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學業質量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近年來,考古學家在良渚古城西北面的塘山、獅子山等地新發現20處水壩遺址,這些水壩兼具防洪、灌溉、運輸功能。經科學測算,該水利系統需移動土石方288萬立方米,相當于胡夫金字塔體積的2/3,至少需要千人持續工作十年。這體現了良渚社會( )A.水利設施推動稻作農業發展 B.具備強大的組織與動員能力C.已掌握先進的鐵器冶煉技術 D.宗教信仰驅動大型工程建設2.戰國時期的某位思想家主張:“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韓非 C.孟子 D.荀子3.如圖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何尊。該文物可作為研究西周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文獻史料 C.實物史料 D.現代音像史料4.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反映出戰國時期( )A.涌現出眾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響與融合加強C.戰亂有利于文化發展 D.中原地區文學與藝術繁榮5.《史記》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仿)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陽城北部發現兩處建筑基址,結合在此出土的楚國和燕國形制的瓦當,推測此處曾有仿照兩國形制建造的宮殿。這體現( )①秦國統一進程促進了文化交流 ②絲綢之路的開辟便利了交通③考古發現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 ④當時各地建筑風格實現統一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北魏時期的佛像多呈現高鼻深目、莊嚴凝重的風格。唐代的佛像則面容豐滿圓潤,體態雍容華貴,展現出盛世氣象。而宋代以后的佛像更趨世俗化,形態自然親切,甚至羅漢、菩薩等形象與普通人無異。這一變化反映了( )A.佛教與儒家和道家文化融合 B.社會變遷影響宗教藝術風格C.中外文化交流推動藝術創新 D.中國佛教已出現了不同宗派7.中國古代某一賦稅制度規定:“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天下為家,法制均一,雖欲轉徙,莫容其奸,故人無搖心,而事有定制。”據此可知,該賦稅制度( )A.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B.以田畝為主要征稅標準C.旨在遏制土地兼并現象 D.存在封建人身依附關系8.哪吒最初源于佛教經典,是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常以兇惡的三頭八臂之相出現,衛護佛法、降伏惡魔。傳入中國后陸續被賦予了“鎮守東海,降服蛟龍”“容顏俊美,相貌清奇”“剔骨還父”的少年戰神等形象。其形象不斷被演繹反映出( )A.人們對傳統美德的追求 B.文學對多元題材的需求C.文人對社會教化的關注 D.佛教對中國影響的減弱9.明朝正德年間出現了大量使用阿拉伯文裝飾的青花瓷,其主要內容為阿拉伯的一些吉祥語句、《古蘭經》教義、圣訓格句。如圖為明正德年間的白釉礬紅彩阿拉伯文盤,其盤內外壁的阿拉伯文均摘自《古蘭經》。據此可知( )A.伊斯蘭教在中國廣泛傳播 B.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C.明朝的制瓷技術世界領先 D.中阿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10.希臘人在去世后,生者會在死者眼睛上放上兩枚錢幣。在希臘神話中,亡者前往冥界必須要度過冥河,這兩枚錢幣是給冥河擺渡人卡戎的報酬。這種習俗反映的是( )A.商業活動對文化的影響 B.唯利是圖的拜物主義 C.基于交易上的民主關系 D.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11.19世紀,英國倫敦大多數生活垃圾都有相應的市場用途(如表),對此,有學者指出,“1800年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長……,垃圾被賦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義”。這主要表明,當時倫敦( )垃圾種類 市場用途煤灰、煤渣 制磚、農肥破布、碎布 造紙、制衣帽碎瓷器 建筑、鋪路廚余垃圾 農肥各類破舊用品 出售給對應廢品回收商A.資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環境污染問題得以解決C.基礎設施建設臻于完善 D.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2.為了緩解政府稅收減少的情況,10-12世紀,日本天皇發布了一系列整頓莊園的法令。公元902年,禁止貴族以假借農民房屋為名,新立莊園。公元1069年,明確指出過去的莊園如果券契不明,妨礙國務的話,應予以停止。由此可知,這些法令( )A.加速了大化改新進程 B.導致日本開始建立中央集權C.旨在鞏固天皇的統治 D.標志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13.20世紀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認為“外國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加之鄰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趕新加坡。為了試圖將這個城市國家從“跨國公司中心”打造為一個“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對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這反映出新加坡( )A.區域競爭能力的下降 B.多元文化發展潛藏危機C.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D.傳統人口結構存在弊端14.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新神學運動”蓬勃發展。