆瀕于死矣。嗣請法國醫士—北洋醫學堂總教習納君玉成設法醫治,納君謂:“如用藥調治,恐收效遲”,乃用以膠皮管探入病人喉中尺余,毫不覺其痛苦,但覺胃口稍漲。將膠皮管提出,立刻即能食飲,漸漸可以復元矣。西醫之妙,真有非華醫所能望其項背者直隸全省禁煙總局設立戒煙醫院告示 為出示曉諭,專照得本局辦理全省禁煙事務,應設戒煙醫院總理醫務事宜,并遵照政務處章程官制方藥……自示之后,無論紳商士庶,均須立志戒煙,到院報名醫治,并照章發給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大公報》刊載醫學廣告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公報》刊載的醫學廣告蘊含的歷史價值。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D B D B D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D B B B A B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A B C26.(1)唐:城市布局整齊劃一;坊市分開;以皇城和宮城為中心。宋: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服務業發達(城市的經濟功能)出現了娛樂性場所;以皇城和宮城為中心。(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趨勢:城市經濟職能不斷增強;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27.(1)特點:德國:以鐵路建設為先導;發揮壟斷組織的生產優勢;充分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新發明、新技術成果;重視重工業的發展。中國:國家主導;以計劃經濟的形式推進;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援助與自主探索相結合;分步驟推進。原因:借鑒工業化先行國的經驗、技術;兩國基本實現了統一,政局穩定;實施適應國情的現代化道路。(2)發展變化:從效仿借鑒到自主探索;從注重生產,到生產與生活協調發展;戰略部署更為細化、成熟、科學;內涵逐漸拓展、豐富、深化。(3)意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新道路,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開創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全新道路,為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中國式現代化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彌補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缺陷,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28.(1)背景:新的醫學學科出現;社會上衛生觀念和健康意識有所增強;西方醫學知識的傳人;中國人對西醫的認可和接受。(2)歷史價值:了解西醫東漸的情況;認識近代中西醫的交流與融合;了解近代中國的醫療衛生發展的歷史;佐證晚清開辦了醫院是研究晚清社會的重要史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