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熱身考試歷史試卷(五)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四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四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簽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來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選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1.1960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開放,它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軍博鑒定出館藏一級文物936件,其中紅軍館229件,抗日戰爭館206件,解放戰爭館263件,抗美援朝館159件,保衛社會主義建設館62件,兵器館17件。這表明當時中國政府( )A.注重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爭的經驗教訓 B.重視國民革命文化的教育C.建立起與鞏固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 D.重視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2.公元前3世紀,自視為亞歷山大繼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廣泛搜集包括環地中海地區乃至“東方”文獻的“世界之書”,創建了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和博學園。此舉(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閡與沖突 B.表明了統治者偏好決定文明程度C.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D.說明了古希臘政治傳統影響深遠3.12-13世紀,阿拉伯哲學家的著作傳入歐洲,對歐洲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被西方稱為阿維羅伊的伊本·魯世德影響最大,他的著作被規定為巴黎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教科書。這表明中世紀( )A.阿拉伯文化促進文藝復興的到來 B.阿拉伯文化的傳入推動歐洲社會發展C.阿拉伯哲學比歐洲哲學更加先進 D.西方教育發展取決于阿拉伯文化傳入4.如表所示為歐洲中世紀教育的演變過程(節選)。據此可知,中世紀歐洲教育演變的根本原因是( ) 時間 表現中世紀早期 主要是在修道院或教會學校里進行,課程以神學經典和宗教信條為核心,幾乎不涉及現實生活11世紀 在城市中興起了新型學校,這些學校與教會的聯系削弱了,而直接與城市的世俗生活緊密結合。這種學校有兩類,一類是城市或行會的拉丁語學校,另一類是城市或私立的寫作和算學學校12世紀 中世紀的大學在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的文化中心城市中興起A.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B.基督教會權威的下降C.城市市民階層的壯大 D.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5.亞歷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亞歷山大大帝命名的,作為當時馬其頓帝國埃及行省的總督所在地。之后,亞歷山大城成為托勒密埃及王國的首都,并很快就成為古希臘文化中影響較大的城市。由此可見( )A.地理位置影響了文化的興衰 B.東北非洲希臘化已基本完成C.希臘重新成為世界文化中心 D.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交融6.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時,隨軍帶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和測繪師等大批專門人才,以便隨時收集資料和繪制地圖。這說明該次東征( )A.有助于西方人了解東方社會 B.實現了對東西方文化系統整合C.旨在消滅東方國家傳統文化 D.意在使希臘文化滲透到全世界7.如圖為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臘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這體現了( ) 埃及的象形文字起源最早B.希臘字母是希臘化時期產物C.文明之間存在交流與借鑒D.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源8.成書于西晉的《博物志》有云:“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彼抉R睿在建康稱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為黃瓜,改胡麻為芝麻,改胡桃為核桃或羌桃。這種名稱的變化折射出( )A.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B.經濟文化融合不斷加強C.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 D.門閥政治改變日常生活9.學者認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既要歸功于中國方面漢武帝的經略西域、張騫的萬里鑿空,也與希臘方面亞歷山大東征以及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關。正是這種中希方面的相向而進才“無心插柳柳成蔭”,最終貫通了這條連接中西、影響深遠的千年之路。據此可知( )A.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B.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C.文明的不斷對外拓展加強了各地的聯系D.貿易活動依托于國家開辟的商業路線10.宋代時,由廣州開往西洋的船舶統稱“蕃船”,其制作時特別注重增強船舶的縱向強度,底部以從頭到尾的龍骨為主干;船殼由多層板料疊加而成,采用榫合釘接法,將構件堅實地銜接起來;精工巧作的捻縫工藝保證了船艙的水密性;運用升降舵、均衡舵和披水板提升了船舶的操縱性。這種“蕃船”有利于當時( )A.經濟重心的南移B.海路貿易的繁榮C.民營手工業的經營 D.新型生產關系的發展11.有學者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正是對兩千年前的‘軸心時代’的一次新的飛躍……古典時期少數東西方偉大思想家主導的百家爭鳴現象,也將變化為世界眾多國家的思想群體導演或表演的交響與合奏?!鄙鲜霈F象表明( )A.文化保護主義的傾向明顯B.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C.世界文化實現一體化 D.全球化推動文化交融12.明朝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進行朝貢貿易,將西域各個經濟體與明朝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長期共享和平。由此可知,這種形式的朝貢貿易( )A.開創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新局勢 B.加強了明朝對西域政治經濟的影響C.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勢 D.沖擊了“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13.