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5.在北魏政權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拓跋宗室、助臣八姓及漢人士族等組成的代人集閉逐漸崛起,占據了衛尉即、太仆腳、尚書、待中等高注意事項:級官職。這A.反映了華夏認同的理念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B.表明當時民族隔因已被消除C.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定位置。D.說明漢人士族主北魏政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6.圖1為唐朝同一戶箱在不同年份的記錄內容(部分)情況。其變化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考試戶主王安國,丁男,&拾戶主王安國,陸拾肆歲,白丁,陸歲,課戶見偷課戶見榆」結束時,將答題卡交回。…………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已受:永業田武拾畝,口計見定受田:永業朵田息拾畝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分田拾畝」買田拾畝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未受:柒拾伍畝.宅士所,瓦舍三楹.牛壹頭」1.考古學家在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某時期的文化層中,出土了磨光黑陶計租二石(聚),調布二……水為常業丈,庸布六丈(折役廿日),戶稅錢貳仟伍佰文(已納):杯、白陶鬻、穿孔石刀、石鐮、石犁、骨鏃、玉鉞、玉琮、陶紡輪等煤件通當戶家口田段畝數地稅聚叁石貳斗(欠一斗),器物及確切的釀酒證據。據此可推知,該時期歐役具狀如前.煤件通當戶新舊口田段畝數四至A.人類從遷徙轉向定居B.已存在一定程度的手工業分工具狀如前.……C.農業生產工具實現質變D.漁獵采集是獲得食物的主要方式圖12.據銘文記載,西周某諸侯國國人因不滿該國君主昏聵,聯合貴族廢黜A.反映了征稅標準的調整B.體現出賦稅名目的不斷增加舊君,并從舊君的同宗近支中選出新君,新君即位后即舉行告廟儀式,C.說明土地兼并受到抑制D.導致了農民經濟地位的提升祭祀祖先。這一現象說明當時7.圖2為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部分)。該學規A.政治民主色彩濃厚B.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合學即敬為堯朋長C.分封制度趨于崩漬D.宗法原則是政治架構的核心年幼婦是五有有有3.為重塑社會秩序,儒家提出“禮者,天地之序也”,墨家則主張“人也牧別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這反映了兩者圖2A.政治立場的不同B.學術觀點的分歧A.旨在培養經世致用人才B.完善了私學教育體系C.教育方式的差異D.文化取向的迥異C.注重傳承傳統倫理規范D.帶有理學生活化的特征4.漢武帝元狩元年后,原本多依附淮南王的準南士人逐漸入朝為官,到8.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不僅有分工明確的市鎮,如專背瓷器的景德鎮、西漢中后期,有人已官至諫大夫、御史大夫等。這專營絲綢的盛澤鎮,還有專業的船運、車運等物流企業,并且出現了A.反映了大一統局面的加強B.體現了郡國并行體制的廢除制定規則、調解糾紛的行會、商會等機構。這表明該地區C.推動了中央監察制度的完善D.源于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A.新的生產方式出現B.商業資本主導經濟發展C.工商業市鎮規模擴大D.區域性市場體系趨向成然高二歷史試題第1頁(共11頁)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11頁)高二歷史參考答案2025.07一、選擇題題號89101112131415答案BDCADADDCCB題號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DDAABDB二、非選擇題26.(12分)經濟分布角度:變化:東漢時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糧食主產區、手工業(如紡織、治鐵等)、商業繁榮城市多集中北方:宋代時南方(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經濟地位大幅提升,水稻主產區、手工業(絲織、制瓷等)、商業城鎮在南方分布更廣且更密集。反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趨勢。手工業角度:變化一:手工業種類更加豐富。東漢有紡織、煮鹽、治鐵等行業;宋代除傳統的紡織、制瓷業,還有造紙、采煤業等。變化二:制瓷等行業技術和規模進步顯著,出現眾多名窯。變化三:手工業分布更為廣泛。這體現了手工業發展的趨勢。商業角度:變化一:商業市鎮增多。宋代南方商業城鎮崛起。變化二:商業活動范圍和規模擴大。宋代沿海地區(如廣州等)海外貿易發達。這體現了商業發展的趨勢。農業角度:變化一:種植作物種類更加豐富,如占城稻傳入中國、棉花種植更為廣泛等。變化二:農業種植、灌溉技術進步。這體現了農業發展的趨勢。(每個角度3分,任意其中兩點變化2分,趨勢1分)27.(12分)社會進步(新事物)角度:社會風氣方面:“廠甸之中,商賈云集,士女縱橫”(圖中街市上有男有女),反映了當時傳統的“男女分際”有所松動,社會風氣日漸開化女性意識方面:四川女學堂學生成淑發起“婦人會”,募捐賑濟江北難民,這反映了女性突破傳統角色,參與社會公益,展現出女性意識的覺醒。社會觀念方面:《中國婦人會》的刊登,也反映出社會對女性參與公共事務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認可,表明中國文明在女性解放方面有所進步。教育領域:出現女學堂,如北京四川女學堂,說明開始重視女子教育,打破了傳統觀念,為女性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素質創造條件,是社會進步在教育層面的體現。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任意答出其中3個角度,信息1分,說明2分)保守因素(舊事物)角度:清政府的立場,反映了傳統禮教觀念依然強大,對女性行為規范仍有諸多限制,新舊觀念在社會變革中存在沖突。圖中人物大多穿長袍馬褂,說明當時傳統社會觀念仍然存在。(任意答出其中1個角度,信息1分,說明2分)28.(12分)變化表現:這些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后增長較快;少數民族個數呈增加趨勢,民族多樣性增強:不同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和民族個數存在明顯差異(或者答秦皇島的少數民族比例一直較高,而煙臺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比例相對較低)。(2分,任意答出2點)原因分析:改革開放后,環渤海地區屬于沿海經濟區,經濟發展迅速,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到此經商打工:區域內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少數民族家庭遷移至此:90年代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往來更趨頻繁;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秦皇島靠近內蒙古和東北地區,這些地區有較多的少數民族人口。(6分,任意答出其中3點)影響角度:促進民族交融;增強社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豐富了這些城市的文化元素,促進文化創新和融合: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民族特色產業和旅游業等。(4分,任意答出其中2點)29.(14分)(1)交通:龐大的道路系統,便于經濟文化交流,為羅馬文化傳播提供了交通條件:軍隊:軍團是各行省接觸羅馬文明的重要媒介,外族參軍等加速了羅馬境內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政治:公民權擴大,推動文化交流融合。城市與社會生活:相似的城市建筑,統一的法令、錢幣等,有利于文化傳播。(任意答出其中3個角度,每個角度2分)(2)戰爭對文化的作用在拉美文明形成過程中體現出雙重性,既有破壞性也帶來文化交融。(2分)印第安文明幾乎被摧毀,印第安人種幾乎滅絕:(2分)在暴力征服下,不同文明碰撞催生文化融合創新,如天主教吸收印第安祭祀儀式和貢品,形成混合信仰:梅斯提索人等新族群出現,推動語言、藝術融合。(2分)在文明交流互鑒這一視域下,戰爭所帶來的文化交流使人類付出了慘重代價。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戰爭破壞的嚴重性及其影響的持久性,樹立正確的戰爭觀和文明觀。(2分,任意答出其中一點,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閱卷時不必完全拘泥于所給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高二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威海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pdf 高二歷史答案定稿.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