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期末監測試卷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共16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D D C D D D A C C題號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D D二.材料題(共4小題)17(10分)答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帶回并翻譯大量佛經,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貢獻。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綜上所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18(12分)答案(1)科舉制度。(2分)(2)灌溉作用。(2分)(3)原則:“華夷無別”(或“華夷同重”、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等)。(2分)措施:優待少數民族,冊封,和親,實施以夷治夷的政策,建立羈縻府州縣制度。(2分)事例:文成公主入藏。(2分)(4)國家要注意培養人才,重用人才;要重視經濟的發展;要關注民生問題,維護人民利益;要維護民族團結;等等。(2分)19(14分)答案(1)民族:契丹族;(2分)盟約:澶淵之盟;(2分)積極影響: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2分)(2)抗金將領:岳飛;(2分)(3)政權:西夏、金;(2分)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2分)(4)趨勢:從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2分)20(16分)答案(1)開放的對外政策; “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或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等);“把唐文化傳播四方”: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文化;遣唐使來唐朝學習先進文化;朝鮮引入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科技成就等。(4分)(2)廣州、泉州;市舶司。(4分)(3)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4分)(4)閉關鎖國;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收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交往,會危及自身統治。(4分)材料題給分標準17 題(10 分) 開篇準確點明核心觀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得 2 分,表述不完整或偏離核心觀點不得分。 玄奘西行部分:能體現 “貞觀初年西行天竺取經”“翻譯大量佛經”“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等關鍵信息,每點 1 分,共 3 分,語句通順、核心信息明確即可得分。 鑒真東渡部分:提及 “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得 2 分,表述相近且意思準確也可得分。 鄭和下西洋部分:包含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中國和亞非國家及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 等內容,每點 1 分,共 3 分,核心信息正確即可。 結尾與開頭核心觀點相呼應,表述合理自然,得 1 分,若未呼應但開頭已明確核心觀點,不額外扣分。 18 題(12 分) (1)準確回答 “科舉制度”,得 2 分,其他答案均不得分。 (2)回答 “灌溉作用”,得 2 分,表述如 “用于灌溉” 等意思相近的內容也可得分。 (3)原則:回答 “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對各民族一視同仁” 等相近表述,得 2 分。措施:每答出 1 點符合 “優待少數民族、冊封、和親、以夷治夷、羈縻府州縣制度” 的內容,得 0.5 分,共 2 分。事例:答出 “文成公主入藏” 得 2 分,其他符合史實的事例,如金城公主入藏等也可得分。 (4)每答出 1 點符合 “培養重用人才、重視經濟發展、關注民生、維護民族團結” 等合理內容,得 0.5 分,共 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給分。 19 題(14 分) (1)民族:回答 “契丹族”,得 2 分。盟約:回答 “澶淵之盟”,得 2 分。積極影響:回答 “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得 2 分,表述如 “維持了長時間和平” 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 (2)答出 “岳飛”,得 2 分,其他符合史實的抗金將領,如韓世忠等也可得分。 (3)政權:回答 “西夏、金”,得 2 分,順序不影響得分。意義:表述為 “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得 2 分,核心信息準確即可。 (4)回答 “從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得 2 分,表述如 “由政權并立到統一” 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 20 題(16 分) (1)回答 “開放的對外政策”,得 1 分。“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舉出 “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 等實例,得 1 分;“把唐文化傳播四方”:列舉 “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文化”“遣唐使來唐朝學習先進文化”“朝鮮引入中國的政治制度、科技成就” 等實例,得 1 分,本問共 4 分。 (2)商港答出 “廣州、泉州”,每答對 1 個得 1 分,共 2 分;管理機構回答 “市舶司”,得 2 分。 (3)最遠到達地回答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得 2 分。目的:答出 “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換取海外奇珍” 等核心信息,每點 1 分,共 2 分。 (4)對外政策回答 “閉關鎖國”,得 1 分。原因:能體現 “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對外交流”“擔心領土主權受侵犯”“懼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交往危及統治” 等核心內容,每點 1 分,共 3 分,本問共 4 分。 2025年上學期期末監測試卷七年級歷史滿分:100分 時量:60分鐘一、選擇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江南的諸多物產,像絲綢、茶葉、瓷器之類,借由運河持續不斷地運向北方,甚至遠銷國外,而北方的煤炭、木材等資源也能夠運至南方,達成了資源的合理調配。這表明大運河的開通( )A.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發展 B.貫通了不同水系間的交通C.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 D.加重了人民的賦稅和徭役2.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如圖示意圖中①指的是哪一歷史時期( )A.三國 B.南北朝 C.五代十國 D.元朝3.下列能體現唐朝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歷史事件是( ?。?br/>A.遣唐使來華 B.鑒真東渡日本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4.從公元630年起,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除隨從和水手外,還有大批留學生、學問僧和各種文化技術人員,學習了中國的法律制度、科技工藝等,并以唐制為藍本,建立政治和經濟制度。這一時期中日交流( )A.加速了活字印刷術的外傳 B.促進了唐朝社會的封建化進程C.加速了日本幕府統治的形成 D.推動日本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5.唐朝時,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幾批,之后日本仿照唐朝的先進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這表明遣唐使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 ?。?br/>A.參加唐朝科舉考試 B.促進中日經濟交流C.學習中國先進文化 D.遍訪名寺研習佛法6.在我國古代,德才兼備的人通常被成為“圣人”。“詩圣”指的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牧 D.