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張家口一中北校區高二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細胞學說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和生物體的統一性和多樣性B. 細胞學說認為一切生物體都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C. 施萊登和施旺兩人發現和命名了細胞,并共同提出了細胞學說D. 細胞學說為生物進化論提供了證據,表明各種生物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2.“陰性艾滋病”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由此加重了人們的“恐艾”心理。關于艾滋病病毒(HIV),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HIV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在分類上屬于原核生物B. 由于HIV體內只有一種細胞器,所以生活方式較為簡單C. 獲取大量HIV的方法是在培養基上獨立培養,并提供相應的營養物質D. HIV不參與構成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3.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多細胞生物需要多種細胞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B. 高等綠色植物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沒有系統C. 草履蟲、一棵樹、一個西瓜都屬于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層次D. 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4.下圖為某生物體內某些元素的相對含量,有關說法正確的是元素 O C H N P S Mg Na CI K Ca Cu含量 63 18 10 3 2 0.55 0.05 0.35 0.35 0.25 2 0.1①.由于該生物體內含有較多的水,故H、O比例較高②.由于該生物體內含有的N元素較少,所以蛋白質含量較少③.由于該生物體內Mg含量低,故Mg為微量元素④ .由于該生物體內P、Ca含量較多,故該生物可能是動物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5.如圖1是細胞中幾種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圖,圖2是活細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若圖1表示正常細胞,則甲、乙化合物共有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B. 若圖1表示細胞完全脫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圖,則甲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為圖2中的bC. 若圖1表示正常細胞,則乙化合物具有多樣性,其必含C、H、O、N、P元素D. 若圖1表示正常細胞,則甲化合物有不同的存在形式6.下列有關圖所示曲線的說法,錯誤的是( )A. 該曲線可以表示人從幼年到成年的過程中,其體內水含量所占比例的變化B. 該曲線可以表示種子成熟過程中,其細胞內自由水與結合水比值的變化C. 該曲線可以表示干種子萌發過程中,其細胞內結合水與自由水比值的變化D. 該曲線可以表示新鮮的種子在被烘干的過程中,其細胞內無機鹽的相對含量變化7.無機鹽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 細胞中的無機鹽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 缺鐵會導致哺乳動物血液運輸O2的能力下降C. 血液中Ca2+量過低,人體易出現肌肉抽搐D. 植物秸稈燃燒產生的灰燼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8.下列關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 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時,顏色為紫色B. 斐林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需要水浴加熱C. 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組成的物質相同,可以混用D. 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細胞中染成橘黃色的脂肪滴9.油菜種子在形成和萌發過程中糖類和脂肪的變化曲線如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 種子形成過程中,曲線交點表示可溶性糖與脂肪的相互轉化處于動態平衡B. 種子萌發時脂肪轉變為可溶性糖,說明所有細胞中的脂肪均可以大量轉化糖C. 種子萌發過程中細胞代謝增強,細胞中結合水的相對含量上升D. 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的總量減少,有機物的種類增多10.下圖為人胰島素原分子被加工成為成熟胰島素分子的示意圖。不同物種的胰島素功能大體相同,但在氨基酸序列組成上有細微差異,例如:相比于人胰島素,牛胰島素兩條肽鏈中有三個氨基酸位點發生了替換。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 牛胰島素與人胰島素的空間結構完全相同B. 不同物種胰島素分子中的肽鍵、二硫鍵數目可能相同C. 人胰島素原分子至少含有2個游離的氨基和2個游離的羧基D. 人胰島素原被加工成為胰島素的過程在細胞中的核糖體上進行11.