為了打破波斯人對傳統絲綢之路的貿易壟斷,西突厥決定將生絲直接銷售給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貿易壟斷,拜占庭人也經??嘤诮z綢等東方物資高昂的價格。雙方遂互派使團,建立聯盟關系,開辟了新的貿易通道。據此可知( )A.商貿競爭拓展了絲綢之路的支線 B.商業危機導致了世界市場的形成C.拜占庭人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D.西突厥人揭開了世界交流的序幕14.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今中亞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與漢通使往來的大宛等國的歡迎。其間,漢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的直接交通。據此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是( )A.開辟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B.建立了漢朝與西方的聯系C.確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權D.加強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15.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第六編目錄如下圖所示。其中第23章“××××”處最恰當的表述是( )第六編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一、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 二、哥倫布發現美洲 第23章xxxx.1600-1763年 …… 第24章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 第25章全球統一性的開始 一、新的全球視野 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擴散 ……A.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 B.北美的崛起:美國的獨立和擴張C.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D.歐洲的政治革命16.1945年5月納粹德國徹底垮臺時,一場史無前例的難民危機緊接著席卷歐洲。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國出于對納粹的仇恨,以及實現總體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標,紛紛驅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據統計,在1945—1950年,總計有超過12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其中絕大部分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西方占領區,也就是后來的聯邦德國。這一難民潮( )促進了東歐勞動力自由流動B.加劇了聯邦德國與東歐的對峙C.推動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重建D.導致了德國民族矛盾激化17.哈拉帕文明時期,印度進入了金石并用時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紅)銅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轉入鐵器時代。古印度文明從金石并用時代向鐵器時代蛻變,主要得益于( )A.婆羅門教的形成B.大月氏人的西進C.雅利安人的遷徙 D.赫梯帝國的征服18.有學者在論述某亞歐游牧民族遷徙時指出,阿富汗地區喪失了希臘化特征,亞歷山大遠征在這些地區所留下的最后的遺跡被消除了;帕提亞的伊朗暫時承受了震動;從甘肅被趕走的部落已經在喀布爾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個意想不到的帝國。該游牧民族是( )A.匈奴 B.蒙古 C.阿拉伯 D.大月氏19.希臘航?;顒又袑W習到西亞和埃及文化,亞歷山大征服亞洲的同時將希臘文化傳入亞非,絲綢之路將華夏文明傳往異域,同時異域文化、物種也傳入華夏,中國與朝、日、越的交流中對其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近代列強殖民擴張在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工商文明。這表明文明交流( )A.具有單向性,落后文明學習先進文明 B.具有雙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鑒C.主觀意愿具有隨意性,毫無規律可言 D.方式內容具有多樣性,是歷史的必然20.古代腓尼基人融合象形文字,并簡化了楔形文字,將幾種舊寫法進行重新組合,從而極大地縮短了書寫時間。在此基礎上,腓尼基人發明了簡便的22個字母。據此可知,腓尼基字母的發明( )A.標志著日常書寫文字誕生 B.得益于區域文明的交融C.體現出西亞文明獨具特色 D.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21.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年表”等。古代日本根據日本語言的發音,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這反映出( )A.東亞各國文化源遠流長B.東亞各國文化都源于中國C.東亞各國沒有自己的獨特文化 D.中華文明的輻射作用22.5400年前兩河流域出現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現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現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國出現甲骨文,1800年前瑪雅人發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傳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A.文明交流B.民族遷徙C.異族征服 D.政權更迭23.在羅馬法原始文獻中,除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賠償額的確定:對能夠避免的損失不作賠償的原則;賠償額以債務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損失為限的原則;能力利益照顧的原則等。這說明羅馬法( )A.適應了帝國擴張的需要B.具有靈活性且與時俱進C.旨在維護債權人的利益 D.體現公正性和人文關懷24.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美國影視公司拍攝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影片一時風靡全球,以致“中國人在電影院花錢看老外拍的中國故事”。這一現象反映了( )A.中國文化的世界性影響B.得益于美國資本對外擴張C.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提高 D.反映了區域經濟量全消除25.歌手組合“SHE”在《中國話》中唱到“倫敦瑪麗蓮買了旗袍送媽媽,莫斯科的人也愛上牛肉面疙瘩,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嘴里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太古里的外國人說的也是四川話,漢語又練了幾遍,堅持了才會發現,原來這是地球上最美麗的一門語言,在全世界的大街小巷都會傳遍?!辈牧戏从沉耍? )A.外國人只對說漢語感興趣B.漢語是世界流通最廣的語言C.