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公元前139年,羅馬公民大會不顧貴族的反對,通過了在立法、審判等方面實行匿名投票的決議;公元前133年,公民大會罷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奧克塔維烏斯的保民官職務。這體現了當時羅馬( )A.權分立原則得到貫徹 B.貴族與平民矛盾不可調和C.公民大會擁有重要權力 D.人民的主權地位得到凸顯2.一部古代地理書描述某項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而中國東南地區“運漕商旅,往來不絕”。現代學者引此來論證交通建設對國家之盛衰、地方之開發與民生之調劑等,發揮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的開鑿( )A.充實了關中的糧食供應 B.啟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推動了政治重心的東移3.1903年1月,湖北留日同鄉會在日本東京創辦了《湖北學生界》。有人對其評價:“一篇一章,一行一句,無不補國人公德之缺點,啟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學益其智識,理論開其精神,事實助其感情,文詞增其美德,實足養成中國將來之國民。”由此可見,該刊物創辦的主要意圖是( )A.喚醒國民實現救亡圖存 B.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統治C.培育留學生的愛國精神 D.促進新文化運動的開展4.下表是清代部分人物信息的匯總表,該表最適合用于研究( )姓名 籍貫 早年經歷 仕途楊岳斌 湖南乾州 湘軍水師右營營官 官至陜甘總督涂宗瀛 安徽六安 奉曾國藩令辦理軍糧 官至湖廣總督、兵部尚書何璟 廣東香山 在湘軍總辦營務處任職 官至兩廣總督、閩浙總督劉錦棠 湖南湘鄉 湘軍祁門大營護衛 官至新疆巡撫、兵部尚書A.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B.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C.晚清政治格局的變化 D.洋務運動出現的背景5.南北朝時期,佛教中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其源頭可追溯至漢代以來的各種神樹圖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扇形闊葉菩提圣樹是以求仙問道的玉樹崇拜貫穿主線。這體現出南北朝時期( )A.佛道文化交融互鑒 B.農耕生態環境良好C.佛教社會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趨勢6.“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是促使西方更進一步發展的兩大重要史事,二者均加強了西方文化中的某種精神,即( )A.強調理性,反對宗教熱忱和權威 B.反抗權威,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C.相信科學,形成理性化思維方式 D.相信理性,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7.戰國時期《商君書》中“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記載可以直接佐證秦國( )A.戶籍制度的實施 B.百姓賦稅負擔沉重 C.井田制逐步瓦解 D.民間實行什伍連坐8.世界各地人類早期文明都有典型的建筑。根據如圖圖片,可以得出正確的歷史解釋是( )A.古代東方文明要早于西方文明 B.人類歷史興起與海洋密切相關C.都體現早期人類圖騰崇拜思想 D.早期文明具有共性和地域特色9.15世紀末,為轉移新舊教派沖突,教皇英諾森八世等人發起了獵巫運動。該運動持續近三百年,并逐漸擴大化。英、法因此事件被執行死刑的“巫師”各自約有1500人,受害率約為1/4500。而歐洲其他國家則遠高于英、法,其中神圣羅馬帝國有近25000人受害,受害率約為1/640。影響這一差異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改革的程度 B.專制王權的強弱 C.自然科學的發展 D.法制建設的進展10.如圖內容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邊患與海禁政策的關系 B.日本商品不斷輸入中國C.海外貿易交流蓬勃發展 D.白銀貨幣化帶來的結果11.敬畏天地,崇拜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商人的信仰主要是“敬天”,到了周代,祭天和祭祖成了同樣重要的“國之大事”。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天下為家的出現 B.禮樂制度的形成C.宗法制度的實行 D.民族融合的發展12.據史書記載,魏晉時期,晉朝將領魏浚在洛陽失陷后,屯于洛北石梁塢,歸附者甚眾;江州刺史郭默在永嘉之亂后,率遺眾自任塢主,流民依附者甚眾;平陽縣侯李矩在劉淵進攻平陽時,被鄉人推為塢主,東屯滎陽,遠近多附之。這可以說明當時( )A.莊園經濟興起恰逢其時 B.豪強勢力趁亂擁兵自立C.北方戰亂明顯多于南方 D.流民增多危及社會穩定13.1765年,乾隆帝巡察江南,僅部分軍機大臣隨行,其命令各省督撫在回復軍機大臣發出的廷寄時,不能籠統地寫此前“接準廷寄”,而應寫上發出廷寄之人的名字。1771年,乾隆帝在山東巡視時,命軍機處在發出廷寄諭旨時,寫明承旨人姓名。乾隆實施的這些舉措( )A.削弱了軍機處的主要職權 B.為提升皇權統治力提供了條件C.實現了決策權內部的制衡 D.有效保障了廷寄制度的保密性14.西漢昭帝時期實行“施刑”制度,大量發配刑徒參與西域屯田事業,并作為邊軍“長羅侯軍”的主體參與戰事。朝廷對他們實行“作一日當二日”的減刑優待和“作日備,免為庶人”的出路設計。由此可知,該制度的實施( )A.促進了邊疆的開發與鞏固B.體現了漢律的禮法合一C.確保了漢朝統治長治久安D.減輕了民眾的賦役負擔15.晚清科舉制度的廢除切斷了士階層的晉升之路,導致了士階層分化。官吏選拔的傳統辦法被取締,軍人干政或從政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由此可知,科舉制的廢除( )A.助推了清朝統治的滅亡 B.動搖了傳統文化的根基C.推動了軍事體制的改革 D.導致了軍閥割據的出現16.下表為東漢至魏晉時期的戶口數表(據當時官府戶籍統計所得約數),影響其中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會秩序的變動 B.戶籍制度的調整 C.