如圖已知甲是組成乙或丙的基本單位(單體)。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甲乙丙分子一定都有糖類物質參與構成 B. 某同學的神經細胞中含有8種甲分子C. 若甲中的m是T,則甲一定是乙的單體 D. 把一條乙單鏈中的T全換成U就形成了RNA12.下列關于單體和多聚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多糖、脂肪、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構成細胞生命大廈的基本框架B. 生物大分子是由許多單體連接成的多聚體,單體都以碳鏈為基本骨架C. 催化單體核苷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聚體核酸分子的酶是DNA聚合酶D. 多聚體徹底水解得到的一定是單體,蛋白質水解得到的單體種類比多糖多13.細胞膜既是將細胞內部與外界隔開的屏障,也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門戶。如圖為細胞膜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①表示糖被,與細胞間信息交流密切相關B. 細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都是②④C. 細胞膜上蛋白質的不對稱分布,利于信息識別與傳遞D. 細胞膜上蛋白質的結構可能隨溫度、pH的改變而改變14.蛋白復合體種類較多,易位子是一種位于內質網膜上的蛋白復合體,其中心有一個直徑約為2nm的通道,能與信號肽結合并引導新合成的多肽鏈進入內質網,若多肽鏈在內質網中未正確折疊,則會通過易位子運回細胞質基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新生肽鏈通過易位子轉運至內質網腔體現了蛋白質的催化功能B. 易位子與核孔均具有運輸大分子物質進出相關結構的能力C. 經內質網加工后的蛋白質也是通過易位子運送到高爾基體的D. 易位子運輸物質時具有識別能力,體現了內質網膜的流動性15.下列關于細胞器的敘述中,正確的一組是(1)線粒體(2)葉綠體(3)高爾基體(4)核糖體 (5)內質網(6)中心體(7)溶酶體(8)液泡①上述所有細胞器都含有蛋白質;②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只有(3)(5);③含單層膜的細胞器只有(3)(5)(7)(8);④含RNA的細胞器只有(1)(2)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6.核孔復合體是鑲嵌在內外核膜上的籃狀復合體結構,主要由中央栓蛋白、胞質環、核質環、核籃等結構組成。核孔復合體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跨膜運輸蛋白復合體,是一個雙功能、雙向性的親水性核質交換通道,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核。下列關于核孔復合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A. 核孔復合體的選擇透過性可能與中央栓蛋白的存在密切相關B. 雙向性表現在既能介導蛋白質入核,又能介導DNA等出核C. 核孔復合體的雙功能表現在既能被動運輸,也能主動運輸物質D. 具有核定位信號的蛋白質易被核孔復合體運輸到細胞核內17.下列關于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的探索的過程中,敘述正確的是A. 歐文頓利用了化學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證明了脂溶性物質為什么更容易進入細胞是因為細胞膜上具有磷脂B. 科學家選擇動物的神經細胞吸水漲破離心分離,從而提取純的細胞膜C. 利用熒光標記法將小鼠和人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做標記的實驗結果,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實驗證據D. 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磷脂—蛋白質—磷脂三層結構構成的18.以黑藻為材料探究影響細胞質流動速率的因素,實驗結果表明新葉、老葉不同區域的細胞質流動速率不同,且新葉比老葉每個對應區域的細胞質流動速率都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該實驗的自變量包括黑藻葉齡及同一葉片的不同區域B. 細胞內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值越高,細胞質流動速率越快C. 材料的新鮮程度、適宜的溫度和光照強度是實驗成功的關鍵D. 細胞質中葉綠體的運動速率可作為細胞質流動速率的指標19.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做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下列有關模型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A. 拍攝洋蔥表皮細胞的照片,能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征,屬于物理模型B. 設計并制作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時,科學性、準確性比美觀與否更重要C. 畫概念圖是構建概念模型的一種方法,可以梳理所學知識,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D. 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等20.溶酶體膜上的H+轉運蛋白和 TMEM175蛋白均能運輸H+, H+轉運蛋白將 H+運入溶酶體, TMEM175蛋白將H+運出溶酶體。正常情況下溶酶體內的維持在 4.6左右,小于細胞質基質。