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下圖空格處應是( )A.古埃及文明 B.阿茲特克文明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2.在阿拉伯語中,商人有“聰明人”之意;《古蘭經》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一千零一夜》記載了大量經商和航海冒險故事;不少哈里發對商人們委以重任,給予高官厚祿。這些現象說明古代阿拉伯( )A.具有重商的文化傾向 B.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形成自由貿易的風尚 D.商業經營環境得天獨厚3.1201年,英國約翰王征收盾牌錢,諸郡中不肯交款者比比皆是。1215年,約翰王征收3馬克盾牌錢時,因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教會和男爵群起反對,并在1215年《大憲章》中對盾牌錢征收加以限制和否定。材料表明英國( )A.封君封臣間關系緊張 B.議會君主制已確立 C.新貴族與教會相勾結 D.王權面臨多方挑戰4.根據以下資料信息的內容可判斷,其描述的是( )物產:培植了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行政: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 遺跡:馬丘比丘城遺址A.瑪雅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茲特克文明 D.非洲文明5.16世紀以前,西歐的物價一直比較穩定。但與16世紀初相比,16世紀末時西班牙的物價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上漲了2.2倍,英國上漲了2.6倍。該現象( )A.有利于商業規模的擴大 B.推動了封建制度解體C.緣于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D.引發了貿易中心轉移6.14至17世紀的歐洲思想解放運動中,人文主義的傳播深刻沖擊了中世紀的神權觀念。下列對這一時期思想發展的描述,正確的是( )A.但丁的《神曲》以拉丁文寫作,強調教會權威,鞏固了經院哲學的地位B.彼特拉克的《歌集》抨擊天主教會是“黑暗的監獄”歌頌愛情,描寫人的喜怒哀樂。C.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主張“因行稱義”,否定羅馬教廷的贖罪券制度D.英國“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出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理論,主張自由競爭。7.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這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8.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初,蒸汽動力的使用使英國原棉消耗量急速增長。1760年僅消耗一百七十多萬磅,1780年擴大近4倍(655萬磅),1810年消耗1.24億磅。這表明當時( )A.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 B.壟斷組織促進生產集中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手工勞動 D.技術革新提高生產能力9.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斗爭》(1895)導言中說,1848年《共產黨宣言》強調的無產階級“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的觀點已經“陳舊”,肯定了19世紀末歐美無產階級的議會斗爭。這一變化( )A.表明恩格斯主張放棄暴力斗爭形式 B.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思想C.基于歐美無產階級已掌握民主權利 D.表明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理論10.1884年《柏林會議總議定書》確立了與會各國在非洲海岸設立殖民地或保護國前都必須知會簽約各國的規則。剛果河也被定為國際河流,各國均享有航行自由。這一規定( )A.延遲了非洲的民族獨立 B.加速了瓜分非洲的進程C.引發了資本輸出的盛行 D.承認了非洲國家的主權11.1932年,蘇聯集體農莊的農民在信中寫道:“我們交出了所有糧食,但倉庫里的種子也被征作工業建設之用。當饑餓蔓延時,干部們卻說‘這是完成五年計劃必須的犧牲’。”這反映了蘇聯( )A.農業集體化為工業化提供資源供給 B.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得以建立C.實現重工業與農業的均衡協調發展 D.提高農業生產率改善農民生活水平12.下表為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亞非拉部分民族民主運動。這些運動( )地區 重大事件亞洲 1920年印度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4年中國第一次國共合作拉美 1926年桑地諾反對美國扶植的獨裁政權;1934年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非洲 1922年埃及獨立;1941年埃塞俄比亞擊敗意大利侵略軍,恢復獨立A.彰顯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B.其斗爭手段具有和平與合法的特性C.帶有反對法西斯主義色彩 D.具有類型與發展道路多樣化的特點13.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在舊金山舉行。中國為簽字第一國,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簽上了第一個漢文名字。在國際外交與世界性公文中,以中文簽字尚屬首次,從此中文成為國際會議五大正式語言之一。這一事件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戰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得以落實 D.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4.下表所示為20世紀40年代美國主流媒體關于蘇聯不同類型的報道統計。這一變化表明( )時期 正面報道占比 中性報道占比 負面報道占比1941—1945年 62% 25% 13%1945—1947年 9% 30% 61%A.意識形態對立不可調和 B.國家實力決定輿論方向C.國際局勢影響媒體立場 D.媒體的獨立性逐漸增強15.1955年,萬隆會議與會國提出了尊重一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承認一切國家平等,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等內容,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并發揮應有的作用。這說明二戰后( )A.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大趨勢不斷顯現 B.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C.美蘇兩極格局的主導地位已被動搖 D.第三世界國家掌控了國際政治格局16.21世紀初,法國政府每年要花費30億美元,聘用1.2萬名官員,以保護和發揚法國文化;加拿大補貼本國電影的發行,并規定電臺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國音樂;西班牙、韓國、巴西的電影院上映影片都有“當地含量”的規定。這在反映出各國( )A.努力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 B.不同程度推行貿易保護主義C.積極順應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動吸收各種外來文明成果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12世紀初開始,這些意大利城市國家就精心設計出一種特殊的政府模式——城市公社,其意識形態與共和國時期的古羅馬人一脈相承——“自由與公正”。掌握城市公社領導權的貴族既是戰士、商人,也是學者。他們精通法律,同時還主宰著歐洲和地中海的經濟。意大利人確實曾執歐洲經濟之牛耳;他們生產和出口布料以及精美的金屬制品,從事東西方中介貿易。同時,從12世紀開始,初等教育在意大利迅速普及。大學教育也逐漸發展,如博洛尼亞大學就是當時研習羅馬法的中心,也是公證人的培養中心。出于對文學的愛好,許多公證人利用拉丁語進行翻譯、文學創作、哲學思辨和闡發政治觀念,成為意大利前人文主義文化的重要代表。此外,意大利商人和傳教士從13世紀起就開始游歷亞洲,這在醞釀文藝復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弗朗索瓦·梅南作,傅亮譯《文藝復興的序幕:12—14世紀意大利城市的教育與文化》材料二 啟蒙運動時期兩位思想家著作目錄的摘錄著作1目錄 著作2目錄第一章第一節法治概論 第二章 第九節法與防御 第十一節確立政治自由之法與政體 第十二節確立政治自由之法與公民 第三章 第十九節法與培育民族普遍精神、道德習俗之原則 第五章 第二十六節法與調整對象 第二十九章 第一節立法精神 第一卷第二章論原始社會 第六章論社會公約 第二卷 第一章論主權是不可轉讓的 第二章論主權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章論公共意志會否犯錯 第四章論主權權力的界限 第八章論人民 第三卷 第十八章防止政府篡權的方法 第四卷 第一章論公共意志是不可摧毀的(1)根據材料一,概括意大利興起文藝復興的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二表格中的政治主張,并舉例說明近代西方國家對上述政治主張的實踐情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1868年,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的十字路口安裝了世界上第一盞煤氣信號燈。它由一位警察牽動皮帶操作:紅燈停,綠燈行。這盞信號燈出現后,倫敦這個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轉。1903年,美國頒布實施了首部交通法規,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紅綠燈信號、行人安全島、人行橫道標志等設施,后為世界各國所仿效。