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有記載描述唐朝的生產工具時說,“如紡車,經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它描述的是如圖哪一生產工具?( ) A.耬車 B.曲轅犁 C.筒車 D.秧馬2.《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郭沫若評價武則天時說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自己在死后留下無字碑,“千秋功過,任人評說”。武則天在歷史上有很大爭議,那么,史學家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為( )A.她是中國歷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執政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C.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 D.執政時期任用酷吏,濫殺無辜3.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屬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是( )A.641年唐太宗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入藏B.754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C.唐朝前期發明并推廣了農具曲轅犁和筒車D.唐朝一些婦女喜好騎馬等活動,顯示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4.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吳越開國國君錢镠是唐朝鎮海節度使等。據此可知,五代十國時期( )A.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 B.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C.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 D.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5.唐朝作為一個積極的文化傳播者將自身的先進文化輻射到周邊國家,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能夠證明此特點的史實是( )A.張騫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 玄奘西行C.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D.鄭和下西洋 戚繼光抗倭6.某同學在參加學校組織的“中國城市歷史沿革”項目式學習時,搜集到了以下信息。其中出現錯誤的信息是( )A.西安——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B.杭州——隋大運河的南端,也曾經是南宋的都城C.開封——北宋時世界著名的大都市D.北京——明太祖選定為都城,在元大都基礎上建成7.如圖反映了唐、宋兩朝時期人們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導致“寧為百夫長”到“惟有讀書高”的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治國政策 B.社會階層的流動加強C.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 D.印刷術取得重大突破8.下圖是宋元時期的政權更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繁榮與開放 B.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C.經濟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9.人口增減是衡量古代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下面“漢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對比統計表”中的數據變化,反映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趨勢是( )朝代 (時間) 南方 北方人口 (萬戶) 占全國戶數比例(%) 人口(萬戶) 占全國戶數比例(%)西漢2年 262 21.2 974 78.8唐朝742年 405 45.2 495 54.4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A.經濟重心南移 B.南方經濟崩潰 C.南北經濟平衡 D.北方經濟發達10.唐朝以來,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 。到元朝時,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來說明( )A.中華民族的特點是多元一體 B.元朝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王朝C.元朝時期民族之間十分平等 D.元朝的統一有利于民族交融11.“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材料旨在說明明朝( )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 B.相權被大幅削弱C.部門工作效率低下 D.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權旁落12.“在15世紀的上半葉,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出現在中國到非洲東岸的廣闊海面上。”“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中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明朝以后也未有,在當時世界上也未有過。”這段材料,描述的是( )A.張騫出使西域 B.鄭和下西洋C.戚繼光抗倭 D.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3.明清治國者有特別發達的“專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系,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二曰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選項體現該“智慧”的是( )A.閉關鎖國 八股取士 B.對外開放 小農經濟C.對外開放 八股取士 D.閉關鎖國 小農經濟14.有學者認為,清朝皇帝是擁有四個面孔的多面體。首先他是滿族的首領,其次他又是漢族儒教意義上的皇帝,因聲稱手中握有元朝玉璽而成為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后來又成為藏傳佛教的大施主。這一描述體現了清朝( )A.官僚機構控制的強化 B.中國現代疆域版圖的奠定C.文化政策的開放多元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固15.北宋思想家張載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清之際顧炎武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號。這些思想( )A.繼承傳統的君權神授理念 B.體現務實的以民為本觀念C.蘊含強烈的責任使命意識 D.適合鮮明的時代發展要求16.如圖是同學搜集的研究性學習材料。據此可知,其研究主題是( )A.古代經濟的繁盛 B.傳統節日的起源 C.南北文化的統一 D.文學藝術的發展二、綜合題17.經濟繁榮,科技創新,文化燦爛,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永恒主題。某歷史興趣小組設計了以“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邀請你共同完成。材料一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圖一材料二材料三 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1)圖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圖中序號標出該工程的中心并寫出該工程發揮的重要作用。(2)農業工具的創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寫出圖二和圖三生產工具的名稱及用途。(3)材料三中唐太宗對農業發展持何態度?在此態度引領下結果如何?(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兩點即可)18.多元一體·交融共生。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第一,設立軍事行政機構,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第二,實行冊封制度改善中央與地方關系。 第三,實行和親政策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間文化的交融。 第四,重用少數民族人才以鞏固中央政權。