神職人員重新解讀宗教經典,把拉美社會的貧困現象歸因于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以及跨國公司的掠奪,倡導通過集體行動和社會變革來實現“天國理想”的世俗化。這一思想運動( )A.實現了宗教理論與社會科學理論的大融合B.借助宗教話語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思想動力C.表明拉美地區的階級矛盾已經更加激烈化D.反映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拉美廣泛發展15.1867年,英國議會修訂《公共圖書館法》,規定納稅人建館投票率由2/3減至1/2,降低了建館難度。1892年,英國議會再次修改該法案,規定地方政府從1893年起不再通過納稅人投票而直接建館。1900年,城市公共圖書館達到360所(是1870年的10倍多),公共圖書館遍及英國各個城市。英國公共圖書館建設( )A.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位 B.服務于工業社會的需要C.使政府職能得以轉變 D.滿足了民眾的文化需求16.習近平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這說明,文物保護應具有( )A.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B.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C.確保遺產的完整性 D.適應時代的現代性二、材料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上有著“興于唐、盛于宋”之說。北宋首倡“茶德”,賦茶以德喻人德,賦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過程比喻人生,這深刻體現了茶道與人道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飲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賦茶以教化功能。同時,人們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贈友、以茶孝親,這些都是以敬茶之禮,揚天人之德,彰心靈之美。——摘編自陳永昊《論宋代茶文化的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材料二 17、18世紀歐洲大陸掀起的一股“中國熱”。這股“中國熱”從思想領域延伸為對中國的器物和品飲文化的追求。中國精美貴重的絲綢與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的,但宮廷貴族追捧的飲茶之風在民間普及開來,英國社會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風,開創一股文明紳士的飲茶風尚。中國茶所傳遞的精致典雅的東方美學和美容養顏的功效為西方女性所推崇,宮廷茶會和下午茶讓貴族千金和勞動群眾都有了飲茶社交的機會。——摘編自盛敏《近代中國茶文化向西歐的傳播與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三 1998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了“走向21世紀中華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標志著中國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國門。2019年在中國等主要產茶國的倡導和推動下,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摘編自宋時磊《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國茶全球傳播的價值論析》(1)根據材料一,歸納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茶文化在英國傳播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中國茶文化全球傳播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河南境內最早的留學生可追溯到19世紀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河南留學情況1890年 濟源人李蔚謙和李全中踏上遠赴日本學習醫術的道路,揭開了近代河南有識之士出洋留學的序幕至1904年 河南全省各州縣“計在東留學者,全省僅十九人,大半由他省派往,自費者寥落如晨星”1905年 《東方雜志》記載,“汴省大吏派學生一百二十人前往日本游學”,成為近代河南政府派遣官費留學生的開端宣統年間 在歐美國家庚款助學政策吸引下,河南境內出現留學歐美國家趨向1913年 設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專門培養河南境內留學歐美的預備生,首期招收新生140名,英、德文各一班20世紀20年代,在“勞工神圣”和“工讀互助”思想的鼓舞下,大批豫籍進步青年遠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4月,河南在法國勤工儉學留學生為30余名”。國民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陸續遣派黨內積極分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馮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進一步推動了豫籍進步青年前往蘇聯留學深造。據統計:在1919—1931年間,河南境內留學蘇聯41人,留學法國41人,法、蘇兩國留學生的總數達到82人,約占這階段河南留學生總數的41%。——摘編自楊曉軍《群體建構與人本指向:近代豫籍進步留學生與河南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河南留學教育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20年代河南留學教育的變化及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從西周時已相當重視人口生養了,所謂“保息六政”中,第一條就是“慈幼”。