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D.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很大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共3小題,共25分,請考生按要求作答)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4年美國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過了《鼓勵移民法》。由于美國采取了多種鼓勵自由移民的優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美國。據統計,在1850—1940年,大約6000萬人離開歐洲,其中約一半去了美國,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地區。——摘編自帕爾默的《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等材料二:邊疆省區面積占我國領土面積的50%到60%,邊疆省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1952年,《政務院關于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提出“有計劃、有步驟地向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移民”。1954年8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下轄10個農業師,總人口17.5萬,其中職工10.5萬人,他們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由內地到邊疆的集體移民。1956年,從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龍江、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萬余人。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開始,包括工人、干部、技術人員、科研人員以及學生、轉業官兵在內的4萬余人從全國各地來到大慶。據統計,1961年黑龍江雙鴨山市的人口較1954年增加了36萬人。20世紀60年代,生產建設兵團在黑龍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來。——摘編自趙入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邊疆移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這一時期歐洲人移民美國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大規模向邊疆移民的原因。27.閱讀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瑯琊刻石,刊刻公元前219年,記述秦始皇統一海內的功績,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詔書。北宋中期,密州知州蘇軾登瑯琊臺時,發現始皇頌詩已泯滅,僅存二世詔書。明清及民國時期當地政府多次加以保護。解放后移置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移置中國國家博物館。殘石高1.32米,寬0.71米,存13行87字,記錄了李斯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況。 ——摘編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等 羅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內容是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發布的一篇敕令。1798年,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把埃及作為打擊英國的戰略目標。1799年,法軍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偶然發現該石碑,殘碑高1.14米,寬0.73米。1801年,英國打敗法國,根據協議,法國必須無條件地交出他們在埃及發掘的一切文物。1802年,羅塞塔石碑被運往倫敦大英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摘編自《古埃及羅塞塔石碑解密始末》材料二 在羅塞塔石碑發現之前,古埃及遺址中發現的銘文數量很多,但人們一直無法釋讀。該石碑銘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通俗體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臘文字3種文字對照書寫。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在公元4世紀后失傳。古希臘文是近代人可以閱讀。法國學者商博良(1790—1832年)從1808年起釋讀羅塞塔石碑,通過長期收集和研究相關史料,并結合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1821年編成通俗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符號對照表,1822年確認埃及象形文字是時兼具表意和表音的文字體系,成功破譯了石碑的象形文字,這也標志著新興學科——埃及學的出現。——摘編自令狐若明《古埃及羅塞塔石碑解密始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塊石碑的史料類型和價值,并指出羅塞塔石碑被發現和爭奪所體現的時代特征。(2)根據材料二、歸納商博良在破譯石碑銘文中使用的史學方法和研究意義。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瑯琊刻石銘文無需破譯的原因。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全球霸權的最大障礙;(冷戰后期)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政策,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材料二:圖1 圖2圖片說明:2021年8月30日美國正式宣布完成從阿富汗撤軍的任務。圖一所示,長達20年的戰爭,美國在阿富汗留下的僅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圖二是美軍撤離阿富汗過程中震驚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為了逃離千瘡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眾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國軍機。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直至今天還在繼續……(關于這場戰爭)一些清醒的戰略界人士認為,美西方延續冷戰思維的北約東擴,是引爆此次烏克蘭危機的罪魁禍首(引自光明網-《光明日報》2022年02月26日08版)?!聦嵣显缭?997年,美國前駐蘇聯大使喬治·凱南曾警告北約,繼續東擴將是整個后冷戰時代美國政策中最致命的錯誤(引自環球時報-環球網2022年3月8日報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約”是指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軍事組織;“北約東擴”是指北約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中東歐國家納入該組織。這是后冷戰時期美、西戰略轉變的重要舉措。)