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檢測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 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鞅變法規定:“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 均出余子之使,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甬,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則余子不游事人” 這一措施( ) A. 旨在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B. 借助經濟手段強化中央集權C. 利于穩定農業生產的勞動力D. 通過階層流動消除貴族特權2.漢初,劉邦命叔孫通制定禮儀,規定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將言事不呼名”。這一舉措( ) A. 削弱了丞相權力 B. 強化了皇權權威 C. 加劇了地方割據 D. 廢除了分封制度3.唐代詩人王維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寫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反映出唐朝( )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原稿A. 政治制度高度成熟 B. 對外交往頻繁 C. 文學藝術成就輝煌 D. 民族關系融洽 4.宋代,“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成為社會風尚。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 科舉制度的發展 B. 商品經濟的繁榮 C. 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 D. 中央集權的加強 5.1449 年,明英宗在司禮太監王振慫恿下,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史稱 “土木堡之變”。之后,其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明代宗啟用于謙等大臣,組織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穩定了局勢。隨后進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廣開言路、招賢納士,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史稱 “景泰中興”。但后期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復位,明代宗被廢。這一現象反映出( ) A. 中樞權力運行缺乏制度性約束B. 儒家倫理對政治決策起決定作用C. 軍事失敗是改革的唯一導火索D. 相權獨斷,皇權無存6.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后,有英國商人歡呼:“只要中國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頂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 這反映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 ) A. 打開中國市場 B. 掠奪中國原料 C. 在中國建立殖民地 D. 傳播西方文明 7.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說:“處今日喜談洋務乃圣之時,人人怕談、厭談,事至非張皇即鹵莽,甚少不誤國。公等可不喜談,鄙人若亦不談,天下賴何術以支持耶?” 這表明李鴻章主張( ) A. 堅守傳統禮教以維護統治B. 積極倡導并推行洋務事業C. 反對學習西方的技術與制度D. 呼吁放棄 “中體西用” 的原則8.《新青年》雜志的發行量數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時間階段 創刊之初(1915 年) 1917 年之后 1920 年 “勞動節紀念號” 專刊發行量 約 1000 份 最高額達 15000 - 16000 份 多達 100000 份A. 創刊之初因宣傳馬克思主義深受大眾歡迎B. 1917 年后發行量增長是新文化運動衰落導致C. 1920 年 “勞動節紀念號” 專刊契合工人運動發展需求D. 發行量持續增長說明其始終是思想界唯一主流刊物9.1935 年,遵義會議召開。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 ) A.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B.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C. 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 “圍剿” D.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0. 1953 年,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到 1957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這一成就( ) A. 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B. 為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C. 使中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D. 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11.漫畫《蒸汽時代的轟鳴》最能體現工業革命的( ) 《蒸汽時代的轟鳴》A. 生產方式變革 B. 能源結構單一 C. 社會貧富分化 D. 城市規模擴大12.1933 年,羅斯福政府成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負責該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電力供應等,惠及數百萬民眾。這一舉措體現了羅斯福新政( ) A. 以解決就業為首要目標 B.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C. 徹底消除了經濟危機 D. 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 13.1955 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宣言稱:“為應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威脅,我們決定建立聯合防御體系。” 這一事件標志著( ) A. 冷戰正式開始 B. 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C. 歐洲走向聯合 D. 多極化趨勢出現 14.20 世紀 90 年代,跨國公司耐克將生產基地設在越南,研發中心留在美國,產品銷往全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 A.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B. 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C. 信息技術的普及 D. 