中央集權的消長 D.人口的大量流動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部分糧食安全觀摘錄內容 出處“國家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禮記·王制》“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治國》“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 《漢書·食貨志》“蓄積藏于民為上,藏于官次之,積而不發者又其最次。” 《救荒活民書》(南宋)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主管財政經濟工作的陳云高度重視糧食工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提出“發展農業是保證工業發展和全部經濟計劃完成的基本條件”。“改善生活,吃還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糧食后副食品”“糧食工作極為重要,它決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經濟工作,而且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糧食問題上,應該有這樣的目標:一是要過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國”。這一系列有關糧食安全的思想,對于今天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摘編自趙紀萍《陳云的糧食安全思想和主張》材料三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根基,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為核心戰略思想的新時代糧食安全觀。——摘自毛長喜《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糧食安全觀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相比,新中國糧食安全觀的新發展并分析其原因。(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新時代糧食安全觀。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治世”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態之一。揆諸古籍,“治世”“之治”的概念運用極廣,主要集中在三個時間段:三代、漢代、唐代。“周公之治”“成康之治”等常在典籍中和“三王之治”共現,史載:“先王治世,貴在愛民,省徭輕賦,以寧天下。”漢文帝時,“刑措不用”(置刑法而不用)同時充足武備,文景之治“與民休息,六十余歲,民眾大增,是以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新唐書》描繪貞觀之治“天下大治。蠻夷君長襲衣冠,帶刀宿衛。東薄海,南逾嶺,戶闔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太宗能夠開創貞觀之治,主要得益于擅長納諫、實行偃武修文的仁義之政、運用君子治國。——摘編自秦中亮《論中國古代“治世”的概念、內涵及其影響》材料二 北宋司馬光在總結戰國至后周1360多年的史事時說:“自古以來,治世至寡,亂世至多,得之甚難,失之甚易也”,到了清初,又有人把兩漢以后歷代王朝的治亂情形概括為“治世十一二,亂世十八九”。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國家權力“系于個人”,從秦漢至于明清,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結構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人們對于國家、權力以及國家治理的認識也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每一代王朝都無法擺脫財政窘困以致崩潰的結局,與之相應的是社會大眾基本生存條件的惡化。直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社會仍然沒有走出周期性的治亂循環。——摘編自孫曉春《中國傳統治理觀念的現代反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治世”的基本內涵。(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史實,談談你對兩漢以來歷代王朝“治世”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辛亥革命后,廣東軍政府將城市近代化建設視為建立現代國家之舉,仿照西方改良城市理念,初步圈定廣州“市區”范圍,開啟了近代城市規劃建設。1918年,設立廣州市政公所,城市規劃逐步轉向以市區道路、公園和市場為主體的整體布局。1921年,廣州建市。在孫中山《建國方略》理想規劃藍圖的指引下,市政府開展了行政城市規劃的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全國城市近代化的典范。——摘編自韓雁媚等《廣州市建制前后規劃建設實踐分析》結合材料,圍繞“廣州與近代中國城市化”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學 建立情況簡介 校徽北京大學 甲午戰敗后,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掀起變法圖強思潮,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提出“廢科舉、興學堂”主張。光緒帝于1898年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新政,其中教育改革為重要內容。京師大學堂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其定位兼具最高學府與中央教育行政機構職能,課程融合中西之學。1912年改稱國立北京大學,嚴復為首任校長西南聯合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為保存中國高等教育命脈,國民政府教育部緊急下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遷。