自春秋戰國以來,充足的人口不光是一個文明延續的根本,更是國家賦稅徭役與戰爭實力的保障。《國語·越語》中記錄,“將免(娩)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對違反計生對象的處罰也很嚴厲,據《漢書·惠帝紀》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要繳五倍人頭稅。唐太宗發布《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加強生育風氣的引導,動員富人贊助無法娶親的窮人;將生育的好壞、鰥寡人口的數量,作為地方官員的政績指標,進行考核;提倡“男子娶寡婦、寡婦再改嫁”這樣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體面、女子“從一而終”的舊觀念。——摘編自《貞觀元年婚姻詔令考釋》等材料二 帝國時期,精英階層盛行不婚不育之風,人口生育率下降,公民家庭少子化現象嚴重。為解決人口危機,奧古斯都相繼出臺《反通奸法》《婚姻法》,倡導傳統家庭觀念,鼓勵結婚多育并懲罰不婚不育。后世諸帝大都奉行這類婚育法令,并加以補充和優化,特別是頒行了保障母子(女)權益、禁止棄嬰及設立貧兒補助計劃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婦女兒童的基本權益。為推行這些法令,帝王們通過發表演說、公開樹立婚育典范、建造紀念碑和鑄造錢幣圖案等形式宣傳生育的重要性。——摘編自姬慶紅《羅馬帝國應對低生育率的政策探析》(1)根據材料,分別概括中國古代與羅馬帝國的生育政策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和羅馬帝國重視人口生育的共同價值。20.【制度建設與國家治理】材料 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獨特道路。 這條獨特道路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就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脈相承與長期延續。 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國家治理體制的探索和實踐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這是當代中國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氣。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時并存,但治理體系卻沒有因此中斷,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設的承前啟后。 各朝各代的國家治理都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并固化為制度。——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以“制度建設”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B2.D3.C4.B5.A6.B7.D8.A9.D10.A11.A12.C13.C14.B15.B16.D17.(1)基本理念:重教崇德,天人合一,人倫和諧。(2)影響:改變飲食習慣,豐富物質生活;改變了社會風氣;促進中英文化的交流發展;推動中英茶葉貿易,促進世界市場的發展。(3)原因:學術團體和國際組織的推動;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中國茶產業的迅速發展。18.(1)特點:以官費為主;以日本、歐美為中心;規模相對較小;設立學校培養預備生。(2)變化:法國和蘇聯成為進步青年留學中心。原因:“勞工神圣”和“工讀互助”思想的影響;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及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革命形勢的發展;政府的支持推動。19.(1)特點:中國:起源早;具有歷史連續性;完善的社會激勵機制;將生育情況與官員政績掛鉤;融入社會觀念。羅馬:立法保障;給予經濟扶持政策;強調社會示范效應。(2)價值:有助于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確保勞動力供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體現了對家庭價值和傳統觀念的重視,促進了文化與價值觀的傳承;應對人口危機,保障國家長遠發展。20.示例:論題:制度不斷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發展。論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離不開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對制度不斷創新以推進國家治理的不斷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隋唐時期創立的三省六部制體現了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發展,被譽為古代政治制度的巔峰之作。三省六部制體現了分權制衡的思想,將國家權力分為決策、審議和執行三個部分,一定程度制約了權力濫用。同時,六部各司其職,以確保國家各項事務的專業性和高效性。創立于隋唐,發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擇優選才的科舉制度使優秀人才進入官僚體系,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能力。這一制度為古代中國培養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等各個領域的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通過制度不斷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發展,使中華文明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遠流長不斷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