兩極格局的形成 15.1967 年,某科研人員在工作筆記中寫道:“實驗室的燈亮了整整三天,我們終于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個關鍵難題。大家都說,再苦再累,也要讓國家早日擁有這‘爭氣彈’。” 這里的 “爭氣彈” 研制成功( ) A. 標志著我國核武器研制全面完成 B. 使我國在核威懾領域獲得主動權 C. 是 “文化大革命” 推動的結果 D. 直接促成了我國人造衛星的發射16.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說:“過去幾十年,中日關系經歷波折,現在我們終于迎來了邦交正常化的時刻。” 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關鍵因素是( )A.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B.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C. 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 D. 日本國內民眾的強烈呼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17.(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代察舉制 “四科取士” 標準:“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 材料二唐代科舉制考生來源廣泛,“取士不問家世”,考試內容為經義、詩賦等。唐太宗曾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漢代察舉制與唐代科舉制在選才標準上的不同。(4 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察舉制到科舉制的演變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8 分) 18.(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 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中疾呼:“救亡之道,惟在維新;維新之術,惟在學西。”他深刻認識到,中國要想擺脫被列強侵略和瓜分的危機,就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而變革的關鍵,在于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和政治制度。材料二1915 年,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中寫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他號召青年們要勇于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積極投身到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他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只有他們保持新鮮活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引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材料三1924 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國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擁護國家及民眾之利益。” (1)根據材料一、二、三,分別概括嚴復、陳獨秀、孫中山的核心主張。(6 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主張共同反映的時代主題,并分析其主張不斷發展的原因。(8 分) 19.(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類別 時間 關鍵數據 說明工廠數量 1783 年 首座蒸汽棉紡廠設立 理查德 阿克賴特在米勒街創辦世界首個蒸汽動力棉紡廠,突破自然動力限制產量 1781 年 510 萬磅 當年英國紡紗消耗原棉量,是 84 年前的 2.5 倍技術 1789 年 首座蒸汽紡紗廠運營 曼徹斯特本地建成蒸汽動力生產設施,技術應用本土化—— 據《英國工業革命史料集》材料二19 世紀中期,印度孟買某報報道:“本地手工紡織業者紛紛破產,往日喧鬧的紡織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卻找不到工作。”—— 據《殖民時期印度經濟檔案》材料三漫畫作品《后起之秀》(1)依據材料一,概括 18 世紀后期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的表現,并簡析其發展的技術條件(6 分)(2)從生產力發展與世界聯系角度,分析材料一英國棉紡織業發展對材料二印度、材料三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背景的影響,說明三者在近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關聯 。(8 分)20.(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0 年,深圳特區設立初期,提出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號,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勞動力。2013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 “一帶一路” 倡議,強調 “共商共建共享” 原則,截至 2024年,已有 150 多個國家參與合作。深圳特區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樹立了典范。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提出了多項重大倡議。(1)根據材料一,概括深圳特區設立的特點,并分析其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6 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 “一帶一路” 倡議的核心理念,并結合材料一說明中國發展理念的傳承與創新。(6 分) 2024—2025 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檢測歷史答案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商鞅變法中 “訾粟而稅”(按糧食產量征稅)和限制 “余子”(貴族子弟)游手好閑的措施,核心是通過經濟手段約束貴族子弟脫離農業生產,確保農業勞動力穩定。A 項 “增加賦稅” 是間接效果,非主要目的;B 項 “中央集權” 在戰國時期尚未形成;D 項 “消除貴族特權” 說法絕對。故 C 項正確。2.答案:B解析:漢初叔孫通制定禮儀,規定群臣不得攜帶兵器、議事不直呼姓名,通過規范朝堂禮儀強化皇權權威。A 項與丞相權力無關;C 項該措施針對中央而非地方;D 項漢初仍實行分封制。故 B 項正確。3.答案:B解析:“萬國衣冠拜冕旒” 描繪了各國使節朝拜唐朝皇帝的場景,反映唐朝對外交往頻繁。A 項 “政治制度成熟”、C 項 “文學成就”、D 項 “民族關系” 均非詩句核心指向。故 B 項正確。4.答案:A解析:宋代 “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的社會風尚,根源是科舉制打破了門第限制,推動社會階層流動。B 項商品經濟繁榮是次要因素;C 項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與題干無關;D 項中央集權加強是間接結果。