材料四: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1)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古代文明的擴展方式有哪些 15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的擴展方式又有哪些 (2)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并舉例說明15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的擴展方式與古代相比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贊成或反對哪一種文明擴展方式 請說出你贊成或反對的理由。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A D A C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D A C C A D B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D A D26.(1)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結束,歐洲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新型交通工具的發明,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勵移民法》的通過,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歐洲社會局勢動蕩,美國相對穩定,推動了歐洲人移民美國。(2)原因:祖國大陸統一的實現;鞏固國防的需要;工業化建設的推動;人們建設邊疆,振興祖國的熱情高漲;國家政策的指引。27.(1)類型和價值:兩者均為文物史料;作為一手史料,瑯琊刻石可用做研究古代中國秦朝政治,羅塞塔石碑可用來研究古代埃及政治和希臘化時代。時代特征:英法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2)史學方法:史料收集、整理和對比等方法。研究意義:推動埃及學的出現;拓展了世界歷史研究的內容;豐富了古代歷史的研究方法。原因:中華文明發展至今一直沒有間斷。28.(1)①古代有:武力擴張;殖民(移民);和平交流。(答出任2點)②15世紀以來有:殖民擴張;和平交流;冷戰(既非戰爭又非和平或“和平演變”);戰爭;北約東擴等。(答出任2點)(2)概括并說明新特點:①海洋文明的擴展由溫和轉向激烈(特點)。古希臘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傳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美國則通過殖民擴張、殖民掠奪和殖民戰爭方式擴展西方文明(說明)。②世界文明的擴展區域由局部轉向全球(特點)。古代文明擴展主要局限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區;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文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擴展(說明)。③文明擴展的內容由農耕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特點)。在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農耕文明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而擴展;工業革命后,工業文明開始向全世界擴展,成為文明傳播的主流(說明)。④世界文明的擴展方式由“武力擴張”向“冷戰”(“既非戰爭又非和平”)方式轉變。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戰后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卻以冷戰的方式“悄然”展開。⑤近現代以來,武力擴張越來越無法達到文明擴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漸成為世界文明擴展的主流)。古代武力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而帝國版圖的擴大又進一步擴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現代,戰爭卻越來越成為文明的破壞者。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不但無法給伊拉克和阿富汗帶去進步和文明,卻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貧窮和災難。(特點,說明。答出任3點。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給分。)(3)觀點:我贊成武力擴張的方式理由:武力擴張是古代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①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通過武力擴張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使兩河流域、埃及等文明區域連接起來,擴展了古代文明;②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通過武力滅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他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推廣希臘文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③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建立后,他們不僅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還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④近代殖民擴張客觀上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科技和思想,推廣了近代文明;⑤英國在北美的殖民擴張,造就了美利堅民族和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進一步推廣了近代文明。(論點,史實,史實答出任3點。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給分)觀點:我反對武力擴張的方式理由:武力擴張是對世界文明的直接破壞。①古代兩河流域、古埃及都曾被波斯等異族攻滅,很多文明成果毀于戰火,如書寫于莎草紙上的象形文字就很難在戰火中存續;②近代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③印第安人被近代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④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導致包括圓明園在內無數珍貴文物的毀滅,造成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無可挽回的損失;⑤事實證明,到了近現代,武力擴張或戰爭手段實際上是對人類文明最直接的破壞。如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不但無法給伊拉克和阿富汗帶去進步和文明,卻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貧窮和災難。(論點,史實答出任3點。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