杜甫7.如表是某書的目錄節選,它反映了北宋( ?。?br/>第二章 走出五代 一、宋初對于讀書的提倡 二、關于宰相須用讀書人 三、關于事業付之書生 四、文武兼長與文武分途A.開創科舉制度 B.軍隊戰斗力得到提高C.分割宰相權力 D.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8.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達成“澶淵之盟”。此后,雙方( ?。?br/>A.持續軍事對抗 B.繼續邊界戰爭C.實行經濟封鎖 D.維持長期和平9.元朝在西藏地區,因俗而治,多制并舉。對于民政,委托地方俗首領負責。同時,設立機構,具體實施元朝中央的各項政令,專管元朝駐藏軍隊,負責驛站。據此可知,這一機構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檢司C.西域都護府 D.伊犁將軍10.引起如圖所示內容的變化的因素是( ?。?br/>A.黃河流域人口總數增加 B.土地兼并嚴重C.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D.民族交融不斷加深11.朱元璋總結元朝滅亡的原因,認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鑒于這一教訓,他采取的措施是( )A.成立了東廠 B.設立軍機處C.廢除丞相制度 D.設置了通判12.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各種聯系。下列幾組歷史事件,主要體現因果聯系的是( )A.鄭和下西洋——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B.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C.倭寇擾邊——戚繼光抗倭D.鑒真東渡——玄奘西行13.崇禎帝在臨終前寫下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辈牧现械摹澳尜\”指的是( ?。?br/>A.安祿山 B.皇太極 C.李自成 D.吳三桂14.清朝大臣張廷玉被皇帝召見,他在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時,只是抄寫傳達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夾雜進去。張廷玉的職務最有可能是( ?。?br/>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軍機大臣15.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通過繼承發揚,一定會有所發現。”以下著作屬于“中國醫藥學寶庫”的是( )A.《天工開物》 B.《齊民要術》C.《農政全書》 D.《本草綱目》16.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鄭和下西洋獲得一種高級青花料,提高了青花瓷生產水平。景德鎮產出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材料反映出明朝經濟發展的原因是( ?。?br/>A.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 D.中外之間的經濟互動二.材料題(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6分。)17.下面圖片反映了唐朝時期的中外交流的歷史信息,請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內容之間的比較)18.某校歷史興趣小組以隋唐時期歷史為主題展開探究,請你參與活動。【政治的和諧】材料一:隋朝統一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1)依據材料一概括隋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舉措。(2分)【經濟的和諧】材料二:唐朝時期“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 ——張孝祥《湖湘以竹車激水詩序》(2)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現的農具有什么用途?(2分)【民族的和諧】材料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救民族的領袖“示之以禮”。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編自《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3)據材料三,指出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和措施,并舉出唐朝一事例加以印證。(6分)(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如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2分)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二 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鄧縣)兩州及商(陜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兩州之半予金;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匹。——《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開始在黃河流域擴張發展勢力。……陸續攻滅了當時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上“乾元”的意思,定國號為元。……8年后滅南宋統一全國。——《中國通史》請回答:材料一中“遼”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遼)與朝廷和好年深”是通過什么盟約實現的?結合所學,該盟約簽訂后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6分)(2)結合所學,舉出一位反對宋金議和的抗金將領。(2分)(3)材料三中被蒙古國陸續攻滅的“與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哪些?元“統一全國”有何歷史意義?(4分)(4)綜上所述,歸納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2分)20.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代的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城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城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據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實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請分別寫出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相關史實。(4分)材料二 宋元時期是我國海外貿易發展的鼎盛階段,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正如學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業史》一書中所說:“在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賴外貿、面向海洋的發展傾向表現得更為強烈?!?br/>(2)宋朝主要有哪些商港?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4分)材料三“鄭和是中國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柏楊先生(3)材料三中所說他“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鄭和最遠到達的“天地”是哪里?他遠航的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 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它不僅沒有起到民族自衛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使中國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基本斷絕,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中國歷史十五講》(4)據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對外政策。清朝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對外政策?(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七年級--同升湖學校--期末考試答案.docx 歷史--七年級--同升湖學校--期末考試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