故 A 項正確。5.答案:A解析:土木堡之變后明代宗繼位、改革,最終英宗通過 “奪門之變” 復位,反映明朝中樞權力運行缺乏制度性約束,皇權更迭依賴武力或陰謀。B 項 “儒家倫理起決定作用” 錯誤;C 項 “唯一導火索” 絕對化;D 項明初已廢除丞相,皇權強化。故 A 項正確。6.答案:A解析:英國商人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反映鴉片戰爭的核心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B 項 “掠奪原料” 是次要目標;C 項 “建立殖民地” 不符合《南京條約》內容;D 項 “傳播文明” 是侵略借口。故 A 項正確。7.答案:B解析:李鴻章強調 “喜談洋務乃圣之時”,主張積極推行洋務運動以維護統治。A 項與 “談洋務” 矛盾;C 項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技術;D 項 “中體西用” 是洋務派原則。故 B 項正確。8.答案:C解析:1920 年《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 發行量激增,因當時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工人運動結合,契合工人需求。A 項創刊初宣傳民主科學,未涉及馬克思主義;B 項 1917 年后發行量增長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結果;D 項 “唯一主流” 說法錯誤。故 C 項正確。9.答案:A解析: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 項 “從幼稚走向成熟” 是遵義會議的意義之一,但 A 項更核心;C 項粉碎國民黨 “圍剿” 是軍事勝利,與會議直接關聯較弱;D 項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的是全民族抗戰等因素。故 A 項正確。10.答案:B解析:“一五” 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超額完成后為中國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A 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C 項 “世界工業強國” 不符合史實;D 項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是在 1952 年。故 B 項正確。11.答案:A解析:漫畫《蒸汽時代的轟鳴》核心是蒸汽機推動生產方式從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體現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變革。B 項 “能源結構單一”、C 項 “貧富分化”、D 項 “城市規模擴大” 均非漫畫直接反映。故 A 項正確。12.答案:B解析:羅斯福政府成立田納西河谷管理局干預經濟,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A 項新政首要目標是緩解經濟危機;C 項 “徹底消除經濟危機” 不可能實現;D 項美國未建立計劃經濟。故 B 項正確。13.答案:B解析:1955 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與北約對峙,標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A 項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1947 年杜魯門主義;C 項歐洲聯合始于 1951 年歐洲煤鋼共同體;D 項多極化趨勢出現于 20 世紀 60-70 年代。故 B 項正確。14.答案:C解析:20 世紀 90 年代跨國公司全球布局,得益于信息技術普及推動的全球化。A 項貿易保護主義與跨國公司發展相悖;B 項區域集團化側重區域合作,與全球布局關聯較弱;D 項兩極格局 1991 年已瓦解。故 C 項正確。15.答案:B解析:氫彈研制成功使中國在核威懾領域獲得主動權。A 項 “全面完成” 錯誤,核武器研制是長期過程;C 項氫彈研制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結果,與 “文革” 無關;D 項氫彈與人造衛星無直接關聯。故 B 項正確。16.答案:B解析: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關鍵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訪華)。A 項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是在 1971 年,并非直接因素;C 項綜合國力提升是基礎,但非關鍵;D 項民眾呼吁是社會基礎。故 B 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7.(1)漢代察舉制:注重德行、經術、法令能力、謀略。唐代科舉制:以考試成績為主要標準,打破家世限制。(2)①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擴大統治基礎。②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對選官權的控制。③推動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強化中央集權。④為后世選官制度提供范本,影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8.(1)嚴復:維新變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救亡。陳獨秀:號召青年覺醒,擔當救亡圖存與民族復興的責任。孫中山:通過國民革命建立獨立自由的國家,維護國家和民眾利益。(2)共同主題:救亡圖存與國家富強。發展原因:①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思想解放的推動。③實踐經驗的總結。19.(1)①表現:工廠數量增加、產量激增、技術本土化。②技術條件: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突破自然動力限制,推動生產機械化。(2)①對印度:英國機器生產的廉價棉紡織品涌入印度,摧毀當地手工紡織業,導致農民破產、社會動蕩。②對中國: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鴉片戰爭,加劇中國社會矛盾,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外部因素。③關聯:英國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擴張,通過殖民擴張將印度、中國卷入全球化,加劇當地傳統經濟解體和社會變革,體現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沖擊與近代世界的整體性聯系。20.(1)①特點:以經濟效率為導向,吸引外資和勞動力,實行特殊政策。②意義:成為改革開放的 “試驗田”,推動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2)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傳承與創新:①傳承:堅持對外開放,注重經濟發展與效率。②創新:從局部地區的經濟特區模式,發展為全球范圍的國際合作倡議,從追求效率轉向強調共同發展,體現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深度與擔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