研究發現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TMEM175蛋白結構異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 H+轉運蛋白將 H+運入溶酶體的方式是主動運輸B. TMEM175蛋白的結構發生改變會影響H+的運輸C. 帕金森綜合征患者溶酶體內的pH比正常人的更高D. 構成溶酶體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對H+具有屏障作用二、多選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21.下列有關下圖中①②③④四個框圖內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注:①煙草花葉病毒、酵母菌;②煙草花葉病毒、酵母菌、硝化細菌;③酵母菌、硝化細菌、衣藻、金魚藻;④酵母菌、硝化細菌。A. ①都是原核生物B. ②中生物除煙草花葉病毒外,都是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C. ③中生物都有細胞壁,且細胞壁成分相同D. ④中生物有核糖體,都含有DNA22.已知①肝糖原、②抗體、③胰島素、④纖維素、⑤脂肪、⑥DNA都是生物體內有重要作用的物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①②③都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而成的B. ③④⑤都是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鏈為骨架C. ②③⑥都是由含氮的單體連接成的多聚體D. ①⑤⑥都是人體細胞內主要的能源物質23.如圖為不同化學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 若圖中①為某種化合物的基本組成單位,則①最可能是氨基酸B. 若②廣泛分布在動物細胞內,則其一定是糖原C. 若③為生物大分子,則其徹底水解的產物最多為4種D. ④可以表示脂肪,蘇丹Ⅲ染液可以將此物質染成橘黃色24.a、c表示真核細胞中的兩種結構, b是它們共有的特征, 其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選項有( )A. 若b表示雙層膜結構, 則a、c只能是葉綠體和線粒體B. 若b表示細胞器含有核酸, 則a、c一定是葉綠體和線粒體C. 若b表示細胞器含有色素, 則a、c不可能是葉綠體和液泡D. 若b表示磷脂雙分子層,則a、c一定不是核糖體和中心體25.將某動物細胞各部分結構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后,取其中三種細胞器測定它們有機物的含量,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蛋白質/% 脂質/% 核酸/%細胞器A 67 20 微量細胞器B 59 41 0細胞器C 61 0 39A. 細胞器A是線粒體和葉綠體,是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B. 細胞器B一定與分泌蛋白的分泌和加工有關C. 藍細菌細胞與此細胞共有的細胞器可能是CD. 細胞器C中所含核酸有RNA或DNA三、非選擇題26.( 8分 ) 現有如下生物①變形蟲、②蘋果、③藍細菌、④大腸桿菌、⑤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⑥乙肝病毒、⑦蘑菇、⑧松鼠、⑨松樹,請回答以下問題:(1)不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有___________(填序號),只有依賴____________才能生活。(2)以上的生物中___________(填序號)屬于真核生物,__________(填序號)屬于原核生物。這兩類生物的細胞結構最主要區別是__________(3)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它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蘋果樹的葉屬于生命系統的_________層次。海龍水庫里的鯽魚、水綿等所有生物和它們所生存的環境組成了一個 。27.27.( 10分 ) 如圖所示為構成細胞的元素及化合物,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質,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質,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物質a是______,檢驗物質a的常用試劑是______。在動物細胞內,與物質A作用最相近的物質是______。若物質A在動物、植物細胞中均可含有,并且是細胞內最理想的儲能物質,不僅含能量多而且體積較小,則A是______。(2)物質b是______。若某種B分子含有2條直鏈肽鏈,由18個b分子(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128)組成,則該B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大約為______。(3)物質c在人體細胞中共有______種,分子中______的不同決定了c的種類不同。(4)物質d是______,d和______、維生素D都屬于固醇類物質。28.( 9分 ) 有遷移能力的動物細胞邊緣常見不規則突出物,曾被認為是細胞膜碎片。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電鏡下發現這些突出物具有石榴狀結構(PLS),如圖1。請回答問題:(1)若PLS是細胞膜碎片,則其主要成分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蛋白質。