三校師生輾轉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因戰火蔓延,學校再度西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深圳大學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亟需培養適應特區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983年,深圳市政府根據鄧小平“一定要辦好特區大學”的指示,正式批準籌建深圳大學,同年獲教育部批準設立。學校定位為“特區大學、窗口大學、實驗大學”,旨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路徑,服務特區經濟建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以上三所大學中任選一個,分析其建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三所大學的創建對國家發展的時代意義。參考答案1.C2.A3.A4.C5.D6.B7.A8.D9.B10.A11.C12.B13.B14.A15.A16.C17.(1)歷代高度重視;體現農本思想;糧食生產和儲備并重;以自然經濟為基礎(自給性強);政治色彩濃厚(立足于維護社會穩定);體現荒政思想(注重應對災荒救濟);政府干預和自由貿易相結合。(2)新發展:保障人民利益;服務于工業化戰略;堅持自力更生;具備國際視野。原因:新中國政權性質;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人多地少的社會現實;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落后);復雜的國際形勢(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3)新時代糧食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與中國社會歷史與現實深度融合的理論體系。有利于指導我國糧食生產、流通、消費領域工作開展;為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發展方向和道路;也對推進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18.(1)基本內涵:以民為本,以德治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減輕刑罰;虛懷納諫;注重改善吏治,加強官員管理。(2)認識:“治世”局面一般發生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統治階級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使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時期內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例如漢朝初年的文景之治。當朝帝王都具有良好的個人政治素質,雄才大略等,如唐太宗善于納諫、任用賢臣、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等等。除此之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治世局面出現的重要前提。另外,例如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還和這一時期良好的社會環境、科技發展、對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加強密不可分。19.示例:論題:辛亥革命推動廣州城市化進程。闡述:辛亥革命后,廣東軍政府將城市近代化視為建立現代國家的重要舉措,開啟了廣州城市化進程。政治 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為廣州城市化掃清障礙。廣東軍政府引入西方改良城市理念,圈定“市區”范圍,打破傳統城市建設模式。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設立,城市規劃轉向以道路、公園和市場為主體的整體布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經濟上,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廣州憑借沿海優勢,商業、工業繁榮發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建設作為城市規劃重點,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繁榮。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傳播民主共和理念,西方思想文化傳入,民眾對城市生活環境要求提高。市政府順應需求,加強公園等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孫中山《建國方略》也為廣州城市建設提供科學指導。由此可見,辛亥革命從多方面推動廣州城市化,使其成為全國城市近代化的典范,深刻影響了城市發展軌跡。(“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答案)其他參考論題:近代廣州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廣州建市與近代中國城市化模式的探索;廣州近代城市發展是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典范(前沿、引領、先鋒);廣州城市化是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縮影;廣州見證近代中國城市化的歷程。20.(1)示例:西南聯合大學背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教育救國思潮;文化存續使命。(“示例”只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2)北京大學:打破傳統科舉制度,開創現代高等教育體系。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火中保存學術火種;維系民族文化認同;奠定戰后復興基礎。深圳大學:助推改革開放與技術創新;探索市場經濟下的教育模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