——摘編自馬曉琳《淺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材料二元昊建國,設蕃漢官:蕃官主黨項,漢官主漢人。——《西夏書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遼史·百官志》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材料三 元朝為鞏固邊疆,在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及澎湖列島,隸屬江浙行省;對西藏地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冊封宗教領袖并清查戶籍;在西北則置北庭都元帥府,管轄天山南北軍政事務,推行屯田、驛站制度,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摘編自韓儒林《元朝史》(1)從材料一中任選兩種方式,分別列舉史實予以佐證。并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深遠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遼、西夏在統治措施上的相同之處。(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邊疆治理的特點,并簡述其歷史意義。(4)根據上述材料,談一談你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族文化的交流】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帶去了一個比較和平、友好、穩定的新的唐蕃關系……她把中國內地的文化帶到了西藏,同時,松贊干布也派人到長安學習中原文化,這加強了漢藏兩個民族的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吐蕃王朝的興盛,跟它與唐朝的密切文化交流聯系是分不開的。——摘編自光明日報《關于文成公主的歷史記憶》【科技文化的交流】材料二造紙術 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活字印刷術 先后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波斯、歐洲等地指南針 先后傳入阿拉伯國家和歐洲火藥和火器 傳入歐洲《天工開物》 傳到國外,被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本草綱目》 傳入日本和朝鮮,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等文字——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歷史》【中外文化的交流】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本草綱目》的作者。并分析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有什么特點?(3)請從材料三中任選一位歷史人物,結合所學知識,為其撰寫簡單的人物介紹。(4分。要求:從歷史人物的身份、生活朝代、對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三個方面進行介紹)(4)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認識。20.中國古代科技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且影響深遠,明朝以后才逐漸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時代呼喚著科技的進一步創新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數據來源于《自然科學大事年表》材料二 (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這一“李約瑟之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數學和可控實驗為主,而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結果科學革命無以發生,中國的前現代生產經驗試錯型技術進步方式,也就無法轉化為以科學實驗為理論基礎的現代技術進步方式。技術進步的停滯,最終導致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林毅夫《李約瑟之謎與中國的興衰》材料三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中國的哪兩項發明分別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2)據材料二,指出作者認為中國“技術進步停滯”的根本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對外關系政策方面進一步分析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3)據材料三,談談你對我國如何實現科技進一步創新發展的認識。參考答案1.C2.B3.D4.D5.B6.D7.A8.B9.A10.D11.A12.B13.D14.D15.C16.D17.(1)中心:②洛陽。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2)名稱:曲轅犁、筒車。用途:用于耕作、用于灌溉。(3)態度: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或將農業看作國家根本。結果: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或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4)因素: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重大水利工程的推動;科技的創新;文化思想的進步;統治者的重視;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等。18.(1)設立機構,如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冊封,如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等;和親,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影響:邊疆地區得到開發,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2)仿效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創制文字、制造貨幣。(3)特點:因地制宜意義:加強中央集權;促進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認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友好往來,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要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優勢,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強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等。19.(1)影響: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②增進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2)作者:李時珍。特點:①交流傳播的范圍廣;②涉及的領域豐富多樣;③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較大;④以中國科技文化的對外傳播為主。(3)示例選擇張騫。文字介紹:張騫是西漢杰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辟者。他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張騫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著重要貢獻。(4)認識:①中國古代文化交流的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②古代中外文化的和平交流是中外交往的主流;③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④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⑤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不同的文化,合理吸收不同文化的積極成分,融合互補,共同發展。(任意答兩點即可)20.(1)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2)根本原因:明清科舉制度(八股取士)阻礙科技進步。政治制度特點:君主集權強化.阻礙社會發展進步;對外關系政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海政策),未能適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3)認識:要自主創新(不能總是依賴他人或成為別人的技術附庸);要堅持國際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