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科研人員分析了PLS中蛋白質的來源及其功能,結果如圖2,發現與“PLS是細胞膜碎片”的觀點不符,理由是:該結構中的蛋白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科研人員將細胞中只參與PLS形成的特定蛋白質用熒光蛋白標記,追蹤在細胞遷移過程中PLS的變化,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分別用細胞遷移促進劑和抑制劑處理可遷移細胞,實驗結果如圖 3,推測PLS的形成與細胞遷移有關,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細胞沿遷移路徑形成的PLS,其熒光在形成初期逐漸增強,推測遷移細胞可主動將細胞中的蛋白質運輸到_____________中。③遷移細胞在某處產生PLS,后續細胞經過此處時,若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則說明PLS被后續細胞攝取。進入后續細胞的PLS最可能在___________(細胞器)中被分解。(4)具有遷移能力的細胞可普遍形成PLS,后續細胞攝取PLS后,可獲知細胞的遷移路線等信息。綜上分析,PLS的形成可能與細胞間的____________有關。29.( 13分 )鹽堿脅迫會抑制水稻的生長。研究人員從耐鹽堿的野生大豆中提取出一種抗逆性蛋白基因S,進而培養出轉基因水稻。請根據其培養流程回答問題。(1)提取野生大豆DNA,根據S基因設計一對特異性 ,采用PCR 方法獲取目的基因。在 PCR 循環的3個步驟中,溫度設置最高的是 階段。(2)將擴增的S基因片段與圖1所示的質粒重組,構建出表達載體。根據下表,為使S基因與載體正確連接,在其兩端分別引入 兩種限制酶的識別序列。經這兩種酶切割的載體與S基因進行連接時,應選用 (選填“E. coli DNA 連接酶”“ T4 DNA 連接酶”)。限制酶的識別序列及切割位點名稱 識別序列及切制位點 名稱 識別序列及切制位點HindⅢ EcoRⅠPvuⅡ PstⅠKpⅠ BamHⅠ(3)將構建的表達載體導入農桿菌,用添加 的培養基篩選成功導入S基因的農桿菌,再用其侵染水稻細胞。用 法檢測S基因是否成功表達。(4)檢測轉基因水稻的耐鹽堿性。選取長勢一致的野生型和轉基因水稻幼苗,分別用含有0和200mmol·L NaHCO3(pH8.4)的溶液澆灌,持續觀察植株生長狀態,并在第15天測定存活率和相對含水量,結果如圖2,根據實驗結果能不能 (填“能”或“不能”) 得出“野生大豆的S基因能提高水稻耐鹽堿性”的結論,請闡述作出上述判斷的依據:。高二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生物答案1.【詳解】D 2.【詳解】D 3.【詳解】C 4.【詳解】C 5.【詳解】C6.【詳解】D 7.【詳解】A 8.【詳解】C 9.【詳解】D10.【詳解】B 11.【詳解】D 12.【詳解】B13.【詳解】A 14.【詳解】B 15.【詳解】A 16.【詳解】B17.【詳解】C 18.【詳解】B19.【詳解】A 20.【詳解】C21.【詳解】BD A.①中煙草花葉病毒無細胞結構,酵母菌是真生物,二者均不屬于原核生物,A錯誤;B.②中煙草花葉病毒無細胞結構,酵母菌和硝化細菌屬于細胞結構生物,B正確;C.③中生物都中細胞壁,但成分不同,酵母菌細胞壁成分主要為幾丁質,硝化細菌細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衣藻和金魚藻細胞壁成分主要為纖維素,C錯誤;D.④中硝化細菌和酵母菌都有核糖體和DNA,D正確。22.【詳解】ABD A、①肝糖原是多糖,基本組成單位是葡萄糖,而不是氨基酸,所以不是由氨基酸經過肽鍵形成的,A錯誤;B、⑤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B錯誤;C、②抗體和③胰島素都是蛋白質,單體是氨基酸,⑥DNA的單體是脫氧核苷酸,所以三者都是由含氮的單體連接成的多聚體,C正確;D、⑥DNA是遺傳物質,不是能源物質,D錯誤。23.【詳解】AD A.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分子,①的元素組成為C、H、O、N,若圖中①為某種化合物的基本組成單位,則①最可能是氨基酸,A正確;B.②的元素組成為C、H、O,若②廣泛分布在動物細胞內,則其可能為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等物質,B錯誤;C.③的元素組成為C、H、O、N、P,若③為生物大分子,③為核酸包括DNA和RNA,其徹底水解后的產物包括A、G、C、T、U、核糖、脫氧核糖和磷酸共八種物質,C錯誤;D.④的組成元素是C、H、O,該化合物可能是糖類或脂肪,若為脂肪,蘇丹Ⅲ染液可以將此物質染成橘黃色,D正確。24.【詳解】ABC A、含有雙層膜結構的有葉綠體、線粒體和細胞核,因此a、c不一定是葉綠體和線粒體,A錯誤;B、含有核酸的細胞器有葉綠體、線粒體和核糖體,則a、c不一定是葉綠體和線粒體,B錯誤;C、含有色素的細胞器有葉綠體、液泡,因此若b表示細胞器中含有色素,則a、c可以是葉綠體和液泡,C錯誤;D、磷脂是組成膜的重要成分,不含有膜結構的細胞器有中心體和核糖體,因此若b表示磷脂雙分子層,則a、c一定不是中心體和核糖體,D正確。25.【詳解】ABD 26.【詳解】(1)⑤⑥ 活細胞 (2)①②⑦⑧⑨ ③④ 真核生物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原核細胞無 (3)細胞 器官 生態系統27.【詳解】(1)葡萄糖;斐林試劑;糖原;脂肪 (2)氨基酸; 2016 (3)4;含氮堿基(4)雄性激素;膽固醇 28.【詳解】(1)磷脂;物質運輸、信息交流、催化(答出任意2點)(2)不僅來自于細胞膜,也不只具有細胞膜蛋白質的功能(2分)(3)①促進細胞遷移,PLS增多(抑制細胞遷移,PLS減少)②PLS③熒光標記出現在后續細胞中;溶酶體(4)信息交流(通訊) 29.【詳解】(1)引物 (1分) 變性(1分)(2)PvuⅡ和EcoRⅠ T4 DNA 連接酶(3)新霉素 抗原—抗體雜交(4)能(1分) 。由實驗結果可知,轉基因水稻幼苗在 NaHCO 較高的環境中存活率更高,植株含水量也更高(2分)。或:不能。上圖僅檢測了200mmol·L NaHCO (pH8.4)環境中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和含水量,未檢測鹽度、pH 更高環境中的生長狀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