1914年,美國的克利夫蘭、紐約和芝加哥相繼出現了由電力驅動的交通信號燈,緩解了這些城市出現的交通問題。隨著美國汽車制造業迅猛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國開始把多個交叉口信號燈連接為一個聯動式信號系統,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國第一次安裝和使用自動化的控制器來控制交通信號燈,成為城市交通自動控制的起點。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開始使用車輛感應式信號控制器,雷 達、超聲波、電磁等檢測器相繼問世。1952年,美國丹佛市首次把模擬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倫多建立了一套由計算機控制的交通信號燈協調控制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電子計算機交通控制系統的城市。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術發展的里程碑。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交通狀況日趨惡化,擁擠、阻塞、交通事故和噪聲、環境污染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認識到,只有綜合考慮路口交通流與信號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規,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關社會問題。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應運而生,它采用實時偵探數據并自動調控信號燈,以保證道路的暢通。——據鄭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影響20世紀交通信號燈重大改進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據城市交通信號燈的發展歷程,說明技術進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陣地上去,從‘強攻’轉為‘圍攻’。……如果我們不能實行退卻,即把任務限制在較容易完成的范圍內,那我們就有滅亡的危險。——摘編自《列寧全集》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新的科技革命給資本主義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從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的滅頂之災中死里逃生的西方各國乘此強勁東風,開始了資本主義的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西方各國一改以往讓資本自由運作的做法,國家政權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但不久以后,這種調整的負面效應就顯現了出來:經濟低速增長甚至停滯、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三種問題糾纏在一起,互相制約,醫治每一個問題都會造成其他問題的負面的連鎖反應。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西方國家開始了新一輪的政策調整。——許平《自由與平等的博弈一解讀20世紀資本主義的三次調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1921年調整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并分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簡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兩次調整的內容及原因。(3)從上述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學者概括了“現代化”的四層含義。(一)現代化是指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上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二)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更確切地說是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三)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稱。人類社會在現階段發生的史無前例的變化,不僅限于工業領域或經濟領域,同時也發生在知識增長、政治發展、社會動員以及心理適應等各個方面。(四)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現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們這個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就材料中的部分或整體內容,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談談你對“現代化”的認識。(要求:見解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準確)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B B D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B C B A17.(1)條件:城市公社的政治制度,繼承了古羅馬“自由與公正”的理念;商品經濟繁榮,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初等教育的普及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公證人群體的貢獻;意大利商人和傳教士推動了跨文化交流。(答出任意三點)(2)主張:法治;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實踐:英國: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后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逐步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美國: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美國:1787年,頒布《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聯邦制原則、共和制原則等;法國: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法國:1804年,拿破侖政府頒布《法國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撰民法典的藍本。18.(1)背景:工業革命;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城市出現);城市交通狀況日益復雜(交通運輸工具數量和種類增多)。(2)主要科技成果: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斷出現;電燈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與普及;網絡技術的出現與應用。(3)改善的方面: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問題,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規則意識、法制觀念、行為方式等)。19.(1)背景:余糧收集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內容:實行固定的糧食稅;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意義: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2)第一次調整: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強化國家干預。原因:1929年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3)啟示:經濟政策必須符合國情并適時調整(或經濟政策必須因時、因地制宜);制定經濟政策必須遵循經濟規律;經濟政策應兼顧公平與效率;“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而不是區分社會制度的依據;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經濟政策上可以相互借鑒。20.示例:觀點:蘇聯探索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論述: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工業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的模式發展工業化。在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調配資源,集中人力、物力大力發展重工業,迅速建立起蘇聯的工業體系。到1937年,蘇聯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用10年時間由經濟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強國,超過了西歐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百余年間的工業成果。綜上所述,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巨大成就,探索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為亞非拉落后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經驗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